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转法桥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_刘水

刘水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300467

摘要:当前转体施工技术在我国桥梁建设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多,但由于桥梁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仍需继续积累更多转体施工的经验并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本文主要介绍转体结构及施工方法,获得转体系统精密安装的参数、转体结构不平衡状态的消除方法,阐述了平转法桥梁施工关键技术。

关键词:转体;精密安装;不平衡;称重;精度控制

1.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日益发达,路与路、路与大自然障碍的交叉越来越多,采用转体法施工能有效改善施工条件。目前水平转体施工中转动体系主要有平面转动和球面转动两种。本文将结合蒙华铁路某特大桥T构转体梁案例,通过对转体桥不同施工阶段的研究,得出控制T构转体各阶段的施工参数和关键部位控制措施。

2工程概况

2.1 设计方案

蒙华铁路某特大桥(32+48+32)m连续梁上跨既有铁路某特大桥,交角为38°,全桥位于r=1200m的左偏曲线上,墩高31m,在平行既有铁路的方向挂篮施工连续梁,两次转体后在既有铁路上方合拢成桥。

图1双转体设计

2.2优化方案

本桥没有直接采用悬臂浇筑,而设计为转体梁,主要是为了减少对既有铁路的干扰,提高铁路运能。但原设计为两次转体,最终仍需在铁路上方合拢,既有安全风险又对铁路运营造成了影响。为最大限度减少对既有铁路的干扰,将原设计双转再合拢的连续梁优化为T构连续梁,一次转体到位,主跨为2×48.5m。

图2单转体设计

虽然增加了转体梁的重量,但技术难度可控,同时降低了对铁路运能的损失,降低了安全风险,节约了投资。对比如下表1:

对比内容双转设计方案单转设计方案

技术难度安装2组球铰,2套挂篮,梁体重量较轻,封锁要点合拢。安装1组球铰,1套挂篮,无合拢。

安全风险既有线施工,转体2次,在既有线正上方合拢,安全风险较大。临近既有线施工,转体1次,安全风险相对较小。

工期节点2套挂篮,需合拢,295天1套挂篮,不需合拢,261天

经济性调整后减少40m高墩身1个,承台1个,桩基础168m,减少转体设施1套,梁体长度不变,合计节约投资300余万元。

3 施工工艺

主要施工流程:下承台施工→下球铰、滑道安装→下承台后浇段施工→上球铰、撑脚、临时锁定、牵引索设施安装→上承台浇筑→墩身、梁体施工→解除临时锁定、试转→正式转体→姿态调整、结构固结。

转体梁施工关键一是确保转动面光滑无阻碍,摩擦力处于可控范围,需要控制转动体系的安装精度,及后期长达半年的维护;二是要尽量保证整个T构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需要采用称重、配重的方法确保整体平衡。

3.1转动体系的精确安装及保护措施

转动体系主要由下承台、滑道、球铰骨架、下球铰、上球铰、销轴、撑脚、上承台组成。转动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3-1 转动结构示意图

上下球铰间为转动面,为保证转动面光滑,在下球铰面上镶嵌聚四氟乙烯片,并在球铰之间填充黄油。

3.1.1 精度控制要求

下球铰安装顶口水平,其顶面相对高差不大于1mm;球铰转动中心位于设计位置,其误差±1mm;滑道顶面高程控制在同一水平面上,顶面高程比下承台高1cm,顶面高差不大于0.5mm。

3.1.2精度控制方法

(1)球铰安装

下承台预埋钢板,球铰骨架吊装其上,进行粗调,高程为-1cm。精调采用高精度电子水准仪,通过调节微调螺栓,将下球铰在设计标高-1cm~+1cm范围内调节至精准状态。

在中心销轴套筒中灌入黄油,然后将Φ260mm销轴放置到预埋套筒中,保证中心销轴的竖直度。

上球铰安装前,擦洗球面,填充黄油。连接销轴套管,固定螺栓,将上球铰对准中心销轴轻落至下球铰。就位后转动上球铰3周进行磨合,保证上下球铰密实无间隙。

(2)撑脚、砂筒安装

上球铰安装就位后,定位安装8组双圆柱型撑脚及砂筒,撑脚内填充C50微膨胀混凝土,撑脚底面距滑道顶面20mm,并用钢楔子稳固。砂筒需提前预压,上下砂筒需临时固定。

(3)上承台钢筋绑扎、牵引索预埋

安装上承台(上转盘)模板,绑扎钢筋,预埋转体牵引索,浇筑混凝土。牵引索预埋端选用P型锚具,同一对牵引索的锚固端在同一直径线上并对称于圆心,每根索埋入转盘的长度大于300cm。

