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作文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论文_莫金莲,吴金泽

中职语文作文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论文_莫金莲,吴金泽

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 广东东莞 523710

摘要:如何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选材是关键。在新材料作文形式下,高考作文的体裁更多地集中在议论类和记叙类两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贴近生活,以此作为作文的题材内容,可以使得文章雅而不俗。本文从两大方面将传统文化运用于作文中进行探索,一是如何将传统文化素材诉诸笔端,二是寻找传统文化素材的三大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作文;传统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古为今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黄帝内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这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本文指的“传统文化”是以中职生这一群体的接受能力和传统文化元素在作文中的适用为前提的传统文化,旨在于传统文学和重史人物方面。

高考作文的要求有几个字多年不变,那就是“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虽说体裁不受限制,但学生的作文大多偏向议论或记叙类。在写足700个字数时,要不俗套,要材料丰,又要有文采,还要有意蕴。传统文化内容的介入是一种巧妙的方法。其实在教学时、在教材中传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数量不少,种类也多,可在写作过程中被忽略的也多,所谓“学以致用”“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也正说明了很多学生运用能力略弱。成语、典故等文化充满了头脑,就是缺少一根灵活巧用的筋。本文试从两大方面将传统文化运用于考场作文中进行探索。

一、如何将传统文化素材诉诸笔端

(一)传统文化运用于作文立意

文章不是无物情,融入文化显品位。庄子云:“语之所贵者,意也”。庄子所说的“意”,即文章的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表达的中心。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表达,乃至文章的深度。将传统文化运用于作文立意,会使作文起笔高远、立意不俗。

1.传统故事增强说理

也许有人说,一味地将传统文化融入作文中,会不会把作文弄得一股酸腐气,甚至会脱离了今日的现实。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的,我们倡导用传统文化融入作文中,是为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最终还是要落到为时代服务上。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才是为文的之道。为此,我们看一下:

先是有鲧和禹这对父子在治水方面一个堵一个导,再有西周厉王防民之口,使百姓路以目视,最终国都被攻破,而流于彘;大唐王朝之所以兴旺发达,雄于世界,与王朝奉行的疏导而非围堵的宽松政治策略有很大关系,在大唐王朝统治的290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相反,大清国从开国初期康熙、雍正大兴文字狱,到清末慈禧太后48年的高压统治,统治者封堵民口、压制民怨,却不顺应民意化解矛盾,不仅没能再现大唐盛景,反而国力衰退,最终在武昌起义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则作文材料,同学们很容易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到相关素材。我们回望历史,最终还是为了服务当今。

2.限定模式活用名句

限定一个构造段落的模式,要求学生恰当地嵌入名句并阐发观点或感想,既体现了课内知识的迁移,又训练学生构段能力。

例如教学《劝学》,笔者设计了如下练习:请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名句,用“名句+阐释+事例+点评”的构段方式写一个议论性语段。学生写出的典型语段示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七岁神童仲永,天赋出众却不坚持读书,最终“泯然众人矣”;而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经过数十年如一日不停地演算,终于摘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一代数学大师。不少的事实与道理昭示我们: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有所成;半途而废,终将一事无成。

学生通过对必背篇名名句的选用,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和对名句的活用;通过限定构段模式写作,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局部构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原点,扩展阅读视野,积累和选用素材,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作。

(二)传统文化运用于标题拟定

引用、化用名言素材拟定作文标题,巧用名言做标题,可使文章题目更靓丽、观点更突出,文采更飞扬。

1.直接引用

讲述团结一致,可用《众人拾柴火焰高》;讲述开拓进取,可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讲述成长之路,可用《路漫漫其修远兮》。

再摘录的几个文化意蕴的标题,体会一下其内含意蕴。如《不拘一格选人材》《莫忘先师因材施教》《不以分数论英雄》。简短的几个标题却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的人、事、俗语,能显示出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2.巧妙化用

不是所有名言诗句都能直接引用,但我们可以灵活化用,为我所用。如以“放下手机,拥抱亲情”为话题,可拟为《莫让“手机”遮望眼》,这是化用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以“诚信”为话题,可拟题为《诚以修身,信以养德》,这是仿用诸葛亮的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而成,因话题“诚信”由“诚”与“信”组成,“诚”与“信”都是人的立身处世的根本,用“诚以养德,信以修身”为题,很好地说明了“诚信”对于道德完善的重要性。

