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用双层数据包络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分理处及其资源重组进行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唐毅[1](2016)在《H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业网点是银行服务客户的主窗口和分销产品的主渠道,然而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面对客户日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以“交易结算”为主要功能向以“营销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网点转型,成为各家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网点转型是一项整体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网点布局调整与内部功能分区、客户价值评估与关系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与绩效评估考核、产品种类创新与营销方式拓展以及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培养等多方面问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受历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相比其他商业银行网点转型起步晚、力度小,在思想观念、营销体系、经营模式、人才储备等方面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和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H银行是一家经过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多次改革蜕变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着网点转型和业务发展的巨大压力。以H银行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包括客户需求调查、员工感知度调查等)以及绘制网点分布、功能分区图等形式,探讨H银行营业网点在选址布局、功能分区、客户营销、产品组合、业务流程、绩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深入反思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应用DMAIC分析方法,确定在营业网点转型中需要改进的产品和过程及所需要的资源、找到营业网点转型中存在的难点和不足并以此确定转型目标、从对比查找网点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影响网点效率的变量,在借鉴同业经验的基础上,将网点转型的内容聚焦在网点布局、功能定位、流程设计、绩效考核等方面,相应地探讨H银行网点转型的路径选择和方案设计。
王燕如[2](2015)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国力显着增强,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失去平衡,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给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中坚力量,具有追求盈利以及服务“三农”的双重目标,如何在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地满足自身盈利需要及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因此,研究农商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能帮助农商行健康有序地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地区。为此,本文选取江苏省内17家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在考虑农商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服务“三农”的双重目标以及贷款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将“不良贷款”作为非期望产出,引入非径向、非角度的SBM-Undesirable超效率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测算了样本农商行2010-2013年间的经营效率以及社会效率。此外,本文还采用Tobit模型对影响农商行效率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回归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江苏省内各农商行的整体经营效率和社会效率水平较低,苏南地区的效率均值最高,农商行经营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纯技术效率表现均相对较好,而规模效率普遍呈现无效状态,说明规模无效是导致样本农商行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还发现忽略非期望产出会高估农商行的效率值,因此,农商行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注重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影响因素实证表明,地区人均GDP、贷款市场份额等外部因素对农商行效率有正向影响,内部因素中,资产规模对经营效率和社会效率的影响较为复杂,而营业费用率与农商行的经营效率和社会效率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农商行可以通过保持合理经营规模,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引进先进技术,加大业务创新力度等方法来提高自身效率水平。
包瑞雪,马占新,安建业[3](2015)在《DEA方法在银行效率评价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对银行效率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综述了DEA方法在银行业应用中的主要进展,通过研究发现DEA方法在银行业中的应用呈逐年上升趋势,应用领域涉及到银行业的众多领域.最后,在对已有文献归纳的基础上提出DEA方法在银行业应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万辉[4](2014)在《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总结了网点转型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转型方案,并对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以下简称"江苏工行")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江苏工行的网点转型成效进行检验。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出网点转型相关方案在江苏工行实践效果良好、网点转型成效显着的结论。
刘素怡[5](2014)在《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心脏部门,对我国银行业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估和分析,能够促进我国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同时,银行业健康、安全运行和发展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型(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城市银行)12家样本银行,对样本银行在2008年-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估。所运用的软件有EMS1.3和DEAP2.1。通过对样本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我国银行业在2008年-2012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水平是有效率的。就提高我国不同类型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策而言:大型国有银行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利用技术进步和创新管理以及发挥其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优势,通过实行理性的规模扩张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朱明[6](2013)在《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金融和文化相互交织、融为一体,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显着特征。