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每个人”的构建框架_人人通论文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网络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3)10—0001—07

一、引言

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计划”,200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推进‘班班通,堂堂用’”。从“校校通”到“班班通”,从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走向课堂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推进教育教学应用的趋势[1]。回顾对“校校通”“班班通”建设的讨论,多围绕硬件配置展开,没有将“通”与“用”有效结合。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随后在9月份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同志提出“三通两平台”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其中“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简称‘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简称‘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简称‘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三通”应在“两平台”支撑下开展建设与应用,同时“三通”之间相互关联,“校校通”是基础设施层,通的是宽带网络;“班班通”是班级常规教学应用层,通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人人通”是个性化学习服务层,通的是实名制的网络教与学环境。比较之前的“校校通”“班班通”建设,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校校通、班班通赋予新的内涵;并对网络教与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提出新的要求。从“校校通”到“班班通”再到“人人通”,从以校为本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到以班为本的教育教学应用,再到以人为本的基于数字学习环境的教学与学习[2],展示了教育信息化全面融合发展的建设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呼吁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学习,基于实名制的网络空间可以更好地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提供满足每一个学习者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因此“人人通”是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与应用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继“三通两平台”提出后,各省市将如何推进“三通工程”,尤其是推进“人人通”建设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重点。当前湖南省基于“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平台开展云空间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为“人人通”建设提供了经验;同时新疆、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市已陆续启动建设与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也强调以学习空间为核心的资源推送。“人人通”的提出将引发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新思考,全面了解“人人通”对推进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应用、引发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识“人人通”:政策解读与现状分析

(一)“人人通”建设目的

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推动‘人人通’,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3]。各国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都日益昭示信息化的重要性,利用技术支持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网络学习空间可突破时空限制,为学习者创设新的学习机会;网络学习空间中信息资源的多源性、可选性、易得性、及时可达性将从本质上改变信息资源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方式,实现教育关系的重构;同时基于网络的优势,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可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协作与共享,改变学习者学习形态。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将给教与学的变革带来新的活力。反观21世纪学生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传统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的转型,将“人人通”作为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促成者,其提出和实施具有必然性。

首先新一代的学习者群体属于“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s),他们出生在信息时代,长期浸润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信息技术重塑了他们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这类学习者对技术的期待及应用能力不同于以往学习者,吁求特殊的学习环境,亟待张扬其个性、体现其主动性的学习机会[4]。这对创建支持学生自主管理、彼此协作、个性化使用的学习环境提出现实需求。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如网络的普及让个人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成为可能,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习终端技术的发展,促使各类学习终端不断涌现,为个人随时随地接入学习提供载体,突破了学习地点的限制;Web2.0技术(Blog、Wiki、RSS等)体现开放、去中心化,为信息时代的教与学创设了良好的社会化学习环境。这为网络学习空间的创建及接入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再次,传统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面临转型,表现为:在社区中学习,学习活动本质上是学习者和社区其他成员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在文字之外,还包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创造,而非消耗,学习者从内容消耗者转变为内容创建者;环境,而非课堂,学习环境的隐喻强调环境对学习活动或行为的“给养”,打破课堂教学的界限;社会学习网络正逐渐成为学习的核心要素,学习者从碎片化学习转向连通性学习[5]。这表明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实践的本质及可行性。

