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社会文明道德“逆生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让论文,生长论文,道德论文,社会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庆“黄金周”引发的井喷式旅游向来是热门话题,其中很多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更是引起诸多“吐槽”。而今年又增加了新的“槽点”:有媒体和民众注意到,在很多景区,往往是小孩比大人更讲文明。有景区负责人说,小学生总的来说最文明,一般不乱丢垃圾,其次是中学生和大学生,而乱丢垃圾的一般都是成年人。 这不禁让人深思。文明程度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按照常理,一个人年龄越大,社会化程度越高,也就越讲文明。但为什么在一些人身上,会“反其道而行之”,出现年龄越大,文明程度越低的“逆生长”现象呢? 我想这其中有学校教育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成年人,在青少年时代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或者在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社会公德教育,所以成年之后缺乏公德意识。因而在这方面,他们比起正在接受社会公德教育的中小学生,显得更为“幼稚”。但这应该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在各级学校教育中,社会公德教育一直都处于重要位置,大部分人都能在上学期间或多或少地受到这方面的教育,从而多少具备这方面的意识。 出问题的主要还是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不可否认,许多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社会公德教育。但也有很多家长在这方面意识淡薄,自己身上就有很多不良习惯,深深影响了孩子。孩子在学校教育下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都被家长的负面示范抵消了,因此才会出现社会公德水平的“逆生长”。 至于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个农业社会,本来对社会公德的要求就相对较低,而且道德责任主要是靠熟人社会来维系。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城市,但传统的影响可以说仍然是根深蒂固,人们还没有学会在脱离熟人社会的督促后,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 从现实来看,许多人不愿意遵守社会公德,这实际上透露出一种轻微的反社会倾向。这种倾向又表明,人们对社会的认同度不够,从而不愿意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他们中的一些人有这样的心理或者潜意识,即从这个社会中得到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关怀不够,于是对社会规则有了逆反心理和违背行为。又或者有人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美好的,他们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根本无足轻重。 一个社会能否变得更加美好,取决于个人、社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应该说,在个人的社会公德培养方面,学校教育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因而才有“小学生总的来说最文明”的局面。关键问题是如何不让青少年这种良善的本心,在成长中被家庭和社会消磨甚至泯灭。一个人的成长,大体上符合“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规律。因此,社会和政府应当努力创造条件,让青少年在成长中接触到更多的美好,而不是更多的丑恶。这样,纯真的本心才会保持,进而发扬光大,令人失望的“逆生长”现象才会越来越少。不要让社会文明和道德“成长起来”_社会公德论文
不要让社会文明和道德“成长起来”_社会公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