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战后论文,试论论文,新发展论文,民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输出民主”在美国外交中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长期以来,它一直是美国对外战 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自冷战结束以后,“输出民主”在美国对外战略 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而且从内容、形式到手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 ,而这与美国国内的“新保守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对冷战后美国“输 出民主”战略的新发展和新特点做一些分析,并探讨一下“新保守主义”思潮对近年来 美国强化“输出民主”战略所产生的影响。
一、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
所谓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按照我国学者的观点,指的是美国以自己的民主制度 作为是非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的 发展中国家,认为美国有将自己的民主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地的使命。美国一直以美国的 民主制为模式,试图影响其他国家的政治发展,甚至直接改造其他国家,以最终在全世 界实现美国式的民主制,建立美国治下的大同世界。(注: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406页。)
美国“输出民主”早在二战结束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最开始的时候,美国 “输出民主”的对象还仅限于拉丁美洲。最早追溯到威尔逊总统时期,美国就曾直接出 兵干涉了墨西哥和多米尼加的选举,二战结束后又直接插手智利、厄瓜多尔、尼加拉瓜 、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等国的事务,影响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并最后组建 了亲美的民选政府。二战之后,美国成为了西方世界的领袖,向全世界“输出民主”重 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战后初期,美国“输出民主”的对象主要是美国占领区,如日 本、德国和韩国等。美国战后的“输出民主”实践表明其在战败国通过军事占领来“输 出民主”是成功的,在德国和日本都成功地推行了民主制度。在此后漫长的冷战时期, 美国对民主的输出打上了深刻的意识形态斗争的烙印。美国在冷战时期的“输出民主” 战略取得了不少成果。亨廷顿在其《第三波》中毫不讳言美国在促进世界民主化中所起 的作用。而造成冷战结束的苏东剧变本身就被认为是美国“输出民主”的“战果”。随 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美国成为了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超强的实力后盾使 得美国觉得“输出民主”的最佳历史机遇已经到来。于是冷战后的几届美国政府都把向 全世界推广民主作为主要的外交支柱。
二、美国“输出民主”战略在冷战后的新发展
冷战后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与以前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并具 有了一些新的特点。这是与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分不开的。对于美 国来说,“输出民主”的真正动机和根本目标一直是想确立自己在全世界的领导地位。 因为在由民主国家构成的世界秩序中,美国是当然的领袖。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 的超级大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使得美国觉得离原来的既定目标只有一 步之遥了。为了尽早实现美国治下的大同世界,美国加大了“输出民主”的力度,不断 尝试“输出民主”的新的方式、方法,从而使其冷战后的“输出民主”战略有了新的发 展。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也使得美国冷战后的“输出民主”战 略的内容更加丰富。
首先,“输出民主”被认为与美国的国家安全有密切的联系。民主被认为是促进和平 的手段。这就是著名的“民主和平论”的核心命题。这种理论虽然早就存在,但在冷战 后达到了顶峰,直接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依据。这种理论认为民主国家之间是可以保持 和平的,而非民主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具体表现为,“不民主的国家生性好战并 且邪恶;而民主国家是和平的、有道德的,这种国家受人民的监督并定期更换他们的领 袖。”(注: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译本),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2年,第11页。)因此“在国外促进民主与人权不仅是一种道义上迫切履行 的义务,而且是一种支持美国国家安全的可靠战略方式。”(注:Paule J.Dobriansky,“Human Rights and U.S.Foreign Policy,”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12,No.2 ,Spring 1989,P.166.)1998年12月1日公布的美国《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中明确指出 ,支撑美国担当国际领导的支柱是美国的民主理想和价值观所产生的力量。民主的扩大 对美国价值观是一个支持,对美国的安全和繁荣是一个促进。民主国家发动战争和侵占 人民权利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全世界走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的趋势有助于促进美国的利 益。(注:新华社华盛顿1998年12月1日电。)克林顿总统在一次阐述其外交政策的演讲 中也明确指出,在我们帮助民主扩展时,我们就会使我们自己和盟国更为安全。民主国 家极少相互打仗或以恐怖主义相威胁。(注:伯姆斯塔德:《克林顿的内政、外交政策 》,见《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3年第2期,第7页。)2001年的“9·11”恐 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更进一步坚定了美国大力“输出民主”的决心。他们把民主制看作 是防止恐怖主义滋生的灵丹妙药。(注:科林·鲍威尔:《2002-2003年度美国支持人权 和民主的记录》序言,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3/
0624hrpreface.htm.)2002年12月,当时担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主任的理查德·哈斯( Richard Haas)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在那些穆斯林占多数的国 家,更深入的民主化会给在那里居住的人民带来更多好处。但是民主化的深入也会为美 国带来更多好处。陷入经济发展泥潭,缺少机会,拥有一个封闭的政治制度而人口又剧 增的国家更易导致其人民的封闭和孤立。正如我们通过痛苦的经验所学到的,这样的社 会往往为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提供温床,这些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往往仇视支持本国政 权领导的美国。”(注:转引自陈雅莉:《美国中东政策重大调整:民主化提到台面》 ,《华盛顿观察》周刊,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8日;http://www.
