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的五种发展观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的五种发展观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视阈下的五大发展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理念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视阈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6)06-0005-0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2016年1月4-6日,在重庆考察工作时他还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要全面科学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要义,就应当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为,对于发展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有不同的结论。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出版了《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而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呢?就是政治参与、市场自由、收入提高、接受基本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机会等。我们看待发展,看待五大发展理念,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站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上。

       一、以社会主义本质看待发展就必须崇尚创新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无论是解放生产力,还是发展生产力;无论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还是实现共同富裕,都必须崇尚创新,以创新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创新发展就是在遵循创新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创新特殊规律基础上的发展。以社会主义本质看待创新发展就要看到我们的创新在遵循创新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特殊性。说起创新,大家都会想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在100多年以前比较早地谈到了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结构,创新就是“创造性毁灭”。这种创新既反映了人类创新的基本特点,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创新的特殊性,即必须用一场一场的危机来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我们讲的创新是可以避免这种危机方式的创新,是创造性继承与发展,不是破坏,更不是所谓“毁灭”。社会主义创新应当在制度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是累积性创新,是节约社会资源的创新,不能是对社会造成巨大阵痛的创新。

       创新发展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展。以社会主义本质看待创新发展还要看到社会主义创新是有独特优越性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不断发展创造的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能够为创新发展带来强大的制度保证。1890年8月21日,恩格斯在致奥托·冯·伯尼克的信中强调,“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即便明天就实行这种变革(指逐步地实行),我根本不认为有任何困难”①。从1956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今天,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已经牢牢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能够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制度。这一制度优势使中国的科学技术正在呈现出加速创新发展的态势。早在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就指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他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五六十年代,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经济困难、帝国主义封锁的艰难条件下,我们依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依靠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苦创业,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等为代表的辉煌科技成就,为捍卫我们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奠定我国的大国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政治优势,应该继续坚持并充分加以运用和发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我们运用和发挥这一优势的方式方法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但坚持运用和发挥这一政治优势的原则不能动摇”②。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2014年6月9日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可以说,中国的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

       二、以社会主义特征看待发展就必须注重协调

       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本身就蕴含着对于协调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未来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安排,“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地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这也不是什么空想。”“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里,明确提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③。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能够做到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由于消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的对抗性矛盾,协调发展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所说:“中国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

       协调发展就要注重区域协调,使各个区域之间能够相互联动,形成一种协同发展的局面。协调发展要求加快发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胜利,中央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特色产业脱贫、劳务输出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加强教育脱贫、医疗救助脱贫、资产收益扶贫等多种措施。这些措施就是一种协调:外界扶持与自身造血相协调、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协调、经济手段与社会手段相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等。

       协调发展就要注重城乡协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迹。推进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主要是两大机制、四个制度和一个标准:完善县域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规范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城乡区域标准水平统一衔接可持续。还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户籍市民化和实质市民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

       协调发展就要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0年前的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20年前的1996年9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也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物质文明建设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经济政策的制定、市场行为的实施都应当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投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使人们的道德素质稳步提高;广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

       三、以社会主义原则看待发展就必须倡导绿色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应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真正和解”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协调。马克思恩格斯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提出了“使自然界真正复活”、“使人和自然的矛盾真正解决”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与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始终强调社会、自然以及人类之间三者的统一性,“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④。

       绿色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以社会消耗最少、经济效益最大的方式发展。生产力的绿色化是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的。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目的就是要在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产力的绿色发展就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市场真正能够有效地运行,同时建立有效政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绿色发展要求不断变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生产关系的绿色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关系的绿色化意味着两点:第一,以更加完善、健全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使所有制结构合理化、生态化。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也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既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也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第二,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有能够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做依托。比如,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使市场经济在发挥其有效性、主动性的同时,摆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周期性和破坏性。再比如,我们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包括生产力结构,又包括生产关系结构,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

       绿色发展要求我们要建设政治上的绿水青山。习近平在2015年12月31日发表的新年贺辞中指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好局、起好步。”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要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踩着不变的步伐,踏着鲜明的政治主旋律,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不屈的韧劲,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和“蚊虫”,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使“不敢腐”成为常态;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纪委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坚守监督执纪问责的定位,以强有力的责任意识确保党员干部“不能腐”;通过系统的党性教育发挥道德感召力,通过让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使绝大多数人“不想腐”。

       四、以社会主义要求看待发展就必须厚植开放

       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开放中发展,在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中发展和壮大自己。科学社会主义是在世界历史的形成中产生出来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而且反对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⑤。“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⑥。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也认识到借鉴资本主义发展成就的重要性,他在1918年3-4月写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指出,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这就表明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就是实行开放。不仅如此,我们要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必须进行对外开放。2013年11月,在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十八届三中全会作的说明中,习近平指出:“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全方位开放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开放发展就是要统筹开放型经济顶层设计,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要深入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2015年9月发布的《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对此作了详细部署: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能够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的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建立起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等;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形成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外商投资全程监管体系;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加快建立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制度,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等等。通过上述制度、机制的建设,到2020年基本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中国的经济体制能够对国际经济每一个重大变化及时作出有效的反应,不断从全球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利益,实现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开放发展就是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好的发展经验和做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指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2016年1月21日,在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在伊朗《伊朗报》发表题为《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文章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坚持交流互鉴、和谐共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借鉴了成熟经济体的很多经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股市交易制度、保税区制度、自由贸易区制度,推动了经济增长;我们借鉴了德国工业4.0战略,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建设制造强国;我们吸收借鉴了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使民生得到极大改善;我们吸收借鉴了很多国家的做法,建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重要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保障。

       开放发展就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2013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中国是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要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2016年1月16日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上,习近平致辞指出:“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亚洲和世界各国创造更多机遇,带来更多福祉。”中国是文明大国,从来不追求一国私利,而是始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到2016年1月底,习近平70多次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强调“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独行快,众行远”、“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深刻阐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含义。

       五、以社会主义目的看待发展就必须推进共享

       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就是在共建共享中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恩格斯早在169年前就指出,未来社会将“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⑦。列宁在1903年写的《告贫苦农民》中也指出:“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机器和其他技术改进应该用来减轻大家的劳动,不应该用来使少数人发财,让千百万人民受穷。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壮大国有经济。必须深刻认识到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起着支柱作用。没有强大的、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归宿的国有企业,就不可能实现人民的共享发展。一些国家出现了“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景象,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能够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国有企业。早在1864年,马克思在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大规模的生产,并且是按照现代科学要求进行的生产,没有那个雇用工人阶级的雇主阶级也能够进行;他们证明: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劳动工具不应当被垄断起来作为统治和掠夺工人的工具;雇佣劳动,也像奴隶劳动和农奴劳动一样,只是一种暂时的和低级的形式,它注定要让位于带着兴奋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⑨。

       共享发展就是要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谈到收入分配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收入差距较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五中全会指出:“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确保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和提高;第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合法收入保护好,对隐性收入规范化,对以手中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的收入坚决遏制住,对非法收入依法予以取缔;第三,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等制度,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使分配更加公平;第四,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第五,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所谓知识价值就是知识创造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重价值要求,实施这一分配政策的目的就是提高科研人员在创造知识价值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第六,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这一问题。2015年3月8日,在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说:“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5年4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2015年9月9日,习近平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时又谈到:“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

       正如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千差万别一样,各国的发展模式、发展方法也是多样的。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由中国的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前进目标等因素决定的,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要求的,必将深刻变革中国发展的全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3-3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⑤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第8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⑧《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1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3页。

标签:;  ;  ;  ;  ;  ;  ;  ;  ;  ;  ;  ;  

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的五种发展观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