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研究论文_林玉辰

基于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研究论文_林玉辰

中外建华诚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养老建筑的空间设计对老年人心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老年人心理需求,我们可以通过空间尺度、形式及空间层次性等营造空间的设计手法来提升空间的品质,使老年人对所处空间从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舒适感。本文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养老建筑设计。

关键词:建筑设计;养老;心理需求

1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与心理方面逐渐发生变化。生理变化是比较明显的表现在外部,例如身体各方面生理机能的衰退、感官系统逐渐发生障碍等,而心理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改变则是不可见的。老年人心理的变化首先是老年人的感觉和知觉程度逐渐减弱。感知能力逐渐钝化甚至丧失,使得老年人感觉自己在与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逐渐隔绝,造成心理的孤独感。感知能力的丧失导致老年人失去与外界环境沟通的信息的获取能力,心理孤独感增强反而会进一步加快衰退化进程。在老年人不断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变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仅与生理机能发生的变化又密切关系,而且还跟老人的社会角色、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原因有关。

1.1 孤寂性,指老年人感知能力的下降,自我心理承受与调节机制也逐渐衰退,认识能力也渐渐减弱,造成了老年人对生活的积极性降低,情绪低落,焦虑感加重,思维方式恶性发展,经常会猜测别人动机或幻想他人行动危及自身安全而感到恐慌,导致老人的人际关系的范围逐渐变小,从而产生封闭性的心理状态。而老年人交流活动设施对这一机制的调节有一定效果。

1.2 求生性,心理学方面“求生性”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体力精力减弱,导致时常考虑到自身的健康问题,对于自己是否能健康的继续生活产生怀疑。其次是担心自己的疾病缠身会给家庭、社会造成负担或者担心自己不能得到子女照顾,遭受冷遇。老年人的这种心理机制直接反映出老人对健康的生活环境、活动场所以及社会性服务的迫切性需要。最后是老年人为了防止或者延缓思维衰退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而努力取得各方面补充的自保感。

1.3 眷恋感,老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家庭变迁、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等等许多方面发生改变。促使其内心产生对以往年轻时的生活充满怀念,对以往所熟知的社会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事务产生依恋,从而通过一些活动希望能够弥补。具有此类心理特征的老年人反映出的现象为,对其所熟知的生活环境的向往,并且喜爱与儿童、青少年交往沟通,喜欢参加年轻人的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基于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

2.1 城市规划角度

养老建筑选址不宜在城市边缘或者郊区,应该让老年人回归熟悉的环境。同时选址应远离污染企业,建筑周边建立隔音和绿化带以提高环境质量,确保空气不受污染。养老建筑周边宜多建立绿化、凉亭和休息空间,为老年人提供娱乐交流场所,使他们在需要的时候有地方可去。可考虑采用老少结合的建筑规划——考虑将养老院的建筑位置选在中小学和幼儿园附近,这样年轻父母送子女上学的时候也可以去探望老人,老人由于害怕孤单,如果他们的活动场地可以与孩子的活动长期接近,能经常看见孩子欢笑的脸庞,这能给老人亲情的温暖,给老人安享晚年的温暖。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可以帮助学校进行尊老教育。从城市规划上来说养老院和学校对光照要求都较高,集中规划可以节省用地,并且二者的作息时间比较一致,相互干扰较少。当然,这种规划也存在缺点,比如卫生和噪声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通过合理规划和约束是可以解决的。日本的三重县社会福祉法人洗心福祉会“丰寿园”的布局就是类似这种规划。

2.2 养老模式选择

养老建筑理想的状态是家庭养老模式,这样可以减少孤单感,体会家庭的温暖。子女和老人住在一起,但是又要有一定的距离空间,这样老人不仅可以感到亲情温暖还可以不被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所影响,最好是庭院住宅,实现祖孙三代一起生活。关于现代社会的楼房建筑,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模式——同住型和邻居型。同住型是将一个户型中的老人和子女的主要居住空间进行独立分开,邻居型即老人和子女分开不同户型住,两种模式都能使子女和老人有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同时又方便子女就近照顾老人增进彼此情感交流。

