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的质量评价研究

黄柏的质量评价研究

吴珊珊[1]2014年在《黄柏不同规格、不同炮制品内在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柏是“叁木药材”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距今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课题组前期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黄柏饮片规格及其质量评价标准研究”(201007012-3-2)支持下,完成了黄柏饮片分等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目的本实验旨在课题组成员前期对黄柏规格分等及质量标准建立的基础上,对黄柏不同规格、不同炮制品内在质量标准进行再研究,建立快速稳定评价黄柏质量的方法,以期更好控制黄柏饮片的质量。方法1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同时测定黄柏中5种生物碱类成分(木兰花碱、黄柏碱、巴马汀、药根碱、小檗碱)的多指标质量控制方法。以主要成分小檗碱为内参物,建立其与木兰花碱、黄柏碱、药根碱、巴马汀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运用校正因子计算30批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用计算值与真实测值进行比较,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2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样品进行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集,运用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建立黄柏的判别模型;对道地产区及非道地产区黄柏近红外漫反射光谱进行分析,辨别黄柏道地性。以高效液相测定的黄柏生物碱含量值作为参照,运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集84批不同黄柏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黄柏生物碱成分的含量测定模型。3利用建立的新方法对不同规格、不同炮制品黄柏进行内在质量评价。结果1建立了同时测定黄柏中5种生物碱成分的多指标质量控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黄柏中5种生物碱类成分“一测多评”法方法学考察模式;通过一测多评法对30批黄柏药材和饮片中5种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其计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着差异(RSD<5%)。该方法操作简单、专属性和重现性良好,在对照品缺乏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一个新模式用于黄柏药材的多成分定量分析。2建立了黄柏样品、不同产地黄柏、不同炮制品黄柏的鉴别模型。以MSC+2D为预处理方法,在4342.91-5006.3,5804.68-7500,8000-10000波段下,建立小檗碱、黄柏碱、木兰花碱及其总和含量测定模型,其R2值分别为0.9995、0.9760、0.9306、0.9995, RMSEC值分别为0.0453、0.0335、0.0396、0.0498。该方法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快速在线检测。结论本实验综合运用多指标质量控制方法和近红外光谱法对不同规格、不同炮制品黄柏进行内在质量研究,该方法准确可行,可用于黄柏生物碱类成分的质量控制。

