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人对诗歌规律的探索与贡献_江湖五绝论文

南北朝诗人对诗律的探索和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律论文,南北朝论文,诗人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考察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创作,可以发现汉语诗律和古代格律诗形成于南北朝。在南北朝诗人中探索诗律并作出较大贡献的可按地域分为三个诗人群:江浙诗人、山东诗人、河南诗人。当时诗坛创作趋向律化,律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粘式律、对式律和粘对混合律三种格律类型。而唐代近体诗的格律也就在南北朝诗中形成了。

关键词 南北朝 诗人 诗律 对式律 粘式律 粘对混合律

一、南北朝诗歌和诗律概况

1 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均尖锐复杂的分裂时代,这个时期的诗歌分为南朝和北朝两部分,南朝则又可分成刘宋时期(420—479)和齐梁陈时期(479—589)两个段落,而以后一个段落为主。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了宋王朝,前后共延续了60年。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上承东晋的,主要的诗人是谢灵运和鲍照,除此之外,虽然留下诗作的作者还有谢瞻、谢惠连、刘骏、颜延之、汤惠休、谢庄等55人,但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数量上不多,而且也比较一般化,无多可观之处。刘宋时期诗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把自然景物引入诗中,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从而发展出了鲜异明丽的山水诗,使人耳目一新,并因此结束了长期统治着东晋诗坛的那种“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诗风,使诗坛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在诗歌的格律方面,也有所探索,相传较谙熟声律的有范晔、颜延之、谢庄等人,范晔被杀前曾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提出“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手笔差异,文不拘韵故也。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艰难适轻重。”这是讨论诗律的,但意未能尽,而谢庄等人也未留下声律探讨的文字。不过,在宋代的诗中已可发现一些合律的五绝,在一些长诗中连续四五个律联相接的诗段亦不少见,这说明诗人们对格律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到了齐梁陈时期,由于偏安江南已成定局,中原人民大量南下,与当地人民一起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据《陈书·宣帝纪》载,当时江南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古代南贫北富的局面已经改变。南朝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也日益发达,诗歌创作繁盛,现留有作品的诗人总数就有270人以上。在齐梁之际,上承晋宋而继续发展了山水诗,并广泛描绘自然景物,产生过许多优美的诗篇,尤以谢朓的作品最为突出。但是,这时诗风的发展趋势已转向浮艳,重形式而轻内容,正如李谔在《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中所说:“江左齐梁,其弊弥甚。……竞一字之奇,争一句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这种诗风发展到梁陈时期,终将创作引入歧路,专以轻浮的笔调围绕在女性身上打转,着力描绘妇女的晨妆、夜思、妖姿、媚态,格调日益低下,内容日益空虚,并自成一格,即成为腐败的“宫体诗”。宫体诗和浮艳诗风的形成是和上层统治阶级的提倡分不开的,齐梁陈三朝帝王大都爱好诗歌,萧衍、萧纲、萧绎都曾写下不少艳诗,围绕在萧纲周围还有一群宫廷诗人,如庾肩吾、刘孝威、徐陵、庾信等,互相唱和,从而形成了一个诗派,统治了整个诗坛,使诗风卑下,毫无转机。

2 若从诗律的角度看,齐梁陈时期对格律诗的形成却是有很大贡献的。南齐永明年间(483—493),谢朓、沈约、王融、周颙等讲究字声调配和避忌声病,使“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世呼为永明体,后世也有称为齐梁体或新体诗的。这种诗已能自别于古体诗,是早期的格律诗,它的格律形式是可以从诗中整理出来的。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则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了这种诗律结构格式,而唐人近体诗的五绝、五律和五言排律,正是在齐梁陈时期产生和形成的。从这个角度看,永明体也罢,内容更差的宫体诗也罢,却是不可忽视的,在诗律发展史上是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因为没有这些,就未必会在唐代有那样成熟和完美的近体诗。同时,在齐梁之际,诗律理论的探索也有极大的成绩,这集中表现在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和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这两篇论文中。可以这样说,在南北朝这个分裂的时代,文艺学却和音韵学互相合作了,音韵学提供了语音分析的成果,而文艺学充分应用了这些成果,力图通过语音材料的美的调配挖掘出它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来。所以,诗律和诗律学的兴起,齐梁体格律诗的形成,实是两门科学结合的成果,而其中,文艺学家则应认为是发挥了更为主动和积极的作用的。此外,在诗体的发展上,齐梁陈时期也有很突出的成绩,这就是大大巩固了五言诗体的地位,五言体在当时已成了占主导地位的诗体,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直到唐代发展出了七言诗体之后,它仍有自己的地位。

3 至于北朝,自永嘉之乱后,由于长期的种族残杀,经济破坏,文化也严重低落,直到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制,文学才逐渐复苏,产生了一些文人和作品,但诗作的数量不丰。现留有诗歌的作者,北魏有42人,北齐有28人,北周有17人。由于社会政治环境与南朝迥异,因此,北朝的诗风是质朴的,甚少浮艳之辞,如《北史·文苑传序》所述:“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北朝最负盛名的诗人是庾信和王褒,都是南朝诗人被扣留在北朝的。庾信是庾肩吾之子,554年出使西魏被扣,不久梁亡,仕于西魏、北周,创作甚丰,诗风雄健,内容甚多亡国之痛、羁旅之愁,这是与南朝诗风大不相同的。在诗律的发展上,北朝与南朝是同步的,齐梁体与宫体诗的讲究声律也为北朝诗人所接受或模仿,因而,五绝、五律、五言排律的结构形式在北朝的诗歌中亦不少见。可见,诗律和诗律学的兴起,格律诗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只限江南一隅,而是全国性的新趋势,而五言诗的兴盛,南北也相一致,如庾信诗作留下了276首,其中五言诗却有268首,由此可见一斑。

4 南北朝诗坛可以按籍贯分成三个诗人群:(一)江浙人:刘义庆、鲍照、鲍令晖、孔稚圭、沈约、陶弘景、丘迟、萧衍、吴均、刘孝绰、刘孝威、刘令娴、萧统、萧纲、萧绎、陈叔宝等;(二)山东人:颜延之、王僧达、王俭、王融、刘勰、任昉、刘峻、何逊、王僧孺、徐摛、徐陵、温子升、王褒、颜之推等;(三)河南人:谢灵运、谢惠连、袁淑、谢庄、谢朓、江淹、钟嵘、庾肩吾、江总、庾信等。这些文人中有不少人在前后相续的不同时间中各自探索着诗律和律诗,并各自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推动了诗律学的发展。

