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南中学 266200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认真履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更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鉴于此,我们始终坚持德育为首,以德育人,着重建构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强化管理,构建养成教育的学校大环境
中国有句古话,环境造就人。新生入学,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环境的第一认知很重要。为了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我校首先在学校管理层提高认识,明确日常行为养成的重要性;并把它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实行领导对口负责责任制,从校长——主抓德育的副校长——政教主任——级部主任——班主任——学生家长,一步一个脚印,环环落实。
1.全方位营造良好日常行为的舆论机制。学校总体布置策划,从学校大门、两条主道、教学楼大厅、电子显示屏、走廊到教室,日常行为规范、儒家思想、名家名言,从爱护一草一木、勤奋学习到修身养性,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学期初、寒暑假,学校都有一封图文并茂的《致家长一封公开信》,介绍学校的办学宗旨、规章制度,取得广大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从学校——家庭——社会,营造育人的大环境,构建浓厚的养成教育舆论机制。
2.多彩活动,让规范深入人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众所周知,“规矩”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标准和言谈举止。初中生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而言终生受益。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知规范、守规范”。
为了使“规范”深入人心,学期始,开展“学规范,做新时代的青少年”活动,籍此举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规范、熟悉规范,作到“心中”装规范、举止照“规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年根据重要节日,学校团委组织举行一系列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清明节引领学生《学先烈,感恩生活》;国庆节举行《我爱祖国》文艺汇演等;学期中,举行《学规范、守规范》手抄报展览、“文明礼貌你我他”活动,小品、独幕剧、相声等,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从而在学校中树立起“守规范、讲文明、有礼貌”的优良校风,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养成行为,在训练中形成规范意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的关键时期,是真正学习自我做人的开端。此时规范常规制度,强化学生遵纪守规意识,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保障。
1.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都是通过班主任的引导教育下和班级集体的影响而成。因此,学校首先抓好班主任这一环节,着力打造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
加强日常行为管理责任制、营造良好的班风、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是学校的主打篇。在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12条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学校管理机制,以级部主任和班主任为骨干,齐抓共管,不断强化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现代中学生形象。激励更多的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个细微动作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全校22个班逐步形成了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使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感召。
2.重点夯实学生的卫生、学习、纪律、活动安全等规范。“习以养性”、“严而有格”,长期的养成实践可以培养道德毅力,锻造优秀品质。具体做法是:(1)提出要求。要求全体师生积极做好规范的各项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2)抓好落实。(3)加强检查评比。
由此,由小及大,由浅入深,强化其卫生、礼仪、书写、劳动习惯的养成,切实打好学生做人的基础。
三、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要身正为范、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做到。所谓,“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在开学初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视其为行动指南,时时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同时,借助古今中外的典型案例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事例激励、鞭策学生,对班级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表扬鼓励,使其他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自觉模仿,自我成长。
四、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就读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而父母应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启蒙教师。因而,家庭教育对孩子日常行为的影响极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鼎力配合。因此,学校学期初、期中、期末,每次月底诊断检测都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成绩和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双管齐下,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连锁机制,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及时修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从而让好习惯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论文作者:荣学刚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行为习惯论文; 习惯论文; 教师论文; 日常行为论文; 日常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