罗尚华[2]2013年在《基于~1H-NMR技术对道地药材黄柏和泽泻质量控制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是复杂混合物体系,由于其基源繁多,产地各异,作用机制复杂,生产炮制加工的多样性等因素,使得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是中药研究中的难点。基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和随着现代分析化学技术的发展,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已广泛用于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尤其1H-NMR指纹图谱能够同时检测植物的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是全组分研究不可或缺的方法。多产地或多基源品种是道地药材质量控制的难点,且目前对泽泻、黄柏的质量控制的方式单一,多采用HPLC法测定药材中单个或多个有效成分的含量,不足以体现中药材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急需寻求新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不同产地泽泻药材以及不同品种黄柏药材进行系统研究。本实验室前期已将1H-NMR代谢组学技术成功运用于黄连、藏茵陈的品种鉴别与品质评价研究,本文将1H-NMR的代谢组学技术用于区分泽泻产地、鉴别黄柏品种,旨在加强道地药材黄柏、泽泻的质量控制。目的:以道地药材泽泻和黄柏为研究对象,采用1H-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间药材代谢物的差异和进行质量评价,为泽泻药材产地的判别、黄柏药材的品种鉴定以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建立泽泻药材Alisma orientalis(Sam.) Juzep.和黄柏药材(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秃叶黄皮树P. chinense var. glabriusculum Schneid.、黄檗P. amurense Rupr.)的整体代谢物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中的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方法,以揭示药材整体代谢物差异。2.采用HPLC法测定川黄柏与关黄柏药材中小檗碱、黄柏酮等5个有效成分的含量,并结合方差分析,验证1H-NMR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结果:1.从泽泻提取物中鉴定了4个成分:23-乙酰泽泻醇B (δ2.09,3H,s,-OAc; δ1.15,3H, s, H-18)、蔗糖(5.39,d,H-1)、p-半乳糖(54.52,d,H-1)、丙氨酸(δ1.47, d,-CH3).通过PCA、PLS-DA分析,能有效区分4个不同产地泽泻药材;经核磁定量分析,泽泻药材中4个代谢成分(23-乙酰泽泻醇B、蔗糖、p-半乳糖、丙氨酸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07%~0.19%,0.67%-6.58%,0.20%-0.56%,0.09%-0.18%。以23-乙酰泽泻醇B为质量评价指标,发现四川产地的泽泻药材中含有最多的23-乙酰泽泻醇B,相对含量高达0.19%,因此判断其质量最佳。2.从川黄柏和关黄柏提取物中鉴定了11个成分:小檗碱、巴马汀、绿原酸、阿魏酸、黄柏酮、木兰花碱、黄柏碱、蔗糖、α-葡萄糖、β-葡萄糖、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PCA、PLS-DA得分图显示川黄柏与关黄柏药材有明显的区分效果,而川黄柏的2个基源品种黄皮树与秃叶黄皮树聚集一起,不能有效区分。通过载荷图分析发现关黄柏中含有更多的木兰花碱、巴马汀、黄柏酮、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部分未鉴定的糖;川黄柏中含有更多的小檗碱、黄柏碱、阿魏酸、咖啡酸和绿原酸。部分代谢产物被选择手动积分,进行定量分析,川黄柏中小檗碱、黄柏碱、咖啡酸、绿原酸、蔗糖、α-葡萄糖、β-葡萄糖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47%、0.44%、0.20%、2.02%、1.30%、0.32%、0.42%;关黄柏中小檗碱、巴马汀、黄柏碱、黄柏酮、绿原酸、蔗糖、α-葡萄糖、β-葡萄糖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50%、0.33%、0.15%、0.15%、0.52%、1.58%、0.36%、0.50%。3. HPLC含量测定结果为:川黄柏中小檗碱、黄柏碱、木兰花碱的含量分别为5.40%、0.46%、0.11%;关黄柏中小檗碱、黄柏碱、木兰花碱、巴马汀、黄柏酮的含量分别为:0.44%、0.09%、0.31%、0.31%、0.18%。经过方差分析,黄柏碱、木兰花碱、巴马汀、小檗碱、黄柏酮5个成分在川黄柏与关黄柏中具有显着性差异,这与1H-NMR代谢组学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一致。结论:1.四个不同产地的泽泻药材代谢产物有明显差异,23-乙酰泽泻醇B、蔗糖、β-半乳糖、丙氨酸成为泽泻药材地缘区分的差异代谢物。以23-乙酰泽泻醇B为评价指标,四川产地泽泻药材质量最佳,与传统上认为四川为泽泻的道地产区相符。2.川黄柏与关黄柏药材代谢产物有明显差异。小檗碱、巴马汀、黄柏碱、木兰花碱、黄柏酮、阿魏酸、咖啡酸和绿原酸成为区分川黄柏与关黄柏药材的差异代谢物;川黄柏药材的2个基源品种(黄皮树与秃叶黄皮树)整体代谢成分无明显差异,黄皮树资源极为稀少,建议中国药典将秃叶黄皮树作为川黄柏收载。