下面,我们分别就这三群诗人对诗律的探索和所作的贡献作一概述。

二、江浙诗人对诗律的探索和贡献

1 沈约

在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热衷于探讨诗律、创立永明体的诗人群中,沈约(441—513)是最年长、也是最负盛名的一个,他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也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曾历仕宋、齐、梁三代,在梁代曾官至尚书令,被封为建昌县侯,死后谥曰隐,故又称沈隐侯。他曾“发明”四声,著《四声》一卷。共写诗185首,其中五言诗154首(据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以下有关诗人诗作的统计,均据此书)。他对诗律的探索重在注意一联文字的平仄配合,这就是他所谓的“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根据这个原则就可以构成一个律联。他所推崇的“子建(曹植)‘函京之作’,仲宣(王粲)‘霸岸之篇’”,实即是推崇“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种律联(bA联)的格律结构。在他的倡导下,南北朝诗人对这一个平起仄收式的律联应用得极多,而另一种律联(即aB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应用的频率就大不如前一种。由于他注重在一联之内调配平仄,在诗联之间的组合关系上没有定出统一的规则,所以就出现了相同或相近的律联重叠的现象,形成了格律上的对式结构,这种作品,我们称之为对式律诗,如他的《咏芙蓉》:“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这是由平起仄收式律联重叠一次而成的对式五绝。又如他的《伤元长》:“元长秉奇调,弱冠慕前踪。眷言怀祖武,一篑望成峰。途艰行易跌,命舛志难逢。折风摇迅羽,流恨满青松。”这是由平起仄收式律联重叠三次而构成的对式五律。这种对式格律在齐梁以后的诗中十分多见,广为诗人们所采用,因它构律十分简易,只要掌握一种律联的平仄格式,就可以吟哦成诗,而所吟之诗的格律气味和近体诗一样醇厚,而与古体诗迥异。

不过,在当时aB联使用频率虽低,但一经使用,很自然会与bA联交叉配合成律。所以,在沈约诗中也已出现了粘式结构,构成为粘式律诗(即后来的近体诗)。如《登北固楼》:“六代旧山川,兴亡几百年。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夜月琉璃水,春风柳色天。伤时为怀古,垂泪国门前。”这首诗的格律结构是AB·bA·aB·bA式,完全和唐诗的五律相同,又如《咏帐》:“甲帐垂和璧,螭云张桂宫。隋珠既吐曜,翠被复含风。”其格律结构是aB·bA式,和唐诗中的五绝也完全相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唐代的近体诗五律和五绝并不是唐代才产生的,而是要早上一个时代,即在唐代以前一百年就产生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于中国诗歌发展史意义重大。它说明了唐代繁茂的律诗是以此为基础或诗律样版的,唐代诗人只是按平仄调配规则加长一个节拍,即成为七言律诗的格律,所以从诗律学上说,唐代只是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并非有更重要的创新,而这一创新的功绩实应归属于沈约以来的南北朝诗人,虽然他们的诗作写得远不如唐代诗人好。

在对式和粘式两种格律类型形成以后,就必然会出现第三种格律类型,这就是粘对混合律,诗联之间的关系是有粘有对、时粘时对的,不能以一种关系贯穿全诗,而是以粘对两种关系混合的。这在沈诗中不泛其例。例如《秋晨羁怨望海思归》:“分空临澥雾,披远望沧流。八桂暧如画,三桑眇若浮。烟极希丹水,月远望青丘。”这首诗的格律结构就不统一了,看前两联,是一首粘式五绝的格式;看后两联,则是一首对式五绝的格式,两式套合,混成一体,第二联则是粘和对两种关系的交接点。又如《洛阳道》:“洛阳大道中,佳丽实无比。燕裙傍日开,赵带随风靡。领上蒲萄绣,腰中合欢绮。佳人殊未来,薄暮空徙倚。”这是一首仄韵诗,前两联是对式结构,后三联是粘式结构,两种结构相交在第二联,由第二联将全诗连成一体,成为粘对混合的仄韵格律诗。

由此可见,南北朝诗律学在沈约的探索之中实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成就,五言诗的粘式、对式和混合式三种格律结构类型已经产生,并形成在他的诗中。这三类格律不但为齐梁以来的广大诗人所采用,而且也为其后的唐诗所继承和发扬,众所周知,唐诗的诗律并不是单一的结构,仅仅是粘式格律跃居了主位而已[①]。

2 吴均

吴均,字叔庠(469—520),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至奉朝请,是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擅长散文,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效之,称为“吴均体”。他的诗也清新可读,现存约150首,辑为两卷。他不像沈约等推崇声律的诗人,但检阅他的作品,也多有合乎平仄格式的。例如他的《山中杂诗》:“绿竹可充食,女萝可代裙。山中自有宅,桂树笼青云。”这是粘对合格的五绝。又如《咏柳诗》:“细细生堂北,长风发雁门。秋霜常振叶,春露讵濡根。朝作离蝉宇,暮成宿鸟园。不为君所爱,摧折当何言。”这是一首近体诗五律,写景清新,寓意深沉,不失为一首好诗。他的《与柳恽相赠答诗》六首之一:“黄鹂飞上苑,绿芷出汀洲。日映昆明水,春生鹊楼。飘扬白花舞,澜漫紫萍流。书织回文锦,无因寄陇头。思君甚琼树,不见方离忧。”这可说是近体诗长律,粘对合格,对仗工整,写景抒情,寄托了对朋友的深沉思念,是一首可读的好诗。

在吴均的短诗中较多采用的则是混合律,且都写得较好。如《渡易水》:“杂虏客来齐,时余在角抵。扬鞭渡易水,直至龙城西。日昏笳乱动,天曙马争嘶。不能通瀚海,无面见三齐。”这首诗一作“荆轲歌”,写边塞争战,意气昂扬。诗的前两联是一首粘式五绝,后三联则是对式结构,两式相合,成为一首混合式五律。又如他的《答柳恽诗》:“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这是一首写边塞生活的混合式仄韵格律诗,前两联是粘式五绝,后四联纯是对式的结构。除此之外,他也写过几首合格的对式五绝,如《杂绝句四首》第三首、《咏云二首》第二首、《送吕外兵诗》等。

3 刘孝绰等

其后,齐刘绘子女6人:刘孝绰(481—539)、刘孝胜、刘令娴、刘孝威、刘孝仪、刘孝先等,继承了沈约诗的格律,也各有所作。刘氏是江苏徐州人,诗作虽较平平,佳作不多,但在应用格律上也各有特色。其中刘孝绰、刘孝威诗作较多,各存一卷(六七十首),且均较重对式格律,于近体诗还不谙熟。刘孝绰写得较好的对式五绝是《月半夜泊鹊尾诗》:“客行三五夜,息棹隐中洲。月光随浪动,山影逐波流。”写河边景色,甚为生动。此外如《咏小儿采菱诗》、《望月诗》、《秋夜咏琴诗》等,也都是合格的对式绝句,并且均只用“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一种律联重叠成诗。他写有一首对式五律《同武陵王看妓诗》,也只用了这个律联构律,音律上略显单调。他写的混合式五联体作品如《陪徐仆射晚宴诗》、《发建兴渚示到陆二黄门诗》、《爱姬赠主人诗》等,也均以这一种律联为主。刘孝威、刘孝仪、刘令娴均写过粘式五绝,而以刘令娴(徐悱妻,又称刘三娘)的一首五绝《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为最好。

