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雪葵 广东省雷州市龙门中学 524200
摘 要:课堂教学讲究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巧妙留白,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增强师生双边的互动。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留白艺术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鉴赏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留白艺术 课堂运用
“留白”原是绘画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中国画构图中的无画处。留白可使画面虚实相生,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语文教材中教学资源丰富,内容含蓄,韵味无穷。在审美教学过程中,处处存在着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恰似艺术的“留白”,因此,语文课堂也可借鉴“留白”艺术进行教学。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师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留白”的教学艺术手段恰恰能给学生一个可生发、再创造的空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运用留白艺术为教学服务,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文似看山不喜平”,过于浅露直白的教学同样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猜测和期待的眼光去探索文章真谛的过程。”悬念留白正符合这一认知规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有意设下悬念,造成留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文中布下了两条线索:杨志奉命押送生辰纲到东京蔡京处;晁盖、吴用等人欲夺取这宗不义之财。我抓住这一点设置悬念:为什么文中只写杨志一伙一路上的种种艰难,而对晁盖等人如何夺取这十万贯的珍宝一事守口如瓶?其中的奥秘何在?杨志能否逃过晁盖、吴用等人的手掌而如期把生辰纲送到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再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阅读,学生会带着期待、好奇的心理去探索,完成这段留白。
二、发散思维,推理延伸
伏尔泰曾说:“最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一堂课的尾声也可以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和升华所学内容,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富有创意的作业,让学生追寻探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如果花木兰未立功劳前就被发现是女的,后果将如何?”(《织织复织织》)“夏瑜坟上的花环是谁放的?”(鲁迅《药》)“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莫泊桑《项链》)……类似这种尾声的留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推向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创新意识。
三、比较鉴赏,迁移阅读
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揣摩、领悟语言品味点,积累、沉淀语感。这时可采取比较法。教学中应挖掘可比因素,就文中的字、词、句作有意的遗漏、增补、替换、类比、换位等,以引出前后不同效果的比较。例如:“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老舍《我的母亲》),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去掉“含着泪”,表达效果是否一样呢?学生通过比较就能深刻地感悟到母亲既舍不得儿子离家吃苦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替换为“过、入、到、满”等字又如何?学生在探究鉴赏的过程中,能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再如:将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放在鲁迅《故乡》中的鲁镇,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达换为林冲,将会怎样?类似的对比迁移阅读,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创造能力。
四、有意省略,计白当黑
“计白当黑”是国画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绘画时常有意留下大片空白,这些留白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让人产生了许多美好的遐想和巧妙的构思,不断去创造、丰富、发展其美的内涵。音乐中的休止符和空拍子、电影中的“空镜头”、戏剧中的“静场”等艺术,无不展现了留白艺术所带来的美感。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法,根据教材的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思维的承受能力,在教学关键处有意留下一处空白,让学生自己跨越留白区进行思索、玩味。如教学鲁迅的《药》这篇小说时,我对故事的开端和结局进行了分析,而故意留下发展和高潮这段空白,这一教法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主人公夏瑜为何被杀?华老栓为儿子买药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恰好是文章的重难点。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个留白带进行探索思考,效果比老师直接分析好得多。这种有意的省略,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产生了质的飞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适当停顿,引发注意
停顿在艺术上往往会造成强烈的效果。《老残游记》中王小玉唱梨花大鼓就是例证:“正在缭乱之际,忽然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教师若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课堂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适当停顿、留白,引发学生的注意。例如:分析重难点时要留白,教师要留给学生自由、宽松的思考空间。如柳永《雨霖铃》中写清秋时节的离别,念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我暂缓讲解,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淡淡的“无语”中道出了多少离情、多少缠绵,学生在填补和想象的过程中会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进入到文本意义与意蕴的深处,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又如:讲到新旧知识连接处要稍微停顿,等学生思维跟进后再讲解新知识;有时课堂秩序出现“骚动”,教师不宜一味讲解,可运用戛然而止的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待其集中注意力再讲。
六、若有若无,以意会之
“若有若无”即具有亦此亦彼的不确定性,具有一种朦胧美的审美境界,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模糊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创造了这种模糊审美境界,那么教学便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例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中写了罗敷的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罗敷的美是模糊的,我们不妨让学生处于“若有若无”的审美境界,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审美标准来体会罗敷的美,而不必用明晰确切的语言或现实中的人物去概括和类比。否则,不但会破坏学生的审美思维,而且会影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实践证明,留白教学艺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育机制下,能收到比用清晰的表达、明确的语言、严谨的推理等更优化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中的“留白”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较多的启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获得审美的愉悦。这就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学内容,在诱导上多下功夫,让学生能通过对“留白”的想象、领悟,获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月霞《谈文学教学的模糊性》.《现代语文》,2007,5。
[2]彭玉华《浅谈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语文教学研究》,2007,3。
[3]徐筱红《语文教学中的模糊艺术运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2。
[4]胡家曙《落实新课程,贵在新套路》.《中学语文教学》,2007,5。
论文作者:柯雪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7
标签:学生论文; 艺术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模糊论文; 鲁迅论文; 效果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