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重点东移印度悄然浮出水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水面论文,重点论文,战略论文,移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宣布调整战略重心,亚洲“围堵”政策正式出笼
据报道,5月17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向国会参众两院军事和拨款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了国防部即将完成的美国军事战略评估报告。根据这一报告,美国军事战略将作重大调整。据五角大楼官员说,根据国防部即将完成的有关报告,美国的战略重点将从欧洲转向亚洲,以对付这一地区出现的“威胁”。这标志着布什政府上台以后,对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做出了重大的战略性调整。
无独有偶,此前不久,以美国总统布什的特别助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主任扎勒米·哈利勒扎德为首的一个专家小组于5月15日也发表了一份有关美国亚洲新战略的研究报告。报告称,为了应付亚洲地区的新挑战,美国必须开始构建一个相互协调的综合性的亚洲新战略。
报告说,在政治和军事安全领域,美国的亚洲新战略应由四个方面组成:首先,美国应深化并扩展与亚洲传统盟国之间的双边安全联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发展广泛的多边伙伴关系。其次,对于亚洲地区目前尚不属于美国盟国的主要崛起国家和关键性国家,诸如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美国应采取力量均衡战略;同时与这些地区大国,尤其是对美国战略利益挑战性最小的大国,发展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再者,美国务必处理好可能诱发武装冲突的地区热点问题。最后,美国应推动所有亚洲国家展开安全对话,并促使这些国家逐步构筑一个多边安全框架结构。
报告说,为了推行亚洲新战略,美国应对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进行重大调整,包括将地区军事部署的重点由东北亚向南方转移、发展和完善与盟国的军事安全网、将关岛建设成美国在亚洲的军事中心、加强海空联合力量、发展远程作战能力等。至此,美国对亚洲所谓“潜在敌人”的围堵政策正式出笼。
美印关系不断升温,印度成为美国手中“王牌”
随着战略重心的东移,美国的目光落到了南亚大国——印度的身上。印度在南亚一家独特的优势,加上其梦想成为世界大国的野心,自然成为美国在亚洲推行“围堵”的首选伙伴,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小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和印度的关系一直持续地升温。
今年2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就曾表示,印度是美国的友好国家,两国可以发展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4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表示,小布什政府将取消因为1998年5月印巴核军备竞赛而对印度采取的制裁措施。更为戏剧性的变化是,5月10日,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访问了印度,专门就小布什总统5月1日在美国防大学的演说以及美国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立场征询印度意见,并与印度政府进行磋商。
印度政府原本是反对美国搞战略导弹防御计划的,但是在5月1日布什讲话后不久,印度政府的态度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印度外长辛格在会谈时对阿米蒂奇表示,印度“过去欢迎、今后还将继续欢迎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印度一跃而成为世界各国中屈指可数的、公开支持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美国则不但对此表示满意,而且也表示印度可以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紧接着阿米蒂奇宣布,布什总统已经接受了印度的邀请,将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表示不久也将赴印度访问,加强与印度的军事交流。
对此,美联社欣喜地报道说,“全世界两个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和印度冷战时期的敌意正在迅速解冻”,并预料“两国将加速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有媒体预测,今后布什政权会进一步拉拢印度。印度朝野认为,种种迹象证明,近来经常可以看到美国对印度摆出有利的姿态。新德里尼赫鲁大学裁军研究教授巴基帕伊说:“美国知道中国正在关注近年来美印关系热起来,布什在关键时刻利用了这一点。印度也知道他们被利用,但他们也要从中捞取好处。”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评论说,美国已经向中国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美国正在亚洲扩大势力范围,直达中国后院。随着布什政府把中国从“伙伴关系”重新定位为“竞争者关系”后,美国高层官员越来越欣赏印度同美国的共同民主价值观和战略目标。现在还无法预言印度会成为美国或者中国的战略盟友,但印度突然出现的吸引力将或快或慢会改变三个国家在这一地区的力量平衡。