尽管文化管理及其模式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但所有这些研究与实践绝大多数都是仅就文化管理或者管理模式本身而言,至今尚没有很好地将经济、金融和文化以及战略管理融为一体,并从提升战略竞争力的视角深入探究商业银行文化管理的新模式。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狭隘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新自由主义、诚信文化缺失、透支消费文化以及崇尚激进、冒险、贪婪的华尔街金融文化的严重弊端;危机还告诉我们,必须更加重视金融文化的优势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探索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这也是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本研究在解读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理论以及阐释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战略与竞争力特殊性的基础上,深入探研了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及本质特征,提出了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由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维度构成,文化、制度是技术、管理维度的原动力,文化的创新引领着制度、技术、管理的创新。由此构建了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和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型。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的结合,揭示了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文化管理、银行战略、战略竞争力以及战略绩效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即: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银行战略的有效匹配,共同作用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影响机制,这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形成和提升的根源;加强商业银行文化管理,建立优秀企业文化,有效提升战略绩效的影响机制;加强商业银行文化管理,强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推动卓越的银行战略制定、实施和控制,持续提升战略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以文化、人、战略“三位一体”的CHS管理模式,解析了这种管理模式的特征、根本目标和实践意义,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方法,通过对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河北、江苏、青岛、青海、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浙江、重庆等17个省市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调查问卷及其所获取数据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CHS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绩效性。
李言代[7](2013)在《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分析研究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文中提出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大量有着管理先进、操作规范等优势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开设网点和分支机构,使得国内商业银行所经营的业务和盈利水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国内的商业银行不得不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资产配置水平和规模等方面效率的问题上来,只有合理有效的提高国内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本文对我国三类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并找出影响其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对国内商业银行未来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的学者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研究选择样本时,几乎都考虑到了所选样本的资产规模,大多数都是选取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但是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种经营形态,虽然其资产规模在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中只占到了百分之十左右,规模相对于其他两类商业银行来说较小,但是其近几年的资产和负债的增长率却是三类商业银行中最高的,发展非常的迅速,所以将其纳入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全面的去测度和反映国内三类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并分析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各类因素,本文选取了包含三家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在内的19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三阶段DEA方法对这19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银行(2007-2011年)的管理和经营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1)采用传统DEA方法中以投入为导向的BCC模型,来对原始投入产出的效率值进行测算;(2)运用SFA模型将外部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对效率的影响剔除,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调整决策单元的投入值,去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该值的影响;(3)将决策单元的原产出值和经调整后的投入代入到DEA方法中的最基本的BCC模型中,来对决策单元的效率进行再次测算。最后对比两个阶段测算出效率值,分析效率值的变化和差异,找出影响其变化的原因。本文的测算结果显示:(1)大多数商业银行2010年的效率值经过第一和第三两个阶段所测算出的结果不同,这也就有力的证明了首先运用SFA模型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的影响,然后再分析对比三类商业银行效率的必要性。(2)在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除了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效率都为1的银行之外,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效率值较调整前都有所增长;11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值在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其中,除了民生银行和广发银行较第一阶段的效率有所增长外,其他的几家银行的效率值在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前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城市商业银行中除了北京银行调整前后都表现为有效之外,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效率值较调整前也都有所降低。(3)在2007-2011五年的测算区间内,我国三大类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效率在整体上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在2010年的技术效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最高,股份制银行次之,而三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效率值最低;在纯技术效率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最高,效率值为1,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则相对较低;在规模效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值分别为0.934和0.942,而城市商业银行则只有0.732,范围效率比较低。最后,结合前文的实证结论,本文在如何有效提高国内三类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效率的问题上,提出了实质性的改进建议。总的来说,国内的三大类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但是我们仍然应该以乐观谨慎的态度来看待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及其效率的提高,积极稳步的推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全面提升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
