地理学习与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正如《中国国家地理》的宣传词所说的那样,“地理是一种教养、地理是一种气质”。
国际国内基础地理教育的大量事实表明,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可以给学生一种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现代基础地理教育,已不仅仅是识记地名、了解矿产、城市、铁路、山川大势,其价值已远不是传统地理教育所能比拟的。
一、地理学习与学生的认知发展
1.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对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格局、地理过程的敏锐觉察力
地理学强调位置观点,即区域性。重视研究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地球表面的位置或空间差异。“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现象、一切地理事件、一切地理效应、一切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基础之上。抽去地理空间的系统研究,或者不探索地理空间的分布、形式、结构、规律等内涵,其余的有关地理学的理论原则,无一例外地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地理学习对象所具有的区域性特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要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加以认识,分析区域内部的结构、功能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区分主导因素,进而把握区域特征;要通过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弄清区域差异,以突出区域特征。此一学习过程有助于使学生养成注重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析、比较的思维品格。
【案例1】 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认知策略之一:在空间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关系、空间结构分析
假如让学生分析这样一个问题:由东向西横穿南笑洲南部,依次经过哪些气候类型区?在分析这一问题时,首先要进行“空间上的定位”,即要确定南美洲南部大致所跨的纬度范围:介于南纬40°~60°之间。这是分析该问题的逻辑起点。在准确的“空间定位”的基础上,要进行相应的“空间关系分析”。即这一纬度的气候应为温带的气候类型。其中,大陆西岸,由于地处纬度40°~60°之间,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应为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安第斯山脉为垂直气候带;越过安第斯山脉后,因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少,为温带荒漠气候,再向东,焚风效应减弱,受海洋影响逐渐增强,为温带草原气候。
【案例2】 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认知策略之二:将所学习的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单元(次一级区域)分别加以认识
认识地理区域经常需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将分析的结果加以综合,可以得到对一个区域整体特征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北美洲地形特征时,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体现地理特点的认识思路是:先根据北美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将北美洲的地形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地形单元;然后,分别分析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地势、地形类型构成、地形的空间排列状态等地形结构特征;最后将分析的结果加以综合,得到“北美洲的地形呈三个南北纵列带”的整体认识。
【案例3】 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认知策略之三:通过比较认识区域差异
区域比较是认识区域差异性的基本方法。例如,在低纬度大陆西岸沙漠气候中,南美洲秘鲁西海岸的沙漠,由于强盛的秘鲁寒流的影响,具有某些海洋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在纬度上它延伸得最长,是世界上所有大陆西岸沙漠气候中最接近赤道的。南美洲秘鲁西海岸的沙漠这一独特性,是通过区域比较得出的。其比较应使学生领悟如下基本过程:选择比较对象(领悟区域比较应是同类型、同等级区域的比较)、选择与制定比较标准(学会根据比较对象所蕴含的地理方法论要求确定比较的对象)、按一定的步骤和确定的比较标准进行比较(领悟)、得出比较的结论(懂得既要比较现象,又要比较本质)。
2.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注重综合的思维品格
地理学的综合性强是显而易见的,它十分重视在区域内把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综合在一起研究,力求有效地反映它们的地理位置、空间类型、变化和发展规律。“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与无机、人文与自然、过程与关系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一特点决定了人地关系研究必须从整体中观察事物的特性,从各种事象的互相关联中把握整体属性。”这一特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逐渐学会从地理要素之间、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入手,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探究,去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上的成因联系,这种形式的学习,会使学生形成注重整体的思维品格。
【案例4】 通过综合分析认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现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问题:自然界中的水土流失现象,只是一种土壤的过量侵蚀吗?
基本过程: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日趋下降。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长时期的流水侵蚀使这些沟谷不断加长和加深,进而使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甚至失去平坦顶面,演化为黄土墚和黄土峁。通常认为,黄土高原曾经生长着森林草原或草原,目前已基本消失。自然植被的破坏与水土流失加剧互为因果。在人为干扰下,自然植被的高度逐渐变低,覆盖度逐渐下降,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日益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平原。
基本结论:水土流失在导致土壤侵蚀的同时,也会导致地貌的变化、河流的淤积与改道、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特别是湿度的变化。水土流失是人类干扰下的一种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土壤侵蚀过程。
案例点评:综合分析是得出基本结论的必须环节。本案例的综合分析考虑了如下几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主要是人对植被的破坏;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要素之间的变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三是从总体上认识人类干扰下的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该类教学内容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综合思维的熏陶与训练。
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
预测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研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各种文化景观的创建,地表自然现象的变化和人文现象的扩散,区域联系与分异等等,最重要的是预测它们的未来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地理学习对象还要涉及“地理过程”。由于一些地理现象或发生在地球内部(如地质过程),或空间范围广大(如水循环、人口迁移),或经历的时间尺度长(如地壳运动、岩石风化),在学习这类内容时,往往需要依靠类比、想象去推测演变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
【案例5】 让学生学习简单的预测
全球变暖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下面是科学家的一些预测:
科学家的预测之一: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
科学家的预测之二:全球极端气温、洪水、土壤干化、火灾等发生次数在一些地区将增加。
你能做更多预测吗?
