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以“江沙文化”为特色的我园幼儿教育论文_钱佳

探究以“江沙文化”为特色的我园幼儿教育论文_钱佳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幼儿园,215600)

摘要: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好地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本文阐述我园开展以“沙上文化”为特色的幼儿教育。旨在构建本园“沙上”特色文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江沙文化;课程;活动

幼儿园是孩子第二个家,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摇篮。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好地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我园开展以“沙上文化”为特色的幼儿教育。我园地处美丽富饶的南丰镇,是长江沙滩沉积而来,这里有丰富底蕴的的“沙上”文化,著名的“农耕园”、“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千亩农田示范”就在这里。因此,利用这些资源,构建本园“沙上”特色文化。

一、园内建设突显“沙上文化”,构建本园特色

校园建设大到布局规划,小到教室、走廊、乃至厕所的设计,都体现“沙上文化”内涵,为幼儿创设美而和谐的环境,构建本园特色。

首先,幼儿园内部设施设计符合幼儿心里特征,使孩子一进入幼儿园就感到好奇、可爱、美丽,非常留恋幼儿园。其次,在校园布局上,也要符合幼儿心里,凸显“沙上文化”特色,如园内有“张家港名人雕塑(画廊)区”、“种植菜园区”、“沙上文化展示区”等等。再次,做好班级走廊、教室主题、游戏区域的“沙上文化”特色的创设。

小中班的走廊主题——以粉色为主色调,给中、小班孩子们温馨家的感觉。储物柜以白色为主,配上五彩色,突出活泼。主题墙以“沙上”为主题,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江边日出”、“江滩千亩良田”、“江岸芦苇”、“沙滩水鸟”等系列图片,让幼儿感知他们生活在长江岸边,这里是鱼米之乡。同时,幼儿教师在走廊粘贴或悬挂关于“沙上文化”的图片,并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活动。

大班的走廊主题——以黄色为主色调,激发幼儿对未来理想的畅想和憧憬,体现个性发展。储物柜以白色为主,配上五彩色。主题墙也以“沙上、江沙”为主题,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夕阳下的永嘉码头”、“江滩千亩良田”、“繁忙的内河运输”、“江边排灌站”等系列图片,让幼儿感知他们生活的长江之滨,不仅美丽富饶,而且历史悠久,感知他们的父辈们正在建设这片热土,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让幼儿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活动。并展示幼儿在学校的手工、美工、等等的一系列的作品展示。

教室文化主题——以“沙上,江滩”为主题。走进小班,映入眼帘的是造型不同的黄色大向日葵,同时配以黄色小花点缀,更加美丽。走进中班是绿色为基调的农田,画有绿色的禾苗、水稻,各种农作物。大班文化主题体现综合性,有绿色家园图,红色记录成长表,五彩的收获图。这些主题告诉幼儿,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勤劳、勇敢的,充满干劲和智慧。

最后,游戏区域创设处处体现“沙上文化”氛围。在游戏区域,设有沙堆、沙坑区,并配有小铲子、小塑料桶,为的让孩子们玩堆沙堆,用沙做各种实物游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小块菜园区,让孩子懂得植物生长规律,让孩子玩真实的捉虫、施肥等劳动游戏;在搭积木区,让孩子搭建美丽的家园、搭建港口塔吊等实物;在综合游戏,让孩子构建主题较大内容游戏,如“美丽的江滩”游戏,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用积木构建江堤,用积木搭建房子,房子四周用小树枝当做树;用沙做江滩,上面插有小树枝,芦苇做江滩植物,用绿色颜料在塑料纸上涂成长江,上面放着纸折成的小船,或玩具船。老师边指导,边讲解幼儿生活这片土地的由来。这一游戏虽花费时间较长,需要准备,但在游戏中,加强了幼儿团结合作,也逐步略懂些有关“沙上、江滩”文化了。

二、设置以“沙上”文化为主题的系列课程

我园不仅在校园布置上突出“沙上”文化特色,还在教学内容上落实“沙上文化”为主题的系列课程设置,包括我市历史音像资料,自编本土沙上文化读本、画本,教学内容含本土有关的动手活动、参观活动,体育活动,以及科学活动。如各个幼儿教学班配有关于南丰镇的历史、人物、典故等音像资料。幼儿通过看视频或图书了解自己的家乡。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张家港的“沙上地区”,早在七百年前这里还处在滚滚的长江水域之中。后来,这里出现了江心沙洲,邻近周边的人们纷纷从江北南通,上海崇明等地迁移而来,他们围垦江滩,搭建土坯芦苇棚。之后用土方芦壁抹泥、用竹椽芦菲做顶,再到后来用双土基砖砌半墙,单土基砖到顶,又变为外砖内土基侧砌墙,再变为下基为砖土墙上部土基墙,随后大量出现“一砖到顶”墙,再到现在基本改为预制板砖砌楼房。在建筑布局上,当地人注意利用河,做到有村必有河。一般有屋前河,屋后河,屋前后均有河,河绕屋,屋前都有小路通往竹园,菜园,通大路。人们最早先筑堤圩田,种植芦苇,开沟排水,后来种棉花、水稻。让幼儿知道沙上话的含义。最早来到这里的祖辈们没有储水设备解决饮水问题,只能每天“早出晚归”,因为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早饭必须多吃,沙上人称吃早饭为“早饭、吃干饭”,中午时候只能在田头用芦苇搭个窝,俗称“环洞舍”,吃些点心充饥,所以将吃中饭叫“吃点心”,晚上半夜到家,晚餐叫做“吃夜饭”。让幼儿知道关于本土许多地名,多以“丰”来命名的典故。通过系列本土课程教育教学,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家园。

三、让幼儿实地参观“沙上”文化展示,延伸活动教育

我园把“沙上文化”教育教学从室内延伸到户外,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沙上文化”的理解。措施主要有:一是带领幼儿去我园附近的“农耕园”体验。二是发动我园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进村入户搜集、整理,甚至改编、创新民间游戏,如整改创新后的经典游戏“跳房子”“滚铁环”“丢手绢”“猫捉老鼠”“老鹰抓小鸡”“丢沙包”等游戏。这里的农耕文化园,较好地体现“沙上文化“特色,园内设置了农耕历史区、江南养殖区、江南作坊区、农户设施区、生肖区等9个农耕文化功能区域,让幼儿在观赏江南田园风光、品味江南农耕文化。特别是一些比较有趣的活动,比如小猪跳水、牛耕地、鸟说话等,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展示活动,比如磨豆腐、弹棉花、织布、酿酒等。这不仅提高幼儿兴趣,而且增长了幼儿知识。这都是让幼儿了解“沙上”文化的最好方式。

对于幼儿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发生在与环境的真实互动中。我园通过园内和园外“沙上“文化系列教育,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弥补了乡村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不足,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更能激发幼儿热爱自己家乡,热爱自己家园,已经成为我园发展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论文作者:钱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  ;  ;  ;  ;  ;  ;  ;  

探究以“江沙文化”为特色的我园幼儿教育论文_钱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