王瑾[3]2004年在《黄柏的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芸香科植物黄树皮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f.的干燥树皮(川黄柏、关黄柏)的有关化学成分的测定和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不同产地的黄柏样品质量进行了研究: 1.对黄柏的提取分离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不同提取方法、溶剂进行筛选后。确立了溶剂为盐酸-70%乙醇(1∶100)用加热回流的方法,对提取溶剂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运用正交设计对黄柏成分的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找到了最佳的提取条件。 2.建立了用HPLC法对黄柏中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同时定量的测定方法,考察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的含量与其产地的关系。色谱柱:Kromasil-C_(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乙腈—0.1mol/L~(-1)磷酸二氢钠(磷酸调节pH为3.0)—2g·L~(-1)十二烷基硫酸钠—叁乙胺(25∶25∶25∶25∶0.2,v/v),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0nm,柱温为室温。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色谱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是:盐酸小檗碱:21~495μg·mL~(-1),Y=3.144×10~6X+8.644×10~4,r=0.9999;盐酸巴马汀:2.0~40μg·mL~(-1),Y=7.570×10~5×+1.622×10~3,r=0.9999;盐酸药根碱:0.32~13μg·mL~(-1),Y=4.649×10~5X+2.161×10~3,r=0.9999;平均回收率小檗碱为98.0%,RSD为2.9%,巴马汀为97.7%,RSD为2.7%,药根碱为97.5%,RSD为2.4%。本方法测定了22个不同产地的黄柏样品中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该

王云英[4]2007年在《中药材胡黄连黄柏黄芩的指纹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处于信息化、标准化的时代,中药走向世界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是随着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时至今日,建立在现代分析技术基础之上的指纹图谱控制技术已成为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主要发展方向。中药指纹图谱是指某种(或某产地)中药材或中成药经适当的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志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特征的色谱或光谱图。经过半个世纪的植物化学研究和药理药效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药的疗效不是来自任何单一的活性成分,而基本上是多种活性成分,甚至是“非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或“生克作用”。中药指纹图谱利用其信息的系统性、全面性,较好的解决了准确性和专属性的问题,使中药研究更符合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中药质量控制的里程碑”。本论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概述了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现状、不同的构建方法及其研究应用。第二章以西藏胡黄连为研究对象,运用粉末X射线衍射Fourier图谱鉴定法对其进行了实验分析,获得了西藏胡黄连标准X射线Fourier指纹图谱,特征标记峰值25个,建立了中药材胡黄连质量控制的新方法。第叁章以中药材黄柏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建立一种了用于中药原料药材(黄柏)快速鉴别的检测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技术、样品含水量对谱图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的分析方法能够快速鉴别出不同产地的药材,适用于对原料药材产地的快速判别分析;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CZE)对5个不同产地的黄柏提取液进行了分析,以盐酸小檗碱为参照物,获得了优化条件下的毛细管电泳图、14个共有指纹峰及指纹图谱的6强峰,建立了黄柏提取液的数据化指纹图谱,探究了对其质量控制的可行性;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Fourier图谱鉴定法对1个黄柏对照品,4个黄柏中药材进行实验分析,获得了中药材黄柏标准X射线Fourier指纹图谱,特征标记峰值48个。第四章以中药材黄芩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分析来自不同批次、不同产地的150个样品,建立判别模型,采用叁重交叉验证方法考察所建立的鉴别模型的分类正确率。经建立模型后对已知训练集样本的分类精度高达100%,对未知样本的预测精度达到95.3%,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能,这说明了所建方法性能优良,能够适用于黄芩药材的不同种植产地分类鉴别;采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MECC)对不同产地的黄芩药材水提液进行了分析,以黄芩苷为参照物,获得相应的指纹图谱技术参数。实验结果表明,CE适合对药材整体质量的控制。

祝晨蔯, 林朝展, 莫建霞[5]2004年在《HPLC法测定黄柏药材中小檗碱与黄柏碱的含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黄柏药材中小檗碱与黄柏碱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法梯度洗脱,在同一色谱条件下测定不同批次黄柏药材中小檗碱与黄柏碱的含量。色谱条件:Merck-LichrospherRP-C18色谱柱(4.6×250mm,5μm),流速0.8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84nm(黄柏碱)和245nm(小檗碱)。结果川黄柏中的小檗碱、黄柏碱的含量均高于关黄柏,其中小檗碱的含量川黄柏约为关黄柏的4倍,而黄柏碱则约为2~3倍。结论经过系统的方法学考察,该方法具有简便、专属、稳定、可重复的特点,可用于黄柏药材的质量评价。鉴于川黄柏与关黄柏上述两种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应分别制订含量限度。