4 萧纲

刘氏之后,则影响较大的是萧氏一族,有萧衍、萧统、萧纲、萧绎等等,尤以萧纲最为突出,萧绎次之。萧纲(503—551),即梁简文帝,江苏武进人,武帝第三子,在位两年即为侯景所杀。他做太子时,常与徐摛、庾肩吾为伍,互以写宫体诗为乐,现存诗三卷,约近三百首。他作诗文辞轻靡绮艳,内容贫乏;但他擅长音律,讲究平仄,对于推动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则有积极的影响。他在格律的应用上,突出地倾向于对式和以对为主的结构形式,对式律的长短体式俱全。例如:《咏朝日诗》:“团团出天外,煜煜上层峰。光随浪高下,影逐树轻浓。”这是平起仄收式的对式五绝。《咏寒凫诗》:“回水浮轻浪,沙场弄羽衣。眇眇随山没,离离傍海飞。”这是仄起仄收式的对式五绝。《行雨诗》:“本是巫山来,无人睹容色。唯有楚王臣,曾言梦相识。”这是仄起平收的仄韵五绝。此外如《卧疾诗》、《游韦黄门园诗》、《金闺思》二首之一、《夜遣内人还后舟诗》、《杂咏诗》、《柽诗》、《咏疏枫诗》、《咏藤诗》、《咏飞来鸡敕诗》、《咏单凫诗》、《赋得白羽扇诗》、《咏独舞诗》、《咏舞诗》、《七夕穿针诗》、《咏坏桥诗》等等,都是对式律的五绝。《春日诗》、《咏芙蓉诗》则是三韵的对式小律。四联体的对式五律如:《长安道》:“神皋开陇右,陆海实西秦。金槌抵长乐,复道向宜春。落花依度幰,垂柳拂行轮。金张及许史,夜夜尚留宾。”这是平起仄收式的对式五律。《望月诗》:“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桂花那不落,团扇与谁妆。空闻北窗弹,未举西园觞。”这是平起平收的对式五律。此外如《洛阳道》、《艳歌曲》、《雉朝飞操》、《系马诗》、《咏萤诗》等等,也都是对式结构的五律。《赋咏枣诗》则是五联体的对式律诗。至于长篇的诗作,也往往以对式构律,例如《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诗》:“美人称绝世,丽色譬花丛。经居李城北,来往宋家东。教歌公主第,学舞汉成宫。多游淇水上,好在凤楼中。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衫轻见跳脱,珠概杂青虫。垂丝绕帷幔,落日度房栊。妆窗隔柳色,井水照桃红。非怜江浦佩,羞使春闺空。”这首诗长九联,每联上句都是“平平平仄仄”型的句式,每联下句都是“仄仄仄平平”型的句式(只“裾开特畏风”一句失对)。诗歌的语言似叙事的歌谣或口语,平易朴实,但却能每联都遵守一种平仄句式,绝少出律,这可说是非常突出的。再如《蜀国弦歌篇十韵》:“铜梁指斜谷,剑道望中区。通星上分野,作固下为都。雅歌固良宋,妙舞自巴渝。阳城嬉乐所,剑骑郁相趋。五妇行难至,百两好游娱。牲祈望帝祀,酒酹蜀侯姝。江妃纳重聘,卓女爱将雏。停弦时击爪,息吹更治朱。脱衫湔锦浪,回扇避阳鸟。闻君握节返,贱妾下城隅。”这首乐府歌诗长十联,也只有一句“五妇行难至”不合律,其余都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个律联的反复重叠,构成了全诗的格律。这种突出的诗律现象充分说明了萧纲特重对式格律,同时还特喜应用平起仄收式的律联。

其次,对式格律中断,用入了另一种律联,成为粘对混合式格律,也是萧纲诗中较为突出的现象。现就长短体式分别举例如下。四联体的如《采莲曲》:“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度,莲多摘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这是一首以对为主的混合式律诗,诗中所绘境界优美,语言亲切,音律和谐。从前面三联看是对式结构,从后面两联看又是粘式五绝的体式,声律上的转换,增加了诗画的生动活泼,因此是一首好诗。此外如《和林下妓应令诗》、《雪时觅梅花诗》、《咏初桃诗》、《咏桔诗》等,都是这种以对为主的混合式五律。又如《被幽述志诗》:“恍忽烟霞散,飕松柏阴。幽山白杨古,野路黄尘深。终无千月命,安用九丹金。阙里长芜没,苍天空照心。”这是一首以粘为主的混合式五律,写萧纲被幽禁时的内心感叹,后被杀于永福省,年方49。格律结构上近似粘式五律,但在第二三联之间失粘,粘的关系中断,成为两首五绝相连的格式。此外如《江南思》二首之一、《咏笔格诗》也是这类失粘一处的混合式。

五联体的如《山池》:“日暮芙蓉水,聊登鸣鹤舟。飞舻饰羽眊,长幔覆缇绸。停舆依柳息,住盖影空留。古树横临沼,新藤上挂楼。鱼游向暗集,戏鸟逗楂流。”这是一首写景诗,以工整的对仗句展开描写,景象雅丽活跃。从格律上看,只在第二三联之间失粘一处,成为粘对混合式,即第一二联为粘式,第二三联为对式,第三四五联又是粘式,全诗以粘为主。又如《从顿暂还城诗》:“汉渚水初绿,江南草复黄。日照蒲心暖,风吹梅蕊香。征舻舣汤堑,归骑息金隍。舞观衣常襞,歌台弦未张。持此横行去,谁念守空床。”这首诗是以对为主的混合式,格律结构是:第一二三联为对式结构,第三四联为粘式,第四五联又是对式。

六联体的如《陇西行》三首之三:“悠悠悬旆旌,知向陇西行。减灶驱前马,衔枚进后兵。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回山时阻路,绝水亟稽程。往年郅支服,今岁单于平。方欢凯乐盛,飞盖满西京。”这首诗写西行征战,描绘了边塞景象,写出了凯旋的欢乐盛况。从格律结构上看,第一二三联为粘式,第三四五六联为对式,粘对混合成律。再如《登烽火楼诗》、《伤美人诗》、《晚景纳凉诗》等,也都是这一类结构的诗例。

至于粘式格律,则萧纲诗中甚少,且多为短小的绝句。如《咏云诗》:“浮云舒五色,玛瑙映霜天。玉叶散秋影,金风飘紫烟。”这是平起仄收的五绝。《采莲曲》:“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新艇,徘徊莲叶南。”这是平起平收式五绝。《水中楼影诗》:“水底罘罳出,萍间反宇浮。风生色不坏,浪去影恒留。”这是仄起仄收式五绝。《遥望诗》:“散诞垂红帔,斜柯插玉簪。可怜无有比,恐许直千金。”这是仄起平收式五绝。这种粘式五绝不过10首。粘式的三联小律诗,只有3首:《采莲曲》二首之二、《仰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诗》、《歌(附于筝赋)》。由此可见,萧纲不善于应用粘式律写作,或者说,是过分偏爱于对式体的格律了。但不管怎么说,萧纲在诗律的探索和格律诗的写作实践上,都是有成就、有贡献的,也是比较突出的。

