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导向模式的分析与思考_国外宏观论文

对出口导向模式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实现了经济腾飞,从而使“外贸发动理论”一度流行。大多数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期望以外贸出口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种发展模式作一番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全面实施出口导向模式提出质疑。

一、出口导向模式的理论综述

出口导向模式,有时也称为出口替代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以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品的出口,以出口为龙头来带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相对于实施进口替代模式的内向型经济而言,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或地区被称为外向型经济。

(一)出口导向模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衡量出口导向模式的标准是能否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否有区别,国内外学者有着很多的争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二者存在区别:经济增长是数量意义上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换和提升。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确实存在积极的拉动作用。习惯上把一国经济发展归属于两种形态,一种是需求约束型经济,一种是供给约束型经济。下面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国经济处于需求约束状态,是指其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和过剩的供给能力,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不足。此时总供给线可近似看成水平直线(如图1所示),要想获得经济增长,必须刺激总需求,扩大总产出。由恒等式“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可知,出口的增长导致总需求的增加,而总需求的增加可通过对外贸易乘数,使总产出数倍于出口的增加。图1中总需求由D[1]移至D[2],总产出由Y[1]扩至Y[2]。

图1 需求约束型经济

Fig.1 The Economy of Restrained Demand

当一国资源短缺,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时,经济处于供给约束状态。此时总供给线可近似为垂直线。在该经济状态下,相对于较低的供给能力而言,总需求处于较高水平,所以在无资源和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总产出的变动,而是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度波动(如图2所示)。国民产出的提高依赖于供给能力的改善。如图2,若将供给线由AS[1]移至AS[2],则国民产出由Y[1]增至Y[2],价格水平略有下降。因此,若进口国内短缺的商品可增强国内生产能力,抑制国内物价上涨。此时的出口是为了创汇以增强进口能力,支撑和扩大进口。

图2 供给约束型经济

Fig.2 The Economy of Restrained Supply

从上面两个模型可知,出口在数量上对一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只是在不同类型经济形势下,出口的目的有所不同。国内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普遍认为我国经济在1997年以前是供给约束型经济,1997年以后才逐步转为需求约束型经济。这为我国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方法:刺激总需求,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产出数倍增长。出口无疑是扩大总需求的一种方法。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许多的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看到,对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最终贡献率的计算虽然有很多不同的结果,但计算结果值均为正,也即实证研究表明出口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这为出口导向战略提供了实证支持。

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其支持GDP增长上,更重要的是其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动态影响。规范的理论研究在这方面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杰罗德·迈耶将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归纳为三类:一是扩大市场范围,引致和提高生产率;二是增加储蓄和资本积累;三是通过灌输需求和新的嗜好,转移技术、工艺和企业家精神所带来的教育效应。

但是,出口对一国经济也产生一系列不确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显得后劲不足。

(二)出口导向模式的缺陷

1 出口导向模式的理论缺陷 传统“出口导向”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学说。该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各国应按照各自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并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各自的比较利益。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虽然很好的解释了各国对外贸易的起因,但其在说明发展中国家现实问题方面却有很大局限性。

第一,这个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和假设没有一个是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的。一般认为,其明确或隐含的条件和假设有以下6个:(1)各国间所有生产资源在数量上是固定的,在质量上是不变的,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存在流动性。(2)各国生产技术是固定的或相似的,可以自由获取。(3)各类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4)政府在国际关系中不起作用,从而国际市场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5)各国贸易总额是平衡的。(6)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或固定,且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似[1]。以上条件假设与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极不相符。因此,比较成本学说难以正确指导现阶段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从而单纯以其为理论基石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必然存在极大的理论缺陷。

第二,按照比较成本学说的要求,发展中国家为了大规模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必然密集使用自身拥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但根据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规律,当密集使用某种生产要素时,其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最终会被其边际收益递减所抵消,这样出口导向模式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

第三,由于作为出口导向模式理论基础的比较成本学说强调发展中国家应依靠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追求自由贸易的比较利益,其结果使发展中国家陷入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畸形的经济结构中,并由此导致对外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和出口导向发展的后劲不足。

2 出口导向模式的实践弊端 出口导向模式除了自身的理论缺陷外,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和不足。

第一,依赖大量出口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增加了本国经济对外的依赖性,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所左右,使本国经济发展随世界经济的起伏变化而趋于不稳定。

第二,产品出口受到国际市场的限制。一方面世界市场有限度,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始终存在,扩大国际市场困难重重。

第三,大量出口容易与别国展开激烈的国际市场争夺,引发的经济摩擦会直接影响本国出口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由于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较高等原因,出口导向模式并不一定带来高的生产效率。如果为刺激出口而采取的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政策实施力度过大,就会造成过大的生产扭曲,企业得利,国家受损。

