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台湾经济的新动向与展望_台湾经济论文

九十年代台湾经济新动向与前景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新动向论文,前景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潘定国 江西财经学院台湾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或新变化,正确

认识这些新动向,有助于把握未来台湾经济的发展趋势。

概括来说,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经济有以下九大变化。

1.从八十年代的不稳定时期转入中速稳定增长阶段。

八十年代是台湾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时期,在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

冲击下,台湾经济经历了艰难的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重新定位的过程,

经济波动很大,进入九十年代后,在转型与升级取得明显成果的基础上

,岛内经济已转入中速稳定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 经

济波动幅度较小,最高波峰与最低波谷仅相差2.2 个百分点(八十年代

为8.5个百分点),这一经济成长特点, 从一个侧面说明台湾经济已基

本进入成熟阶段(见下图)

1982—1994年台湾经济增长率

(资料来源:据1995年《中华民国经济年鉴》数据绘制)

2.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自1978年服务业占岛内GDP比重超过工业后, 服务业增长速度一直

快于工业,至1994年服务业占GDP比重59.12%,工业降为37.3%,相当

于德国1991年水平。说明服务业已成为台湾经济成长的主导部门,步入

了后工业化的阶段。

3.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工业已成为制造业的支柱部门、产业升级取

得明显成果。

自八十年代初台湾当局提出重点发展电子、资讯、机械、电机、运

输工具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策略性产业”、实行科技导向发展策略以

来,台湾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加速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日趋

萎缩,大量转移岛外。1991年的“六年国建计划”又列出“十大新兴工

业”(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与自动化、航天、

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及制药、医疗保健、防治污染)和“八大关键技

术”(光电技术、软体技术、工业自动化、材料应用、高级感测技术、

能源节约技术)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1990 年至

1994年台湾资本密集工业占制造业比重从27.6%上升为42.5%,技术密

集工业从27.9%上升为31.3%,而劳力密集工业则从44.5 %下降至26

.2%,制造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见表1)。

表1 台湾制造业结构变化(%)

资本技术密集工业劳力密集工业

年份 制造业 小计 资本密订工业 技术密集工业

1990 100 55.5 27.6

27.9 44.5

1991 100 56.7 28.2

28.5 43.3

1992 100 58.7 29.7

29.0 41.3

1993 100 61.5 31.8

29.7 38.5

1994 100 73.8 42.5

31.3 26.2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日报社》编《中华民国经济年鉴》1995年)

由于工业结构的转变,台湾出口产品结构亦相应发生了明显变化,

1990年至1994年,台湾的工业产品出口比重中,劳力密集产品从45%下

降为33.0%,技术密集产品从40.4%上升为48.5 %, 资本密集产品从

14.6%上升为18.5%。

4.经济成长从外需为主转变为内外需并重。

自六十年代初以来,台湾长期实行出口扩张策略,以外需为主带动

经济成长,商品和劳务出口除个别年份外,增长速度均高于“国内需求

”的增长率。自1988年以后,情况发生了逆转,除1991年外,各年商品

和劳务出口的增长率均低于“国内需求”的增长率,说明台湾的经济成

长自1988年以后转变为内、外需并重的局面(见表二)。

表2 台湾国民生产总值支出增长状况(%)

年份 GNP增长率 “国内需求”增长率 商品和劳务出口增长率

198612.6

6.3 27.6

198711.9

15.018.9

19887.814.65.7

19897.310.65.5

19905.07.3 1.3

19917.28.1 12.6

19926.19.8 6.5

19935.97.3 7.0

(资料来源:据台湾“经建会”编《台湾统计资料手岫1994年英文版)。

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除六年计划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

设投入以及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增长等内部需求扩大外,亦由于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台湾开拓海外市场效

果不彰,传统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成长相对缓慢之故。 1990 —

1994年台湾平均出口增长率仅5.59%,低于同期GDP 平均增长率近一个

5.主要出口市场从美国转向香港与大陆,中国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

出超来源地。

自1967年以来,美国一直是台湾最大出口市场,1984年台对美出口

额占台湾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48.8%,以后逐年下降,至1994年台对美

出口额仅占26.2%。与此同期,台对亚洲出口从占其出口总额的29.5%

上升到49.4%,其中特别是对香港出口比重从6.9%提高到22.8%。 据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香港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对象。而

