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为何没有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舞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舞剧创作似乎正从低潮中走出来,也曾出现过“舞剧热”的可喜现象。与此同时,舞蹈专家冯双白、白淑湘、游惠海、贾作光等也指出舞剧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下半年,中国舞协将举办全国首届舞剧、舞蹈诗系列评奖活动。目前报名参选的作品已达80余部。从报名参选的作品来看,虽说有前些年创作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丝路花雨》和近年来创作的《边城》、《阿炳》等优秀剧目,但更多的是不能完全称之为“舞剧”的作品也报送了舞剧项目。对此,舞蹈界的专家、学者认为,从舞蹈艺术本身而言,这些作品的确是近年来的佳作,但从舞剧艺术的本体来说,这些作品似乎又缺点啥。
舞蹈诗≠舞剧
这些报送舞剧的作品大多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的舞蹈样式——即舞蹈界称之为“舞蹈诗”的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舞蹈评论家冯双白认为,舞剧虽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形态,但舞剧与舞蹈诗在艺术形式上并没有高低之分。它们都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和舞蹈形象。区别在于舞剧着力强调情节要贯穿始终,矛盾冲突要激烈,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来塑造统一、完整的人物形象。舞蹈诗则着力追求诗化的意境和氛围,虽然也有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有可能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从舞剧的构成要素来看,舞蹈诗并不就是舞剧,它缺少舞剧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和情节。
追求意境淡化情节的创作倾向
的确,从我国舞剧创作情况来看,编导越来越具有追求意境、淡化情节的倾向。对此,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认为,近年来,在各种文艺思潮影响下,许多编导认为,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应是具有诗的品格,充满空灵和意境。有了这些理论做指导,这些编导在创作舞剧时自然就以追求意境为最高目的,而忽略了情节的贯穿性和人物的完整性。不可否认,这些作品的出现确实为舞剧创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手法和活力,但这些作品若要以舞剧的要求来规范,它们又缺少一些具体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细节描写及形象塑造。再加上舞蹈界对舞蹈诗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以往的演出中,许多冠以“舞剧”的作品从其内容和特点上看应属舞蹈诗这个范畴,但舞蹈界没有明确指出这不是舞剧,因此他们在报选项目时选择舞剧也不足为怪。
编导缺少可借鉴的优秀剧目
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我国的民族舞剧缺少优秀的保留剧目让舞剧编导从中学习、借鉴。冯双白说,我国的舞剧创作一切都是从头开始,除了芭蕾舞剧可以学习、参考国外的优秀剧目外,民族舞剧至今尚处在一个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再加上近些年,我国舞剧发展正处于低潮时期,可供舞剧编导实践、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因而我们的舞剧编导,尤其是青年编导对舞剧的理解不深,在创作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误差在所难免。中国舞协副主席、《舞蹈》杂志主编游惠海则认为,现在的青年编导从事舞剧的机会太少,对舞剧没有很深刻的认识,因而在创作时常常忽略了通过具体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也缺少通过舞蹈语汇来塑造人物的手段。
编导急需文化“卡路里”
在当今舞坛上,还有一些冠之为舞剧的作品既没有冲突起伏的情节,又没有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构思精美的舞蹈编排,只有单纯为技巧而技巧来表现舞蹈的场面。对此,中国舞协副主席贾作光尖锐地指出,这是编导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不够造成的,同时也是编导心虚的表现。“戏不够,技巧凑”,这是舞剧界目前经常看到的弊端。作为一个合格的舞剧编导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加强文艺理论的学习。他谈到,曾经看过一台描写我国古代著名美女的舞剧,编导竟然让她在河边扳腿,让人啼笑皆非。贾作光说,用技巧并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符合人物性格。中国舞协代秘书长李福也认为,舞剧界目前文化素质高、艺术修养高的编导太少。他认为,这些编导没有能力来结构、驾驭整部舞剧,就只好滥竽充数用一些与剧情、人物毫不相关的技巧来拼凑。要改变这种状况,他认为,一方面舞剧编导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补充,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要多举办一些提高班,为他们更好补充营养提供机会。
尽管,舞蹈界对目前我国舞剧的创作和发展表示了一些担忧,但从舞剧的长远来看,还是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认为,现在一些舞剧作品虽然缺少舞剧的一些东西,但却给舞剧带来更多的活力和选择余地,这对舞剧的发展是一件好事。而且,我们的舞剧编导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也正在不断地加以改进,尽可能地在保留“诗”的品格的同时把“剧”的情节和人物有机地融合一体,这也许就是中国舞剧今后发展的趋势。我国的舞剧创作尚处在初级阶段,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缺什么就静下心来补什么,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的民族舞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