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的重点是“硬伤”_医疗卫生论文

医疗改革的重点是“硬伤”_医疗卫生论文

医改攻坚直指“硬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医改论文,硬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是“十二五”元年,也是完成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3年任务的攻坚之年和收官之年。

时至今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已经两年多了。按照规划,2009年到2011年要抓好五项改革,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为了解和掌握新医改的阶段性进展,总结改革取得的有益经验,分析和研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原因,为完善政策措施提供循证依据和信息支持,卫生部决定,于2011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改监测专题调查。

老百姓的看病负担何时能减轻?公立医院改革何时直面以药养医机制?关于新医改,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一一突破。而针对公立医院改革不畅这一最大的“硬伤”,今年也将涉足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这一核心领域。

焦点一:覆盖城乡的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已经两年多了。这部旨在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远大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实施两年来,我国医改取得了哪些成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新医改以来,仅城镇就增加了参保人数1.14亿人,新农合、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超过12.6亿人,正在向着全民医保的目标迈进。

在扩大覆盖范围的同时,各项医保制度还不断提高报销比例,大部分地区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60%。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儿童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已于去年正式启动,4600多名儿童得到了及时救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表示,两年多来,各地方、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稳步实施五项重点改革,医改成效不断显现。

目前,一个以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新农合以及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城乡医保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20元。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普遍分别提高到75%、60%和60%。

两年来,中央安排资金共支持了近1877个县级医院、5169个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1250个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基层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随着医改各项政策的落实,特别是政府投入的增加,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逐步下降。2009年,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38.19%,与2000年的58.98%相比,降幅很大。同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相对而言,基层尤其是价格敏感性较强的农村群众对医改成效感受较为强烈。

另外,16个国家重点联系城市和各省(区、市)确定的试点单位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部门和地区推进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少地方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的文件,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提供政策保障。

根据《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今年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合)率均提高到90%以上。各级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要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今年将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70%左右,提高10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5万元。另外,今年将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同时,进一步推行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提高医保统筹层次。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表示,基本医保制度是医改五项任务中成效最为突出的一项。但是我国医保还是低水平,下一步医保制度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规范医疗行为,控制不合理的费用上涨。“最终要把投入的钱用好、用到位。”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婕说,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张网”由于体制分割存在明显“重复浪费”现象,建议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

按照工作安排,今年还要全面完成既定的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任务,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出台全科医生制度文件。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养、转岗培训、在职教育、社会招聘等多种途径,力争两年内实现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另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15元提高到25元,进一步扩大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孕产妇保健等项目的覆盖人群和服务内容,做好农民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认为,今年的医保推进力度非常大,补助标准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0元提高到200元,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医保覆盖病种增加了特殊病种,有了制度性的突破;门诊统筹实施范围扩大,老百姓的医保待遇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范围扩大到困难群体,对困难群体来说是一个重大福音。

“下一步,要推进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经办管理资源的整合。目前,经办机构多头管理,很多居民重复参保,导致公共资源巨大浪费。目前应该做好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政策和管理的衔接,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参保。”针对医保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郑功成如是说。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庆跃同样指出,今年医保的补助力度前所未有,是一个重大突破。在医改实施的两年里,我国的医保制度取得了很大进展,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建立,预期的目标基本上达到。现在补助标准提高,将直接改善老百姓的就医感受。

焦点二:让基本药物制度更加便民惠民

今年2月,国办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工作安排提出了17项主要任务、67项具体工作指标。其中,重要任务包括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

看上去这么宏大的任务,还有这么多项具体指标,到底能给亿万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在孟庆跃看来,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是今年工作安排的一大亮点。

据孙志刚介绍,今年要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建立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重新构建基层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基层药品安全有效、价格合理和供应及时;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落实政府投入,建立长效稳定的多渠道补偿机制,调整基层服务收费和医保支付政策;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建立体现绩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对村医的补助和扶持政策。

孟庆跃提出,医改的“强基层”就是加强基础医疗体系的建设,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包括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等。过去几十年,我们在发展中忽略了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建设中很多都是放在高层次的,不论是资金流向还是病人流向越来越往上,所以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改革结合起来,更有针对性,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机制上的整体改革,引导资源下沉,患者也流向基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全国已有60%左右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安徽、江西等8省(区、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呈现出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住院日均费用下降、门诊人次上升的“两降一升”的良好势头,群众基层就医的药费负担明显减轻。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在解读“十二五”卫生规划时提到,基本药物制度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就是招标采购和补偿机制的建立,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影响到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效果。对此,今后要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特别是要推进包括人事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在内的综合改革,形成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长效机制。

张茅表示,2010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已下发有关通知,在基本药物采购平台建设、招标投标规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量价挂钩”等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关于补偿机制,从监测督导情况看,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虽然配备使用了基本药物,但没有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关键是补偿不到位。没有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就不是真正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就不能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减轻群众用药负担。落实补偿,是建立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新机制的必要条件,要发挥财政基本保障和兜底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实现。

按照要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将采用新的招标办法进行招标、配送。安徽、山东等地已陆续按照新的办法开展基本药物采购,结果显示,安徽的基本药物价格下降了一半,山东的价格下降幅度达到60%多。对此,很多人担心,“低价中标”会带来药品质量隐患。