李玲慧[6]2010年在《双黄巴布剂的研制与体外透皮吸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连、黄柏是临床上常用中药,其性味苦寒,外用具有散瘀软坚、消肿止痛的功效,现在临床上广泛使用黄连、黄柏制成的外用制剂,主要有软膏剂、洗剂、橡胶膏剂等,但是这些传统剂型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使用不方便,需要多次涂抹,给药剂量不稳定,容易污染衣物,对皮肤刺激及发生过敏反应等。本课题应用经皮给药新技术,将黄连和黄柏研制成巴布剂,探讨其体外释药和透皮吸收机理,以期对黄连和黄柏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个新的、更合理有效的给药系统,促进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黄连、黄柏提取工艺的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法,选取乙醇浓度、乙醇用量、回流提取时间及提取次四个因素,每个因素取叁个水平,选用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以盐酸小檗碱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用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h的条件,小檗碱的提取率最高,所以确定以此条件为最佳提取工艺。2、双黄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通过预试验和单因素考察,初步确定了影响巴布剂基质性能较大的因素为NP-700、甘羟铝、PVPK-90、PVA。采用正交实验法,对以上四个因素进行考察,以初黏力和持黏力为量化指标,结合膏体的均匀性、柔软性、涂展性、膜残留量及对皮肤的追随性等感观综合评分指标,优选出双黄巴布剂的基质配方为NP-700:PVPK-90: CMC-Na:PVPP:PVA:高岭土:甘油:甘羟铝:酒石酸=3.00:1.00:0.5:0.5:0.25:2.5:15:0.08:0.16.通过验证试验说明优选的基质配方稳定、可行,所制得的双黄巴布剂的初黏力、持黏力及各项感官指标均良好。3、双黄巴布剂体外透皮实验的研究采用垂直扩散池进行药物的体外透皮研究,考察不同接受液的透皮速率,结果得出30%乙醇/生理盐水的透皮速率最大,所以确定30%乙醇/生理盐水作为接受液。分别考察氮酮、油酸、丙二醇单一和混合应用时的透皮速率,得出3%氮酮、5%丙二醇、1%油酸合用时透皮速率最大,最终确定采用3%氮酮、5%丙二醇、1%油酸合用作为巴布剂的透皮促进剂。4、双黄巴布剂成型工艺的研究分别考察基质和药物的加入顺序、基质的载药量和涂布方法,确定了基质的加入顺序为填充剂先与赋形剂等用甘油混合后再加入黏性剂,最后分次加入交联调节剂,药物加入到甘油的分散液中,基质缓慢搅拌均匀后用压延法涂布,室温下放置干燥5、质量评价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黄连和黄柏进行定性鉴别,定性鉴别分离度良好,专属性强。进行巴布剂的含膏量、含药量及赋形性实验,结果表明其含膏量及赋形性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要求,含量稳定。进行黏附性实验,结果该巴布剂能粘住24号钢球(钢球重量为19.1g),持黏力的时间为425s。进行了体外释放度和体外透皮试验,结果显示双黄巴布剂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方程为Qn=92.669t1/2+65.965,释药速率为92.669μg·cm-2·h-1/2;体外透皮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方程为Qn=1.5308t-1.2578其渗透速率为1.5308μg·cm-2·h-1。

