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博客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视野论文,博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2006年7月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博客(Blog,网络日志)占到了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的23.7%。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博客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载体,网络时代的“博客效应”日益凸显,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网络上充分利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亦成为一种必然。
一、概念解读:一种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博客”是一个生造词,其英文的原根词为" Blog" ,作为一种十分简单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博客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对于博客的定义,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Evan Williams把博客界定为:1.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性化的众多“帖子”组成;2.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而且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旧的放在最下面;3.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写作风格,但是文章内容必须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1] 中国第一本全面引介博客的著作——《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提出:“Blog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零进入壁垒’主要是满足‘四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2] 之后,在2004年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上,作者又在“四零”条件的基础上补充了一条“零体制”,进而扩充为“五零”条件。这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博客的本质特点——超越集中控制,走向开放共享,让每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中自主的主体,并得以呈现自己,表达自己,并且与网络世界建立全面的交流沟通。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工作对象的个人频繁更新的在线日志,它以倒序排列和众多链接为特征,提供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工作及相关新闻信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某一特殊兴趣方面的即时信息。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博客网站与工作对象以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时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具有动名词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博客首先是一个网络交流传播群体,同时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般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用网络交流方式或载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行为。
从目前国内外的教育博客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潜力非常大。思想政治教育博客首先可以用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习记录和电子档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与家长反馈协作、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收集研究性学习资源、发展兴趣爱好的合适空间,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跟踪教育对象的学习进度。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博客还可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发布通知、分配任务或提供学习资源链接的在线门户,可以让数量不限的学习者参与到群体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它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使社会成员能够直接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讨论中。
思想政治教育博客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内部沟通及其与外部的沟通,从而更好地分享和协作。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博客还能提供在线的有关制度、政策和工作表等最新的更新内容,也可以用来收集研究性学习的外界资源,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字档案和学习记录,方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随时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协作和交流,进行在线辅导等,从而成为教育工作过程中人员参与分享成功的在线空间。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博客绝不单单限制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对于校园文化的开发和对社会信息的导入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3] 比如耶鲁大学的教育博客,主要在专栏以外开辟论坛,让关心政治的耶鲁学子发表个人的观点。同时,又以一种社会机构性质的形式存在,更多地扮演了一个即时信息传递员的角色。
二、特征解读:承载性与传导性、中介性与取向性、可控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是在网络条件下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具有承载性与传导性、中介性与取向性、可控性与外显性相统一的特征。
1.承载性与传导性的统一
凡载体都具有承载他物的属性,承载性是载体之所以成为载体的最本质属性,也是载体的功能属性。[4] 因此,承载性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必需的内在特征,作为其载体形式之一的博客也不例外。博客是博客网站的核心,而围绕着博客与博客,博客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多重交互的沟通则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博客通过不断搜索提炼信息,不断学习和思考,承载了作者的思想历程和要表达的观念,传导着社会发展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与价值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具有承载性和传导性相统一的特征。
2.中介性和取向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5] 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们的话语权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博客传播的方式被放大了,而这一活动本身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博客的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博客世界没有领导,没有内容主题的要求,没有文体限制,甚至没有工作要求,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完全是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作者主导的个人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展现个性魅力的新平台。在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展历程信息的同时,又是他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宣传和交流阵地。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开设的博客网站发出的是社会的主流声音,代表的是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这就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性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体现了中介性和取向性相统一的特征。
3.外显性和可控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即教育主体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它们的生成与发展也必须依托和附着一定的物质基础,并通过一定载体才能表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要存在下去和反映出来,就得寻找依附与寄托,网络时代的博客正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思想的外显性决定了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也具有外显性。另一方面,博客不仅仅是一个网络日记的技术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博客来记录自己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些做法、思考和研究,在不断的实践和积累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控的网络平台,又具有可控性的一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具备外显性和可控性相统一的特征。
三、功能解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的助推器
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不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讲,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的助推器。
1.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搜集的信息有限,缺乏感召力、说服力,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且囿于时空,总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而博客则是一种非线性互动传播模式,信息的发布、接受和表达都可以通过其强大的链接功能展示出来,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等方面优势明显。博客的覆盖面大,不受既有时空约束,一方面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更长的时间内开展;另一方面也使受教育者不受地域和工作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我们利用博客就可以方便地构建开放、交互、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交流平台。党和国家的声音可以最大限度地传播,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能深入到各个环节和角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同时还节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和时间,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模式。
2.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博客不仅仅是一个网络日记的技术工具,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是互联网上赋予个人以力量的工具。它让每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中自主的主体:个人性的行为,个人性的角度,个人性的思想,个人性的爱好和兴趣,正是博客群体能够吸引博客本人和读者的力量源泉。以“个人大脑”作为网络搜索引擎和思想发源地,依然是任何技术无法实现的极致。只要来到个人博客,就可以对个人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有最真切、最全面的了解,这是所有其他通讯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即时性是博客一大运作特点,经常更新,甚至每天不断地加进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信息和新的内容。借助博客快速传播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通过浏览与自己博客相链接的工作对象的博客或个人网站,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地掌握工作对象的思想实际,进行上下沟通,形成反馈意见,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借助于博客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与读者互动,有效地在大量信息资源中精选有针对性的、最新的信息资料,作为有说服力的教育材料,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用事实来说话,增强说服力。
3.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促进了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有效互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些受教育者出于某些顾虑,不愿意讲真话。而博客的交流则没有其他交流常常具有的社会监督与文化禁忌以及自我心理防御等限制。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是最真实的,它最没有作假的必要。这使得其他交流中必然存在的交流者之间的那种不平等权力关系被搁置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交流变得更加真实与平等。
通过博客链接,受教育者自己操纵计算机浏览链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网站,由被动为主动、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宣传教育内容由过去的一个层次的文件变成多层次的大量文章,图文并茂的各种资料,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博客网站如果在大量的学习资料之间穿插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就更具有鲜明清晰的视觉冲击力,使受教育者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选择浏览内容,在主动的学习探索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这是其他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载体所不能比拟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不仅可以进行单向信息传播,而且能够实现即时互动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原来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变为多样化,这也可以增加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浏览博客就可以组织或自觉开展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和学习心得。博客的互动性,使发布者和受众能够双向交流,主客体平等相待,没有了居高临下的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感觉,缩短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距离。
4.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新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是一个书写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群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化思考的过程和逐渐养成思考与研究习惯的过程,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适应外部环境,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博客的互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切磋、研讨交流更为有效、更为经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博客站点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直接对话,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建议,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不但开阔了视野,同时在探讨和鼓励中自身价值也得到了认可,从而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用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来记录自己身处其中的新闻事件,记录个人工作生活和思想体验,发表极具个人色彩的言论,通过这种以时间为坐标的轨迹记录可以看到工作和研究的进程,通过过程的分析,了解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变化的趋势和倾向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同行审视反思并从中获得有益的提示。在某种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记录、思考、探究的精神家园,成为拷问自我,叙写心路历程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有鲜活的生活气息的立体的人呈现出来,在叙写的过程中,在不断反思和追问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的生命质量无疑也得到了提升。
当我们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博客这一新的载体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正面临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双重影响和冲击,如何利用这一载体,规避利用过程中的不利影响,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推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庞大的博客队伍中还是很少的一部分,如何发动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激起内在的发展的热情,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今后的发展如何定位?应做怎样的引导?这些问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这也迫切需要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实践中予以研究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