案例点评:如果在地理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作简单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趋势预测、周期预测、变异预测和风险预测,让学生作出假设、结合已由地理知识进行验证,将有助于使学生关注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趋势,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
以上案例是一则关于“变异预测”训练的探究性活动。从中学生可得到预测要有理论依据、要进行实际验证等的训练。
二、地理学习与读写能力和图解能力的发展
地理学习对学生读写能力和图解能力的发展有特殊作用。这是因为,学习地理,要经常利用以文字、数据和符号等形式表达的资料,如课文、图片、图表、表格、图解和地图等;要练习怎样进行实地考察、绘制地图、进行访问、理解二手资料和运用统计数据;要利用信息传播、思考、实践和社交等技能去探究从本地到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地理课题。此一探究过程将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难、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发展通则、作出判断、作出决定、解决难题、齐心合力参与集体工作、知行合一。这样,地理对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解能力的发展有特殊贡献。
【案例6】由一道地理高考试题看地理学习对读写能力形成的影响
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回答问题: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作者北顾的是()高原的深秋景色。
附图
我们可以将此试题看作是平常地理教学对学生读写能力培养状况——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作出判断等培养状况的一种检测。
案例点评: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关键的环节是学生能否从资料中读出有用的地理信息,这是分析资料、作出判断的基础。例如,游记中的“登高”、“俯视”说明作者的位置海拔高,“南望……太行诸山”,说明作者的位置在太行山北面,用这两个条件结合示意图,就可以判断出作者在图中所处的经纬度坐标,由此判断作者北顾的是内蒙古高原深秋的景色。如果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形成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地理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个体的兴趣、情感、道德、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地理学习活动除对自信心、责任心、意志力等品质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外,对学生兴趣、情感、道德意识的发展有着更为独到的价值,可以发挥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1.对兴趣发展的影响
好奇心和兴趣是把人们引入科学殿堂的钥匙,也往往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揭示了客观真理,这和人类善于追求真理的心理状况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必然要刺激人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科学的探求和向往。
地理学习的主题包括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五个方面,涉及“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系统”“地球上的主要社经系统”“地球上不同的人种和社会”“作为日常活动空间的本区和国家的结构和运行”“全球相互依存的挑战和机会”等丰富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当然要辅之以有效的培养与激发兴趣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环境乃至地球上各种不同自然与人文特征产生兴趣。
2.对情感态度发展的影响
一般认为,地理学习活动在培养以下的情感、态度方面有重要价值:
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国家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国家意识具体体现在对国家的认同、忠诚与热爱,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学习地理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与感受地理国情,培养对国家的全方位的立体认识,产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忠诚与热爱。
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科学态度是学生科学世界观的一种反映。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对客观事物持科学态度,都十分重要。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下列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人口动态、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社经差异、文盲、贫困、失业、难民和无国籍者、违反人权、疾病、罪恶、性别歧视、人口迁移、动植物的绝灭、伐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臭氧洞、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战争、地方主义、民族主义、“地球太空船”全球化。学习这些内容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地理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热爱地理学的感情。
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全球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地理学科对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空间分布规律的揭示,有助于人们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地理学还深刻总结和归纳了地方、区域和全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事例与原理,这有助于帮助人们认识全球相互依存的挑战与机会,认识个人和社会行为可能对全球产生的影响;地理学还力图阐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的道理以及国际协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有助于使人们建立全球意识。
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国际理解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会涉及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这有助于他们认识各民族间是怎样唇齿相依的。这将激发他们思考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自己的价值、权利和对他人及环境的职责。知道国际文化对本国的意义;让学生从小树立“地球村”“我是世界公民”的观念,培养学生关心人类,关心世界,学会与人协调共处;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包括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既要认同世界的普遍文化,又要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
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形成特殊的审美意识与品格。地理学科蕴涵着大量自然美、人文美的因素,有利于审美素质的形成。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的,例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美;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美的,地理学家在地理观察、野外调查、地理实验中的操作技术之精湛、娴熟、灵巧,都有美的特性;科学研究的成果是美的,由概念、定律、假说等构成的科学理论,同样也有着自己美的形态,比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点轴开发理论、区位论的严密的逻辑和严整的结构,体现了理论的结构美。分层设色地形图所反映的地形空间排列状态的有序、人文景观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相关性的直观展示,体现了理论的“地图美”。
3.对价值观发展的影响
地理作为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学科,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有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价值观教育因素,是进行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是地理学中最具人文精神的部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问题,如何界定人的能力、自由和人的价值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学”问题,因此学习地理可使学生形成关心环境的质量、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和有害的情况;意识到态度和价值观在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并愿意表明和发展个人对环境问题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