王佳琳[7]2018年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中药药效组分理论为指导,研究经方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的药效组分,探讨配伍、剂量、剂型对药效组分的影响,为建立栀子柏皮汤与临床疗效对应的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为药效组分标准物质的制备和中药药效组分新药的研制提供关键技术和方法。2方法本文以经方栀子柏皮汤(《伤寒论》)为研究载体,通过文献溯源法考证“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基原,依据经方原则、剂型原则、溶解性原则和临床疗效原则选定目前研究较成熟、药理作用明确且与复方功能主治相关的10种成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木兰花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作为药效组分解析的目标成分,通过HPLC-DAD多波长切换法测定药效组分含量,通过数据分析法解析药效组分与配伍、剂量、剂型因素的内在联系。色谱条件:Syncronis C18 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A)—0.2%磷酸(B);梯度洗脱:0~20min,12%~20%A;20~40min,20%~23%A;40~70min,23%25%A;70~100min,25%~55%A;100~105min,55%~12%A;沆 0.8mL/min;柱温30℃;进样量5μL;检测波长238nm(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木兰花碱、甘草苷);265nm(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酸);360nm(异甘草苷);440nm(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3结果(1)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的药效组分解析①药效组分选定:根据栀子柏皮汤的配方、剂型和功效,选择了与其清热利湿功效相对应的药效组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木兰花碱-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②方法学考察:10种药效组分专属性强、无杂质干扰;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2);平均回收率在96.53~100.25%范围内,RSD小于3%;精密度、重复性以及稳定性试验中的RSD均小于 1.5%。(2)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因素研究①剂型因素:剂型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有显着性的影响(P<0.05)。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栀子、黄柏、炙甘草药效组分均在10~20min有大幅度上升,20min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后含量增加,最终含量与20min时大致相近。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同栀子药效组分总量变化一致,其含量由高到低为(mg/g):60min(39.526±0.821)>20 min(38.728士0.263)>30 min(38.192±0.307)>50 min(37.560±0.731)> 10 min(34.715±0.322)>40min(33.494±0.525)。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回流法提取时药效组分总量大于超声法;采用不同的提取溶剂,回流法提取时药效组分总量大小顺序为:30%乙醇(287.265±0.945)>60%乙醇(242.904±0.647)>90%乙醇(241.764±0.856)>水(100.364±0.746),超生法提取时药效组分总量大小顺序为:30%乙醇(169.897±0.653)>90%乙醇(144.123±0.787)>60%乙醇(122.717±0.836)>水(25.180±0.367),栃子柏皮汤药效组分在30%乙醇中的溶出量最大。②配伍因素:栀子、黄柏、炙甘草叁者配伍后,与单味药相比药效组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P<0.05)。