5 萧绎

萧纲死后,其弟萧绎(508—554)继位为梁元帝。萧绎和萧纲一样诗文轻靡绮艳,但擅长音律,在诗律的探索和格律诗的写作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他的诗现存120余首。从格律上分析和萧纲略似,以对式律和混合律为主。但在粘式律上也有一些进展,除了写过粘式五绝、三联小律之外,也有五律,例如《赋得蒲生我池中诗》:“池中种蒲叶,叶影荫池滨。未好中宫荐,行堪隐士轮。为书聊可截,匹柳复宜春。瑞叶生苻苑,镂碧献周人。”这首五律只末句不谐,其余均粘对合格。《咏阳云楼詹柳诗》:“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枝边通粉色,叶里映红巾。带日交帘影,因吹扫席尘。拂檐应有意,偏宜桃李人。”这首五律也只末句不谐。五联体的粘式律诗如《兽名诗》:“豹韬求秘术,虎略选良臣。水涉黄牛浦,山过白马津。摧锋上狐塞,画像入麒麟。果不新花落,桃枝芳树春。王孙及公子,熊席复横陈。”这是一首粘对合格的长律。这一类例子,在萧纲的诗中则均是没有出现过的。

除此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在萧绎的诗中已经出现了七言体的格律诗例。试看《春别应令诗》四首之三:“门前杨柳乱如丝,直置佳人不自持。适言新作裂纨诗,谁悟今成织素辞。”这是一首平仄合格的对式七绝,在前人的诗中,这样的情况是没有出现过的。更为突出的是他的《燕歌行》:“燕赵佳人本自多,辽东少妇学春歌。黄龙戌北花如锦,玄菟城前月似娥。如何此时别夫婿,金羁翠眊往交河。还闻入汉去燕营,怨妾愁心百恨生。漫漫悠悠天未晓,遥遥夜夜听寒更。自从异县同心别,偏恨同时成异节。横波满脸万行啼,翠眉暂敛千重结。并海连天合不开,那堪春日上春台。乍见远舟如落叶,复看遥舸似行杯。沙汀夜鹤啸羁雌,妾心无趣坐伤离。翻嗟汉使音尘断,空伤贱妾燕南垂。”这首诗不但叙事抒感,情真意切,而且其中包含了几个格律上成熟的七绝诗段,是这个时代的诗中闻所未闻的。全诗共长十一联,四句一转韵,第一韵六句,前四句是一个仄起平收式的七绝,后两句从语意上加以补足,未粘对入律。第二韵四句是一首平起平收式的七绝,“漫漫悠悠”和“遥遥夜夜”,不但写出了愁怨之情,而且均调配入律,说明作者对七绝的格律结构已相当谙熟。第三韵转为入声韵四句,前二句入律,后二句失对,但也是律句。第四韵再转平声韵四句,是一首对式七绝,音律、对仗均佳。第四韵四句是有意安排的四个不相对异的律句,为全诗作结。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采用乐府旧题燕歌行写征人思妇离怨别恨,但燕歌行是七言体,因此加长了诗行,从五言律句按平仄配合规则构成了七言律句,律句间又按粘式或对式规则加以组合,结果创出了七绝诗体。再进一步,如果后人从歌行中将其移出,即可独立为诗,这也许正是七绝产生的具体过程;再由七绝而扩大为七律,这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这一首燕歌行,在诗律发展上意义是很大的,而萧绎则对七言体律诗的形成,也就有不可忽略的重大贡献。

6 陈叔宝

萧绎以后,江浙诗人中对诗律擅长的不多。到了陈代,较突出的是后主陈叔宝(553—604),字元秀,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在位7年,生活荒淫,文辞轻艳,但善于音律,现存诗90多首。他的诗对粘式格律的掌握已较纯熟,所写的五律已较为合格。例如《陇头水》:“高陇多悲风,寒声起夜丛。禽飞暗识路,鸟转逐征蓬。落叶时惊沫,移沙屡拥空。回头不见望,流水玉门东。”这是一首仄起平收式的五律,中间对仗,末联以散句作结。又如《梅花落》二首之一:“春砌落芳梅,飘摇上凤台。拂妆疑粉散,逐溜似萍开。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佳人早插髻,试立且徘徊。”这也是仄起平收式的合格的五律。他的一首长律《七夕宴乐修殿各赋六韵》(与张式、陆琼、褚玠、王琼、傅纬、陆瑜、姚察等同赋),前五联全然粘对合律,尾联失粘,因而成为混合式长律。至于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音,即《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确是内容轻荡,文辞绮艳,而音律却是谐和活泼的。据《隋书·乐志》称:“陈后主于清乐中造黄骊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鬓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于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可见,陈叔宝虽为帝王,醉心声色,但能作曲填词,于音律特有所长。他的这首《玉树后庭花》歌词从格律上分析恰是一首粘对均衡的混合式七言体小律诗;从前面两联看,是一首对式七绝;从后面两联看,则又是一首粘式七绝。歌诗的文意是连贯的,而格律结构上有了从对式到粘式的转换,配以乐曲和歌唱,那就相当艳丽和活泼了。当时诗坛还没有形成七言体格律诗,所以这首《玉树后庭花》和萧绎的《燕歌行》可说是七言体格律诗形成的先兆,它预示着格律诗体从五言到七言的转换,意义是很大的。

从上面的分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沈约到陈叔宝等江浙诗人对于中国古代格律和格律诗的形成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的,在齐梁之交以后的一百多年中,他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三种格律类型,写作了大量的对式、粘式和混合式格律诗,并使七言体格律诗初露萌芽。当然就整个诗坛而言,江浙诗人并不是和山东、河南及其他籍贯的诗人分隔着的,而是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一起推动格律和格律诗的形成的。但江浙籍的诗人无疑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说,仅在这个基础上,唐代的律诗也会继承和发展成熟的。