(二)“人人通”现状分析

继“三通两平台”提出后,对于如何开展“人人通”建设成为各界关注热点。在对“人人通”的理解方面,教育部科技司在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思路中从教师的视角,将网络学习空间描绘为[6]:网络化的社交平台,支撑教师网络教学、教研,支撑教师与学生、家长互动;汇聚优质资源的平台,提供资源交易服务;向教师主动推送资源和提供开发工具,尽快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管理平台,学校的机构空间能管理所有的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能统计教师利用网络从事教学活动的频率、效果和教师自己创造的课件资源数量,能对网上教学活动进行组织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论。以上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描述说明:网络学习空间包括机构空间和面向教师、学生等的个人空间,具有可管性;基于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为不同角色实体(机构、教师、学生、家长等)创建在线身份,支持教与学过程的记录及工作信息的保存;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不同角色实体(教师、学生、家长等)的交互联结,体现其联结性;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应用,体现共享理念;主张以空间带动应用,以应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在“人人通”实践方面,湖南省教育厅引进基于Web2.0和云计算服务的“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平台,基于实名制为全省职业教育搭建网络学习平台:职教新干线。该平台以用户空间为基础,开设机构空间(面向管理机构和各职业院校)和个人空间(面向教师和学生)。目前共有70家高等职业院校和104家中等职业院校参与职教新干线建设。基于平台中个人资料的存储及展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交流互动,教学视频直播、作业布置等教学支持功能目前已在教学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开展实践探索;2012年12月开通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践了基于学习空间的个性化资源推送,强调以教师的教学空间应用带动学生、家长和学校空间的应用;基于各类社会性交互软件(如Wiki、Blog等)构建的学习空间的实践已有较多讨论。

当前对“人人通”的理解与实践多从教师视角入手、多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这体现了教师优先使用、职业教育优先部署的“人人通”实施原则。教育部2013年4月份发布《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年度任务指标(指导性)(征求意见稿)》,可见对“三通工程”建设的推进力度。面向不同的角色用户“人人通”建设涉及哪些内容?面向学习者应建设怎样的网络学习空间?如何落实基于网络教与学环境的个性化应用并保证一定的应用效果?这些问题的解答是有效开展“人人通”建设的前提。

三、解析“人人通”:内涵分析与框架构建

(一)“通”的建设内涵

学习空间(Learning Space)即学习发生的场所,是一种能让学习者开放获取、自由参与、互动交流的环境[7]。从场所的物理位置来看,学习空间是教室、实验室、教学楼大厅、博物馆、家庭等构成的连续体,不同学习场所中学习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从场所的虚实(触及的对象与事物是否真实)来看,包括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网络学习空间(Learning Cyber Space)作为面向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虚拟空间,运行于一定的学习支撑服务平台上。考虑网络学习空间中教与学的过程,教学传通模型的简洁框架展示了教与学过程发生有意义联系的所有事物及相互关系[8],为网络学习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诠释视角。参照教学传通模型,网络学习空间中教与学的过程涉及要素包括:角色空间,即人的要素,全纳一切在技术支撑下促进知识生成、增进情感交流、发挥协作能力的参与者,包括自我、学伴、教师、家长等不同角色。内容资源空间,即内容要素,是交互活动开展所必需的学习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中包括各类公开的外部资源,可通过搜索引擎、访问数据库、共享角色空间中其他角色开放的资源等途径获取。媒体工具空间,即工具要素,是各种可用来帮助学习者学习的工具集合。过程信息空间,包括用户在网络空间中一切活动和活动结果的记录。

对于“人人通”,如何有效促进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应用并保证一定的应用效果,应在“通”字上下工夫。“通”强调建设的同时更强调应用的开展。以下结合网络学习空间涉及要素,从“通”(建设层)和“达”(应用实现层)来阐释“人人通”中“通”的建设内涵(见下图1),其更多指向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要求。

达 前提条件 通 通 知识建构,个性发展,集体智慧发展 使用畅通(支持服务、用户能力等) 接入畅通(接入网络、接入载体等) 数据汇通(个人学档) 信息沟通(社会交互) 资源融通(内容、工具) 服务贯通

图1 “通”的建设内涵

1.“通”的层次

“通”意指畅通无阻、便捷顺当,表示学习空间中各要素及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没有阻力。首先“人人通”的核心是人,此时要求角色空间中每一个角色实体(如学生、教师、家长)拥有个人的学习空间,基于该虚拟学习空间可实现个体相关数据的汇通;同时角色实体之间,如学生与教师、同伴之间的交互链路是畅通的,即实现学习空间的信息沟通;其次,网络学习空间强调基于“学习网络”(一方面使用网络来支持学习,另一方面建立学习中的网络)开展学习,此时在技术构筑的连通小世界中,要求实现内容之间的语义关联及工具之间的使用关联;同时参与者与内容、工具等交互活动开展所必需的学习资源间存在通路,实现学习空间的资源融通;对单个角色实体而言,要求整合与个体业务相关跨平台系统,如面向学生的学习管理系统、学习资源平台及各种社交应用,实现学习服务的贯通。

