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建设和建筑规划设计的影响分析论文_刘晓

浙江华展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在世纪之交,我国正快速地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一现象使整个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并对社区规划、住宅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研究对比了其他一些国家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社区规划和住宅建设提出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规划;住宅建设;

1 初步研究的情境和导因

1.1人口老龄化的推送程度

判定国家人口高龄化的数据为国家超过六十岁的人口比例,若是这个比例越过百分之十,或是在总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超过百分之七,那么依据联合国的规定,该国家就已进入了人口高龄化。2015年,我国的老龄人口超过了2亿,老龄化占比达到29.3%,如下表所示:

1.2我国的老龄化趋势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进程,根据我国相关老龄化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2008年至2009年期间,60岁以上人口的增长数量约为七百多万,而2009年至2010年的增长量更是达到了一千万。

2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导致的影响

2.1老龄化对我国的改变

相关研究显示,到2030年我国的人口总量的年龄分布形势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人口的总数量和素养产生转变,流动性增长较快,老龄化增速提高,人口数量的分布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剧,这将成为后续三十年里我国老龄化现象十分严峻的时期,而且会随着时间的越来越不乐观。老龄化进程的问题迅猛袭来,已成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刻不容缓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2.2面向我国社会的改变

我国的经济将在目前开始的几十年里迅速增长,但是对于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中,不仅是老龄化人口的医疗问题、老龄人口普通生活问题,还是针对老人的便利、服务各项措施问题,都没有进行提前的准备和考虑,这对于后续老龄化进程的持续增长管理很不利,也会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老龄化问题的快速增长让社会的生产力持续减弱,也让从事生产工作的人们转换为被服务人群的社会角色。

2.3面向各个家庭的变化

目前家庭成员组成中,独生子女家庭占了很大的比例,老龄化问题面临着很多复杂的情况,如老龄人口无子女赡养、独生子女高龄、老龄人口疾病治疗等情况,参照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空巢老人的现象在各个地区接近超过半数,在部分的一些一二线城市中高龄老人空巢占比甚至达到百分之七十。根据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家庭构成情况朝着独立化、单体等形式发展,八零后等首批独生子女也逐步组建了家庭,这个过渡期间正逐步形成四个老人抚养两个年轻人,再养育一个孩子的家庭构成,反向的来看,年轻人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在日常的生活容易忽视对老人的关注和照顾,对此也削弱了和谐的家庭生活。

3 老龄化社区扶助现状

3.1对于社会中面向老年人扶助设施严重不足

现今高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比例持续增长,但是国内对于养老的相关政策保障和养老基础设施配置都存在不足,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得不到保障,养老机构等设施出现滞后,没有专业的养老机构和规范、体贴的关心服务: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和设施区域仅限于养老院、老年人群活动中心等,缺乏社会基础设施。社会对 于老年人的关注严重缺失,让老年人在精神层次上也得不到慰藉。

3.2关于相关研究的综合叙述

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都将经历老龄人口比例逐渐升高的过程,这是一种年轻人占比减小、高龄人数增长的情形,目前世界的所有国家中,超过半数的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属于和多种因素差别没有关系的非异质的情形。

美国的一项精神研究结论表示,在美国自杀人数中老龄人口占比约为25%,而自杀的高龄老人中百分之八十是男性,研究表明引发老人自杀的关键是比较封闭的社会环境和抑郁症。从而提倡老年人可以有计划的进行锻炼、运动,或进行一些艺术性、娱乐性的活动,调节自我情绪和身体健康,使得自己可以心情愉悦,也产生以自己为导向的快乐心情的活跃气氛。

日本有一项相关制度,是为高龄人口或身体功能不全而引发的不适行为提供保险,保证社会生活中可以在医疗养护、生活照料等方面帮助相关的老年人,形成互相关联的综合性、全面性帮助,给予老年人不仅身体上的照料,提供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能够提升高龄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完善社会服务。

4 老龄化与建筑规划设计理念的研究

4.1有关居住环境的理念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空间设计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是人们生活中思想需求的重要突破,将住宅区从单一的住房、绿化延伸到满足各年龄层活动的宜居环境和设施建设,相应的社区也根据住宅中高龄老人的人数比例提供相应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增添更多适宜高龄老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内涵思想。

(2)当前居住空间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反封闭的设计理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区域中对公共空间有了更高、更全的要求,也同样延伸到住宅环境和社区服务,再结合居住人群中高龄老人的占比情况,居住空间的设计也将更多的考虑其相关的因素,并追求更好的发展方向。

4.2关于行为学的理论

行为学理论的应用即在处于某一特定情况内,有不同的独立性、特征性人群,具有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一些行为和活动,或者说是拥有同样特点的人群,显现了相同的行为表象。规划建筑设计中应用行为学,即考虑到社区住宅中高龄老人这一群体,若是年轻人居住占比较大的环境,如何满足较少性老年人的生活所需;若是高龄老人较多的居住区,那么因老年人的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居住的环境、社区,从而使得不管什么条件下的建筑设计,能够适应人群居住的特点设计不同风格的住宅区,从而既融入建筑美学,也将相关理论研究融入其中满足住户需求。

4.3区别于原有城镇中社区创立的思想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小区中也越来越重视社区的作用,住宅环境不仅仅依靠建筑风格,更多的是社区的能力与后期经营,社区的建立即利用社区的服务能力更好的建设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社区角色的建立不仅在于解决住户日常的一些问题琐事,更是在细节上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和小区环境、活动的丰富性。目前城市发展中十分关注住宅建筑中社区的设立和环境,这也是对老年人帮衬的社会公共设施机构,可以从人们的基本生活中帮助老年人,解决高龄老人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比如照料空巢老人、社区活动等,由此从生活和精神上都更加关注老年人,发挥出社区更大的作用。

5 总结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也显现出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伴随而来的各项问题都将逐一呈现,老龄化问题成了我们迫不及待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同时,建筑设计时考虑高龄人口是重要的解决方式之一,在住宅建筑的基础之上要充分考虑小区老龄化的问题,在原有的环境设施上为老年人设置专门的社区服务和环境设计,将建筑设计与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在生活基础上改善高龄人群的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雪,侯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1.(4).

[2]赵英男.媒体审判现象思考[J].传承(学术理论版).2008.(2).

论文作者:刘晓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2

标签:;  ;  ;  ;  ;  ;  ;  ;  

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建设和建筑规划设计的影响分析论文_刘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