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论文

浅论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论文

浅论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

贾 菲

(中共盐源县委办公室,盐源 615700)

[摘 要]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内涵和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国民俗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文化有着濒临灭绝的危险,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成为热点和难题。

[关键词] 民俗文化;冲击;保护;传承;措施

中华文化起源具有多元性,每个地区的民俗文化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和生存空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侵入,民俗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对我国推进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多元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一、近年来民俗文化受到的影响和冲击

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和民俗旅游开发浪潮的影响,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传播弘扬,同时带动了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但是仍然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式中:ηt为汽轮机理想循环热效率;ηi为汽轮机的相对内效率;ηm为汽轮机的机械效率,取值0.99;ηg为发电机效率,取值0.99;ηb为锅炉热效率;ηp为管道效率,取值0.99。

(一)经济发展瓦解民俗文化内部体系

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原有的生存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例如泸沽湖畔摩梭人也由于经济利益关系,母系大家庭面临着分家的趋势,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母系大家庭占了70%,90%的摩梭人采取走婚的形式,但是现在由于母系大家庭的经济矛盾纠纷等不断增多,导致大家庭和谐共处的难度增大,母系大家庭及走婚等民俗特色已需要由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来维系传承。

(二)旅游开发使民俗文化商业化、庸俗化

为迎合市场的需要,一些民俗文化艺术品和工艺品,甚至一些“非遗”项目,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变成了规模性的批量生产,甚至被多个景点景区竞相模仿销售,渐渐丧失了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例如云南丽江古城模式的成功以及被广为模仿,造成游客对东巴文化工艺品存在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印象。

(三)外来文化促使民俗文化价值观淡化

随着对外交通的改善、信息通讯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迈进,以及伴随旅游业发展为适应旅游市场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大量游人进入带来的外部文化影响,现代文明及外来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在发展变化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化因素很难一成不变地“保存”下去。因此,保护民俗文化唯一的出路是以积极应对现代文明冲击的姿态,寻求在民俗文化发展中如何做好传承,实现保护文化多样性、丰富现代文化内涵、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在文化传播和特色商品制作中,既没让游客领略到独特的民俗文化,更没有让当地居民感觉到自身文化的开发带来的好处,导致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资本优势。

二、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和保护的认识不够,保护的意识不强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为了管理海量的数据信息,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引入数据库技术,这必然对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当地政府缺乏文化保护规划和保护计划

近年来,部分地区虽然针对少数民族区域制定了专门的保护规划和机制,但是存在可行性不强、不够全面或未及时更新等问题,导致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进展缓慢。

(三)在旅游开发中,文化资源利用、展示力度低,特色不突出

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具有误诊率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1-2]。为了研究细节护理对肺栓塞患者治疗效果的实际意义,将我院86例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43例肺栓塞患者实施了细节护理,同时对照组43例肺栓塞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三、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措施思考

(一)积极应对影响冲击,立足长远求发展

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以及外出打工青年人数的增多,打破了原本封闭的文化氛围,加速了当地语言、服饰及生活习惯等的变化。穿着民俗服装变成了迎合旅客需求,民族餐成了吸引游客的法宝,民俗技艺体验成为赚钱之道,渐渐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本精髓和灵魂,民俗文化中的淳朴善良、忠诚厚道等品质和价值观渐渐失去。

例如受利益的驱使将自己的房屋等出租给外来经营者,破坏了原汁原味的民俗特色,只看眼前利益,未思考如何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注重保护与传承工作

政府部门要正确处理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长远规划、点面结合,重视合理开发。应制定相应的文化保护、开发战略,加大财政投入,运用法律手段推动民俗文化的保护,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传承场所和传承人的培养。同时政府加强艺术馆、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完善打造能够收集、展示、交流、保存民俗文化的项目。

③不断完善取水许可制度体系,加强重要规划和重点项目水资源论证,以水资源条件确定规划和项目内容、规模和布局;调整取水许可管理权限,提高准入门槛,将原来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地下水机井取水许可权上收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建立以GIS技术为基础的取水许可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避免取水许可分级管理造成的过度许可和数据混乱;加强计划用水管理,按照来水情况制定用水和调水计划,确保不超许可水量,缓解用水冲突。

(三)挖掘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将自然风光与独特民俗文化相结合,将大大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当前,游客对于大多民俗文化的了解仅限于表层,对真正的民俗文化内涵了解甚少,这与目前文化旅游产品的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需要有直观现实的物质载体,如开发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是一个重要途径。

(四)活用现代科技资源,丰富民俗文化传播方式

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技的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多样的途径。在开展新时代的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可利用拍摄,多媒体放映等技术,将优秀的民俗文化通过电子产品进行永久记录,并利用媒体网络,例如可利用抖音等平台等形式让观众熟知;通过有趣的编辑与摄影,让人们喜爱民族文化。此外,对于民族文化不应只是原封不动的传承,还应结合时代需求,有效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让民族文化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

参考文献:

[1]魏琪.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及其保护与发展[J].实事求是,2006(3).

[2]苏启民,苏栋栋,卫润丰.谈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旅游纵览,2018(1).

[3]金小燕.试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16(9).

[4]吕达,唐卫东.论旅游对民俗的影响——以泸沽湖摩梭族文化为例[J].知识经济,2009(10).

标签:;  ;  ;  ;  ;  ;  

浅论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