栀子单味药药效组分的含量(mg/g):栀子苷(51.551±0.784)-京尼平龙胆双糖苷(11.444±0.232)-西红花苷Ⅰ(5.999±0.291)-西红花苷Ⅱ(0.597±0.053),配伍后药效组分总量下降了 12.5%;黄柏单味药药效组分的含量(mg/g):木兰花碱(5.390±0.359)-盐酸小檗碱(5.147±0.545)-盐酸巴马汀(1.873±0.057),配伍后药效组分总量下降了 9.21%;炙甘草单味药药效组分的含量(mg/g):甘草苷(8.621±0.251)-异甘草苷(0.702±0.094)-甘草酸(14.612±0.847),配伍后药效组分总量上升了 8.17%,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的药效组分含量为:栀子苷(44.998±0.625)-京尼平龙胆双糖苷(9.707±0.245)-西红花苷Ⅰ(5.599±0.352)-西红花苷Ⅱ(0.586±0.012)-木兰花碱(4.567±0.324)-盐酸小檗碱(3.294±0.211)-盐酸巴马汀(1.406±0.196)-甘草苷(8.265±0.614)-异甘草苷(0.833±0.055)-甘草酸(16.883±0.602)。改变配伍组分时,栀子柏皮汤中栀子药效组分总量、黄柏药效组分总量、炙甘草药效组分总量均下降(P<0.05),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变化规律为:生栀子-生黄柏-炙甘草(43.651±0.625)>炒栀子-生黄柏-炙甘草(39.993±0.547)>生栀子-盐黄柏-炙甘草(38.603±0.258)>生栀子-酒黄柏-炙甘草(38.442±0.335)>生桅子-生黄柏-生甘草(37.713±0.681)>焦栀子-生黄柏-炙甘草(13.961±0.414)。③剂量因素:a.单因素栀子配伍剂量变化,配伍饮片栀子、黄柏、炙甘草及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黄柏、炙甘草剂量不变,栀子配伍剂量分别为1g,3g,6g,10g,12g,15g,18g时,栀子和炙甘草的药效组分总量呈上升趋势;黄柏药效组分总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逐渐上升,依次为 14.023±0.812,23.162±0.536,31.632±0.385,39.535±0.625,42.837士0.724.,47.392±0.048,52.826±0.326,黄柏、炙甘草与栀子的药效组分总量比例的变化范围是1:3.6:10~1:1.8:7。b.单因素黄柏配伍剂量变化,配伍饮片栀子、黄柏、炙甘草及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栀子、炙甘草剂量固定不变,黄柏配伍剂量由1g变化到15g时,炙甘草药效组分总量下降;黄柏药效组分总量上升;栀子药效组分总量先升后降;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经方剂量6g处有最大值,黄柏、炙甘草与栀子的药效组分总量比例的变化范围是:1:2.7:6~1:1.6:4.3。当黄柏剂量为 1、3、6g 时,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偏高:38.024±0.749,41.155±0.385,41.257±0.564;黄柏剂量为 9、12、15g 时,药效组分总量偏低:34.475±0.460,28.43±0.843,25.234±0.590。c.单因素炙甘草配伍剂量变化,配伍饮片栀子、黄柏、炙甘草及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显着变化(P<0.05)。栀子、黄柏配伍剂量不变,炙甘草配伍剂量分别为1g,3g,6g,9g,12g,15g时,栀子、黄柏药效组分总量随炙甘草剂量的升高而降低;炙甘草药效组分总量逐渐上升;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依次为50.479±0.326,46.901±0.585,41.431±0.650,37.76±0.865,34.54±0.840,32.29±0.492。黄柏、炙甘草与栀子的药效组分总量比例的变化范围是1:0.9:5.3~1:2:7。4结论(1)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初步确定了与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功效相关的10种药效组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木兰花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建立了栀子柏皮汤10种药效组分的HPLC-DAD多波长同时测定法,该操作方法具备较好的专属性、精密度和重现性,适用于栀子柏皮汤及其单味药的质量控制。(2)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因素研究①剂型因素:a.汤剂的煎煮时间影响药效组分的含量,栀子柏皮汤中多数组分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部分组分达到一定含量后趋于平稳;少数组分达到一定量后继续加热含量降低,因此一个时间点不能保证所有药效组分的最大溶出率或不受破坏。煎煮时间为20min时药效组分总量接近60min时的最大值,与传统煎煮时间的要求相符。b.改变提取方法和溶剂,药效组分亦发生改变。回流法提取时栀子柏皮汤各药效组分的溶出大于超声法,说明药效组分的溶出率受温度影响较大;各药效组分在一定浓度乙醇中的溶解度大于水中的溶解度,30%乙醇有利于栀子和黄柏药效组分的溶出,60%乙醇有利于炙甘草药效组分的溶出。因此,剂型的制备方法更改将导致有效物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临床疗效。