3.1.3保护措施

在转台施工完毕后,需施工墩身、T构梁体,用时长达半年,如不采取相关措施,转动体系可能会有杂物进入或构件锈蚀,导致转体时卡住,增加转体时的不确定性。

(1)上下球铰之间需涂满黄油,且在安装时需绕中心轴转动3周,确保球铰之间没有空隙且转动正常,防止雨水进入产生锈蚀。

(2)上、下球铰边缘的缝隙用胶带缠绕包裹严密,防止后续工序施工用水或杂物进入球铰内。

(3)转动牵引索外漏部分采用胶管保护,内注黄油防锈蚀,缠绕于上转盘。

(4)上、下承台之间采用高压风吹净后,采用竹胶板围护封闭、外侧砖砌保护。待梁体浇筑完成、准备转体时拆除。

(5)经历雨季时,要做好排水设施,保证上下承台不被雨水侵泡。

3.2平衡试验

墩身、梁体施工完成后,清理桥面杂物,开始进行称重试验。

3.2.1平衡称重试验

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称重,相互对比印证。采用刚体位移突变法测试不平衡力矩,见图4;二是应力称重法,计算应力,见图5。

位移突变法是在上承台下指定力矩位置施加力来获得转动力矩,测设静动突变力,经多组对照获得不平衡重。

图4 位移突变称重布置图

应力称重法是通过测试主梁控制截面上测点的应变来计算T构两侧不平衡弯矩。应变片布置在0#块两端。

图5 应力测点布置

采用刚体位移突变法测试结果如表2:

试验P1P2MzMg偏心距

1348924711558526620.040

2345724571546526150.040

3342324411533425680.039

注:P1、P2--千斤顶力,kN;Mz—摩阻力矩,kNm;Mg—不平衡力矩kNm

根据该桥位于曲线半径1200m圆曲线的特点,增加一组横向称重,结果如下表3:

横桥向称重试验结果

称重试验P1P2MzMg摩阻系数

130552803153196590.030

230472839153925440.030

330222821162795260.030

梁体施工完成后,清除梁面及周围杂物后,与转动相同状态后,收集应变片数据(两组结果异常,失效),结果如下表4:

梁体应变实测值

点号123456

三门峡侧应变980-989900923927

荆门侧应变9681003932914894-

由:

式中:MG--不平衡弯矩

E--弹性模量

W--截面抗弯模量

根据应变测得应力数据,需在小里程侧(三门峡侧)方向配重2021 kN·m。

在梁体内预埋应变片,因施工中各种原因,离散性较大,仅做参考;采用刚体位移突变的方法,受力明确,而且仅考虑刚体作用,不把挠度变形等其它参数因素的影响包括在内,这样得出的结果是较贴合实际。

3.2.2平衡配重方案

配重重量:G=Mg/L,式中:Mg--不平衡弯矩值;L--配重体至转动体竖向轴距离

图6 配重示意图

根据不平衡弯矩计算结果,于线路纵向、横向进行配重,在小里程侧实施配重,2615kN·m;在转动中心线路法现方向(曲线外侧)配重576kN·m。

3.3牵引系统

T构转体梁重量W=5739.6t,静摩擦系数μ静=0.1,动摩擦系数μ动=0.06。经计算,启动时所需最大牵引力954.1KN,转动过程中所需牵引力572.5KN。选用两台2000KN(YCW150-200型)连续顶推千斤顶,启动动力筹备系数为:η1=2000/954.1=2.1。牵引索采用Φj15.2mm钢绞线,计算单束牵引索需5根,考虑到动力储备系数不小2,按11根布设。

为保证两侧同步启动、牵引,采用了YCW150-200型液压智能同步自动连续牵引控制系统。

图7 转体动力控制系统示意图

3.4转体施工及姿态调整

通过试转采集转体参数,测量转动速度。正式转体时设置转体现场指挥体系,由总指挥向各小组下达试转开始指令。正常转体至设计位置1.5m处,进入点动阶段,按试转时采集的2s、5s、10s、30s时段梁端位移数据,向控制台下达点动指令。转动至防超转装置处,完成临时锁定施工。

随后进行姿态调整,调整顺序为“先标高后轴线,先横向后纵向”,标高通过转盘下方设置YDC240型千斤顶顶升方法进行调整,轴线采用牵引系统进行调整。梁体位置满足规范要求后立刻锁定,形成稳定结构,并尽快安排封闭球铰施工,使上下承台成为整体。

4结束语

根据该桥T构成功转体来看,总结以下几点:一是双转体向单转体优化后,具有结构合理、降低运能损失、减少用材和设备、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安全风险、减少高精度作业人为不确定因素等优点;二是转动系统精确安装和长时间的维护是顺利转体的根本;三是通过精确称重、配重、试转,获取转动参数,对设备选型和平衡转动提供重要保障;四是转体后通过姿态调整,确保结构的精确就位。

试验了应变称重法,从数据上看,在定性与位移突变法吻合,但由于施工周期长、环境因素影响大,应变测试结果离散性较大,可能存在误差,其数值只能作为辅助和参考,称重仍以位移突变法为主。

参考文献

[1]潘金华.刘博.球铰的预制及安装[J].铁道标准设计.1998(09)

[2]胡美玲.陈国梁.转体桥梁转动体系精度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9(932)

[3]乔明.三岔口特大桥转体桥转盘球铰施工技术[J].中国铁路.2010(6)

[4]郑联昌.纤细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J].价值工程.2010,29(33)

[5]桂业昆,邱式中.桥梁施工专项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6]肖智慧.浅议施工技术在路桥施工中的应用及分析[J].四川建设,2008(5)

论文作者:刘水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5

标签:;  ;  ;  ;  ;  ;  ;  ;  

平转法桥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_刘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