2.“达”的层次

“达”表示了一种到来、达到的结果。“人人通” “达”的层次即要求在要素间建立通路的基础上,发挥各要素的效用。对学习者而言,知识被认为是网络学习中人、技术资源要素外的又一核心要素[9],学习者在协调机制作用下的内外学习网络中,基于信息沟通、资源融通及服务贯通,在活动中发挥获取资源及人际交互的效用,发展关系网络、实现知识建构,达成个性发展及集体智慧发展的过程。

此外,“通”“达”的前提条件是顺利接入,因此参与者对虚拟学习空间的接入畅通(考虑接入网络、接入载体等)、使用畅通(考虑支持服务、用户能力等)也是“人人通”需纳入的考察层次。

(二)“人人通”建设框架

框架是一个基本概念上的结构,用于去解决或者处理复杂的问题[10]。实施“人人通”,面向不同角色的用户有不同的建设及应用要求,但总体都应体现以上“通”的建设内涵。结合以上分析,提出具有四个维度的“人人通”建设框架:空间结构、接入环境、支持服务、用户能力。这四个维度反映了开展“人人通”建设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图2反映了该建设框架,包括每个维度具体建设内容,以下将对每一维度进行说明。

电信专业维护 区域专业维护 校本自我维护 角色空间 资源空间 工具空间 过程信息空间 协调机制 校内定点上网 校园随处上网 校上联通上网 支持服务 空间结构 接入环境 网络空间人人通 用户能力 信息沟通能力 资源利用能力 知识建构能力 自评反思能力 协作互动能力

图2 “人人通”建设框架

1.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包括角色空间、资源空间、工具空间、过程信息空间、协调机制,指向网络学习空间教与学过程涉及的要素。空间是“人人通”建设的窗口,是实现信息化环境下从事教与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技术支撑。空间建设要求各要素在协调机制作用满足“通”的建设要求,即数据汇通、信息沟通、资源融通、服务贯通。

2.接入环境

接入环境是获取网络空间服务的前提条件,基于网络空间开展不同的教学应用对接入环境有不同的要求。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从校内定点上网、校园随处上网、校外联通上网三个方面考虑包括接入网络、接入载体等接入环境的建设。当前“校校通”重点是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宽带接入,可见“三通”建设之间的关联,不应割裂开来考虑。

3.支持服务

支持服务是“人人通”建设顺利开展和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也为教育信息化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人人通”建设可从校本自我维护、区域专业维护、电信专业维护三个层面创新性探索支持服务。三个层面协同作用,有着不同的关注点。

4.用户能力

各类用户是“人人通”建设的核心,也是服务对象。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取决于用户对新的数字学习环境的驾驭能力。“人人通”建设突出用户能力建设问题,如用户的信息沟通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知识建构能力、自评反思能力、协作互动能力等。不论教师还是学生,要成为成功的自组织学习者,需要具备善于沟通、善于反思、善于协作、善于入群、善用工具、善于发挥等要件。

四、建设“人人通”:学习者的视角

“人人通”建设落脚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基于以上“人人通”建设一般框架分析,以下从学习者视角,明确“人人通”建设重点,开展空间结构设计。

(一)面向学习者的“人人通”建设思考

1.数字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发展趋向

“人人通”建设问题本质是数字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应用问题。反观当前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有以下两大发展趋向:

(1)个人学习空间成为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新焦点

构建学习环境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初对虚拟学习环境(VLE)的研究和开发到之后个人学习环境(PLE)的出现并引起关注,不同时期的学习环境建设反映出学习者和学习方式的时代特征[11]。由于VLE的广泛存在及对教学管理的作用[12],考虑到PLE中“教师”作用的缺失和学习者自组织学习能力的不足[13],数字学习环境建设的实践中出现PLE与VLE的整合思路:逐步出现协调教与学的第三方空间——个人学习空间(Personal Learning Space,PLS)。较之PLE与VLE,PLS由组织机构提供,但由个人控制使用,旨在他人指导与自主学习之间保持一种独特的平衡;PLS中学习内容由学习者创建,来自网络、同伴或学习共同体;PLS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序列去学习,拥有学习管理权,同时感受到“教师”的作用。结合已有研究对PLS的理解,PLS表现出以下四方面关键特征[14]:

