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技术探讨论文_陈磊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技术探讨论文_陈磊

连云港市工投集团利海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建筑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有很多客观因素,但是,只要加强在施工中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就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混凝土施工中问题是很好解决的,其通病、缺陷也是可以预防和消除的。

关键词:工业;民用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1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涵义

混凝土指的是在水泥、石、砂和水经过拌合之后,水泥经过水化反应而形成的凝胶,砂的表面包裹水泥浆,水泥浆填充在砂的缝隙之中形成砂浆。水泥浆能够使砂和石紧紧的胶结成一个整体,强化混凝土在施工过程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等性能。同时,混凝土由于本身的特性,在水利水电工程和桥梁工程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混凝土的浇筑工艺、混合比、输送混凝土和原材料质量等都会对混凝土的质量水平产生的影响。

2 工民建工程混凝土施工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分析

2.1混凝土存在假凝情况,坍落度损失较大

假凝具体是将混凝土的拌合之后的10分钟之内,失去了其原本所具有的塌落度,从而产生了表面凝结的现象。此种现象经常会出现于掺加过外加剂物质的混凝土之中,造成经泵送的混凝土不能够被泵送,产生堵管情况与振捣的密实度不够的现状。这里所讲的坍落度的损失过大具体是因为在高温的天气之下,蕴含于混凝土之内的水分出现较快的蒸发,每过一个小时那么混凝土坍塌度即会损失三厘米---四厘米以上。此情况在商品混凝土范畴尤为常见,在通常现场的混凝土拌制中不会产生。

2.2混凝土和易性及泌水性较差

混凝土和易性及泌水性较差在现代建筑混凝土施工之中十分常见,无论是泵送的混凝土抑或普通类型的混凝土皆会出现这类情况。混凝土在泌水层面较大以及易性较差的情况,通常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与麻面的情况,且整体的强度也会降低,在严重的时候会致使混凝土出现离析的情况,从而对混凝土结构造成安全隐患。其次混凝土产生和易性能差及泌水性大,有着诸方面原因,其中绝大多数的原因是因为混凝土自身材料而引起。

2.3混凝土产生开裂情况

在工程中,混凝土出现裂缝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水泥方面活性越强,那么颗粒也就越细。水泥的用量越大,那么水灰的比例也就越高,坍落度也就越大,干缩度较高,因此就会很容易出现裂缝,所以现实中应当就混凝土的水灰比予以控制。其次混凝土的骨科粒径较粗且用量较多的话,那么其砂率也就越高,从而含泥量也便增加,导致收缩性加大。因而要尽可能的长期养护,避免收缩过大。再者阳光和风速、温度等也是造成裂缝出现的根本原因。

3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关键技术

3.1注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要施工好超厚、高强度等级的大体积混凝土,关键要有一个先进的混凝土配合比,有一套严谨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一套严谨有效的工作方法与制度。当然,这些条件中配合比设计是基础。对配合比设计的主要要求是:既要保证设计强度,又要大幅度降低水化热;既要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可泵性,又要降低水泥和水的用量。配制大体积混凝土,关键在于水化热要低,这就要求要配合比设计应尽量选用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同时,还应掺入一定比例的粉煤灰。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掺粉煤灰是增加可泵性、节约水泥的常用方法。大掺量 I 级粉煤灰和低用量的矿渣32.5MPa水泥相结合是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浇筑质量控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样可有效地降低水化热,提高可泵性,从而提高了表层混凝土的强度。

3.2控制温度裂缝措施

3.2.1合理选择配合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严格控制砂、石级配和含泥量,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和粉煤灰等,优选混凝土配合比,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温升,既要保证设计强度,又要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可泵性。

3.2.2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为降低浇筑温度,采用低温水、石子洒水冷却、砂表面覆盖等方法降低搅拌温度,尽量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使初凝时间延长到6h以上,减缓浇筑速度,并薄层浇筑,以加快浇筑期间热量的散发,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延长混凝土升温期。一般大体积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18℃以下。

3.2.3控制拆模时间,根据测温结果,若混凝土拆模后的表面温度或大气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差小于25℃,即可拆侧模;若降低后的表面温度或大气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差大于25℃时,不仅不能拆侧模,还应采取模板上覆盖保温材料的保温措施,减小温差。

3.2.4通过监控,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严格控制温度的部位埋设测温点,并做好记录,如果内外温差超出规范要求,则需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混凝土构件内部温升与表面温度的变化值。a.温度监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混凝土内部的实际最高温升值和混凝土中心至表面的温度梯度,通过采取温控措施,可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内部与表面的温差符合规范要求;b.温度是直接关系整个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客观地反映混凝土温度状况,在施工中应对原材料温度、出机温度、入模温度、自然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混凝土表面温度等项目加强测试,便于及时调整温控措施。通过有效的温度监控措施,可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小于规范要求25℃以内的要求,是有效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情况出现的措施。

3.2.5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混凝土浇筑后做好早期湿养护,以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以提高早期弹性模量,增强抗裂性,避免降温与干缩共同作用。大体积混凝土降温与干缩同时发生,会导致应力累加,是后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在混凝土拆模养护后,随即回填土,整个基础底板部分保持湿润状态,预防在降温期内混凝土产生过大的脱水干缩和湿度变化。

3.3全面分层

在整个结构内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要做到第一层全部浇筑完毕,在桩凝前再回来浇筑第二层,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成。采用此方案,结构平面尽量不宜过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方向进行浇筑。必要时亦可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

3.4分段分层

当采用全面分层方案时,浇筑强度很大,现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机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采用分段分层方案。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一定距离后再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层。分段分层浇筑方案适用于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

3.5振捣的要求

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浇筑高度如超过3m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用串桶或溜管等。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cm。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表面振动器(或称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

结语

随着我国深入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也有了高速发展,而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希望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混凝土的浇筑技术也不断发展,为更多人的居住提供更好的安全条件。

参考文献:

[1]贾华荣.浅析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中国房地产业,2011,(12):152.

[2]方长征.小议我国工业民用建筑中混凝土施工质量分析[J].世界家苑,2012,(7):1.

论文作者:陈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

标签:;  ;  ;  ;  ;  ;  ;  ;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技术探讨论文_陈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