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决定一堂课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 课堂氛围
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决定一堂课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两点:一、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的方法1、宽松和谐激趣法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去寻找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提高学习效率。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往往胜过责任感。在教学中应关心学生的心理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发展学生的潜能。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常规教学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激发兴趣为动力→师生互动为载体→共建和谐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简称为“激趣、互动、和谐”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学生潜能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为学习动力。注重学法指导、课堂的师生信息交流、互动有助于语文知识的落实。以人为本共创和谐为目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激发潜能的目的,促使学生和谐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教师魅力激趣法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一副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 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词简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日教日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3、认真倾听激趣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呢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
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4、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据研究表明,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论文作者:杜维鑫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4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气氛论文; 氛围论文; 兴趣论文; 互动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