李弘[8](2012)在《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与配置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邮政业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的重要服务产业,经多年国家投入与自身建设,已具有网络资源存量优势,但由于信息化、市场化的影响,面临传统业务萎缩的问题。通过业务调整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成为邮政业发展方向。“三农”问题是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农资流通体系是落实惠农政策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环节。农资流通经营主体由垄断向市场多元化转变,为邮政进入农资流通体系带来机遇。邮政依托邮政物流网络核心资源开展农资营运具有适应性,同时又享有国家“三农”政策与资金支持,开展农资营运业务,成为其业务调整和发挥其资源潜力的有效途径。但从业务开展实际效果看,其在农资市场所占份额少、资源利用效率低。因此,通过资源协调优化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成为邮政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农资邮政物流网络为研究对象,按照从理论基础层,经应用分析层,到实践决策层的研究路径,采用理论模型构建、应用模型分析及实现、实证检验的逐层递进研究方法,通过对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及资源配置研究,探索了资源协调优化机制及措施,实现了资源向高效率方向流动的资源配置优化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在对企业资源及其配置、物流网络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型企业特征,提出了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的资源结构、发展阶段和趋势、价值创造机制,以及资源分析识别→有效性评价→资源配置的资源协调运作机制。结合物元理论,建立了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的理论模型。以邮政物流网络型企业的物流网络为研究背景,从资源结构视角,分析其物流组织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资源及其农资运作模式,并分析了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环节及整体过程的经济学特性与价值创造机制,阐明了该物流网络所具有的内在发展潜力。对比实际运作效果,说明了存在的问题、发展策略及资源协调运作的必要性。依据资源协调运作机制,以县域为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运作主体,分析其资源并建立了相应的资源效率评价指标集合;针对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在分析现有评价方法在应用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类特征及离散前沿面的改进型DEA模型(DFMC-DEA),并从理论与应用角度分析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其改进效果可为资源配置提供更可靠支持;针对资源配置,根据其所涉及的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在不同阶段(效率评价、资源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配置过程的连续多阶段的特点,将显式“消此长彼”冗余存量资源配置及补贴式资金增量资源配置过程统一,提出了隐式“抵扣调整”资源配置模型,并以计算机模拟流程描述该模型。进而,依据资源协调运作机制中的内在循环机制,实现资源向高效率方向流动的持续优化宗旨。对内蒙古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资源运作进行了实证研究,以69个县域为资源运作主体,采用DFMC-DEA改进模型进行效率评价,并利用数据库技术开发了多参数可调整的多阶段动态“抵扣调整”资源配置优化软件,实现了资源效率提高及协调配置。通过对模型及软件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该资源配置过程具有“奖优惩劣”和“循环渐进式优化”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做强县域、拓展终端网点、合理化干支结构为导向,通过平衡与合理配置资源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解决农资邮政物流网络协调运作的根本途径。据此,本文提出了辅助性促进层及主导性改进层构成的对策体系,可为邮政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提升其竞争力提供决策支持。
马伟,王卫平,杨锋[9](2012)在《考虑服务水平的商业银行综合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点。已有的研究较多关注于银行的收益,对银行的非期望产出如呆坏账及服务水平等关注较少。本文运用多个处理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对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文章在改进熵DEA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比了处于多模型条件下模型的区分度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呆坏账、服务水平(等待时间)等非期望产出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意义重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普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是一个积极的方向。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的效率改进建议对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和管理当局的改革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李[10](2009)在《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研究》文中提出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无疑担负着经济大发展的重要使命,特别是作为金融业重要元素的商业银行。自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国内生产总值以8%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发展。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效率。以哲学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变化总是由其内在变化来主导的,商业银行在外部世界不断变动的情况下,应该首先“修炼”好自身的“内功”,才能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而成功地进行银行再造无疑是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的有效手段。但是,如何将银行再造和效率联系起来,如何紧紧围绕提高效率为目标进行再造,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商业银行实务界所做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正是基于此,本文选择立足于再造,利用前沿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再造前后的效率进行了测量、比较与差异分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再造都能提高银行效率,只有围绕着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的再造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再造。在对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相关性分析后,确定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将其进行分解,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归纳出商业银行再造的主要方向,即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信息系统。并围绕着以上三方面对商业银行再造方案进行研究,通过两个商业银行再造的案例,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证实了商业银行再造必须紧紧围绕影响其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才可能成功。