washingtonobserver.org/Alliance-MidEastPolicy-010803CN17.cfm.)由此也可以解释 为什么会发生伊拉克战争以及目前美国在中东大力推进的民主化进程。
与此相联系,随着冷战后一些地区权力真空的出现,地区冲突一度此起彼伏。美国认 为在那些冲突频发的地区推进民主的进程可以消除地区冲突的根源。因为在美国决策者 看来,民主国家的执政者由于受到政治和法律程序的限制,不易制造地区动乱,不会对 其邻邦构成威胁,反而能够配合美国维护所在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因此促进民主也是实 现美国全球安全利益的先决条件。
此外,随着冷战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上升,美国的决策者开始把一个民主 世界的存在看作是有利于实现美国经济利益的国际环境,(注:Paule J.Dobriansky,“ Human Rights and U.S.Foreign Policy,”p.166.)特别是美国要以自己的民主标准来 主导美国介入的自由贸易区朝着美国确定的方向发展,由此美国认为,促进和传播民主 是维护其全球经济利益的主要先决条件。其实,在美国人看来,民主与市场经济一直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认为,西方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是一对孪生兄弟,市场经济只 有在采用西方民主政体的国家才会顺利运行,也只有通过市场经济才会进一步使政治上 更加“民主化”。他们还认为,非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是实现世界稳定的保证,是经济 和贸易更加开放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经济市场化却是这种民主化不至于流于形式的基础 ,二者的结合才会创造出一个有利于美国希冀的世界秩序到来的外部环境。所以,美国 政府在冷战后把输出民主提到非常的高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西方市场经济 在非西方国家的产生、发展、运行创造一个条件。(注:参见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 交》,第430-431页。)
再者,随着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上升,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也有了文化 上的解释和根据,“软权力”的概念和理论已经被广泛接受。1990年新自由制度主义的 代表人物约瑟夫·奈在其著作《责无旁贷的领导:美国实力变化的实质》中正式提出了 “软权力”的概念,此后又在多篇文章中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约瑟夫·奈对“软权力” 的权威定义是:软权力是一种通过文化与意识形态感召力而吸引他人的能力,具体表现 在国际事务中,就是一个国家通过自身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吸引力而非 强制力,使得别国追随其政策、仰慕其价值观、学习其发展过程的能力。(注:Joseph S.Nye,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9.)他在一次访谈中明确指出 了“软权力”和“硬权力”的区别。他认为“软权力”就是吸引力,而“硬权力”是一 个国家强迫其它国家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得到所期望结果的能力。“硬权力”通过威 逼利诱令其它国家去做它们本不愿做的事情。“软权力”则通过吸引其它国家支持自己 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它就无须把钱花在威逼利诱上面。“软权力”通常源于文化魅力 、民主和人权等国家政治理想或涵盖他人利益的政策方针。(注:对约瑟夫·奈的采访 ,见美国《哈佛国际评论》季刊2003年冬季号文章《说服力》,《参考资料》2003年1 月29日,第17页。)由此可见,民主、人权等政治思想被明确地认定为是“软权力”的 源泉。
另外,冷战的结束、两极体系的瓦解,也使得美国不必再以冷战时期的一些理由来对 其他国家进行干涉,而促进民主和人权本身就成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本来,民主与 人权是两个概念。民主是一种政治运作方式,是一种机制;而人权指的是人作为人所应 享有的权利,含有较多的价值观念方面的成分。但在西方,民主被与人权紧密地联系在 了一起,人权甚至被看作是民主的一个来源。这种观点认为民主主要有两个起源。一个 是起源于直接的民主,强调对选择谁应该执政的参与;另一个是“自由主义”,强调人 权的重要性和对当选的统治者施加某些限制的重要性。(注:Canada Asean Center,“
Human Rights:Practices and Selected Policy Issues in the Asean States,”in
New Policy Challenges for Southeast Asia:Canadian Perspectives on Emerging
Issues,Canada-Southeast Asia Policy Papers,(Summary Version),1993,p.57.)对于 美国的政治家来说,民主制度被看作是实现人权的最好保障,是确保人权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曾任美国国务卿的查尔斯·舒尔茨1985年1月31日在参议院作证时说 :“美国始终是民主制度的卫士。民主制度是人权的最好保证,也是局势稳定的最长远 保证。”(注:美国新闻署1985年1月31日电。)克林顿也认为,“走向民主是人权的最 好保障。”(注:John Dumbrel,American Foreign Policy,Carter to Clinto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7),p.189.)克林顿政府的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也指出:“民 主是90年代的道德命令和战略命令。民主将对所有国际人权提供保护。民主是推进持久 和平和繁荣的最好方式。”(注:Warren Christopher,In the Stream of History,
