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138000
什么是作文?按照于永正先生的说法就是:“有感而发。”能写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就是一篇好作文;也有的说作文就是:我写我手,我写我心。说的是把自己做的,看到的,听到的,心里所想的写出来,就是好文章。现代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出一定的作文情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我觉得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我能写好作文的信心。然后才是让学生知道作文应该写什么,怎样写。当然,作文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相当的词语积累及遣词造句能力当是作文的基础前提。作文不求出口成章,但不能没有作家梦想;写作不求妙笔生花,但不能没有得意之笔。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写作能力是读出来的。要让学生写好作文,我们必须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新的作文理念。
一、鼓励学生实话实说、敢想敢说
很多教师抱怨学生作文越来越平淡,没有内容,这实在应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若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就必须走出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的怪圈。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多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如教学《向沙漠进军》时,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写《向沙漠进军》的提纲,要先将题目补充完整,让学生讨论自然环境日趋恶劣、地球不堪重负、灾害连绵不断,这一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再写时学生就会写出很多文题:《向河水污染进军》、《向土壤流失进军》……能拟出题目,再写“我与环保”的文章便水到渠成了。
2.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我提倡学生电视上收看、网上浏览、报纸上摘抄、书籍上编译,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精选与作文教学题目相关的优秀作品做重点阅读,认真分析文章的选材、构思、立意,分析行文的各种技巧,品味语言情感。经过阅读积累和基本训练,再写类似文章就轻松顺利多了。双休日、节假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直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素材来源广了,视野宽了,社会意识强了,作文内容随之也丰富了。
3.组织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优秀作品,然后讨论、交流对作品的理解。教师一般不偏向某种观点,而是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营造一种鲜活的气氛。另外,经常组织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给学生口头锻炼的机会,以增强勇气和胆量。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
想象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写作过程中,尤其是以写人写景为主的文章中,充满了形象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通过写人或写景,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我让学生把这首词改写成以“告别”为题的小说,于是在学生的笔下,出现了仕途坎坷的苏轼、多愁善感的苏轼、有情有义的苏轼、无可奈何的苏轼,个个活灵活现。而发散思维能力是指从同一个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对面等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它能拓宽思维的领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作文教学中,利用典型材料,训练多角度立意,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如《为学》读后感、《伤仲永》读后感,都可以从多角度来发散思维,使观点更鲜明,推理更具多向性、多元化,写出来的文章才富有创造性、个性化。
三、求异思维,大胆设想
可以对人们认为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提出新的观点;可以打破习惯思维的程序,从实际出发,找出新视觉,写出新意。如“开卷未必有益”、“残缺也是一种美”、“习惯不一定成自然”、“移山不一定搬家”、“移山不如开发旅游”等论题的提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任凭出奇制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改换作文批改方式,调换评议角色
1.一定要让学生参与批改。通过集体批改,解决重点问题,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取长补短,提高写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批改的片面性,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通过分组批改,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全员参与,培养了写作兴趣。
2.让学生扮演评讲主角。为使评讲课上得活泼、生动、深入,形成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让学生当主角,组织主讲,最后教师总结性概括。这就解除了学生课堂上的压抑感,作文印象才会更深刻,达到讲评课的目的。但在评议这个环节上,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做好的,大多数老师非常重视指导,而评议作文轻描谈写,其实评议是作文最重要的环节。评议是集体的智慧,相互交流与沟通,既拓展了思路又提升了情感。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可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往往很不会修改,评议却解决了这个难题。我指导学生作文是好的或差的各选一至两篇讲评,评议作文时我是把“议”放在重点上,为什么呢?“评”主要侧重“写得怎么样”。“议”主要侧重“为什么这样写”。“议”能激起学生的质疑、讨论、争议,从而挖掘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态度。评议的组织形式很重要,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差异。一般我的做法是:先选出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全班评议,让学生基本搞清评议什么、怎么评议。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相互评议。最后让各小组把修改最好的作品在全班再读一读。这还不算完事,还要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作品再重新抄写一遍。当然很麻烦,有时完不成任务。但可以课后完成,这样对学生提高写作能的帮助是特别大的。
总之,时代在前进,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没有今天发生的一切。教师只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论文作者:于天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苏轼论文; 写好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作品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