二、探索用双层数据包络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分理处及其资源重组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用双层数据包络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分理处及其资源重组进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H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 营业网点转型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银行营业网点界定 |
2.1.2 营业网点转型概念界定 |
2.2 流程再造理论 |
2.3 选址理论与方法 |
2.4 绩效评估理论 |
2.5 六西格玛(DMAIC分析方法) |
第3章H银行网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H银行存在的问题 |
3.2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4章H银行营业网点转型设计 |
4.1 营业网点转型中的DMAIC分析 |
4.2 营业网点转型经验借鉴 |
4.2.1 建设银行网点转型经验 |
4.2.2 北京农商银行网点转型经验 |
4.2.3 昌乐农商行网点转型经验 |
4.3 H银行营业网点转型内容 |
4.3.1 网点功能定位 |
4.3.2 业务流程再造 |
4.3.3 网点布局原则 |
4.3.4 绩效考核管理 |
第5章H银行营业网点转型实施方案与配套措施 |
5.1 H银行营业网点转型实施方案 |
5.1.1 确定营业网点经营模式 |
5.1.2 落实营业网点产品组合 |
5.1.3 推进营业网点能力建设 |
5.1.4 提高营业网点人力资源效能 |
5.2 H银行营业网点转型配套措施 |
5.2.1 机构及人员调整 |
5.2.2 改进绩效考评体系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研究综述 |
2.3 现有文献总结 |
第3章 银行效率及评价理论 |
3.1 银行效率的概念界定 |
3.1.1 效率的概念 |
3.1.2 商业银行效率的内涵 |
3.1.3 农村商业银行效率的内涵 |
3.2 银行效率的相关理论 |
3.2.1 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理论 |
3.2.2 前沿效率理论 |
3.3 银行效率的评价方法 |
3.3.1 传统评价方法 |
3.3.2 前沿分析方法 |
3.3.3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村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研究 |
4.1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
4.2.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方法 |
4.2.2 本文的投入、产出指标 |
4.2.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4.3 农村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1 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分析 |
4.3.2 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率分析 |
4.3.3 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与社会效率的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1 效率影响因素的选取 |
5.1.1 外部因素 |
5.1.2 内部因素 |
5.2 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1 样本的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5.2.2 模型的构建 |
5.2.3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展望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DEA方法在银行效率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效率的概念及DEA有效性 |
2 DEA在银行业中的应用 |
2.1 国外银行业研究中DEA的应用 |
2.2 DEA方法在我国银行业中的应用 |
2.2.1 银行效率评价 |
2.2.2 银行的绩效评价 |
3 银行竞争力 |
4 银行业的其他方面 |
5 结论 |
(4)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
二、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一) 相关理论 |
1.“新网点主义”理论 |
2.“网点转型”理论 |
3. 数据包络分析法 |
4. 六西格玛运行法 |
(二) 研究现状 |
三、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一) 必要性分析 |
(二) 可行性分析 |
四、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策略分析 |
(一) 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规划 |
(二) 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步骤和措施 |
1. 实现网点布局转型 |
2. 加快网点物理结构转型 |
3. 培育网点精准营销能力 |
4. 深化网点运营转型 |
5. 增强网点内生发展动力 |
五、江苏工行网点转型案例分析 |
(一) 江苏工行概况 |
(二) 江苏工行网点转型成果 |
1. 网点布局和网点物理结构转型 |
2. 网点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转型 |
(三) 江苏工行网点转型效果的计量分析 |
1. 研究方法选取 |
2. 研究指标选择 |
3. 实证结果分析 |
六、对策建议 |
(5)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实证研究结论 |
1.6 本文的逻辑框架与创新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银行效率的研究 |
2.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研究 |
2.3 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 |
2.4 文献对本文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 |
3.1 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 |
3.2 全要生产率理论介绍 |
3.2.1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
3.2.2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评价标准 |
第四章 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财务分析方法 |
4.1.2 前沿分析方法 |
4.1.3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 |
4.2 指标选取 |
4.2.1 指标选取的方法论述 |
4.2.2 本文的指标选取 |
4.3 样本选取 |
4.4 实证研究 |
4.4.1 基于DEA模型CCR对样本银行总效率评估 |
4.4.2 基于DEA超效率模型对样本银行总效率评估 |
4.4.3 基于DEA的Malmqui st指数模型对样本银行全要素生产率评估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提高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 |