(三)传统文化运用于作文素材

考场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又分为“内容”“表达”两个方面。内容部分想要得到上分,主要在立意和选材上。要想一下子吸引阅卷者的眼球甚至抓住阅卷者的心,就要琢磨琢磨,用文化的眼光来打量话题则能优于他人一等。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是用别人都少用的事例,而融传统文化中众多的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到作文中为考场作文添几分文化光彩。

1.直接用素材

如《实力,胜于千言万语》可用北宋欧阳修《卖油翁》这一则寓言故事。可表述为:当卖油翁倒油穿过铜钱的方孔而不沾到铜钱时,只是说了句:“无他,惟手熟尔。”他用实力赢得了旁人的赞叹。也唯有通过实力,才能消除他人对你的疑虑。

2.一“线”串“珠”

所谓一“线”串“珠”,就是要求考生以名言素材为“线”,将事实素材之“珠”串起来。链接诗词名句,作为文章的论据,化贫乏枯燥为诗意隽永的语言,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

看印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论证表述:鸿门宴上,项羽犹豫了一下,错过了天下;空城计上,司马懿疑虑了一回,三分天下;滑铁卢上,拿破仑多等了一天,丢掉了整个王国。

作者巧妙的以排比句呈现,感情炽热,升华了主题。

二、寻找传统文化材料的三大途径

(一)有意思的字和有典故的成语

1.有意思的字

文字充满了奥妙,而这些富有趣味的文化可灵活运用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也可放入记叙文的结尾来点睛。

比如“爱”字,如果出现爱心感恩同情等主题时,就可以由此而展开论述:“爱”字繁体字的写法是中间多了一个“心”,可见我们祖先对爱的珍视。如今,为了方便书写,将心字省略去了,但是我们为人处世却不可忽略心中的爱,时时刻刻把爱放在心里,付诸行动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会奉献,懂得感恩,做一个爱的执行者和传承者。

像财、舒、人、起、知等字的哲理趣解,也可以运用于作文表述中。如“知”,一个“矢”,一个“口”。何解?说话要有的放矢。

再如“舒”是“舍”与“予”。“舍”即舍得,舍去时间、精力,得到的是知识的长进、工作的成就;舍出对人的关爱,得到的是别人的敬爱;舍弃自身的烦恼,想得开,得到的是心灵的自在。“予”即给予。你能给予别人,至少说明你比別人强。能舍得,能给予。就是“舒”。

2.有典故的成语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很多成语都是源于一些寓言故事、历史传奇等,简单的几个字背后,往往是一段传奇的故事,也蕴含深刻的道理。成语故事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将其运用于作文,增强文章趣味性,让人有阅读欲。

如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喻指读书勤奋。再如瓜田李下,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植在《君子行》说:“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又如负荆请罪,说的是廉颇明白事理,勇于认错,付诸行动。而破釜沉舟,讲的是项羽决心很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下面以成语运用于作文材料中加以说明。

(1)完璧归赵,说的是蔺相如单枪匹马,深入虎穴,不辱使命。有一则材料作文:

在非洲,有一种很特殊的羊,叫驼羊。驼羊性情很善良,又很勇敢。无论多么陡峭的山崖,它都敢于攀登;无论多么凶恶的狼,它都不怕。狼来了,驼羊从从容容,昂着头颅向狼冲过去,结果狼吓得落荒而逃。于是牧羊人常用它来看护羊群,其护羊效果往往胜过最好的牧羊犬。

按照一般的思维,蔺相如是一个讲团结、讲大局的典型人物,而此处多维推断,另辟蹊径,根据材料的写作之意,将蔺相如写成具有大无畏的“亮剑”精神的英雄人物,且议论讲述得合情合理,且没有牵强之感。表述为:

站在“亮剑”的旗帜下,我看到了这样一个身影——蔺相如,他一介孱弱的平民,却昂着头,坚定地向着凶暴的秦王走去。秦王之威,可谓令赵国胆寒矣,然而蔺相如毫无惧色,他以“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豪气降服了秦王的霸气。最后,他胜利了——完璧归赵,渑池护国威,令赵国扬眉吐气。蔺相如之赢,靠的是什么?他没有魁伟高大的身躯,没有盖世的武功,他靠的是一身正气,一身勇气,靠的是这种“驼羊”式的“亮剑”精神。