Shaping Foreign Policy for a New Era(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65.)在冷战后时代执政长达八年的克林顿政府把民主看作是推进人权的最好方法,相信如果实现了民主化,人权必然得到改善。克林顿还认为,卡特政府的人权政策是以个人为目的,而他的任期应当在更加基本的层次上促进人权,采用一个更加注重战略的方法。因此,克林顿政府把人权政策的重点放在民主建设上。但对于那些不能很快实现民主的国家,他认为还是有必要直接指出它们国内的人权问题。此外他还认为,虽然民主对于确保人权是必要条件,但它还不是充分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采用了民主制的国家的人权状况仍不能令人满意。(注:周琪:《美国人权外交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0页。)因此,在美国的决策者看来,“输出民主”与促进人权本身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输出民主”本身就是促进人权的努力。1999年科索沃战争前后美、英鼓噪的“新干涉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最后,由于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所造就的美国的“超强”地位使得美国可以在 很多问题上肆意妄为。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把追求自身的“绝对安全” 放在首位。它可以绕开联合国,可以违反国际法,可以不理会其他国家的正当要求,一 意孤行。这就使得美国在“输出民主”的手段和方式上也不同于以往,更多地强调运用 强制性的军事手段。2002年9月布什政府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一方面正式确立 了“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另一方面则确立了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最终目 标。“先发制人”战略被认为是手段,而在全世界推行民主才是目的。(注:李学江: 《局外观战:导弹输出的民主》,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4/20030326/ 953919.html.)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已经使全世界人民看到美国是如何绕开联合国和违 反国际法,利用区域性组织——北约,以“人道主义干涉”为由发动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而美国在2003年3月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则是美国绕开联合国,践踏国际法,甚至不理 会盟国的反对,通过“先发制人”用武力“输出民主”的实践。这是“9·11事件”之 后美国第一次大规模地使用军事手段向一个它所认为的“独裁”政权开刀,目的是把这 个“独裁”国家变成一个民主国家。美国国务院在2003年6月24日发布了一个题为《200 2-2003年度美国支持人权和民主的记录》的报告,其中详细说明了美国是如何采取行动 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护人权的。(注:《2002-2003年度美国支持人权和民主的记录》,
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3/0624hrpreface.htm.)这实际 上也是美国“输出民主”的记录。美国使用武力“输出民主”使得美国的“输出民主” 实践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现象,名为“输出民主”,但手段却是极端“反民主”的。
三、“新保守主义”思潮的抬头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的强化
伊拉克战争的发生固然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多种利益驱动,但它也是美国在21世纪初实 施的一次用武力输出民主的实践。这与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时美、英等国大力倡导的 以“人道主义”为由的“新干涉主义”相比,又有了许多新的特点。
伊拉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美国在冷战后“输出民主”战略的新发展。美国打 击伊拉克的口实是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对恐怖主义,但布什政府的真正目的是“ 改变萨达姆政权”,而后在美国主持下建立一个民主的、亲美的伊拉克政权。伊拉克战 争一方面是对美国“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的一次检验,但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改造“ 失败国家”、输出民主战略的一次考验。布什政府在2002年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中明确指出,为了捍卫、维护和扩展和平,美国必须稳定“正在失败的国家”和改造 “已经失败了的国家”,并在这些国家消除贫困和腐败,构建民主、有效的机构以扩展 民主,为世界持久和平与稳定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