5.2.1 基于提高银行资源优化配置水平提升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 |
5.2.2 基于促进银行技术进步提升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 |
5.2.3 基于促进银行进行规模调整提升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企业文化与战略匹配研究 |
1.2.2 有关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
1.2.3 有关文化管理模式研究 |
1.2.4 有关战略竞争力研究 |
1.3 几个概念的界定与比较 |
1.3.1 一般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竞争力 |
1.3.2 持续性、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与文化管理理论解读 |
2.1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战略与竞争力的特殊性 |
2.1.1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质 |
2.1.2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显着特征 |
2.1.3 商业银行战略的特殊性 |
2.1.4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特殊性 |
2.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 |
2.2.1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 |
2.2.2 战略管理领域的当代竞争力理论 |
2.2.3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 |
2.3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理论 |
2.3.1 文化与管理关系 |
2.3.2 文化管理的理论假设及本质特征 |
2.3.3 文化管理的性质及特点 |
2.3.4 文化管理的基本职能 |
2.3.5 价值观管理与价值管理 |
2.3.6 文化管理、文化建设与绩效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内涵、维度构成及本质特征 |
3.1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内涵诠释 |
3.1.1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 |
3.1.2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
3.1.3 商业银行基础竞争力 |
3.1.4 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 |
3.2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维度构成 |
3.2.1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构成维度 |
3.2.2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维度内容 |
3.3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本质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型构建 |
4.1 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型 |
4.2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银行战略与战略竞争力 |
4.2.1 文化与战略的有效匹配——驱动战略竞争力形成与提升 |
4.2.2 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卓越的银行战略——形成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
4.2.3. 文化与战略的协同管理——提升战略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4.3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战略竞争力与战略绩效 |
4.3.1 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概念 |
4.3.2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对战略绩效的影响机制 |
4.3.3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作用于战略竞争力影响战略绩效的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选择 |
5.1 构建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5.2 构建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 |
5.2.1 CHS管理模式定义 |
5.2.2 CHS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 |
5.2.3 CHS管理模式“文化、人、战略”之间的互动 |
5.3 CHS管理模式特征分析及根本目标 |
5.3.1 CHS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
5.3.2 CHS管理模式的根本目标 |
5.4 CHS管理模式的实践意义 |
5.4.1 文化经济时代的管理之道 |
5.4.2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管理选择 |
5.4.3 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模式 |
5.4.4 当代和谐社会的管理主旋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与实证分析 |
6.1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体系框架与研究假设 |
6.1.1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的概念、原则及方法 |
6.1.2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体系框架及要素分解 |
6.1.3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的提出 |
6.2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的研究设计 |
6.2.1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
6.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6.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3 CHS管理模式绩效测度的实证检验 |
6.3.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6.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6.3.3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
6.3.4 实证结果讨论 |
6.4 对策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专家小组讨论及小规模访谈问卷 |
附录2 预测试调查问卷 |
附录3 正式测试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分析研究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2.1.1 国外对银行的效率研究理论和方法介绍 |
2.1.2 国外对银行效率研究的主要文献及结论 |
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2.2.1 采用一阶段DEA方法对银行效率的研究 |
2.2.2 采用二阶段DEA方法对银行效率的研究 |
2.2.3 采用三阶段DEA方法对银行效率的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3. 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法及模型 |
3.1 商业银行效率的内涵及其分类 |
3.1.1 商业银行效率的内涵 |
3.1.2 商业银行效率的分类 |
3.2 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法介绍及本文方法选择 |
3.2.1 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法 |
3.2.2 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法 |
3.2.3 前沿效率分析方法的比较 |
3.2.4 本文选取的研究方法 |
3.3 DEA的基本模型 |
3.3.1 规模报酬不变模型(CCR模型) |
3.3.2 规模报酬可变模型(BCC模型) |
3.3.3 DEA的超效率模型 |