在对香港的出口中有近五成转口到大陆。1993年台对香港出口167.16亿

美元,其中75.85亿美元转口到大陆。由于台湾对大陆产品实行进口限

制,两岸贸易尚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1994年台湾经香港出口大陆145

亿美元,(含转口与转运值)从大陆进口14.9亿美元,台湾出超130.2

亿美元,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出超来源地。

导致台湾出口市场转换的原因,从岛内情况看,是由于出口到美国

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已逐渐丧失竞争优势,被大陆及东南亚各国所取

代,而某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又逊于日本与欧洲发达国家

,处于两面受封杀地位;从外部原因看,则是1984年美国取消了对台湾

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普惠国”待遇,并予种种进口限制,而

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台湾提供了日益扩

大的出口市场。

6.从资本净输入地区转变为资本净输出地区

70年代以前,台湾是欧美日发达国家重要的资本输出对象,70年代

中期以后,台湾外贸出口迅速增加,从入超转为出超,外汇储备逐渐增

加,开始有少量资本流出。1987年台湾正式解除外汇管制,加之岛内投

资环境恶化,岛内企业纷纷赴海外投资,当年对外投资突破一亿美元,

随后迅猛增加。1993年台湾核准的对外投资额高达16.6亿美元,超过了

外国及海外华人对台湾的投资(12.1亿美元),成为资本净输出地区〔

7.从平衡财政转向赤字财政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奉行平衡财政政策,1988年以前各年财政有亏

有盈,盈亏数额不大,仅数百亿元(新台币,下同)。1988年后台湾转

而奉行赤字财政政策,1989年各级财政赤字猛增至3179.8亿元,自此以

后赤字高居不下,1993年高达4429.6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3.8%

。由于连年巨额赤字,台湾当局不得不大举发行公债,以补寅亏。据台

湾《经济日报》报导,台湾“中央政府”1994年债务高达10.334亿元,

占GNP的17.1%,台湾已步入高债务地区。

台湾财政政策转变的原因在于克服八十年代末期岛内投资意愿低落

,经济不景气局面,企图以大规模政府公共投资,刺激岛内需求,带动

民间投资,以维持经济适度增长。尤其是六年计划的实施,为了应付多

项重大公共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预算支出。1989年台“中央

政府”预算支出为5000多亿元,1992年预算支出突破万亿元大关,在三

年内翻了一番。

8.加速“公营事业民营化”步伐

台湾当局为了推行1984年提出的“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经济

改革政策,早在1985年台“行政院革新委员会”即通过“国营事业管理

制度革新方案”,提出缩小“国营事业”的范围,对纯属生产活动或营

利性质的事业尽量开放民营。1989年7 月“行政院”专门成立“公营事

业民营化推动专案小组”,负责有关民营化推动方案的拟定与修订工作

。1992年6月“立法院”通过“公营事业转换民营条例修正草案”, 形

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民营化法规,加速民营化的步伐。

目前,台湾在推行民营化过程中,虽然还存在不少阻力与问题,但

在开放银行民营、某些大型公营企业股票上市改革中取得了一定进展。

台湾当局推行民营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自由化”改革目标,完

善市场竞争机制,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9.推行“亚太营运中心”计划

1993年7月, 台湾“行政院”在“经济振兴方案”中首次提出把台

湾建设成为“亚太区域营运中心”,作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经济建设的长

程目标,经过一年多反复评估,今年元月“行政院”正式通过由“经建

委”提出的“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并决定开始立即推行

,在下世纪初,将台湾建成制造、海运、空运、金融、通讯、多媒体六

台湾当局推行此项跨世纪的宏大计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适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试图在未来

亚太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2)适应岛内经济转型需要,寻求台湾经

济发展的新契机。希图吸引众多跨国公司在台设立区域性营运总部,引

进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人才,完成产业向高科技转化,并带动服务

业向自由化,国际化转型,促进岛内经济稳步增长。

(3)取代香港的某些作用,增加台湾“经济占优”的筹码,掌握

两岸在国际经济竞争的主动权。〔2〕

上述九点变化基本上反映了台湾经济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动向。

根据这些新动向,预估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台湾经济在总体上将以

实现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为目标,以建设“亚太营运中心

”为蓝图,全面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争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将继续保持中速稳步增长趋势,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预计未

