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企业管理软件开发方法_商业论文

面向对象的企业管理软件开发方法_商业论文

商业管理软件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软件论文,面向对象论文,方法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业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传统手工商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的出现,亟待开发适合于新体制下的商业管理软件。另一方面,按传统的系统分析(SA)—系统设计(SD)—系统编程(SP)建立商业软件,由于开发周期长、软件重用程度低、系统难于维护等缺陷,远远不能满足商业管理软件开发的需要,所以在这一领域必须采取新的开发方法。

一、快速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

在软件开发方法学领域,传统的结构方法学(SM )、 面向数据(JSD、ER)、事件——响应三种方法,因80年代工具CASE工具进展, 出现了原型、螺线型开发模型和4GL开发方法, 从根本上动摇了软件开发的瀑布模型。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建立一个能反映用户主要需求的原型系统,让用户在计算机上运行、试用这个原型系统,用户通过实际使用原型系统,会提出许多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快速修改原型系统,经过对原型系统的反复使用和改进,最终建立起完全符合用户需要的新系统。

由于专业领域的不同,计算机开发人员往往对商业管理的工作流程不熟悉,对软件的整体把握会存在先天的不足,因而总体设计不能保证对现实的准确反映;另一方面系统的需求本身也是模糊的或随时间变化的。商业管理工作者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欠缺,不能提出完整的系统需求,往往在软件安装运行之后还会对需求进行修改,这样会使系统模型与现实模型产生巨大的误差,用传统方法开发出的系统无法满足商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快速原型法把双方交流和协调贯彻于软件开发的始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两种模型的不一致。

现代结构方法学和系统工程力图综合软件的功能、数据、时间三要素,终因表达模型差、难于安全管理,在80年代后期让位于面向对象(OO)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学认为,客观世界由对象组成。任何事物都是对象,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彼此间通过消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从而构成我们所要分析和构造的系统。系统中每个对象都属于一个特定的对象类。类是对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一种相似对象的定义。按照子类、父类关系,把众多的类进一步组织成一个层次系统,处于下一层次上的对象可以自动继承位于上一层次对象的属性和行为。OO范型带来的局部性、封装性、继承性、动态束定对软件质量的改善非常明显,成为当今软件开发的主要手段。

商业管理软件主要是对数据的处理,往往需要建立分布式数据库,另外对数据的计算量也很大,同时对数据安全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所有操作都要在网上完成。在可靠性、保密性、实时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完全甩掉手工系统使用计算机管理,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很适合于分布式处理,能很好地从各方面满足商业管理的需要。

事实上,这两种途径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很容易把这两种途径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为快速建立原型,需要有适当的软件工具,目前可视化的第四代语言是比较流行的,支持原型法的软件工具,实际上,许多第四代语言都是面向对象的和基于对象的。而面向对象方法所带来的稳定性,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等优点,对于快速原型法成功地开发软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面向对象建模

在开发商业管理软件之前必须首先理解商业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要建立商业管理模型。所谓模型,就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作出的一种抽象,是对事物的一种无歧义的书面描述。为了开发商业管理软件系统,系统分析员应该从不同角度抽象出目标系统的特性,使用精确的表示方法构造系统的模型,验证模型是否满足商业管理用户对目标系统的需求,并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把和实现有关的细节加进模型中,直至最终用程序实现模型。

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软件,通常需要建立三种形式的模型,它们分别是:

1.对象模型:表示静态的、结构化的系统的“数据”性质。它是对模拟客观世界实体的对象以及对象彼此间的关系的映射,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对象模型建立基于两个目的:促进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和为计算机实现提供一个精确的基础。面向对象方法强调围绕对象而不是围绕功能来构造系统。对象模型为建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提供了实质性的框架。

建立商业管理的对象模型除了要细致分析商业系统本身的数据性质之外,还必须考虑到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因为系统的微小的漏洞,都会隐藏巨额的经济损失,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必须防范内部和外部的高科技犯罪分子的破坏和侵袭。此外,随着金融电子化的逐步实现,电子商务逐渐会变为现实,所以不仅要建立系统内部的对象模型,还得分析外部的对象模型,系统设计必须预留出相应的接口,以便与银行、工商和税务管理部门相互连接。

2.动态模型:表示瞬时的、行为化的系统的“控制”性质,它规定了对象模型中的对象合法变化序列。一旦建立起对象模型之后,就是要考察对象的动态行为。所有对象都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或称为运行周期)。对一个对象来说,生命周期由许多阶段组成,在每个特定阶段中,都有适合该对象的一组运行规律和行为规则,用以规范该对象的行为。生命周期中的阶段也就是对象的状态。作为状态,是对对象属性值的一种抽象。当然,在定义状态时应该忽略那些不影响对象行为的属性。各对象之间相互触发(其作用),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状态变化。通常,用状态图来描述对象的状态、触发状态转换的事件、以及对象的行为(对事件的响应)。每个类的动态行为用一张状态图来描绘,各个类的状态图通过共享事件合并起来,从而构成系统的动态模型。也就是说,动态模型是基于事件共享而相互关联的一组状态图的集合。

商业管理系统是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系统,而且系统的事件非常多,在网络环境下,并发事件和并行事件必须处理恰当,否则会造成系统的紊乱,甚至造成系统死锁或系统瘫痪。在系统总体设计时,必须对数据流进行精确的分析,以保证消息和数据的传递畅通,对收到的消息要在规定时间给予响应,并作出相应的处理。这些在设计时都要重点加以考虑。

3.功能模型:表示变化的系统的“功能”性质,它指明了系统应该“做什么”,因此更直接地反映了用户对目标系统的需求。通常,功能模型由一组数据流图组成。在面向对象方法学中,数据流图远不如在结构分析、设计和方法中那样重要。一般来说,与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比较起来,数据流图并没有增加新的信息,但是,建立功能模型有助于软件开发人员更深入地理解问题,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这三种模型都涉及到数据、控制和操作等共同的概念,只不过每种模型描述的侧重点不同。这三种模型从三个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角度模拟目标系统,它们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系统的实质性内容,综合起来则全面地反映了对目标系统的需求。商业管理系统组合了上述三方面内容:使用数据结构(对象模型),执行操作(动态模型),并且完成数据值的变化(功能模型)。

三、结束语

为了全面地理解商业管理,上述三种模型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对象模型始终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三种模型一直都在发展、完善。在面向对象分析过程中,构造出完全独立实现的应用域模型,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把求解域的结构逐渐加入到模型中,在实现阶段,把应用域和求解域的结构都编成程序代码并进行严格的测试验证,开发出实际应用的商业管理软件。

标签:;  ;  ;  ;  ;  

面向对象的企业管理软件开发方法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