三、山东诗人对诗律的探索和贡献

1 王融

王融(468—494),字元长,山东临沂人,是齐武帝时和沈约一起倡导声律并取得成绩的山东诗人。武帝时官至中书郎兼主客郎,永明末,武帝病笃,王融欲立萧子良,未成。郁林王萧昭业即位,收融下狱,赐死,时年仅27岁。王融短促的一生共留下诗歌近百首,其中五言诗为80多首,他的格律特点是趋向于对式律,为后代留下了不少的对式诗例。例如《咏池上梨花》:“翻阶没细草,集水间疏萍。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又如《后园作回文》:“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这些都是平起仄收式的对式五绝。又如《临高台》:“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法乐辞本起》:“天长命自短,世促道悠悠。禅衢开远驾,爱海乱轻舟。累尘曾未极,心树岂能筹。情埃何用洗,正水有清流。”这两首都是对式五律,用“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句式反复重叠而成的格式。他还写有对式长律,例如《春游回文诗》:“枝分柳塞北,叶暗榆关东。垂条逐絮转,落蕊散风丛。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低吹杂纶羽,薄粉艳妆红。离情隔远道,叹结深闺中。”这首诗长五联,都由平起仄收式的律联重叠而成,且能倒读成诗。又如《散曲》一诗,长六联,只有末联上句失对,全诗也是这种律联的重叠。《奉和竟陵王郡县名诗》共长十联,也只第五联上句失对,全诗是平起仄收的对式长律。

王融如此倾心于写作对式体诗歌,这自然是他崇尚沈约的诗律理论的结果,同时也和他的族叔王俭(452—489)有关。王俭在齐高帝时官至尚书令,英年早逝,留下的诗不多,仅五言诗5首,四言诗3首,但他的五言诗中即有两首是合格的对式诗例:《春夕诗》:“露华方照岁,云彩复经春。虚闺稍叠早,幽帐日凝尘。”《春诗二首》之二:“风光承露照,雾色点兰辉。青荑结翠藻,黄鸟弄春飞。”这两首都是平起仄收式的五绝。这种情况,也不会不对王融有所影响。当然,王融也写有粘对混合式的诗歌,如《法乐辞供具》第一二联为粘式,第二三四联为对式,两式相合成诗。又如《萧咨议西上雅集诗》,前三联是粘式,后三联是对式。王融甚至还写有一首粘式五律《和南海王殿下咏秋胡妻》:“日月共为照,松筠俱以贞。佩纷甘自远,结镜待君明。且协金兰好,方愉琴瑟情。佳人忽千里,幽闺积思生。”这首诗与唐人五律相比,只末句“闺”字应仄而用了平。此外,平仄粘对和对仗均甚合格,已是一首近体诗了。但是,王融于诗律主要趋向于对式律,他的成绩也主要在此。由于他是年轻时即被赐死,其才华未能充分发挥。

2 刘勰

刘勰(?—520),字彦和,山东莒县人,但世居于江苏镇江,是南北朝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著有《文心雕龙》50篇,第33篇为《声律》,作者从文艺理论和音韵学的结合上系统地阐释了诗文声律的理论和方法,对诗律学的兴起有重大的作用,对当时和以后的诗人在诗歌的声律结构、格律诗的形成过程等方面的探索中,产生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刘勰在《声律第三十三》中明确地把音声划分为两大类,即“声有飞沉,……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还”。诗行中全用飞声或全用沉声,或者诗句中飞沉的使用不讲一点规则,音响效果是不好的;只有使两类音声交互配合,才会显示出诗句抑扬谐和的节奏来。这就为诗人们探索和构成平仄律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又提出了“和韵”的理论,即“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这里的“和”实指平仄相配合乎规则后所呈现出来的诗句抑扬顿挫的境界、节奏谐和的状态;“韵”则是指同韵成分有规则的前后呼应,即押韵。他又说在这两项中,“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作韵是不难的;而“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所以是“选和至难”的。这“和韵”的理论正是汉语诗律学的中心内容,即声律(平仄律)和韵律。这无疑给当时和其后探索诗律和格律诗体的诗人以明确的理论指导,意义十分重大。此外,他又讨论到了调声法问题,提出“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效果就好。这也就为后来形成的“拗救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即在调配诗句字声平仄时,前拗则后救之,后拗则前救之,使得平仄字声在诗中的分配能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同时,也使诗人作诗时在选用平仄字声上获得一定的灵活性或少许的自由。刘勰本人并没有留下诗作,但他对诗律(声律)的见解十分精辟,也十分系统,对汉语诗律学有极大的贡献。

3 何逊和王僧孺

何逊(?—约517),字仲言,山东郯城人,历任安成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后为庐陵王记室。他是王融后的著名诗人,又崇尚格律,存诗约115首,所写短诗,较重格律,粘式和对式两类格律兼用。例如:《送褚都曹》:“君随结客去,我乃倦游归。本愿同栖息,今成相背飞。”《相送联句》:“高轩虽驻轸,余日久无辉。以我辞乡泪,沾君送别衣。”《至大雷》:“高谈会良夕,满酒对羁情。闵闵风烟动,萧萧江雨声。”这些都是粘式五绝,平起仄收式。又如:《离夜听琴》:“别离既有绪,琴瑟反成悲。美人多怨态,亦复惨长眉。”《范广州宅联句》:“蒙蒙夕烟起,奄奄残辉灭。非君爱满堂,宁我安车辙。”这是对式五绝,一为平声韵,一为仄声韵。他也写有一些混合式五律,如《慈姥矶诗》:“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近雾浮。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和司马博士咏雪》:“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复新。暂蔽卷纨质,复惭施粉人。若逐微风起,谁言非玉尘。”前一首是一二联对式,二三四联粘式;后一首是一二联粘式,二三四联对式,都是粘对混合式五律。但诗例数量并不很多。

与何逊同时有王僧孺(465—522),山东郯城人,有诗39首,诗中格律主要趋向对式律,写有较合格的对式五律,如《春日寄乡友》:“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这首诗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一联的重叠式,格律和对仗均甚合律。此外,如《古意诗》(六联)、《寄何记室诗》(三联)、《为人伤近而不见诗》(转韵五联)也都是对式格律。他还写过混合式五律,如《春闺有怨诗》:“愁来不理鬓,春至更攒眉。悲看蛱蝶粉,泣望蜘蛛丝。月映寒蛩褥,风吹翡翠帷。飞鳞难托意,驶翼不衔辞。”这首诗第一二联是对式结构,第二三四联则是粘式结构,粘对混合成律。但是,王僧孺不擅长于粘式律,没有一首完全合格的粘式律诗,这与何逊比,略逊一筹;从诗意上看,也不如何逊诗好。

4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山东郯城人,历仕梁陈两代,是南北朝时期探索近体诗格律有重大成绩的诗人,他的诗传下来的不多,共约40多首,但其中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即不论五言、七言还是杂言,篇篇都律化了,律化的趋势是由异声相对走向同声相粘,因而不少诗作附合近体诗格律了,同时,他也不爱对式格律,没有写过对式律诗。例如:《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这是bA·aB·bA·aB式的五律,已和唐人的五律完全一样了。再如《别毛永嘉》、《折杨柳》、《内园逐凉》、《斗鸡诗》等,也都是粘对合格的五律。再如长诗,也很合粘对,如《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山寒微有雪,石路本无尘。竹径蒙笼巧,茅斋结构新。烧香披道记,悬镜厌山神。砌水何年溜,檐桐几度春。云霞一已绝,宁辨汉将秦。”这首诗共长六联,粘对、对仗、用韵全部合乎近体诗排律的要求,又如《出自蓟北门行》(六联)、《走笔戏书应令》(六联)、《同江詹事登宫城南楼》(八联),也都是合格的排律,其合律的情况并不亚于唐代诗人的作品。可见,徐陵是一个既擅长于粘式律,又擅长于写排律的诗人,对诗律的掌握已比较纯熟了。

