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
【摘要】目的 探究综合护理对发热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抽选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发热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护理满意度为100%,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7.5%、护理满意度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对发热患者的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使体温恢复正常并维持稳定,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发热;护理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中枢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1]。现抽选我院收治的80例发热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综合护理对发热治疗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发热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54.3±1.2)岁。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2.1定时测体温
37.2~38.5℃,2次/天;38.6~39℃,4次/天;大于39℃则应酌情增加测体温的次数,至少6次/天。
2.2适当休息
高热患者由于代谢增快,消耗多、进食少,故体质虚弱,需绝对卧床休息。低热患者酌情减少活动。
2.3加强营养和体液的补充
高热患者应给予高热、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每天总热量不低于3000kcal。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24h进入液体量约3000ml,以防患者发生脱水,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除[2]。
2.4物理降温
体温39℃以上时应给予物理降温。物理降温30min后测体温。持续冷敷物理降温者,应保留一侧腋下勿置冰袋,或选择测量肛温,以保证测量体温的准确性。具体方法如下。
2.4.1头部冷敷:用冷毛巾及冰帽放于头部,同时也可将冰袋放于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冷敷时需注意防止冻伤,尤其应用冰袋时,要经常更换冷敷部位,冰袋须用干毛巾或干敷料包裹,以防局部冻伤。
2.4.2酒精或温水擦浴:用30%~50%酒精擦浴或用32~34℃温水擦浴以助蒸发散热[3]。擦浴时,注意保暖,可分部位擦拭,其余部位盖好衣被,防止着凉,加重感冒。如周围循环不良者,应在擦浴过程中,以热水袋置于足底部。
2.4.3冷盐水或温水灌肠:可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冷盐水灌肠或温水灌肠。
2.5口腔护理
长期发热患者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内食物残渣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由于维生素缺乏和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和口腔黏膜溃疡[4]。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做口腔护理,口唇干裂者应涂油保护。
2.6皮肤护理
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随时擦干汗液,被套、床单、衣服应经常更换。对卧床时间较久者,应协助患者翻身,受压处予以按摩,防止发生褥疮。
3结果
3.1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2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4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外源性致热源是指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引起发热[5]。内源性致热源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而非热源性发热见于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等[6]。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解决发热的根本办法。如感染性发热,根据感染源不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脱水的患者积极进行补液;发生药物反应时立即停用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本研究中两组发热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中,显效26例(占65%),有效13例(占32.5%),无效1例(占2.5%),治疗总有效率为97.5%,40例患者均对护理满意,即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中,显效19例(占47.5%),有效12例(占30%),无效9例(占22.5%),治疗总有效率为77.5%,其中32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0%。故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强对发热患者的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使体温恢复正常并维持稳定,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合军.成年人长期发热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14).
[2]高淑香.脑出血患者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858-2859.
[3]王秀明,刘晓晶.发热症状的临床护理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1).
[4]石英.干扰素发热反应预防性用药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6).
[5]王淼.急性脑血管病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4,(7).
[6]续建芳.急性脑血管病发热患者实施病因护理的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z1).
论文作者:郭雪秋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患者论文; 满意度论文; 热源论文; 体温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