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基金产生和发展实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基金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投资工具之一,投资基金创始于1868年的英国,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目前,无论是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还是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国家,只要金融市场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投资基金就会适时根据市场有效运行的需要,得到相应的发展。伴随着证券市场广度的扩宽和深度的拓进,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也植入中国金融市场,并逐步渗进中国经济生活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对中国投资基金产生和发展的实践进行实证考察,进而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与中国有关的投资基金主要类型为:(1)面向中国投资者销售并以中国证券市场为特定对象的中国国内投资基金。(2)面向外国投资者销售而以中国证券市场为投资对象的中国国家投资基金。关于“中国国家投资基金”也称“中国概念投资基金”或“大陆概念投资基金”,它一般由外商筹建,也有少量为中国大陆金融机构和外商联合组建,具体包括:①深圳、上海证交所上市的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②大陆准备上市并拟发行B股但尚未上市的企业股权;③大陆企业在香港上市的股票(H股);④在大陆拥有投资或与大陆作生意的境外(主要是港台)公司在境外上市股票。考察分析中国投资基金的产生和发展实践必须从“中国国家投资基金的产生和发展”入手,因为其产生和发展走在中国国内投资基金的前面。
一、中国国家投资基金的产生和发展
尽管关于“中国投资基金的产生”的源头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在一点上已达成共识;1987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首开中国投资基金业务之先河,与国外机构合作推出面向海外投资者的投资基金,使投资基金这一概念从观念和实践上引入中国。
最早推出的中国国家投资基金是1989年5月由香港新鸿基信托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的“新鸿基中华基金”。该投资基金投资对象是在港台及新加坡等上市的、在大陆有直接投资、有较多业务联系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1990年1月设立的“上海基金”是较早以中国为特定投资对象的中国国家投资基金。它由法国汇理银行亚洲投资有限公司牵头组织,12月初在伦敦证交所上市,封闭期限10年,发行额2500万美元,它一半投资在香港和台湾股票市场,另一半投资在中国大陆,重点放在上海,故称之为“上海基金”。在此之后,在美、新加坡等地相继组建了一大批各种形式的中国国家投资基金。
首家由中国大陆金融机构与外商联合组建的中国国家投资基金当推于1991年3月在香港发行、1992年4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置业投资基金”,它是由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联合二十几家信誉卓著的国外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香港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共同创建的,该投资基金首期3900万股,上市前已发行9000万股,并直接投资于以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乡镇高科技企业。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迅速。投资机构及投资者对中国继续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充满信心,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管理公司和投资顾问公司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投资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并为海外投资者出谋划策,游说投资基金经理公司开设中国国家投资基金。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较晚,容量有限,海外投资基金尚不能大量涌入直接投资,于是纷纷奔向“中国概念股”(即为那些在港台上市并投资大陆或做大陆生意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而投资大陆的港台上市公司大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从而推动了这些公司股价大升,吸引了当地投资者和海外投资基金的兴趣。这些促使了中国国家投资基金获得迅速发展,至1992年底,在港设立的中国投资基金就近20个,资产总值近50亿港元,其中香港基金会下属的会员公司所设立的就有17种。
不难看出中国国家投资基金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为我国引进外资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使我国产生了一些投资基金的管理机构和投资顾问机构,这为中国国内投资基金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中国国内投资基金的产生和发展
1991年:真正起步。1991年10月,“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南山风险投资基金”分别经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深圳南山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二者发行规模分别达到1000万元和8000万元。前者投资目标是有价证券,收益分配采取保息分红办法;后者投资目标是综合发展,除证券投资外,还投资于高科技产业,房地产及企业股权等,是一种综合性投资基金。
1992年:迅猛发展。当年有经各级人行批准的37家投资基金出台,规模计22亿人民币。这些投资基金主要分布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沈阳市、大连市、海南省、武汉市、北京市和深圳市。同年10月,中国第一家规范化的专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深圳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也开始投入运作。同年中国国内投资基金业发展的热点当属11月成立的我国第一家规范化的公司型封闭式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淄博投资基金),它入选1992年中国证券业十大新闻,标志着中国新兴的投资基金事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1993年:继续大踏步前进。1992年中国国内投资基金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1993年成为中国投资基金年。尽管由于金融形势的变化,这一预期未成现实,但1993年仍不失为中国国内投资基金业继续大踏步前进的一年。截止该年底,中国国内投资基金数目已达50家。按面值计算逾40亿元,并且有23家投资基金在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交易中心上市。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1家,大连、沈阳证券交易中心分别为7家和8家、天津2家、武汉5家、南方一家。中国投资基金的上市流通对进一步探索投资基金管理运作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1993年8月20日淄博投资基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投资基金。1993年9月以来,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把投资基金的上市工作作为活跃深圳证券市场的长期力量放到了主要议事日程,先后制订并颁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基金上市规划》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基金凭证交易、投资清算管理办法》,为投资基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挂牌铺平了道路。
1994年:调整中发展。中国投资基金业走出了调整中发展的坚实步伐。
——投资基金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开始以越来越明显的行业形象登上中国证券市场乃至中国金融业的大舞台。截止1994年底,全国投资基金数目已逾50家,投资基金规模逾80亿元。已经出现了一些投资基金数量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基金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深圳投资基金规模逾10亿元,居全国之首,并拥有全国最大的一只投资基金——天骥基金,规模为5.81亿元,其余天津、广州、武汉、沈阳、大连等地的投资基金业也较为发达。
——全国性投资基金市场开始形成。1994年3月7日与14日,沈阳证券交易中心和南方证券交易中心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联网,8家沈阳和3家广东投资基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此外,还有43个投资基金在各地证券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其中天津9个、南方8个、武汉11个、沈阳8个、大连7个、全国各地一些证券交易中心与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联网,使得一些本来局限在当地的投资基金通过深沪证交所的网络进入了全国性市场。投资基金在证交所的挂牌交易,伴随着其市场表现,使其被越来越多的投资大众所认识和熟悉,大大开拓了中国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市场潜力。