美国“输出民主”战略在近年来的新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这与美国的国内政治有着密 切的关系。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的突起直接影响到了美国的对外战略,特别是表 现在美国用武力手段推行“输出民主”战略上。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者在小布什政府占据了要职,他们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美 国的一位资深记者曾说,如果把这些人流放到一个小岛上,就不会有伊拉克战争。(注 :引自袁明的发言,参见《是谁在主导美国对外政策——新保守主义的能量和局限》, 《世界知识》2003年第20期。)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美国“新保守主义”理论的哲学 基础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20世纪50到70年代哲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列奥·施特 劳斯的“自然权利”说;二是殖民时期的新教宗教信仰。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说认 为,要追求自然的正当,可不顾或蔑视所有现存的道德和法律。自然权利一旦进入信仰 领域,最大的功能就是它可以超越法律,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新保守主义”认为, “我们和他们的区别”是“正义与邪恶的区别”。“我们掌握了自然权利,是自由、民 主国家,他们是独裁国家。因此,我们对他们的一切不人道行为都是神圣的,因而都是 自然合法的。”而新教宗教信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选民”思想在这些人头脑中根深 蒂固。他们对“选民”的解释,结合北美大陆的特殊环境,催生了美国具有“领导世界 ”的使命观:即美国是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命运负有特殊责任。 正是这种错误的理论使得“新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可以为实现使命而不择手段,主 张输出美式民主、在国际竞争中占领“道德高地”。(注:《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命运》 ,《光明日报》2003年8月29日。)
推进民主被认为是“新保守主义”的一大特征。新保守派的一名成员乔舒亚·穆拉夫 切克(Joshua Muravchik)1991年出版了一本题为《输出民主——完成美国天赋使命》的 著作,其中指出,促进民主事业可以成为最为有效的美国外交政策,不仅在道义上如此 ,而且对本国利益来说也是如此,因为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愈多,美国所处的环境就愈友 好;世界上民主国家愈多,世界就愈趋向于和平。(注:Joshua Muravchik,Exporting Democracy:Fulfilling America's Destiny(Washington DC:The AELP Press,1991).) “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理念有两点:一是信奉武力,主张用军事力量维持世界秩序;二 是极力主张在世界推进民主。“新保守主义”把推进民主看成是维护美国安全和霸权主 义的根本途径。因为美国是最强大的民主国家,是民主世界的领袖,民主的扩大和推广 有利于巩固美国的领袖地位,这是与维护美国单极霸权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特别是“ 9·11”事件以后,这些人把推进民主看成是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的根本途径,他们认为 民主国家不容易滋生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而非民主国家则是产生恐怖主义的沃土 。他们主张对中东伊斯兰世界进行民主改造,将之作为美国安全战略的当务之急,和反 恐、防核扩散融为一体。而且他们不仅把推进民主和安全结合起来,甚至把推进民主作 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因此,推进民主是“新保守主义”的主要目标,而现阶段推进民主 的主要手段就是向非民主国家输出美式民主。“新保守主义”也被称为“民主原教旨主 义”,即把民主看成是终极目标,为了推进民主不惜动用武力。他们的理念是:要么实 现民主,要么面对战争。(注:刘建飞:“‘民主原教旨主义’:为推进民主不惜动用 武力”,《是谁在主导美国对外政策——新保守主义的能量和局限》,《世界知识》20 03年第20期。)
可以说“9·11事件”的发生为“新保守主义”者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遇。此后在反 恐旗号下发动的阿富汗战争进行得非常顺利,但“新保守主义”者们并没有过瘾。他们 很快又帮布什提出了“邪恶轴心”,把发动伊拉克战争提上了日程。美国“新保守主义 ”思潮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在伊拉克战争中达到了顶峰。虽然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 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对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者来说则有更深刻的企 图。“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共和党理论家威廉·克里斯托弗认为,从深层 次讲这是一个塑造新中东的“伟大战争”,目的就是改变整个阿拉伯地区的政治文化。 “新保守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克劳塞默尔也指出,“9·11事件”后美国别无选择, 只有担负起重建阿拉伯世界的责任,而伊拉克战争就是这个“历史性试验”的开始。国 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则更明确地提出,伊拉克战争后,杰克逊式的民主在中东就像雨 后的蘑菇一样。(注:Michael Elliott and James Carney,“First Stop,Iraq,”TIME ,March 31,2003,http://www.time.com/tine/archive/preview/0,10987,1101030331-4 35968,00.html.)2003年2月26日,布什总统在华盛顿发表演说,宣布美国将在战后的伊 拉克推行民主改造,并相信一个民主的伊拉克最终将影响整个中东。(注:President's Remarks For Immediate Release by th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February 26,2003,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3/02/20030226-11.htnd.)
