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时机选择论文_卢志红,王孟杰,邱小芩,蒙绪宁

卢志红 王孟杰 邱小芩 蒙绪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 广西 南宁 530021)

【摘要】 目的:探讨在高危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时机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高危急性心梗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按IABP的应用时机不同分为A组(20例,早期置入IABP),B组(20例,晚期置入IABP),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A组IABP使用时间、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时机应用IABP于高危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治疗中,均安全可靠,但早期应用IABP的疗效更加确切,能够降低病死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 高危急性心梗;介入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时机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032-02

高危急性心梗为临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老年群体,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主要依靠介入治疗该病,可及时、迅速、完全的开通闭塞血管。IABP作为改善左心室功能的重要辅助方式,在高危急性心梗救治中已取得显著效果,但关于IABP的应用时机仍未统一认识[1]。笔者选取40例行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心梗患者,分别在早期和晚期置入IABP,旨在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40例行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心梗患者,按IABP的应用时机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A组:男14例,女6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8.2±3.8岁,治疗前心功能IV级17例,III级3例。B组:男15例,女5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9.4±3.9岁,治疗前心功能IV级16例,III级4例。全部病例根据血清心肌酶学改变、动态演变、心电图ST段抬高及典型胸痛确诊,且均符合高危急性心梗相关诊断标准[2],介入治疗时机为胸痛发作时间到球囊扩张时间12h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可比性高。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时即刻口服300mg氯吡格雷和300mg阿司匹林,介入治疗后长期维持口服100mg/d阿司匹林,75mg/d氯吡格雷,共12个月。均选用KAATIPI-IABP,鞘导管:10F导管,主动脉内反搏球囊:使用容积为30~40ml。A组在入院时行介入治疗前预防性置入IABP;B组在术中或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心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紧急置入IABP。经左股动脉置入球囊导管,使其降至主动脉内,透视确保球囊导管位于肾动脉开口和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下1~2cm之间,由心电触发充气、放气时间,根据主动脉压力波形随时对充气、放气时间进行调整。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待病情稳定后,反搏频率逐渐减少至1:3,观察约0.5h,若无异常后拔管。所有患者在介入治疗后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至IABP撤机,术后行内科强化治疗,使血压、血脂、血糖达标,并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IABP使用时间、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血小板减少、肾功能衰竭、下肢缺血)等。

1.4 数据处理

本组数据录入EXCEL(2010版)进行逻辑校对,导出清洁数据后经SPSS14.0软件包进行分析,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数据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A组IABP使用时间、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表示无此项,两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肾功能衰竭、下肢缺血等并发症,预后较好。

3.讨论

IABP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主动脉内球囊与心动周期同步地充放气,促进冠状动脉灌注,增加氧释放,减少心脏做功及心肌氧耗,减轻心脏后负荷,提高心肌氧供,降低心肌对氧的需求量[3]。因此,IABP可缩小梗塞范围,改善心肌缺血部位的功能,纠正因心脏末梢循环障碍、输出量下降、泵机能障碍等导致的源性休克,对高危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A组IABP使用时间、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显著低于B组。说明所有患者均能从IABP治疗中获益,早期预防性置入IABP,能够及时降低心肌氧耗和心脏后负荷,稳定血液动力学,保证了再灌注治疗的顺利进行,缩短IABP使用时间;同时改善外周循环和机体内环境,使尿量增加,避免酸中毒,利于充分发挥心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多巴胺)的疗效,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IABP脱机标准[4]: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肺部无啰音,四肢温热,组织灌流佳,精神状态良好,临床症状改善,尿量>30ml/h,对升压药物少量使用或停用,平均动脉压>70mmHg,收缩压>100mmHg,无恶性心律失常,HR<100次/min等。

综上所述,早期应用IABP于高危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治疗中,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万平,姜玉蓉,李长珍等.急性心梗合并室间隔两处穿孔1例[J].西部医学,2012,24(11):2246.

[2] 于洪艳.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抽吸导管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4,10(5):162,164.

[3] 马玉芳,姜清茹,宋梅等.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治疗时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疗效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11):1052-1054.

[4] 林慧,马延峰,夏勇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一例[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4,12(11):1051-1052,1056.

基金项目编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课题Z2012299

论文作者:卢志红,王孟杰,邱小芩,蒙绪宁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3

标签:;  ;  ;  ;  ;  ;  ;  ;  

高危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时机选择论文_卢志红,王孟杰,邱小芩,蒙绪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