第五,出口导向模式会改变出口国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对于一个大国而言,由于外贸出口主要与国内较发达地区关系密切,收益者往往是经济发达地区,再加上大国面积大,人口众多,外贸出口不可能迅速直接地扩展到全部国土和人口。

因此,出口导向模式有拉大发展中大国国内的区域间经济差距和收入差距的趋势,从而强化了经济的二元性。

二、对东亚地区出口导向模式的考察

东亚出口导向战略曾经成就斐然。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日本在战后的废墟上迅速崛起;60年代,亚洲“四小龙”开始转向出口导向战略,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70年代以后,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也开始起飞,成为“四小龙”之后的东亚“四小虎”;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使东亚各国经济活力波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危机爆发前,东亚地区已经历了30余年的高速经济增长,1960—1990年年均实际增长率为5.5%,创造了“东亚奇迹”。

统计资料显示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出口增加之间的关联性。东亚8个高增长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的份额1965年为7.9%,1980年增长到13.1%,到1989年则上升为18.2%。从1965年到1990年,日本的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从8%提高到12%,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新兴工业经济体取代日本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其制成品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比日本快约4倍。而到80年代初,东盟的3个高增长国家(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也在商品输出方面取得显著成就。1990年,上述8个经济体中除日本外的7个经济体的出口额占世界发展中国家出口总额3%。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82—1992年世界总出口额增加了1.2倍,1972—1992年增加了8.2倍。而同期东亚地区总出口额却分别增加了2.5倍和27倍。1965—1989年东亚地区出口增长率新兴工业经济体为15.5%,东盟四国(印、马、泰、菲)为70%,而世界平均增长率为6%[2]。

东亚一些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模式能够获得如此成功,与当时的现实环境分不开。首先,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致使发达国家大量退出传统产品市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腾出了空间。

第二,80年代以前,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热衷于进口替代模式,实施出口导向模式的国家还比较少。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传统产品市场为这些首先实施出口导向模式的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容量。因此,较先选择出口导向模式的国家受到国际市场限制的程度比较小,他们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本国本地区的经济。

第三,这些率先实施出口导向模式的国家(地区)一般为地域狭小,人口总量少的小国(地区)。就发展中的小国而言,国内市场容量较小,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占领一部分国外市场,才能使产品生产达到适度规模,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出口导向模式是他们的最佳选择。而且由于小国(地区)的外贸出口总量不大,受世界市场容量和国际贸易保护的制约程度也较小,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也较小。另外,小国(地区)一定量的外贸出口可以影响到其国内(地区内)全部地域和人口,且好处被全地域和人口所获得。

因此,出口导向模式趋向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区域经济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经济的二元性减弱。

东亚各国固然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了自身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但也增加了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和不稳定性,使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畸形状态,并最终出现了金融危机。作为世界经济最为开放的国家,美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贸易占GNP的比重)不到25%,日本不到20%,但1995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于40%,印尼为45.4%,而韩国、泰国、菲律宾等都超过了50%,马来西亚则高达175.5%。1965—1989年新兴工业经济体的出口由原占GDP的26%上升到72.1%。东盟四国由27%上升到35.8%,中国则由6.8%上升到15%[3]。高外贸依存降低了经济本身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9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面对的现实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人们不得不对出口导向模式进行反思。

三、对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思考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在东亚各国借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的诱导下,也推行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发展战略。自1984年以来,中国出口额增长速度一直约为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的一倍。这种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银行有关研究报告揭示,在1995年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需求因素中,投资因素占31.5%,需求因素占50.8%,净出口占17.4%。

但是,由于出口导向模式自身的弊端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应吸取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慎重考虑出口导向模式。

首先,我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支撑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达到适度规模,而完全不必依赖于国外市场需求。

其次,我国连续几年的大量贸易顺差已引起少数发达国家的不满,其中一些国家已纷纷采取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等各种手段抑制我国产品的出口,贸易摩擦不断。

第三,出口导向模式趋向于拉大发展中大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和收入差距。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很不平衡,其本身的相对优势和特色迥然不同,因而各地区的发展模式不能简单的套用出口导向一种模式。

我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非常庞大,特别是农村消费和投资的潜力很大,这是我国扩大内需最有利的条件。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笔者认为,我国应主要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国内市场的开拓,不断改善和加强经济内的循环,将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也必须积极对外开放市场,以效益为标准进行出口,进口应以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为主,发展温和外向型经济。

标签:;  ;  ;  ;  ;  ;  ;  ;  

出口导向模式的分析与思考_国外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