●由反思结构支撑,学习者可创建持久、迭代的学习记录和体验;

●提供学习支架和模板,引导学习者的学习;

●赋予学习者自主管理权限,支持学习者最大程度参与;

●为学习者创设完全隐私与安全的学习环境。

(2)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个性化学习正成为数字学习环境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世界正进入大数据时代,2012年2月《华尔街日报》称“大数据是引领人类走向繁荣的三大科技变革之一”。教育领域LMS、社交平台的应用,每天记录着大量的学生交互信息、个人数据、系统数据等[15]。美国教育部一份简报中指出,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为学习分析学(LA)和教育数据挖掘(EDM)[16],而两者在教育技术领域内的应用最终指向为个性化学习和自适应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开发。以大数据为基础,LA和EDM能够更好地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从而使得学习更倾向于个性化。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如系统中记录的学习风格、偏好、需求方面的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并记录学习历史数据,便于数据挖掘和深入分析,数据结果用于评估学习过程、预测未来表现和发现潜在问题,并以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干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正成为数字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面向学习者的“人人通”建设重点

(1)空间建设以PLS为要件

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虚拟空间建设,必然包括学习者个人学习环境的建设和公共学习空间的建设,两者的统一是在学习空间设计时必须考虑的[17]。网络学习空间要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私有的和个性化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以及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的公共学习空间。其中公共学习空间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学习管理服务、公共资源服务、基于数据的决策服务等。聚焦PLS这一数字学习环境设计新焦点,以PLS为要件开展面向学习者的“人人通”建设。PLS在上述四大关键特征基础上(创新学习记录和体验、提供学习支架和模板、赋予自主管理权限、创设隐私与安全的学习环境),要求能够集成学习业务流程涉及的学习管理系统、资源服务平台、社会交互应用等,为学习者提供统一的学习管理界面;能调用空间内部或公共学习空间的内容、工具及服务,以构成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

(2)实践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个性化学习

由于每个个体在学习行为和能力上都存在差异,需要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前提,采用多样化的内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制定弹性化的结果,使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得以发展。至Victor Garc ì a Hoz于1970提出教育科学情境下的“个性化”以来[18],课堂内外“个性化”教与学的实践探索一直在继续着。2013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将“个性化学习”作为关键发展趋势之一;国外研究者从数百篇文章、博文和网站中提出移动学习、云计算、泛在学习、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数字内容、翻转课堂和个性化学习八大教育趋势,其中前七大趋势都将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实现[19]。大数据的崛起和数据密集科学的发展,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成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的教育技术范式[20],个性化学习迎来最好的时代。基于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及记录的学习过程信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绩效评估,促进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之中,以促成师生经常性的应用以及基于经常性应用的数据挖掘[21];而数据挖掘结果又将服务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

(二)PLS功能建模

将PLS作为“人人通”要件,构建如图3所示PLS功能模型。该功能模型纵向贯彻“通”与“达”,以过程记录(记录学习过程,工作流程的信息以支持大数据应用)、资源利用(人、内容、工具三大核心要素的相互作用)为支撑条件,促成知识建构,最终实现个性发展和集体智慧发展两维目标;反思、协作及交互是支持知识建构与智慧发展活动的关键,为突出PLS的反思结构及对反思学习、协作学习的支撑,整个学习过程贯穿自评反思和协作互动两条主线。

接入 技术接口 交换 知识管理引擎 公开空间 自评反思 能力展示 知识建构 资源利用 过程记录 隐私空间 协作互动 权限管理引擎 评估 教育接口 干预

图3 PLS功能模型

同时为实现PLS中异构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促成知识建构这一目标过程,提供知识管理引擎(知识管理策略的触发);加之学习者自主管理权限的实现和安全隐私环境的创设,提供权限管理引擎,构成PLS中的两大支撑体系;如此通过权限管理引擎的管控,理想状态下为图3所示划分隐私空间和公开空间(共享权限的划分),将在满足用户对信息内容安全管理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交互。