②配伍因素:a.栀子、黄柏、炙甘草与其他药味配伍前后药效组分含量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复方中单味药的药效组分与配伍有关,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是通过配伍实现的,去除方中任意一味药,都会对栀子柏皮汤的药效组分产生影响。b.改变配伍饮片,复方药效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说明同一药材的不同炮制品代表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其根源在于药效组分的不同,应加以区分。当配伍组成为生栀子-生黄柏-炙甘草时,栀子柏皮汤10种药效组分的总量最大,验证了经方配伍组成的合理性。③剂量因素:改变栀子柏皮汤中单味药的剂量,栀子柏皮汤的药效组分与经方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剂量影响配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从而影响药效组分的含量和比例。不同含量和比例的药效组分代表不同的中药,临床疗效也不一样,因此临床用药时不能随意加减处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调控处方用量。综上所述,中药质量控制指标的选取不应以个别几种成分或某一类成分为指标,应以体现中药整体性的药效组分作为考察指标;中药的配伍、剂量、剂型改变时,药效组分含量和比例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中药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的工艺流程操作,临床用药时不可随意更改经方的配伍饮片和剂量。由于传统经方经过几千年的临床验证,其安全有效性不可替代,改变经方原有的配伍、剂量、剂型意味着中药的临床疗效发生了变化,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杜雪[8]2007年在《川产道地药材黄柏HPLC指纹图谱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黄柏(Cortex phellodendri chinensis)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能,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中国药典2005年版已将其与关黄柏(Cortex phellodendri amurensis)——原植物为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分开作为两种药材。目前黄柏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多以盐酸小檗碱作为质量控制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虽又增加了巴马汀、药根碱等化学成分的检出,但无法反映其整体质量信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常用中药,对其从药材、中成药进行质量控制,本文对黄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材指纹图谱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对黄皮树树皮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黄皮树树皮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化合物,鉴定为铁屎米酮-6(Canthin-6-one)和黄柏酮(Obacunone);铁屎米酮-6为首次从该植物树皮中分离得到。对川黄柏药材指纹图谱进行了初步探索性研究,以1%醋酸—甲醇超声提取黄柏药材;制备并检测了12批不同购买地的黄柏药材样品,采用紫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选择pH范围较大的Hypersil BDS C_(18)色谱柱,以乙腈和0.3%磷酸叁乙胺水溶液为流动相,按非线性洗脱条件:0~15min,乙腈15%~25%;15~35min,乙腈25%~40%;35~40min,乙腈40%~90%;40~60min,乙腈90%~100%;检测波长305nm,柱温25℃,流速0.8ml/min,进样量5μl进行梯度洗脱;建立了黄柏药材指纹图谱,确定其中的9个共有峰作为指纹图谱的特征组分,并对其中巴马汀及小檗碱2个峰进行了化学鉴别;而铁屎米酮-6(Canthin-6-one)和黄柏酮(Obacunone)由于在药材中含量较低,其峰难以在图谱中体现。本研究对川黄柏药材指纹图谱进行的初步探索性研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但RP-DAD色谱指纹图谱只能检测有紫外吸收的成分,还有很多无紫外吸收的成分不能在指纹图谱中反映出来。由于小檗碱含量较高,其它成份的峰高相对较低,造成含量较少成分细微特征的丢失。对该药材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仍有待深入。