同南北朝其他诗人不同的是,在徐陵诗中找不到一首对式律诗例,有的只是失粘一联而成的粘对混合式,例如另一首《关山月》:“月出柳城东,微云掩复通。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这首诗只在第四联失粘,因而是以粘为主的混合式五律。此外如《洛阳道》(二首之一)、《长安道》、《山池应令诗》、《秋日别庾正员诗》等,也都是只失粘一联的混合式五律,这种诗例在唐人诗中也不少见。

所以,从徐陵诗中可以看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律化趋势十分突出,他的诗中已没有一首古体诗;他的杂言诗也律化了,实即是后代的词了,例如《长相思》:“长相思,好春节。梦里恒啼悲不泄。帐中起,窗前髻。柳絮飞还家,游丝断复结。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其平仄格式可整理为:作品的句式平仄、长短错落和用韵特点都已与唐宋词没有什么区别了。二是徐陵诗律化趋势在于粘式律,就是说近体诗的粘对规则已能自觉应用了。这和他父亲徐摛(472—549)的影响当有关系,徐摛也是善于调声构律的文学家,可惜传下来的诗只有5首,但合律良好,如《坏桥诗》是五绝、《咏笔诗》是五律,均与唐人律诗无异,这不会不影响到徐陵,使他成为梁陈时期最擅长写近体诗的诗人之一。

5 王褒

王褒是陷入北周的南朝诗人,山东临沂人,约生于511年,约死于574年,所作多怀念故国和描写关塞,诗名较高。他的诗共48首,诗体较长,格律上倾向于混合律,例如《从军行》:“兵书久闲习,征战数曾经。讲戎平乐观,学戏羽林亭。西征度疏勒,东驱出井陉。牧马滨长渭,营军毒上泾。平云如阵色,半月类城形。羽书封信玺,诏使动流星。对岸流沙白,缘河柳色青。将暮恒临斗,旌门常背刑。勋封瀚海石,功勒燕然铭。兵势因麾下,军图送掖庭。谁怜下玉箸,向暮掩金屏。”这首诗第一二联是bA·bA式,第四五联是aB·bA式,第六七联是bA·aB式,第八至十一联是aB·bA·aB·bA式,只有第三联是失对的两个律句,全诗粘对混合成律,对仗和用韵合格,是很突出的例子。此外如:《饮马长城窟》、《赠周处士》、《咏雁诗》、《送刘中书葬诗》等,也是如此。

王褒与徐陵是同时代人,但在诗律使用上很不相同。王褒虽也写过粘式律或对式律的作品,但是数量很少,各占两首。例如《始发宿亭诗》:“送人亭上别,被马枥中嘶。漠漠村烟起,离离岭树齐。落星侵晓没,残月半山低。”这是bA·aB·bA式的小律。又如《山塞》:“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背山看故垒,系马识余蒲。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这是以bA联重叠而成的对式律诗。然而,其余的诗例都属于混合律。这说明他对诗联之间是粘是对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追求诗联之内的平仄配合合乎律联的要求而已,所以,在诗律探索上不如徐陵更有成绩。当然,在诗歌内容上是优于徐陵的。

6 张正见

生活的年代与王褒、徐陵同时而年岁较小的张正见(524—573),则是探索诗律较有成绩的诗人,他是山东武城人,诗作共95首,诗体不论长短,均十分合律,对于粘式、对式、混合式都很擅长,各式诗例俱全。如《和衡阳王秋夜诗》:“睢苑凉风举,章台云气收。萤光连烛动,月影带河流。绿绮朱弦泛,黄花素蚁浮。高轩扬丽藻,即是赋新秋。”这是aB·bA·aB·bA式五律。又如《关山月》、《对酒》、《秋晚还彭泽诗》等也都是合律的近体诗。此外,如《雨雪曲》等15首五律都只失粘一联,成为混合式的五律。他对对式律的应用也是如此,如《有所思》:“深闺久离别,积怨转生愁。徒思裂帛雁,空上望归楼。看花忆塞草,对月想边秋。相思日日度,泪脸年年流。”这是bA联重叠而成的对式五律;又如《薄帷鉴明月诗》:“长河上桂月,澄彩照高楼。分帘凝碎壁,隔幔似垂钩。窗外光恒满,帷中影暂流。岂及西园夜,长随飞盖游。”这首诗是bA·bA·aB·aB式的混合式,中间失对一联(即粘了一联),否则即是对式五律。

张正见又擅长写长诗,而且能通篇律化,成为混合式排律,这种诗例很多,姑举一例《御幸乐游苑侍宴诗》:“大君临四表,荣光普八埏。区中文化洽,海外武功宣。凤下书丹篆,龟符著绿编。昆明不习战,云梦岂游畋。轨文通万国,旌节靖三边。高秋藐姑射,睿想属汾川。两宫明合璧,双阙带非烟。扬銮出城观,诏跸指郊廛。禁苑回雕辇,离宫建翠旃。流水奔雷毂,追风赴电鞭。画熊飘析羽,金埒响胶弦。鸣玉升文砌,称觞溢绮筵。兽舞依钟石,鸾歌应管弦。霞明黄鹄路,风爽白云天。潦收荷盖折,露重菊花鲜。上林宾早雁,长杨唱晚蝉。小臣惭艺业,击壤慕怀铅。康衢飞驶羽,大海滴微涓。咏歌还集木,舞蹈逐临泉。愿荐南山寿,明明奉万年。”这首诗共长20联,除首联失对之外,第二三四联为bA·aB·bA式,第四五六七八联为bA联的对式结构,第八九联是bA·aB式,第十、十一、十二联为aB·bA·aB式,第十三、十四联为aB·bA式,第十四到十八联为bA式重叠结构,第十九、二十联为bA·aB式,全诗或粘或对混合成律,除首尾外,各联均为对仗的律联。这样的长律在张诗中不少,十分突出,如《度关山》、《艳歌行》、《置酒高殿上》、《门有车马客行》、《白头吟》、《帝王所居篇》、《陪衡阳王游耆阇寺诗》等等,均是粘对混合而成的长诗。所以,在梁陈时期,张正见和除陵是探索诗律、写作格律诗最为突出、最有成绩的山东诗人,对其后律诗的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