横向在内容个性化、环境个性化的同时,实现PLS中服务的个性化,提供教育接口(功能层)与技术接口(技术实现层)两层拓展功能。通过教育接口,将获取绩效评估及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学习干预,在拥有学习自主权的同时获得“教师”的指导,更好地落实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个性化学习。通过技术接口实现学习管理系统、学习资源平台和各种社交应用的跨平台整合,提供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及学习服务入口(如面向正式学习的课程、考试等学习服务;面向非正式学习的社会交互等)。

(三)PLS对学习者学习的促进作用

1.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

Hall(2009)指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应该建立连接以最优化学习,当学习者参与正式/非正式学习活动时,学习是最有效的[22]。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强调在信息对称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获取知识与技能,技术的发展拓展和延伸了学习空间,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环境。PLS作为协调教与学的第三方空间, “混合”了PLE与VLE的功能特性,可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连接[23]。一方面支持面向正式学习的对学习的自主管理(如学习任务管理),同时支持非正式学习过程(如建构协作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交流、协作和共享学习经验和成果);另一方面实现不同学习情境下学习数据的整合,支持个人持续统一的发展。

2.对个性化学习和集体智慧发展具有核心支持作用

在图3所示的功能模型中,学习者基于PLS可开展的个性化学习表现在:(1)随时随地接入PLS获取学习,如个人学习管理,网络作业、网上测试、网络选修课等;(2)权限管控PLS中的内容,自主管理PLS的共享性,其共享性决定了个人展示内容及与不同角色实体之间的协作水平;(3)通过自我反思、协作交互(如人际交互、基于内容的交互等)发展个性化、社会化体验;(4)创建学习记录和体验,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如知识分类、知识检索、知识共享等);(5)基于创建的学习记录和体验自适应学习路径,获取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同时基于PLS可方便地结合个人兴趣参与到网络协作,此时知识将以多种新的方式存在,如创造、累计、传播,促成集体智慧的发展。集体智慧是一种嵌入在社会或大规模人群中的知识,是由一群个体集体性做智慧的事情而形成,比如集体讨论、同伴协作等[24]。“群体锻造”的写作方式、红气球比赛项目均已表明集体智慧的力量,群体信息聚合要优于小组内单个成员的结果[25]。

3.将促成异构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

非正式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是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知识管理从知识的存在形态出发,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隐性知识相互转换过程是知识管理的核心。PLS中强调变异构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建立动态的知识流观。知识管理重视信息的载体,即人的作用,基于PLS发展关系网络将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同时PLS强调反思结构的支撑,将有效推进个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沟通、反思、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自组织学习技能对学习者在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学习至关重要。

五、推进“人人通”:技术规范研制是保障

教育信息化标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实施准则和有效保障。《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将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作为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之一,强调促进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人人通”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二五”核心建设工程,为确保“人人通”建设合理、有序开展,需要标准支撑来解决“人人通”建设过程中的互操作问题;需要信息模型来指向PLS这一要件的设计;需要规范来指导和评估“人人通”的具体实施,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标准规范指导和实施“人人通”工程。基于以上“人人通”建设框架及学习者视角下“人人通”建设分析,建议开展以下标准规范研究以形成“人人通”技术规范体系:

(1)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总体标准,是指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标准和规范。包括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体系框架、标准术语、标准引用族谱等。

(2)个人学习空间标准,包括个人学习空间信息模型、信息交换与包装规范以及实践指南等内容。

(3)网络学习空间学习服务标准,规定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体系框架中学习服务的概念、信息模型、接口及绑定规范等。

(4)网络学习空间学习分析规范,定义面向个人学习空间的学习分析模型、结果呈现方式等,以实现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个性化学习应用。

(5)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指标体系,从应用的视角规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内容及各方面性能要求,以及服务质量评测规范等。

(6)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规范,从应用实践方面确立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实施教与学的程度及效果要求。

收稿日期:2013年8月28日

标签:;  ;  ;  ;  ;  ;  ;  ;  ;  ;  ;  ;  

“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每个人”的构建框架_人人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