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里程碑——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体会论文,里程碑论文,全会精神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十六届三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内涵丰富,阐述精辟,既注意了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又坚持了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既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又兼顾了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既承接了前1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经验。又注重了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和创新,是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里程碑。
一、计划经济渐行渐远,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现实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
《决定》强调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注入强大动力。”我国的市场经济发端应该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就在客观上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契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则是90年代初。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这种新体制的基本框架。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进大会文件,并在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实质性步伐。随后召开的三中全会,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作出决定,引领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到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它既具有客观现实性,又具有历史必然性。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消除体制性障碍的必然要求。多年改革,春华秋实: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市场姓“资”姓“社”的争论悄然淡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以公司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得以推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混合型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个体经济日趋活跃,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生产要素市场初具规模,资本市场有了发展,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相继建立和运行,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已经建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正在成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广泛走向社会和家庭;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迈出了重大步伐,减少了机构,精减了人员,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宏观管理能力。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影响,由于改革面临多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牵涉到不同群众的利益调整时阻力会更大,还由于改革本身是一个探索过程,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不到位。这样,尽管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持续了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部分仍然尚未彻底触动,新建立的一些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也只是框架性的,还有缺陷和漏洞,城乡体制分割,产权制度不健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任务还未完成,资本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政府职能转换还不到位,社会信用体系残缺,社会保障制度设计过于复杂且不统一以及管理成本过高,等等。社会经济生活中凸现出的类似的体制性障碍,必须逐一消除。其出路和办法,只能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现实要求。市场化程度主要是指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目前,国际上通常以一个国家市场化程度来衡量其市场经济的程度,衡量其经济体制完善的程度。一般认为,市场化在15%以下的为非市场经济,15%-30%的为弱市场经济,30%-50%的为准市场经济,65%-80%的为欠发达的市场经济,80%以上为成熟的市场经济。我国一些专家、学者测算,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大体超过60%,其中一般商品的市场化程度为90%,农产品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工业品指令性计划仅存5种,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为60%,资本市场化程度约40%,人才市场化的程度更低一些,尤其经理市场化仅占2.3%。就区域而言,如果用1-10的指数来表示市场水平的高低的话,我国东、中、西部大致是8∶5∶3。可见,我国现阶段基本上处于欠发达市场经济水平,离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还有较大差距。还有一段较长的路程要走。要改变这种状况,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水平,同样要靠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有赖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与世界经济规则接轨的客观要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标志着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其中包括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和不适应。我们现有的法律法规,有的还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需要增补、修改和完善。我们对世贸组织的一系列规则还有一个了解、熟悉的过程,有一个如何把握和运用的过程。此外,我国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管理方式、形成国内统一市场、对外招商引资和组织劳务输出、经贸活动等方面,都还有一个从观念、体制和工作上作出某些调整和改进的问题。因此,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只有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两者互动,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快地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二、消除体制性障碍,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体制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是《决定》的重点和核心。《决定》确定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在更宽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展开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现就某些带有重大理论创新和理论突破性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关于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决定》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和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五统筹”、“五统一”相统一的新的统筹兼顾理论,被认为是《决定》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它是在过去这么多年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认识,是指导新一轮改革的战略思想和基本原则,从总体上确定了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起到重要而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同以往相比,这个《决定》突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和强化这种理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又是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的所在。有了这样的理念做指导,我们就能降低改革成本,减少改革震荡,防止顾此失彼,避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惨重损失,从而确保改革的平稳运行、有序发展和不断取得实际性成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现代文明程度。
关于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决定》指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并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对传统的单一的公有制概念的一个根本性突破,是我们党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上的又一重要发展。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在所有制前提下财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也可以采取同一种实现形式。改革开放前,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单一,资本组织形式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经营方式国有国营,政企不分,结果使得公有制经济活力不足,发展受阻。事实说明,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所有制结构多样的情况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单一化的路子走不通,而是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足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是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用。十六届三中全会把股份制确定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必将为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大活力,加速国有资本的流动重组,加速社会、民间资本的吸纳聚合,加速国有企业内部机制转换,从而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关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创新和理论贡献是,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包括了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集体资本不断壮大,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资本和城乡居民私有财产迅速增加,多种资本流动、组合日益频繁,现实生活对产权的明晰、产权保护、产权流动的呼声越来越高。说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已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当务之急,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这一理论的突破,将推动各类经济成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关于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以前,非公有制经济条件的待遇是不平等的。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征地、投融资、税收、对外贸易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场主体在上述方面都没有能够享受到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决定》第一次提出,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今后,非公有制企业、其它企业与国有企业都能享受同等待遇,都能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竞相迸发活力,这不仅为非公有制企业和其它企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而且,也将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总量的放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关于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我国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千百年封建经济遗留的产物,也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难以解开的难题。党的十六大在部署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时,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针对农村当前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决定》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的新观点和新设想,部署了深化农村改革的四大任务: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决定》还第一次提出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并郑重宣布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这一系列重大体制、机制性改革,将给8亿农民带来实际利益。大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加速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全面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接受和经受住新的重大考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决定》已经确定,下一步的任务就是狠抓落实,按照全会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准确地把握《决定》的精神实质。学习好《决定》和全会有关文件,全面、深刻、准确地领会好全会的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决定》和党中央部署的精神上来,足全党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通过学习,提高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任务的全部内容,尤其是对有关体制创新和理论突破的内容,更要反复领会,深入研究,准确把握,防止“夹生饭”和片面性,从而增强贯彻《决定》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学习中,还要注意对照《决定》清理思想。由于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传统的固有观念和惯性思维仍然还有一定市场。清除旧的体制性障碍,首先要清除旧的观念性障碍。因此,面对新的改革形势和任务,我们有一个推动新一轮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的任务。有了观念的更新,就有了改革的新气象、新天地。
联系实际,通盘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决定》设计和安排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全局性和全面性,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改革都进行了部署,我们必须全面地、坚决地落实,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做到在落实中创新,在创新中落实。在贯彻落实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在通盘安排、整体推进的同时,注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确保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省有各省的实际情况,各部门有各部门的实际情况,改革的主攻方向和具体任务也会有所不同,必须结合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进各项改革。前不久,湖南省委常委扩大会在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明确了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的发展思路和要求,明确了明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即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要素市场改革。全省上下要围绕省委的部署,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加强领导,加强引导,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等各种关系。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是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的关键,也是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有序推进的保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政治体制做出相应调整,出台新的改革方案和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其它各种关系,成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任务。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基础,稳定是前提。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好、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难免出现新的阵痛,难免带来新的利益格局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十分繁重,十分紧要。我们在启动和实施每一项改革时,要思前顾后。制定多种预案,要多做群众思想工作,并拿出补救性措施,确保改革符合群众意愿,确保改革有序推进,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十六届三中全会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