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印大使瑟勒斯特在接受印度重要报纸《印度报》的采访时暗示,布什政府急于同印度更密切合作,不仅在贸易领域,也包括在战略方面的合作。安全和外交专家说,美印在形成战略联盟之前,加强军事合作将是第一步,包括交换军事和技术顾问、转让高技术武器、联合军事演习等。
目前,已经出现了美印加强关系的初步信号。例如,克林顿政府等待了几年才填补美国驻印度大使的空缺,而布什政府上台不到一个月就宣布计划任命布莱克维尔(Robert Blackwill)为驻印度大使。外交官说,任命国务院主管中国和核扩散问题的战略家布莱克维尔为驻印度大使说明白宫把南亚作为最优先地区考虑。今后几个月,布什政府将有大批官员访问印度。
在幕后,双方将有更多谈判。美国从改善美印关系中可以捞取的好处有:建立遏制中国的桥头堡;抵制中亚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南亚推销民主政治。而印度可以得到的好处包括声誉、安全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美印合作,各有所图
美印关系日益升温,事实上是双方各有所需、也各有所谋的必然结果。
从印度的角度来说,首先,在突破现有国际军控条约机制问题上,印度和美国有着强烈的共同愿望。在导弹防御问题上迎合美国、争取获得美国的支持而成为世界大国是印度的一贯追求。印度不仅希望“合法”拥有核武器、跻身核大国行列,而且,还渴望成为安理会新的常任理事国。根据1970年联合国通过、并于1995年获得无限期延长的《核不扩散条约》,印度在这一国际军控机制之下根本不可能获得合法拥有核武器国家的地位。但印度这些年来一贯在核武器发展问题上我行我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四个没有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拒不承担核不扩散义务、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的国家之一。
当前,印度不顾国际社会要求其停止发展核武器的正义呼声,顽固地进行可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试验。今年4月,印度已经利用自己的火箭技术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这表明印度在理论上已经具有了装备洲际导弹的能力。在不远的将来,印度将成为继美、俄、中、英、法五国之后,世界上第六个具有制造战略进攻性武器能力的国家。在战略力量上,印度将具备与中国一争短长的实力。然而,印度政府没有任何合法的理由成为世界上新的“合法的”核大国,这是印度的心病。为此,印度有关人士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鼓吹“中国威胁论”,但国际社会并不为之所动。
现在,印度开始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美国想要部署导弹防御计划,正在力图修改、退出甚至取消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反导条约是国际安全稳定与平衡的基石,同《核不扩散条约》一起构成了国际军控和裁军的重要内容。如果美国可以推翻反导条约,印度也可以寄希望推翻或者修改《核不扩散条约》,让现有的国际军控和裁军机制接受印度已成为合法的第六核大国的事实。因此,在如何突破现有国际军控机制约束这一问题上,印度和美国确实找到了共同语言;印度的如意算盘是,通过支持美国建立导弹防御计划,要求美国为自己撑腰,发展印度的核力量。
从美国方面来看,小布什政府采取的重视印度的政策,是其所奉行的“实力”政策原则、或者现实主义政策原则的重要体现。小布什政府的全球安全战略首选是加强同盟国的关系,其次是巩固和发展同(依据美国的标准罗列的)友好国家的关系,以便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新的全球政治和战略力量组合,来抑制美国所认为的敌对国家对美国全球利益的挑战。在注重国际协调与国际军控的克林顿政府看来,致力于发展核力量的印度是必须予以“施压”的对象;但是,在更注重势力均衡更现实的小布什政府看来,印度却未必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南亚,印度毫无疑问是具有支配性影响的大国。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远比印度与美国的关系更紧密得多。普京上任后,继续对发展同印度的战略联盟政策倾注了巨大热情。普京曾形容印度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盟友。小布什政府要按照其新的战略思维重塑国际战略结构,当然不能容忍印度这样一个新兴国际战略力量游离在美国的战略影响力之外。美国拉紧同印度的关系,一方面希望可以恩威并施地对印度的战略力量发展和战略动向施加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从战略上牵制中国和俄罗斯。
美印战略互动,矛头直指中国
小布什政府上台以来,中美关系就出现了一系列磨擦,它表明,美国已经在实行针对中国的战略调整,把中国作为主要的威胁来源,也作为美国要对付和防范的主要对手。
美国现实主义的战略思维认为:从目前的世界情况来看,美国并没有同一等级的战略竞争者,但存在着地区的战略竞争者,其中最主要的是俄罗斯与中国。俄罗斯的威胁在于掌握着仅次于美国的战略武器库,但俄罗斯是一个仍没有结束混乱的国家,前途未卜。中国的威胁则在于中国是一个实力不断上升的地区性大国,加之台海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这将直接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从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来看,中国仍坚持自己的社会主义,而俄罗斯已经接受了西方的一套。从战略意图来看,俄罗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实行战略收缩,无意与美国对抗,而中国因台湾问题,也因随中国实力上升,存在着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基础上,美国的战略界明确地把中国作为美国的主要威胁来源和主要对手。