四、河南诗人对诗律的探索和贡献

1 谢朓

谢朓(464—499),河南太康人,有诗120多首,是南齐最负盛名的诗人,善写自然景物,清丽秀逸,时出警句,令人叹赏。他与谢灵运齐名,也称“小谢”。他的诗讲究音律,平仄相对,开了齐梁体格律的先河,对中国格律诗的形成,贡献甚大。例如《铜雀悲》:“落日高城上,余光入穗帷。寂寂深松晚,宁知琴瑟悲。”这是一首对式五绝,其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即全诗是对而不粘的,是相同或相近的律联重叠而成的结构。又如《永明乐十首之四》、《同王主簿有所思》也是对式结构的五绝,《玉阶怨》、《咏鸂鶒》两首,则是仄韵的对式五绝。又如他的《离夜诗》:“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眇难裁。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杯。”这是一首对式五律,全诗四联是同一类型律联的重叠(即bA联的重叠),所以是对而不粘的。永明体或齐梁体的格律特点就在于律联之间的关系是容许“失粘”的。纯失粘的是对式律,部分失粘的是粘对混合律。请看他的《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中的第十四首:“分悲玉瑟断,别绪金樽倾。风入芳帷散,缸华兰殿明。想折中园草,共和千里情。行云故乡色,赠此一离声。”第十五首:“年华豫已涤,夜艾赏方融。新萍时合水,弱草未胜风。闺幽瑟易响,台迥月难中。春物广余照,兰萱佩未穷。”前一首在第二三联间失粘,只失粘一处(格律结构是bA·aB·aB·bA式);后一首在第一二联间、第二三联间失粘,共失粘两处(格律结构是bA·bA·bA·aB式)。这两首五律既非对式律,也非粘式律,是时粘时对的粘对混合律。对式律和混合律是当时诗律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前进一小步,确定各个律联均用粘的关系去组合,那末这就是近体诗的产生了。由此可以说,没有齐梁体,就不会有以后的近体诗。谢朓是生活在5世纪后半叶的诗人,他和同时期的沈约、王融等一起创造出了齐梁体格律诗,因而在中国诗史上的贡献是很大的。如果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上看,那末,谢朓又远胜于沈约、王融,他是更应为人重视的,成就也更为巨大。

2 庾肩吾

庾肩吾(?—550),河南新野人,存诗百首,萧纲时官至度支尚书,擅长诗赋,诗风浮艳靡丽,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其人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虽无甚地位,但是他在诗律发展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这种情况跟稍前的河南诗人江淹,正好相反。庾是十分擅长诗律的。在庾肩吾的诗中有格律严正的齐梁体对式律,如《石桥》:“秦王金作柱,汉帝玉为栏。仙人飞往易,道士出归难。”这是对式五绝,是bA联的重叠式。有格律纯熟的混合律,如《七夕诗》:“玉匣卷悬衣,针楼开夜扉。姮娥随月落,织女逐星移。离前忿促夜,别后对空机。倩语雕陵鹊,填河未可飞。”这是中间失粘的五律(格律结构为AB·bA·bA·aB式),又如《和徐主簿望月诗》:“楼上徘徊月,窗中愁杀人。照雪光偏冷,临花色转春。星流时入晕,桂长欲侵轮。愿以重光曲,承君歌扇尘。”这是失粘两处的混合式五律。除此之外,庾肩吾还写出了不少合律的近体诗,值得重视。例如:

被执作诗一首

发与年俱暮,愁将罪共深。聊持转风烛,暂映广陵琴。

这是aB·bA式的五绝。《三国典略》曰:“宋子仙破会稽,购得肩吾,谓之曰:‘昔闻汝能诗,今可作,若能,当贳汝命。’肩吾操笔立成,子仙乃释之。”从这段记载看,这首五绝恰似曹植的七步诗,“肩吾操笔立成”,可见他对近体诗的格律已掌握得十分纯熟自然了。他的诗中合律的五绝还有:《道馆诗》、《咏长信宫中草》、《远看放火》、《咏桂树》、《赋得池萍诗》等。

合格的近体诗五律也已有所作,如:《岁尽应令诗》:“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这首诗是AB·bA·aB·bA式的五律。又如《侍宴景阳楼应令诗》,也是这种格式的诗例。

这足以说明庾诗在把齐梁体推向近体诗的发展中,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这一点上,梁代其他几位河南诗人如范云、江淹、江洪、江禄、宗夹等等,都是远不如他的。

3 庾信

庾信(513—581)是庾肩吾的儿子,是北周的著名诗人,初仕梁,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但擅长诗赋,在诗律上有很好的素养。后被羁留于北魏、北周,流落异乡,有亡国之痛,多羁旅之悲,泻入诗中,摆脱了齐梁浮艳诗风。因而在文学史上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在诗律的发展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既擅长于齐梁体,又擅长于近体诗;不但作品数量多,而且各种格律体式俱全,真可谓是集大成的人。他甚善绝句的写作,做到了声情并茂,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小诗。例如:《和刘仪同臻诗》:“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咏雁诗》:“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稻梁俱可恋,飞去复飞还。”这两首是对式五绝,结构为bA·bA式。此外如《赠别诗》、《送周尚书弘正诗》、《山斋诗》、《春日极饮诗》、《和淮南公听琴闻弦断诗》、《赋得鸾台诗》、《春日离合诗二首》、《示封中录二首之二》等等,都是合律的对式五绝。近体五绝如:《重别周尚书诗二首》(之一):“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伤往诗二首》(之一):“见月长垂泪,看花定敛眉。从今一别后,知作几年悲。”

这两首写别绪愁思,甚为感人。前一首的结构是bA·aB式,后一首的结构则是aB·bA式。此外如:《和侃法师三绝诗》(之二)、《送周尚书弘正诗》(之一)、《徐报使来止得一相见诗》、《送卫王南征诗》、《仙山诗二首》(之二)、《山中诗》、《暮秋野兴赋得倾壶酒诗》、《秋日诗》、《望渭水诗》、《尘镜诗》、《弄琴诗二首》(之二)等等16首,均是合律的五绝。律绝虽不始于庾信,但他的绝句创作是有突出成绩的。

庾信也善作律诗。对式五律如《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之十九):“将军息边务,校尉罢从戎。池台临戚里,弦管入新丰。浮云随走马,明月逐弯弓。比来多射猎,唯有上林中。”这首诗的诗意、音律、对仗均好,格律结构是bA·bA·bA·bA式,同属此式的作品还有《聘齐秋晚馆中饮酒诗》、《见游春人诗》、《对雨诗》等。近体诗的五律如:《舟中望月》:“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这首诗格调轻快,景色素雅,格律结构为AB·bA·aB·bA式。再如《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诗》,也是这种格式。《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中的《度桥犹徙倚》、《今朝好风日》两首,格律结构均为bA·aB·bA·aB式,其中的《出没看楼殿》是aB·bA·aB·bA式结构。这些都是十分合格的近体诗,格律的严整不亚于唐代律诗。