关树光, 韩曦英, 宋美薇, 王鹏辉, 杨迪[9]2018年在《吉林省不同产地关黄柏药材质量的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吉林省不同产地关黄柏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并为药材道地性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关黄柏常规检测内容与方法,对吉林省不同产地关黄柏药材的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和小檗碱、巴马汀的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相对关联度为测度,构建灰色关联质量评价模型。结果:不同产地关黄柏药材相对关联度值的范围为[0.420 2,0.566 2],说明各产地关黄柏的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药材质量优劣次序为龙井>图们>九台>永吉>柳河>磐石>公主岭。结论: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可以为吉林省不同产地关黄柏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提示吉林省龙井产关黄柏为优势特色药材。

杜磊[10]2015年在《回药烫伤膏制备工艺研究与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药烫伤膏是我国回族临床用于治疗浅II度烧烫伤的名优处方。该药膏由乳香、没药、大黄、黄芩、黄柏等药材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收敛生肌的作用。但由于回药烫伤膏的生产工艺一直沿用历史方法,缺乏现代质量评价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和应用。本论文运用现代制剂工艺,对回药烫伤膏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优选出了最佳的制备工艺,制定了回药烫伤膏的质量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回药烫伤膏中各药材提取工艺研究。根据处方中不同药材的化学性质和药理作用,对各味药材进行了分组,并研究其提取工艺。采用亚临界萃取技术提取乳香和没药中的挥发油。以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乳香、没药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原料粒度80目、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30min、萃取1次,提取率为5.19%;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所提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共鉴定出39种化合物。其中苯氧乙酮含量最高,为37.04%;[1R-(1α,7α,8a.α)]-1,2,3,5,6,7,8,8a-八氢-1,8a-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萘含量次之,为8.16%。采用乙醇回流法对回药烫伤膏中的大黄和黄芩进行提取。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乙醇提取液中大黄素和黄芩苷含量,以大黄素和黄芩苷含量及干膏率为考察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大黄和黄芩的提取工艺,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8、提取次数为2次、每次提取9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大黄素含量为24.96%、黄芩苷含量为17.80%、干膏率为40.83%。采用乙醇回流法对回药烫伤膏中的黄柏进行提取。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乙醇提取液中盐酸小檗碱含量,以盐酸小檗碱含量及干膏率为考察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黄柏的提取工艺,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5%、料液比1:10、提取次数为2次,每次提取12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盐酸小檗碱含量为2.45%、干膏率为19.00%。2.回药烫伤膏制备工艺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回药烫伤膏的最优处方。其中,油相基质为:单硬脂酸甘油酯6.23g、液体石蜡12.46g、固体石蜡1.65g、油酸山梨坦1.20g、凡士林1.65g、蜂蜡1.20g;水相基质为:聚山梨酯-80 0.96g、蒸馏水24.00g;防腐剂:尼泊金乙酯0.06g;药材:大黄、黄芩、黄柏干膏共计0.23g,象皮细粉0.14g,冰片0.18g,乳香、没药挥发油共计0.04g。最佳制备工艺为:采用乳化法在65℃下乳化35min,制成油包水型乳膏。3.回药烫伤膏质量评价。对回药烫伤膏的感官、含量及微生物限度等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该制剂各项检查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R软膏剂的有关规定。粒度检查无大于180μm的粒子;微生物限度检查合格,细菌数、霉菌数及酵母菌数均在规定范围内,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回药烫伤膏中乳香、没药、大黄、黄芩、黄柏、冰片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均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说明该方法精确、专属性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回药烫伤膏中大黄素、黄芩苷及盐酸小檗碱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每1g回药烫伤膏中大黄素含量不应少于0.78mg,黄芩苷含量不应少于0.60mg,盐酸小檗碱含量不应少于0.09mg。

参考文献:

[1]. 黄柏不同规格、不同炮制品内在质量研究[D]. 吴珊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2]. 基于~1H-NMR技术对道地药材黄柏和泽泻质量控制的代谢组学研究[D]. 罗尚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3]. 黄柏的质量评价研究[D]. 王瑾. 沈阳药科大学. 2004

[4]. 中药材胡黄连黄柏黄芩的指纹图谱研究[D]. 王云英. 中南民族大学. 2007

[5]. HPLC法测定黄柏药材中小檗碱与黄柏碱的含量[J]. 祝晨蔯, 林朝展, 莫建霞.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4

[6]. 双黄巴布剂的研制与体外透皮吸收研究[D]. 李玲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7]. 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8]. 川产道地药材黄柏HPLC指纹图谱质量标准研究[D]. 杜雪.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9]. 吉林省不同产地关黄柏药材质量的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J]. 关树光, 韩曦英, 宋美薇, 王鹏辉, 杨迪. 药物分析杂志. 2018

[10]. 回药烫伤膏制备工艺研究与质量评价[D]. 杜磊. 陕西科技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黄柏的质量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