(2)飞蛾扑火,是指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由材料内容“两个游泳健将在江边打赌,赌约是谁不能游到江对岸,谁就不是真男人。一个看着湍急的江水便认输了,另一个人不顾朋友的劝告,游进江水,失去了生命的代价。”可拟题为《不做扑火的“飞蛾”》,这是学生沈子傲现场作文,内容表述:飞蛾扑火是指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这一现象是我们知道的。飞蛾不顾一切地扑向火,结束了它美好的生命。在我看来,这是愚蠢的做法。也许飞蛾明明知道火是有危险的,却对火有种无法抗拒的喜欢,就是因为一时的痛快而结束了生命。”并以“我们不做扑火‘飞蛾’”作结尾。

(二)考纲要求背诵的24篇篇目

背诵不仅在于默写的6分,更在于作文中的运用。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六国论》讲述不团结合作的经典例子,其表述:

当时秦国在战国七雄中明显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如果采取合作,一定能抗衡秦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表面上联合,实际上放弃了合作,被秦国一一灭掉,最终秦始皇统一中国。

1.仿写经典,提升品位

仿写的能力要求是翻译基础上的一种提升。翻译侧重于语言的锤炼,而仿写侧重于对原文句式,写作手法,思想内容上的理解把握。

仿写《陋室铭》,看学生朱晓霞写的《环保铭》:山不在高,有树就行。水不在深,有鱼则灵。四周遭殃,大地污影。海水染颜色,万物难生存。若身体要好,环保须先行。/可以少污染,护环境。无污水之泛滥,无垃圾之堆放。让树木茂盛,空气清新。我辈曰:保护环境,我们都行!

这段文字套用刘禹锡《陋室铭》的格式,表达环保势在必行。

仿写的创作,不宜大肆提倡,但偶尔为之,能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也能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牢牢地记住了原文。

2.知人论世,拓宽作者

古诗文教学除了课文本身,往往要介绍作家身世以及时代背景。课文下的注释一般都有这方面的介绍,但很有限。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为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老师不妨增添这方面的知识。

如苏轼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仿佛天妒贤才,他政治上接连受打击,家中频遭厄运。却并未沉沦,也不退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以一种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心系百姓,关注民生。

此外,《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一个学生李蟠的一篇论说师道的文章。那为什么韩愈会赠这篇文章给李蟠呢?这是因为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正是韩愈在提出的“师道”主张的体现,也正是韩愈赞许的。不管“年之先后”“无贵无贱”的“师道”精神。李蟠只是韩愈写《师说》的一个由头,一个起因。韩愈写这篇《师说》既是写给李蟠的,其实也是写给时代,写给社会,写给自己的。《师说》里面所讲的道理,其实是讲给天下所有人听的。

写作之时,除了引用诗中名句,若能结合作者本人而谈,更见文化底藴。

(三)与生共同集萃的名句佳例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课前,教师分享经典事例,以听写的方式让学生记录下来。

如“将相和”的典故。“将”指的是赵国将军廉颇,“相”指的是赵国宰相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将相和”是个很出名的典故。廉颇处处与蔺相如为敌,但当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时候,他负荆上蔺相如家请罪(就是有名的“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地原谅了廉颇,这就是“将相和”。

再如袁枚的《苔》诗。表述:最近,一首三百年来籍籍无名的小诗被一名贵州支教老师吟火了。此诗就是清代大才子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终日生活在潮湿阴暗处,就算没有阳光,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绿色。苔花如米粒般渺小,但它却要像花中之王牡丹那样盛开。即使我们在世人眼中卑微得不值一提,也依然要凭着自己的力量,活出牡丹的尊严,活出生命的骄傲。

传统文化,越是提倡,其实越是缺乏。现今社会,能真正静下来读一本经典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文化素材融入作文的最有效方式是熟读成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强调的是我们想要完成某件事情,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是运用的前提,只有积累丰富的文化素材,才能厚积薄发。

参考文献:

[1]顾学.提升品位,增强韵味——论传统文化在高中生作文写作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17(7):24-25.

[2]洪爱红.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7(2).

[3]莫金莲.例谈成语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师),2019(5):P258-259.

[4]郭常青.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教学[J].中学语文,2016(11).

作者简介:

莫金莲(1980—),女,语文高级讲师,曾任语文教研组长,聘任为东莞市第五批中职语文学科带头人,大学本科,文学学士和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教育管理和传统文化。

吴金泽(1994—),女,语文教师,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新闻传播实务。

论文作者:莫金莲,吴金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  ;  ;  ;  ;  ;  ;  ;  

中职语文作文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论文_莫金莲,吴金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