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桐梓县新站镇捷阵小学,贵州 遵义 563206)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亦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语文学科因其人文性的特点,使得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挖掘阅读素材中的积极因素,适时激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积极通过阅读后交流、赏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积极的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教师被喻为人生的引导者。语言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无论是教师口中的语言还是课本中的内容,就像雨水滋润大地一般让知识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而种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大量的文学作品,给学生们提供的是一个如大海一般的广阔环境,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大浪淘沙般为处在心理成长重要阶段的小学生们淘出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供其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成长方向去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互动的内容与环节,不但要求小学生阅读的文字是积极的对心理健康发展有利的,也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声文并茂的将知识传输,在沟通与交流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概念含义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正确价值观等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及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一观念出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环节要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还是从文字中汲取知识、理解意义的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技能,也是获取更多知识的前提条件。阅读远没有我们表面理解的那么简单,它是一系列行为和心理过程形成的总成。通过有针对性的筛选阅读内容,我们可以使学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得高尚情操的熏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对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语文学科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渗透,使学生既能受到语文教学的影响,又能受到健康的心理教育的熏陶。要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还要利用语文的情感性因素,在语文教材中挖掘出心理健康因素,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二、小学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小学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相当淡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对在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淡薄,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不够。《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虽然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但应该挖掘阅读材料中能对小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材料,积极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许多教师对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的运用缺失;最后,加之社会普遍看重学生的学业分数,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程度的关心相对较少,所以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强调知识,而对阅读教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的挖掘较少。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但语文教师也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树立挖掘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材料的意识,以助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更好的发挥。
三、小学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在语文教学资源中积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语文教学资源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丰富的,常见的语文教学资源有语文教材、语文活动、学生习作等。这些语文教学资源中都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挖掘出这些因素,以此为凭借,拓展渗透是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和关键。语文教材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在体验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操和它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心灵深处常常会被文章中的人物、情节或哲理所震撼,给予我们积极的人生体验。有的文章有着非常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文章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选取角度去挖掘。除了教材,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的习作中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学生习作往往透露出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问题,如学习态度、耐挫能力、创新意识等,教师要善于捕捉,拓展渗透。可见,语文教学资源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找到渗透的最佳糅合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学科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讲授知识,语文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既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两个时候:
(三)在语文教学互动中灵活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合作式学习,合作不仅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式学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这种互动、交往必须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
交谈。与学生交流、谈话,不仅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而且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聆听,耐心而有诚意地听完学生的想法,"蹲下去"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继而通过劝告、劝解、辩论等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开展“当我受到委屈时,我怎么办?”的话题讨论。
活动。设计主题活动,通过表演、制作、采访、游戏等方式,使心理健康的渗透得到拓展夯实。如可以设计一个演讲比赛,加深学生对理想的认识,树立更高、更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创作。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画一画、读一读、编一编、写一写,在读写绘画的互动中,丰富自己的体验,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认识,相信学生领悟的过程,给予学生领悟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在各学科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而小学的语文又是基础、是重中之重,将心理健康与小学语文联系在一起是可行而又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该不断挖掘阅读素材中的积极因素,适时激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积极通过阅读后交流、赏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积极的情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1999.
论文作者:杨帮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因素论文; 教学中论文; 心理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