2.3 居住空间设计

养老建筑的居住空间是老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空间,直接影响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应为老人营造舒适、安静并具有一定私密性的氛围。养老建筑的居住空间不同于酒店的房间,应根据老人的个人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布置,从而让老人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居住空间还要留有一定的余地适应老人的变化,应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可调整型的特点。无论是空间的实用性还是心理需求,矩形平面形式是最适合居住空间的设计,它能够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氛围,为老人创造舒适的睡眠空间。居住空间应有适宜的尺度,卧室面积不能太局促, 应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最小面积不应小于 10 ㎡。另外,多人间的卧室需注重老人的私密性,在设计时应注意设置隔墙或幕帘。卧室的墙体应该强化隔音效果,以保证老人的睡眠质量。

2.4 医护空间设计

医护空间的主要功能是满足老年人的日常体检、基本治疗、心理咨询及保健康复等。因为老人的脑力和体力逐渐衰退,所以应要求医护空间的内部功能组织要明确、清晰,流线要通畅、便捷,以提高医护空间的高效性与安全性。矩形平面形式具有空间利用率高,空间关系明确的特点,符合医护空间的设计要求。从环境心理学来讲,淡雅的色彩能够使人舒适、宁静,可以有效地缓解老人由于病痛造成的心理上的不适感,明确的空间流线关系能够缓解老年人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特征。医护空间应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阳光不但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还能缓解老人苦闷的心情,使老人身心放松减轻病痛,对生活充满希望。

2.5 餐饮空间设计

餐饮空间除了为老人提供就餐功能之外,也是老人交流行为频发的区域,所以餐饮空间设计应具有灵活又不失轻松活泼的氛围。曲线能够给人活泼,自由的感觉,因此可以采用六边形、椭圆形、圆形等样式的餐桌形式,能够使用餐者轻松愉悦。有条件也可采用分层用餐,能够缓解交通压力。另外,可将餐厅与厨房适当结合形成自助式空间,开敞厨房的形式能够调动老人用餐的积极性,老人也可以随时参与工作人员的劳动中,扩大老人的交往范围,使整个餐饮空间形成一种交互的模式,同时也提高餐饮空间的趣味性。

2.6 休闲活动空间

休闲娱乐空间主要为老人提供活动和交往功能,应具有活泼、轻松的氛围。为避免老人产生孤独感与自卑感,设计者可以通过创造让老人能自然而然融入多人数活动的交往空间,促进与人交流,肯定自我的价值。其中共享交流空间属于一种过渡性空间,可以结合门厅、楼梯、走廊等,创造出形式多样的空间,为老人提供多种多样的交流机会,提高空间的参与性,也可以使养老建筑的形式丰富多变。大尺度的交往空间容易使老人产生疏离和陌生的心理感觉,而小尺度的交往空间则能带给人安全感和亲切感,所以可以按照交流人数的多少来创建不同的空间层次。另外。我们可以运用家具分隔、围合等设计手法为老人创造既有联系又有分隔的半私密性交往空间,为老人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3 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人们更加关注养老机构的建设问题。对于养老建筑的设计,我们不仅要考虑老年人生理特征还应从老年人心理需求出发,为老年人创造出良好的空间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应更多地注重人性的思考和关怀,使养老建筑的设计更趋于人性化,建立适宜老年人的养老空间,减轻社会的压力。

参考文献:

[1]何嘉凌. 探究基于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研究[J]. 商品与质量?焦点关注, 2012(5).

[2]蔡业建. 基于生理和心理需求研究的养老院人性化设计[J]. 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5(4):91-91.

论文作者:林玉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2

标签:;  ;  ;  ;  ;  ;  ;  ;  

基于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研究论文_林玉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