对此,孙志刚认为,过去省级招标采购是只招标,不采购,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次议价,其结果出现了省级招标价高于基层实际采购价,而且基层机构采购药品难以保证质量。新的招标采购办法正是针对这些弊端而研究制定的,目的是优先保证药品质量、有效降低药品价格。

新办法主要通过以下措施确保质量:一是用量大的基本药物直接向生产商招标;二是“双信封”制,即同时对技术标和商务标进行招标,技术标得分高的才能进入商务标评审,得分低的淘汰;三是全程监管。同时,新办法采用的大批量采购、直接向生产企业招商、财政付款等措施为企业降价创造空间。“我们集中招标采购的目的就是为了采购到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在优先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当然是价低者中标,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孙志刚说。

孙志刚称,安徽省按照新的办法完成了一个年度基本药物采购工作,药品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提高。34.6%的药品来自2009年医药企业综合排名前100强的企业,57.6%的药品是排名前400名企业的产品。截至目前,通过对供应的基本药物全覆盖抽检,没有发现一起基本药物质量安全问题。同时,基本药物两日内配送到位率已经达到95%左右,明显高于集中采购前。

“实践证明,这个新办法比老办法有很大的进步,当然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现在药品价格降下来了,药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基层医疗机构普遍满意,说明新办法治理‘药价虚高’开始起作用,群众得到了实惠。”孙志刚说。

“必须看到,药品降价虽然能够让百姓减轻药品费用的支出,但是关键还是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指出,应在此基础上取消药品加成,不能再以计算经营收入的方式来考核医疗机构的业绩,不能再用开了多少药、多少检查来决定医务人员的收入,切断公立医院内的趋利链条,同时建立有效机制抵制外部的牟利诱惑。

云南省副省长高峰建议,对偏远地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革医保管理体制,完善基本药物目录,让基本药物制度这项政策更加便民惠民。

焦点三:公立医院改革直面以药养医顽疾

在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中,公立医院改革可以说是最复杂、最具探索性的一项工作,也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

长期以来,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这些成就的取得,公立医院和广大医务人员功不可没。公立医院集中了我国主要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原本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发生变异的以药补医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逐步演化成了一种逐利机制。

去年,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吴明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对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成效比较明显的是医院的内部管理改革,但在宏观层面上,效果没有预期的那么好。她分析原因,一是因为改革涉及的层面复杂,二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

郑功成认为,实现“病有所医”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离不开公立医院的改革。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在推进医疗保障体系中改造制度安排是必要条件,但卫生体制、医院体制与医药体制也要同步改革,才能实现“病有所医”。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从2010年2月启动,确定16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37个省级试点地区。在具体实践中,各地业已积累起一些公立医院改革的经验,也总结了相关教训。

陕西宝鸡、安徽芜湖、江苏镇江、辽宁鞍山是国家联系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从这几个城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践来看,通过开展重大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进医疗服务体系调整重组,全面加强惠民便民措施推广实施,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一系列举措,试点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现有事业单位用工“双轨制”难以打破,集团医院的举办主体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责任主体不一致,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现实困难。

宝鸡市是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县域城镇化建设加力提速。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宝鸡探索建立长效协作帮扶机制,有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群众在基层看好病。通过“三级帮扶,四级联动”等举措,精细化管理、流程再造、集约化运行等先进管理理念逐渐深入基层,基层运行绩效明显提升。

从2008年开始,芜湖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专项用于整合医疗资源,支持公立医院加快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各医疗机构2000余名离退休人员全部剥离进社保之后,财政原来拨付给医院的每年4000万元事业经费依然不减。将医保病人费用“后付制”改为“预付制”,按上年同期医保费用水平每月预付医院90%资金,满足医院流动资金需要。

在镇江市,医改的总体思路是“一核心四同步”,即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核心,同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等四项改革。对公立医院改革,坚持以自愿为主、以资产和技术为纽带,在市区组建了两个以三级甲等医院为核心的医疗集团,将各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整合建制并入,投入近12亿元新建改建医疗用房。

在鞍山市,由于历史原因,地方和鞍钢两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长期并存,机构设置重叠、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鞍山重新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采取同类合并、布局调整和搬迁改造等办法,对全市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整合。通过医疗资源整合,目前鞍山已经形成了“3大医疗集团、4个区域性综合医疗中心、1个公共卫生中心,以及若干个特色专科医院”的医疗资源新布局,形成了“小病不出社区(村),一般病不出区(乡镇),大病不出市”的新就医格局,到社区、乡镇就医的群众比例已经由前年的17.6%提高到去年的25.2%。

公立医院改革,今年会不会在以药养医机制上有突破?“以药补医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演化成一种逐利机制。这种逐利机制日益削弱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日益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处方、滥用抗生素、过度治疗、不合理检查等不规范诊疗行为,以及忽视成本等问题,推高了医疗费用,绷紧了医患关系,长此以往将有损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危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孙志刚认为,以药补医的机制迫切需要改革。