因此伊拉克战争及其以后的发展可以被看作是美国利用导弹开道把“美式”民主引入 伊拉克,一手负责把“美式”民主的苗苗移植到伊拉克的土壤里,并守护它慢慢成长, 进而再试图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的过程。从目前的情况看,小布什政府仍会继续大力推 进所谓的中东民主化进程。2003年11月6日,布什总统签署了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推进民 主化的875亿美元的拨款法案,并发表讲话指出美国正通过在中东推进民主来实现这场 战争的长期胜利,为的是那个地区的民族不再滋生仇恨和恐怖。美国正帮助伊拉克和阿 富汗的人民建立公正的和民主的政府。美国将尽最大努力来确保自由在阿富汗和伊拉克 扎根。一个自由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将是中东历史上的分水岭,也是已经改变了欧洲、拉 美和大部分非洲和亚洲的全球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注: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Bush at Signing of HR 3289-the Emergency Supplemental Appropriations Act for Defense and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Iraq and Afghanistan,http://www,
whitehouse,gov/news/release/2003/11/20031106-4.html.)此后布什又在民主基金会 发表讲话,称美国决心在中东推行民主化,民主化在伊拉克能否取得成功直接关系到美 国民主化战略的成败。他表示在伊拉克的民主化进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注:
President George W.Bush's Remarks on Freedom in Iraq and the Middle East at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Washington,DC,
November 6,2003,http://www,cfr.org/campaign2004/pub6506/george_bush/remarks_ on_freedom_in_iraq_and_the_middle_east.php?issue = 2.)
2004年1月20日,布什的“大中东计划”正式出笼。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里宣称: “在中东地区,只要仍然存在暴政、绝望和怨恨,就将继续产生威胁美国及其盟友安全 的活动。因此,美国执行在大中东地区促进自由的前进战略。”(注:美国总统布什在 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2004年1月20日,《美国参考》,http://usinfo.state.gov.)美 国大中东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帮助”大中东地区实行改革,建立民主制度。美国 为此准备与西方盟友制定和发表改造大中东地区的共同宣言,组成推行大中东计划的战 略伙伴体系,推动中东地区实行社会和政治改革,建立公正的选举制度,改革司法制度 ,实现非政府组织活动自由化和妇女的平等权利;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大中东发展 银行,以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培养有文化的一代青年。美国还提出由工业发达的 八国集团(G8)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一个永久性的论坛,共同讨论有关改革计划。为了保证 改造计划成功,美国将要求欧洲和日本提供财政支持,为支持中东国家的一系列改革提 供物质保障。同时,要求北约在安全领域发挥作用,帮助该地区进行维和、反恐和防务 改革,以及建立由文官控制军队的制度,为该地区摆脱暴力和进行民主改革创造安全和 稳定的环境。(注:郭宪刚:《美国输出“民主”的第三部曲——评布什政府酝酿改造 大中东的计划》,http://www.ciis.org.cn/item/2004-07-30/50519.html.)在解释实 行这一计划的动因时,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指出:中东地区如果希望摆脱停滞状 态并结束暴政,必须促使自由在整个中东地区深深扎根,而这正是美国正在推进中东自 由战略的原因。(注: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2004年3月18日在路易斯维尔大学的演 讲,《美国参考》,http://usinfo.state.gov.)
2004年6月9日,美国正式在八国峰会上推出了“大中东计划”,但名称被改为“泛中 东和北非计划”。这是因为“大中东计划”刚一提出就遭到非议,美国后来不得不缩小 了该计划的实施范围。但其实质没有改变,按照美国中东问题专家库克的说法,“大中 东计划”和“泛中东和北非计划”并无多大差别,要害都是按照美国模式改造中东,让 中东国家加入到“民主”国家行列。(注:李学军、班玮:《“大中东”成“泛中东” 美向中东输出“民主”前景难测》,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snhy /584812.htm.)
综上所述,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虽然早已有之,但在冷战后有了新的发展,并具 有了新的特点。而“输出民主”战略在冷战后某些方面的发展与美国国内“新保守主义 ”思潮的突起有着密切的联系。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在冷战后 的登峰造极之作,它是美国利用武力“输出民主”的典型案例。布什在2004年11月再次 赢得了美国大选胜利的事实表明,“新保守主义”仍可能会继续主导美国在今后几年的 外交。也就是说美国“输出民主”的战略在今后一段时间仍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但值得 注意的是,美国目前在伊拉克的窘境已经使得“新保守主义”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且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在中东推进的民主进程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如“美式”民主在伊拉克 的水土不服问题已经显现,美国的欧洲盟友和阿拉伯温和国家对美国的计划热情不高, 美国国内的有识之士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等等。这些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大 刀阔斧推行“输出民主”战略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