3.3.4 三阶段DEA模型方法介绍 |
3.3.5 本文DEA模型的选取 |
4. 指标的选取 |
4.1 银行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方法 |
4.2 我国三类商业银行有效性评价指标的建立 |
4.3 本文环境变量的选取 |
5.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
5.1 本文商业银行样本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的实证分析 |
5.2.1 第一阶段分析 |
5.2.2 第二阶段分析 |
5.2.3 第三阶段分析 |
6. 对策及建议 |
6.1 大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学习国外先进经管理念 |
6.2 正视自身的规模扩张和市场占有率 |
6.3 加快金融创新,减少国家行政干预 |
6.4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与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范围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基本概念界定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邮政物流及服务三农相关研究 |
1.2.2 物流网络相关研究 |
1.2.3 资源配置及效率相关研究 |
1.2.4 相关研究综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2.1 企业资源与配置相关理论 |
2.1.1 企业资源相关理论 |
2.1.2 企业资源配置理论 |
2.2 物流网络相关理论 |
2.2.1 物流网络资源构成体系 |
2.2.2 物流网络的发展阶段及内在优化机制 |
2.3 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理论框架 |
2.3.1 网络型企业及其物流网络构成 |
2.3.2 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运作机制 |
2.3.3 网络型企业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与运作模式分析 |
3.1 基于邮政物流网络的农资营运必要性分析 |
3.1.1 邮政业特性及其业务调整必要性分析 |
3.1.2 邮政物流网络及其在业务调整中核心作用分析 |
3.1.3 邮政物流网络在农资营运中的适应性分析 |
3.2 邮政物流组织网络及其农资运作模式分析 |
3.2.1 邮政物流组织网络 |
3.2.2 邮政物流组织网络的农资运作模式 |
3.3 邮政物流信息网络及其农资运作模式分析 |
3.3.1 邮政基础计算机网络 |
3.3.2 邮政物流信息网络及其农资运作模式 |
3.4 邮政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及其农资运作渠道分析 |
3.4.1 邮政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
3.4.2 邮政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农资运作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4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识别与协调运作框架模型 |
4.1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经济学特性与价值创造分析 |
4.2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分析识别 |
4.3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实际运作效果 |
4.4 农资邮政物流主要问题及其发展策略 |
4.5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框架模型 |
4.5.1 基于理论模型的农资邮政物流网络应用修正性分析 |
4.5.2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框架模型的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5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与协调优化配置模型 |
5.1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
5.1.1 资源利用效率与非参数评价方法 |
5.1.2 DEA效率评价模型及模型分析 |
5.1.3 DEA效率评价应用性分析 |
5.1.4 聚类分析及DEA效率评价改进思路 |
5.1.5 一种改进的效率评价模型DFMC-DEA |
5.1.6 DFMC-DEA效率评价模型分析 |
5.2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优化配置模型 |
5.2.1 基于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的指标集建立 |
5.2.2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配置分析与协调优化改进模型 |
5.3 本章小结 |
6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与配置优化实证研究 |
6.1 内蒙古农资需求及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运作现状分析 |
6.1.1 内蒙古农资需求分析 |
6.1.2 内蒙古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运作现状分析 |
6.2 内蒙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的效率评价及分析 |
6.2.1 效率评价对象与指标 |
6.2.2 基于DFMC-DEA的效率评价及分析 |
6.3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优化配置及分析 |
6.3.1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优化配置方案 |
6.3.2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优化配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运作对策 |
7.1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的辅助性促进对策 |
7.2 农资邮政物流网络资源协调的主导性改进对策 |
7.2.1 农资邮政物流组织网络资源协调运作对策 |
7.2.2 农资邮政物流信息网络资源协调运作对策 |
7.2.3 农资邮政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资源协调运作对策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考虑服务水平的商业银行综合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于熵DEA非期望产出模型 |
2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综合评价 |
2.1 样本选择与指标设置 |
2.2 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结果 |
2.3 综合效率评分中模型的重要性分析 |
3 结论与展望 |
(10)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商业银行的界定 |
1.3.2 再造及效率的内涵 |
1.3.3 本文研究的假设条件 |
1.4 框架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再造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1 劳动分工理论对企业再造理论的影响 |
2.1.2 创新理论对企业再造理论的贡献 |
2.2 效率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2.1 效率理论的发展 |
2.2.2 效率相关理论 |
2.3 上述相关研究的总体评述 |
2.3.1 对企业再造理论的评述 |
2.3.2 对效率相关研究理论的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银行再造基本理论研究 |
3.1 银行再造的理论基础 |
3.1.1 组织管理理论 |
3.1.2 流程管理理论 |
3.1.3 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研究 |
3.1.4 组织创新理论 |
3.1.5 社会技术理论 |
3.1.6 信息化及功能理论 |
3.1.7 其他管理思想 |
3.2 银行再造的相关研究 |
3.2.1 银行再造研究的两个主要阶段 |
3.2.2 银行再造研究的主要成果 |
3.3 银行再造方法研究 |
3.3.1 流程关键成功因素研究 |
3.3.2 再造框架模型研究 |
3.4 流程实施研究 |
3.4.1 实施流程的四类企业 |
3.4.2 流程实施方式 |
3.4.3 流程实施阶段方法 |
3.4.4 实施流程的时间与规模 |
3.4.5 流程评价指标研究 |
3.5 银行再造的基本元素与内涵 |
3.5.1 银行再造的基本元素 |
3.5.2 银行再造的内涵 |
3.6 银行再造成败韵界定 |