怎么改?孙志刚说,将加强公立医院改革的顶层设计,同时,应当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药品及器材采购供应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医保支付方式、监督管理机制、上下分工协作机制、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重新构建起公立医院新的体制机制。

张茅指出:“目前,我国基层以药养医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今年继续解决县医院以药养医的问题,为公立大医院的改革提供经验。”

就公立医院的改革,张茅提出,这一块对其他改革任务有重要的制约和支撑作用,如果它不能与其他改革同步推进,群众就难以明显感受到医改的整体成效。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步伐,以形成改革的基本路径——

在试点城市开展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综合试点。要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要实行上下联动,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等。其中,要突出医药分开,这是缓解看病贵问题的切入点,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补偿机制,在总额控制前提下,调整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支付制度等方式,解决以药补医问题。

在全国推行惠民便民措施。普遍开展预约诊疗、优化诊疗流程、普遍开展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和医保费用即时结算等改革措施,争取在人民群众得实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促进制度创新,形成激发内在动力的长效机制。

以县级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突破口。今年要以改革以药补医、形成维护公益性的补偿机制为重点,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

张茅分析了选择县医院作为重点改革对象的原因:第一,县医院覆盖了农村70%左右的人口,改革后会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第二,县医院的隶属关系相对简单,不像很多城市公立大医院归属于大学、部委、军队等;大部分属于国有,而且数量少,类别少,较容易推进改革;第三,地方政府积极性很高,乐于支持县医院回归公益性;第四,县一级的医务人员改革的积极性较高。

卫生部副部长、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协调工作小组组长马晓伟日前透露,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正从试点逐步走向推广,改革正由浅入深。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将涉足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这一核心领域。

马晓伟指出,公立医院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要着眼7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完善规划布局,优化公立医院的服务体系;二是推进管办分开,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推进政事分开,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四是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调整理顺价格体系,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五是推进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并加强监管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六是实行上下联动,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七是改革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马晓伟强调,必须统筹兼顾,做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只要是有利于公立医院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水平的改革都应该支持,凡是医疗机构规模不合理扩大和技术盲目运用,以及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都应该进行约束。

焦点四:基层医疗须坚持“软硬件”并重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人。加快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格局。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人才短缺一直是明显的瓶颈。对此,新医改这两年,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启动实施,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5000名免费医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为乡镇卫生院招聘了2万多名执业医师,1.6万基层医务人员参加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下一步,张茅表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并重,特别要把培育高素质卫生人才放在优先位置。“十二五”期间,要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解决乡村医生待遇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到2015年,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要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葛均波建议,政府的投入要进一步向基层、向农村倾斜,要配备合格的全科医生和比较优良的医疗设备,使社区医院、乡镇医院成为老百姓健康服务的第一把关人;通过医保制度在报销范围、额度、比例等方面的限定,引导老百姓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初诊;有条件的地区搭建信息化平台,让各级医院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和诊疗信息,并畅通双向转诊通道。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只是盖楼、买设备,还应增加医务人员。农村医改后,医疗硬件设备基本齐全,更需大批医生。”湖南省安乡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志英说。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副区长姚晓英提出,让农民“点单就医”,采取措施激励医生“流动”起来。姚晓英建议,国家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应该采取措施,加大对乡村医生的支援调配和合理调配力度,激励好医生走到农民身边。“相比病人全家‘流动’,医生一个人‘流动’消耗的社会资源要少得多。”

在完善新农合方面,张茅提出,提高筹资水平和基金监管运行水平要同步进行。今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已经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力争建立动态筹资增长机制。“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同时,提高对门诊特殊病种和住院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通过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不断提高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

“随着新农合保障范围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基金的运行和支出压力增大,保障基金安全有效运行特别需要高度重视,必须用新手段下大力气实现有效监管,杜绝漏洞。”张茅表示。

为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近年来,国家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两年共有56万贫困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复明手术,6000多万名儿童接种乙肝疫苗,8000多万老年人接受了健康检查,4000多万慢性病人获得免费健康管理服务。

据张茅介绍,未来5年,我国要继续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步扩大服务内容并确保覆盖全民;要将干预有效的重大疾病和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精神卫生等。

张茅表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高度重视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从监测情况看,公共卫生服务不同项目和地区之间都存在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且差异较大。一些地区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传统项目基本按原有模式运行,而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新增项目进展缓慢,有的甚至尚未普遍开展。

“十二五”规划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作为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对此,张茅表示,这一目标同样要求切实深化医改。

张茅解释道,人均预期寿命是度量人口健康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这个指标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首次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五年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人均预期寿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必须围绕这一目标,从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入手,深化医改,落实各项卫生工作任务:

关注重点人群。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继续提高妇幼保健水平、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同时,关注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可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预期寿命。

干预重大疾病。2005年主要疾病对我国居民造成寿命损失的前五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围生期疾病。针对包括这五类疾病在内的重大疾病增加新的干预措施,可以比较明显地增加寿命预期。

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危险因素,特别是针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的影响,采取重大干预措施,将进一步提高平均预期寿命。

标签:;  ;  ;  ;  ;  ;  ;  ;  ;  ;  ;  ;  

医疗改革的重点是“硬伤”_医疗卫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