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辐射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我国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03)06-0060-03
一、经济辐射理论分析
1.经济辐射的概念及特点
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经济辐射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经济辐射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对外开放和资源自由充分流动。(2)双向辐射,缩小差距。在经济辐射中,发达国家(地区或城市)与落后国家(地区或城市)存在着互相辐射。前者向后者传递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本、管理经验、信息、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后者向前者提供自然资源、人才、市场等到。由于前者向后者传递了先进的生产资源,通过接触能够缩小两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3)辐射的速度和程度与其距离和关系有关。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或城市)对落后国家(地区或城市)的辐射距离越近关系越好,其辐射越充分、辐射的速度越快,辐射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4)经济辐射的媒介主要是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即经济辐射是通过交通、信息和各种关系进行的。(5)经济辐射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效应。(6)经济辐射的方式主要有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经济辐射是依空间和产业为途径,以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劳动等)的流动为纽带来完成的。
2.经济辐射理论的主要观点
(1)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最早于1955年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雷提出。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总是首先由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极。他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增长极的辐射表现为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使资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集中;之后再通过扩散效应把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的腹地。
(2)点轴开发理论。它是把国民经济看作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结构,“点”即增长极,“轴”即交通干线。松巴特认为“空间极化不仅会出现在若干点上,也可以出现在连接各点的重要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线状地带上。因为这类交通线的建立将有利于人口流动和物资的运输,从而有效地降低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在沿线形成有利于产业布局的新区位。因而它一产生,就会对产业和人口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导致产业和人口在沿线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长极与点线一体的极化带。使极化过程与扩散过程在空间上可以沿着既定的方向连续进行,由单个、静态的点成为一个空间的量,因而具有了动态的性质”。从总体看,它既是以轴线相连的产业密集带,又是一个经济能力的空间辐射的方向。
(3)网络开发理论。在经济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以构成现代区域的空间开发结构,实行网络开发。网络开发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大要素:一是“节点”,即以各类中心城镇为增长极;二是“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所吸引的范围;三是“网络”,由物流、人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组成。网络开发可提高节点、域面、网络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网络的影响则可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调整组合。这是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
(4)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经济梯度是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异。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逐步传递。
(5)循环累积因果论。1957年缪尔达尔曾提出过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首先是从一些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发展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时,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回流和扩散两种不同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差距。
(6)中心——外围论。弗里德曼将经济系统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经济结构。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当经济持续增长进入一定阶段后,随着政府平稳发展政策干预加强,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
(7)倒“U”型经济发展理论。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逊分析了世界上4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倒“U”型经济发展规律。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是不断扩大的,但经过一定时期,平衡的力量将使区域差距保持稳定;当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差距将随着总体增长而逐渐下降。
(8)知识溢出理论。阿罗(Arrow,1962)最早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解释经济增长,他假定整个经济体系内存在着技术溢出,在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的竞争性均衡是一种社会次优,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政府可能采取适当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率,使经济实现帕累托改进。美国经济学家罗默(Romer,1986)在其知识溢出模型中,用知识的溢出效应说明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惟一源泉,强调知识的外部性对经济的影响。卢卡斯(Lucas,1988)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则认为整个经济体系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的溢出造成的。由知识溢出的聚集经济、规模经济产生的技术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即技术溢出效应,金融外部性则是与市场扩大相联系的外部经济)使要素边际收益递增,从而是引起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聚集和扩散。
二、经济辐射理论的运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1.增长极网络化:积极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
城市不仅意味着它是人口流动、资本聚集、信息集中、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中心地区,更意味着它是人才分流、资本扩散、信息传播、科技推广的要地。因此点辐射理论特别强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
实施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战略主要有以下4条路径:(1)选择走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城镇化道路。(2)实施稳健的城镇化发展政策,使城镇化与经济同步增长。(3)逐步实现城镇发展的高度化和网络化。根据城镇发展的路径(“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城镇发展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当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展规模的同时,我们要逐步实现中小城镇的不断升级。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依托,着力发展小城镇,特别是发展中心集镇。通过政策引导、吸纳城乡资金,大城市辐射等来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根据城镇布局网络化原理及不规模城市的辐射功能,我们合理布局城镇网络,形成大中城市围绕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围绕中心大城市、中心集镇围绕中小城市、中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发展网络格局。以特大或大中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卫星城市和城市带。通过城镇发展的高度化和网络化的扩张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使其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4)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搞好中小城镇建设。
2.点、轴、网开发互动:加快沿线经济发展
(1)充分发挥长江经济辐射带的作用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江经济辐射带是指沿长江及其100~200公里范围内的经济区域。长江经济纵向分为上、中、下游,延伸四个经济圈。长江上游经济圈是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以长江上游和铁路干线为轴线,形成沟通西部不发达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长江中游经济圈是以长沙、武汉、南昌为中心,以长江中游和铁路干线为轴线,加强东西、南北通道建设和沿江港口建设。形成以长江为轴线的工业走廊,并将洞庭湖、鄱阳湖、江汉平原建设成我国重要的农、畜、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长江下游经济圈是以上海、南京、合肥为中心,强化对苏北、皖北的经济辐射。西藏、云南、贵州作为长江的延伸经济圈,要增强长江对其的纵向辐射作用。
(2)发展以陇海——兰新铁路和沿线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主要是指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沿陇海——兰新铁路及其100~150公里范围的地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开放要采取点、轴方式推进,南北拓展、中部突破、西部开发的资源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构想是:以陇海——兰新铁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航空、通信干线为轴线,以沿线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为节点城市,呈串珠状展开。
(3)大力开发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带。京九铁路是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跨越了十省市区,连接五大流域,是我国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级线路,没线是人口稠密,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该地区应抓住机遇,利用铁路大规模进行区域发展。
(4)发展沿边经济带。我国内陆有9个省、自治区同15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2.5万公里,沿边地带开放与开发,可使沿海与内陆相互结合,东西呼应,南北互动,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层次和力度。可将少数民族地区变成开放前沿,边境贸易为突破口,带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旅游业的优化和组合。通过引进接壤国家的资金、技术及相互往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边境地区产业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提高各族人民市场经济意识、开放意识。
3.面辐射扩散化:加快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
(1)按照我国经济梯度分布的实际和梯度推移的规律,扩大东、中西部间的经济辐射。东南沿海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经济技术优势,积极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走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将其传统产业和市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处于国家腹地地位,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低于东部,起有“承东启西”作用,一方面要抓紧能源和原材料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承接东部地带转让出来的国内市场份额和相应的传统产业,综合发展资源型产业和加工型产业。西部地区要以资源开发为主,着重开发国家急需而又为本地区富有的资源,同时根据区内市场的需要发展“进口替代”型产业。
(2)充分发挥我国三大发达区的横向辐射作用,既要加快其内部的经济辐射,还要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京津唐城市区为辐射源带动河北、内蒙、山西的经济发展;以长江三角洲为辐射源,带动苏北、安徽、江西的经济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辐射源带动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的经济发展。
4.超常思维: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由于地区差异的客观存在,梯度推移在空间上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既有由高至低正梯度推移,也有跳跃式的推移,还有逆梯度的推移和多种推移方式并存的混合式推移。在交通运输设施、通讯手段比较落后的时代,空间推移速度慢,传递的距离有限,梯度逐级推移的作用较明显。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条件和信息传递手段的改善,现代技术空间推移的速度和规模大大改变,跳跃式的推移日益频繁。技术革命将会给落后的地区带来超越发展的机会。而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并非按经济发展梯度的高低顺序进行。只要经济发展需要,又具备某些特殊条件,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开发新的产业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