在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主要战略考虑是:
防止中国进一步成长为与美国同等级接近的战略竞争者;防止中国在亚太地区向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利益挑战;防止中国与其他地区竞争者结成可能的联盟。
按照这样的战略意图,一个以威慑和遏制为主的对华战略已经十分明朗。在南亚,美国采取疏巴亲印政策的目的非常清晰地将其南亚政策重点指向中国,“借力取势,以空间换时间”是其策略的本质所在。
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调整了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21世纪初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为此,实现了军事战略由80年代确立的“区域有限威慑”向“区域全面威慑”的转变。印度要称霸东南亚并在2015年前进入“世界级军事大国”,就必须以军事实力为基础、核力量为后盾,威慑中国,遏制巴基斯坦,争夺印度洋控制权。这就要求印军具备对国家领土、领海、领空的控制能力及在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保持实力优势,对次大陆地区及附近岛屿保持战略核威慑和常规威慑能力,在中东、东南亚和南中国海取得应急制海权等实力。这是一种不同于美国“全面威慑”战略全球性和“攻巴防华”的“区域威慑”有限性的地区霸权战略。在此战略定位下,印度军方制订了“西攻、北抗、南下、东进、内稳”的全方位的战略方针。即:对巴基斯坦采取积极进攻态势,以彻底打败巴基斯坦;对中国采取攻势防御战略,保持军事优势,固守既得利益,稳住并遏阻我发展海上力量和南下收复失地;积极发展海军,最大限度地控制印度洋;保持和加强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并干预亚太事务。
在印度的“区域全面威慑”战略中,对华战略始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1998年,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公开宣称:“中国的威胁远远大于巴基斯坦”,“是印度最大的威胁”,并以此为据确定了以实力为后盾,以争夺领土为目标,以高技术战争为蓝图的对华军事战略构想,力争在2005年之后具有同我打一场具有信息时代背景、核威慑条件下的高强度局部战争的能力。
印度的军事战略构想始终是与领土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具有不惜一战思想。目前,印占领着中印边境争议区3/4的面积,成为既得利益者,为保持此现状并不断扩大成果,印在中印(锡)边境地区的现阶段战略方针是攻势性的“三段结合,谋求平衡,稳定全线”的方针;在东、中段地区则采取“守势”战略,而在西段仍为“攻势”思想。从长远看,印度实行全线重点推进的进攻性战略方针不会改变。在海上,印度明确提出了:在印度洋水域,实行“发展自己,扩大影响,遏阻他国”的方针,并全面扩大军事活动范围,炫耀武力。在其加强海军建设,提高海洋控制力的同时,特别提出了要防止中缅关系的发展,为实行牵制,印度海军进入我南海地区与菲律宾海军进行军事演习。
然而,领土争端、海上交通远远不是问题的全部。为实现其对华战略目标,印度从政治、外交、军事等各方面都采取了措施。军事上,印度的“北抗”策略正在向“北进”演变。
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中印两国都作出了相当的努力以使两国关系重新回到和解的轨道上去。纳拉亚南总统的成功访华给中印关系改善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总的说来,中印关系仍是非常不尽如人意的。
印度政府的行为基本上没有脱离核试验前后的理念。印度把中国作为其安全战略中的重点对象没有改变,其几乎所有的主要外交活动都在围绕着中国展开。
在对美政策上,在俄罗斯和中国都强烈反对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的形势下,印度政府对布什政府的导弹防御计划几乎是全面支持,采取了“搭美国便车”的策略。但印度最终能从美国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实惠仍是一个未知数。
中国在1999年印巴克什米尔冲突中采取的中立立场也没有带来印度对巴基斯坦更加灵活的态度,印度反而似乎变得更加强硬。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尤其是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目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僵局仍未被打破,小规模冲突不断。
从目前印度国内的战略思想看,离具备中印和解的战略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改变印度对中印和解的得失判断大体上需要四个条件:(1)印度发现能从美国那里得到的支持是有限的;(2)印度和中国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间的敌意能基本消除,而彼此都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过去的历史;(3)中印间的共同利益,比如经济利益不断扩大,以至于目前中印间的政治关系无法满足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4)印度必须认识到谋求南亚霸权只能招来南亚各国联合对抗。在目前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情况下,中印两国更多的是在相互竞争,而不是合作。
但可以预料的是,在今后的亚太大国关系中,美国因素将越来越多地影响中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