——1994年7月底,中国证监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推出“股市新政策”,提出发展中国的投资基金,培育机构投资者;试办中外合资经营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吸引外国投资基金投入中国A股市场。“股市新政策”的推出表明了投资基金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有关上层人士和决策机构的肯定与认同,中国投资基金业的发展再度成为关注焦点。“股市新政策”推出后,深沪股市强烈反转,反映了投资大众对中国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愿望。同时中国投资基金业也积极与海外证券、基金业积极联络、商洽“中外合资投资基金”。中国投资基金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和契机。
——投资基金和中国投资基金发展的理论研究与探索进一步深入。1994年,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召开了多次有关投资基金理论和实务研讨会,专家学者、实务界人士对投资基金和中国投资基金业的发展作了大量探讨,投资基金日益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而被开发研究,尤其同年8月后,有关研究更是走向深入。大量和积极的理论准备,为中国投资基金业的发展开拓了思路,指出了方向。
1995年、1996年发展中积极调整。如果以为1994年中国国内投资基金业在调整中获得大发展,那么,1995年、1996年则是在稳定发展中积极调整。投资基金业发展历史表明:一国投资基金业的发展与该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息息相关,鉴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通货膨胀压力逾来逾重(1996年已得到控制),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在1995年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股票市场中“长虹事件”,引发上市公司配股交易问题;国债期货市场中“3.27”事件,导致其期货交易停止;各地证券交易中心严重违规,买空卖空国债代保管单行为等,使中国投资基金管理上层放慢了投资基金业发展步伐,表现之一就是大众盼望的《中国投资基金管理条例》出台的后延。
三、中国投资基金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考察中国国家和国内投资基金产生和发展实践之后,本文有必要从理论上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认为中国投资基金发展的客观环境、主观环境及市场环境的形成,导致了其发展的历史性机会的到来。
客观环境:投资基金是属于市场经济范畴的金融工具,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其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货币收入的快速增长,表现之一为拥有近3万亿元储蓄存款,这是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的增强,储蓄转为投资倾向的日益明显促进了其产生和发展。
市场环境: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呼唤投资基金的产生和发展。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方面上市证券品种增多,不仅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金融债券、股票,还有权证、期权及期货。另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日益走上法制化、规模化和专业化。这些为投资基金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主观环境:投资基金对中国大众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其大规模的宣传、介绍和一些尝试创造了其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主观环境。八十年代中期,金融界、证券界人士对发展中国投资基金倡导;随后有关投资基金研讨会的多次召开,使投资基金概念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1991年,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成功设立的尝试,宣告了中国国内投资基金发展的到来。
关于中国投资基金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理论上言,投资基金不仅仅是一种金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金融制度。其背后体现着投资者、经理者、保管者、受益者之间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经济关系。经理公司本身不实际掌握投资基金资产,它只对投资基金保管人发出投资指令,实际的投资基金资产由投资基金保管公司来保管,所以投资基金产权明晰,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严格分离,采取的是先进的股份制组织形式,是一种有形的先进的社会公有制。并且由于众多的投资者通过投资于投资基金而成为真正的生产资料的主人,因而投资基金制度是一种意义更精确、层次更高的公有制形式。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有形的社会公有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在实践中,投资基金以其独具的魅力逐渐崛起为一个与银行业、证券业鼎足而立的重要金融门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美国投资基金业已成为美国第二大金融行业,截止1993年6月底,各种投资基金总值已超过1.8万亿美元,而美国整个银行系统的存款也只是2万亿美元。目前美国投资基金有4500家,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香港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投资基金管理中心。目前仅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会员公司就逾40家,管理的投资基金资产值达300亿美元。而目前中国的投资基金业与拥有近3万亿元储蓄存款的银行业相比,与以拥有数千亿元市值的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中国证券市场相比,无疑是太弱小了。投资基金在国际上已发展成为重要金融门类的事实给中国投资基金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发展空间,中国投资基金业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终于置于金融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与银行业、证券业共同成为金融骄子。
3、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方面。首先,投资基金进入证券市场将带来大量资金,也方便异地资金入市,从而促进上市公司数目的增加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其次,投资基金的进入将改变中国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结构,趋同于国际证券市场上投资基金力量大的状况。再次,其由专家操作管理,操作更富理性,能起到减少市场震荡,稳定股市的作用。第四,由于其投资的理性,将对上市公司形成较强的外部约束,促进后者较好运作,将使市场更富优胜劣汰的性质,从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此外,其入市便于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管理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调控投资基金行业。最后,若是海外投资基金进入,则将促进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接轨。1994年7月,中国证监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了发展投资基金业、设立中外合资投资基金等力措,说明了投资基金在证券市场上的作用已取得了广泛认同,为中国投资基金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4、在吸引外资方面。世界各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表明:利用外资初期阶段以对外借款为主,成长阶段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主,成熟阶段则将重心向证券市场倾斜。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问题将长期存在。长期以来,中国利用外资主要是依靠对外借款和外商直接投资。从目前情况看,利用外资已进入以直接投资为主阶段,如何积极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已成为摆在中国有关人士面前的重要话题,发展投资基金就是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的一种好形式,并且将使中国利用外资迈上更高层次。投资基金可克服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的一些不足;满足国外大量中小投资者的需求,克服其资金量小,专业水平不够或对投资环境不了解,不愿亲自涉及投资事务的障碍,挖掘利用外资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