来台湾经济仍可保持年均6%增长率,2000年GNP可达到3310亿美元,为

1993年的1.5倍。人均GNP如果按照年均5%速度增长,2000年可达到14

,867美元,相当于1992年西班牙水平,届时台湾将可迈入“中等发达国

家(地区)”行列。实现上述目标的可能性在于:

(1)进入九十年代五年多来的事实证明,台湾经济已进入后工业化时

期,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已日趋完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日趋稳健,岛

内需求日趋增强,经济的多元化、自由化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如果

不发生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或岛内政治环境及两岸关系的严重恶化,其中

速稳定增长的趋势是可以保持下去的。据报导,今年台湾经济可实现6.5

%增长,台“经济部”预测明年可增长6.9%,均证实了这一判断。

(2)随着六年计划的完成,岛内公共设施与投资环境将进一步完

善,民间投资意愿将继续回升。

(3)随着“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推行,海外投资将有可能增加

,制造业将进一步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并取得明显成果。航空、海运、

金融、通讯、媒体等服务业将更趋自由化与国际化,并加速发展,带动

国民经济整体增长。

(4)九十年代中后期发达国家将先后进入经济复苏与繁荣时期,

为台湾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新机遇。

2.“亚太营运中心”的某些目标可实现,将进一步提升台湾在亚太

地区的经济地位,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将更为密切。

据不少专家学者分析,台湾在推行“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过程中,

虽然会遇到香港、上海、新加坡等地的激烈竞争以及海峡两岸政治关系

的困扰等问题,但台湾凭借其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实力雄厚、制造业基

础良好等优势,将部分实现其目标,特别是有可能建成“制造业中心”

,将使台湾成为亚太地区以资讯、微电子、新型材料、精密机械等高科

技产业为主的研发、制造基地之一,并分流香港、日本、大陆部分海运

、空运业务。台湾的金融业也将更加自由、开放,成为亚太地区的筹款

中心之一。台湾在亚太地区的贸易与投资规模将更加扩大,发挥有自身

特色的,与香港、上海、新加坡有某种分工方向的国际经济中心的作用

随着“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推行,必然导致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与

合作的进一步提升。据国外有关方面估计,台湾推行“亚太营运中心计

划”,60%左右商机在大陆,大陆将成为台湾的主要腹地。台商将联合

跨国公司更大规模地开拓潜力巨大的大陆市场,并进而带动台商对大陆

的投资与贸易扩展。大陆和香港将继续成为台湾最大的投资与出口对象

。两岸在高科技产业、金融业、航空业、航运业、农业、通讯业等领域

的合作将更趋密切与扩大。两岸“三通”将可能在“97”香港回归前后

以某种变通形式实现。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扩大,两岸政治关系将不得

不服从巨大经济利益的需要而趋缓和。

3.“民营化”改革将取得阶段性成果。公营事业对国民经济某些行

业的垄断将退居更次要地位,形成高度开放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4.将继续奉行赤字财政政策,但随着经济形势与投资环境的进一步

好转,赤字将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而不致造成灾难性后果。

5.经济将继续在内外需并重,进出口贸易平衡的条件下成长,巨额

贸易出超的局面将难以再现,台币币值将更加稳定,并有可能成为自由

兑换的硬通货。

上述前景能否实现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已如前述,在于岛内政治环

境的稳定与两岸关系的缓和。而影响岛内政治环境稳定与两岸关系最关

键的问题在于能否有效遏制“台独”势力的膨胀。台湾岛内许多有识之

士已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为了实现台湾经济的继续繁荣,保障2100万

岛内人民的福祉,台湾当局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摒弃“独台”路线,遏制

“台独”势力,缓和两岸关系,早日实现“三通”,促进与大陆的经贸

交流与合作。

注释:

〔1〕参考《台湾对外投资的现状、 特点和趋势》(福建社科院《

现代台湾研究》1995年11期)。

〔2 〕参考《台湾加速推动亚太营运中心建设》(《现代台湾研究

》1995年11期)。*

标签:;  ;  ;  ;  

20世纪90年代台湾经济的新动向与展望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