除此之外,庾信还善于写长律。例如《出自蓟北门行》共长六联,都是由bA联重叠而成的;《拟咏怀诗二十七首》中的《日晚荒城上》共五联,是由aB联重叠而成的,这些是对式律。还有不少是混合律,如《望野诗》:“诗策千金马,来登五丈原。有城仍旧县,无树即新村。水向兰池泊,日斜细柳园。涸渚通沙路,寒渠塞水门。但得风云赏,何须人事论。”这首诗写登原望野,境界开阔,全诗五联,于第三四联间、第四五联间失粘,粘对混合成律。又如《奉和同泰寺浮图诗》,共长十联,失粘五处,格律结构中断而分成了四首五绝和一首对式五绝,构成为混合律的长诗。诗体一长,为表情达意上的少受束缚,不免需有失粘之处,因而混合律实不失为一种可用的诗律格式,直到唐诗,均有所用。

以上所述,可以说明庾信诗不仅在文学上有其成就,而且在诗律的发展上也有较大的贡献。世称徐陵、庾信诗为“徐庾体”,当不仅仅是就诗歌风格、内容而言的,也会是和音律上的特点有关的。

4 江总

江总(519—594),河南考城人,历仕梁、陈、隋三代,陈时官至历祠部尚书、尚书仆射,授当书令,但他不理政务,日与陈叔宝游宴后宫,制艳诗,存诗百余首。他对诗律的应用十分纯熟,不管是齐梁体还是近体诗,均甚合律。例如《哭鲁广达诗》:“黄泉虽抱恨,白日自留名,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这首诗哀思甚深,据《南史》载:“广达,陈之良将也。至德二年为侍中中领军。贺若弼进军钟山,广达力战,及韩擒虎乘胜破宫城,广达被执。入隋,以愤慨卒。江总抚柩恸哭”,写下了这首对式五绝,其格律结构是bA·bA式。又如《赋得携手上河梁应诏诗》、《和衡阳殿下高楼看妓诗》、《侍宴瑶泉殿诗》、《洛阳道二首》(之一)等,都是对式五律:《济黄河》是对式长律,全诗六联,是bA联的重叠式。

江总也善写近体诗。五绝如《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首思乡诗文字朴实,感情真切,格律结构是aB·bA式。又如《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诗》,是bA·aB式的五绝。五律如:《题恺法师山房诗》:“息舟候香埠,帐别在寒林。竹近交枝乱,山长绝径深。轻飞入定影,落照有疏阴。不见投云状,空留折桂声。”这首诗的结构是bA·aB·bA·aB式。又如《三善殿夜望山灯诗》也是这种格式的五律;《春夜山庭诗》是aB·bA·aB·bA式的五律。这些诗虽无惊人之意,但都能合乎近体诗的格律。

南北朝时期,格律诗是在五言诗体中产生和形成的,还来不及发展出七言律诗来。因而,最值得重视的是江总在将诗律推向七言诗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可以说,我国近体诗七绝的第一个作者是江总,最早出现的时代是陈代。试看他的《怨诗两首》:

怨诗两首(之一)

采桑归路河流深,忆昔相期柏树林。奈许新缣伤妾意,无由故剑动君心。

怨诗两首(之二)

新梅嫩柳未障羞,情去恩移那可留。团扇箧中言不尽,纤腰掌上讵胜愁。

这两首都是合格的律绝,格律结构均为平起式,首句入韵。在他之前,再没有人写出过合律的七绝,所以,意义是重大的,不能因其内容无惊人之处而小看了它的价值。再如《闺怨篇》:“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愿君关山及早度,今妾桃李片时妍。”这首诗已是一首七言混合式排律,第一二联为对式结构,第二三联是七绝结构,第三四五联又是对式结构(只拗“君”、“妾”两字)。这种诗例,在南北朝诗中是很罕见的。可与此相比的,还有庾信的一首《乌夜啼》,文学史家常称这首诗已暗合唐律,其实不然,这首诗也属于混合律。该诗全文是:“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哪得栖。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诗中第四第八两句平仄不合。第一二联四句可视为对式七绝结构,第二三四联六句可视为粘式结构的小律形式,粘和对相混合,所以只能算是七言混合式律诗。尽管如此,这种诗例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仍是值得注意的,因为七言体的格律诗是直到初唐时才形成起来的。

五、结语

1 南北朝时期在沈约、刘勰的声律理论推动下,诗人们积极探索诗律和格律诗体,形成了“永明体”新体诗,出现了声律热和诗句律化的大趋势。从上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南北朝一个半多的世纪中,差不多所有的文人和诗作都未能自外于这个律化的趋势,那时的作品都律化了。律化的结果是以平仄字声交互应用,构成律句,以上下两个律句构成律联,以律联组合成诗。这样,就构成了三种格律类型,即对式律、粘式律和粘对混合律,形成了我们称之为齐梁体的格律诗。

2 齐梁体粘式律即是近体诗的格律,最早产生于齐末梁初,形成于梁陈时期。我在《南北朝律诗和诗律概要》[②]一文中曾列举出了100多首例证,诗作者近50名;有的人写诗仅一二首,也能粘对合律,如梁人庾丹、李孝胜、萧若静,北魏人崔鸿、李谐,北周的徐谦,陈代的陈昭、贺力牧、萧琳、萧麟、许倪等等。这说明粘对规则已为时人所熟悉和掌握了,也即五言体的近体诗在梁陈时期确是已经形成了。至于七言体的近体诗则只是初露萌芽,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的时代,七言诗数量很少,合律的就更少。

3 南北朝时期,在探索诗律和形成格律诗体的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即江浙、山东和河南三个地方的诗人特别热心,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也最大。他们不但留下的诗作数量多,而且诗句的律化情况也好,因此上文各段重点分析解释了江浙鲁豫诗人探索诗律的情况和成绩。至于其他各地的诗人留下的诗作数量均不多,入律的情况也较逊色,其中最突出只有甘肃武威人阴铿,他有诗34首,律化情况较好,擅长于混合律,也写有两首合格的近体诗,如《侍宴赋得夹池竹诗》:“夹池一丛竹,垂翠不惊寒。叶酝宜城酒,皮裁薛县冠。湘川染别泪,衡岭拂仙坛。欲见葳蕤色,当来菟苑看。”这是一首五律。又如《新成安乐宫》:“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重檐寒雾宿,丹井夏莲开。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这首诗共五联,粘对全合律。《诗纪》云,《历代吟谱》曰:“铿赋新成安乐宫,援笔便就。”这说明他应用诗律吟诗已较纯熟了。但是,这毕竟只是个别的特例。

注释:

①参见徐青:《南北朝律诗和诗律概要》,《湖州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南北朝对式律诗和诗律》,《湖州师专学报》1993第4期;《论混合式格律诗》,《湖州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唐代粘式律诗概要》,《湖州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唐代对式律诗概要》,《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唐代混合式律诗概要》,《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

②参见徐青:《南北朝律诗和诗律概要》,《湖州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  ;  ;  ;  ;  

南北朝诗人对诗歌规律的探索与贡献_江湖五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