3.6.1 国外银行再造经历的主要阶段 |
3.6.2 国外商业银行再造的总结 |
3.6.3 银行再造成败的界定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
4.1 商业银行概述 |
4.1.1 商业银行的本质 |
4.1.2 商业银行的形式 |
4.1.3 商业银行的职能 |
4.1.4 中国商业银行概况 |
4.2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分析 |
4.2.1 资产流动性指标分析 |
4.2.2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
4.2.3 风险抵御能力指标分析 |
4.2.4 银行经营实力指标分析 |
4.2.5 企业文化建设能力分析 |
4.2.6 技术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分析 |
4.2.7 经营国际化能力分析 |
4.3 中国商业银行进行再造的必然性 |
4.3.1 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
4.3.2 客户需求多样化 |
4.3.3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
4.3.4 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在竞争中发生了转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效率视角的商业银行再造的差异分析 |
5.1 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界定 |
5.2 商业银行效率的评价方法 |
5.2.1 非参数法—DEA法 |
5.2.2 DEA法的几种模型 |
5.3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前后的效率比较分析 |
5.3.1 指标的界定 |
5.3.2 测算指标的说明 |
5.3.3 样本数据的选取 |
5.3.4 中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的测量结果 |
5.3.5 效率结果说明 |
5.4 银行再造的方向----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 |
5.4.1 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分析 |
5.4.2 有关指标权重的分析说明 |
5.4.3 影响商业银行效率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5.4.4 聚类方法简介 |
5.4.5 聚类方法在商业银行再造中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方案研究 |
6.1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可行性 |
6.1.1 中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
6.1.2 中国银行家已拥有创新精神 |
6.1.3 中国商业银行信息化为再造创造了必要条件 |
6.1.4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6.2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总体方案 |
6.2.1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总体构想 |
6.2.2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设计理论 |
6.2.3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活动的基本特征 |
6.3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具体设计 |
6.3.1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设计原则 |
6.3.2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实现的特征 |
6.3.3 银行再造的步骤 |
6.4 业务流程再造 |
6.4.1 具体设计 |
6.4.2 以个人按揭贷款为例对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进行说明 |
6.5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理念与主要设计方案 |
6.5.1 组织结构设计的考虑要素 |
6.5.2 中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设计方案 |
6.6 信息系统再造的理念与主要设计方案 |
6.6.1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介绍 |
6.6.2 银行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
6.6.3 银行信息系统再造的设计理念 |
6.6.4 银行信息系统再造的设计方案 |
6.6.5 银行信息系统再造的组织方案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案例研究 |
7.1 中国民生银行概况 |
7.2 中国民生银行再造的优劣势分析 |
7.2.1 民生银行进行再造的优势分析 |
7.2.2 民生银行进行再造的劣势分析 |
7.3 中国民生银行再造过程 |
7.3.1 业务流程的再造 |
7.3.2 组织结构的再造 |
7.3.3 信息系统的再造 |
7.4 民生银行再造的总结 |
7.4.1 民生银行再造的阶段性回顾 |
7.4.2 对民生银行再造的相关建议 |
7.5 深圳发展银行的再造情况 |
7.5.1 深圳发展银行的概况 |
7.5.2 深圳发展银行进行再造的过程 |
7.6 深圳发展银行再造的总结 |
7.7 结论 |
7.8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8.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主要贡献 |
8.2.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2.2 论文的主要贡献 |
8.3 研究不足 |
8.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8.4.1 对于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最佳设计 |
8.4.2 对于商业银行再造后产品定价机制及方法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商业银行效率及再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调研银行名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四、探索用双层数据包络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分理处及其资源重组进行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H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研究[D]. 唐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2]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王燕如. 南京大学, 2015(04)
- [3]DEA方法在银行效率评价中的应用[J]. 包瑞雪,马占新,安建业.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5(02)
- [4]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研究[J]. 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万辉. 金融纵横, 2014(10)
- [5]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D]. 刘素怡. 兰州大学, 2014(10)
- [6]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研究[D]. 朱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7]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分析研究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D]. 李言代.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8]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与配置优化研究[D]. 李弘.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9)
- [9]考虑服务水平的商业银行综合效率评价研究[J]. 马伟,王卫平,杨锋. 运筹与管理, 2012(01)
- [10]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研究[D]. 王李. 吉林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