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思想解读--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反思_市场经济论文

能力本位思想解读--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反思_市场经济论文

能力本位思想的一种阐释——对职教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本位论文,能力论文,思想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中的能力指人所具有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甚至还包括非体力非智力的因素,如性格、意志、道德品质等。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进步,职业对体力的需求逐渐减少,对智力的需求逐渐增加,并且智力代替体力、支配体力已成迅猛之势。但是体力和智力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空间很小,因此说智力是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人的能力和人的职业工作,二者共同决定了个人生活的质量命运和社会地位。青年时期的教育决定能力和职业的起点,后续的人生进程中能力的应用可以变成职业绩效,职业绩效的累积可以创造提高职业等级、甚至更换职业类型的条件和机会;较高级的职业岗位可以促进能力的发挥并进一步提高能力水平。因此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能力是完成职业工作的主观条件。市场经济中,能力的外显的现实形态就是人力资本。个体的能力决定个体在职业分工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责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财富的创造中,在增进个人的效用和社会的福利价值中,人力资本的地位越来越高,相比之下传统的物力资本地位则日趋降低。个体创新能力是人力资本增值和决定个体社会权力和利益的主要凭据。在承认个体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的前提下,个体间按市场规则的合作是个体创新能力价值最大化的条件。不同层次类型职业角色的专业化和职业权力的社会化正是个体间分工合作的内在要求。能力本位的竞争将逐步取代靠亲缘、靠关系、特别是与官方权力的关系的竞争。个体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是能力本位竞争的主要因素。企业和社会是个体的集合,其能力取决于个体能力的总和与配置状况。

基于个体能力的职业层次、类型差异主要由个人所受教育的层次、类型从而所具有的能力差异决定,分工的发展会使这种差异逐渐加大;而职业间所需要的体力的差异会逐渐缩小。出于在职业等级结构占据理想岗位的动机,社会及个人的能力的培养投入和竞争势头在普遍增长,对教育层次类型的选择提出了日益明确的权利要求。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杰出人物的潜能资源开发利用现在也只不过10%左右,所以人的能力几乎可以无限增长,潜能可以不断开发。正规的学校教育和职业经验的积累都是人们提高能力的途径和手段。按终身教育的思想,学校教育后的长期的职业阶段的学习在人的生涯命运中将起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能力和绩效作为一种社会评价尺度标准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确认。个人要求自身能力获得充分发挥并取得相应的报酬,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要求取得最大的利益回报。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国家已正在为社会能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相应的制度条件和秩序环境。根据能力本位思想,促使能力结构和职业岗位结构动态对应,流动互补,达到不断优化的配置,从而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调动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社会实现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应这种经济发展改革形势和社会用人的能力本位的尺度标准,就必须确立能力本位思想,指导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本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中,能力本位思想的主流地位日趋明显。在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中,知识技能本位的教育模式逐渐地转向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日益明确地凸显出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业精神在各国职业教育改革中逐渐获得日益广泛的认同。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能力本位思想均有具体的体现。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当代教育有四根支柱。它们是当代青年学生顺利通向21世纪的护照。这四根支柱就是“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发展。本文所讲的能力与此是一脉相通的,甚至可以认为“四个学会”只不过是能力本位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传统职业教育的知识技能本位思想集中表现在学会学习一根支柱上,而对另三根强调行为实践的支柱关注不够,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也不够丰富。单一技能训练所能适应的职业岗位范围狭窄,这与生产组织、职业结构“扁平化”及跨职业岗位择业机会大大增加的趋势越来越难以适应。以培养综合性、可迁移性的能力为特征的能力本位思想指导的改革目标正是要克服传统职业教育的这些弊端。如果说传统职业教育以知识技能的“死”堆积为特征,那末现代职业教育则将以知识能力的“活”结构为标志。职业学校学生的智慧同样可以培养增长,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放出异彩。在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和教育文化的深入交流的背景下,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端和职业竞争的加剧、跨职业岗位流动的渐趋频繁,共同决定了能力本位思想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主流思想地位。

回顾80年代以来,我国重点学习借鉴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无不是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德国的双元制,以其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综合能力的学生而成为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这一职业教育模式因此享誉世界。我国则因“国情特殊”而难以学好,推广不了。人们一向讨厌“照搬照抄”。或许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创造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问题是,我们的学习对其中蕴涵的精神领会到位了吗?实践努力到位了吗?制约我们学习创造的首要障碍在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还是在于思想观念?在目前面临的全部问题中,体制与思想二者谁轻谁重,决策中谁先谁后?我们是应该做自我批评,寻找问题的首要根源,还是强调“国情特殊”?我们亲自塑造的现代理念“实事求是”对此如何解答?当然我国职业教育界从学习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办学教学的中国特色应予以充分的肯定。美国加拿大CBE 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法国的能力单元教学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和职业能力等级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澳大利亚能力本位改革的经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都正在被我们重点学习借鉴。虽然这些国家的社会传统和教育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但共同的特征是在不同特点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均推行以能力本位思想指导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工作。这表明能力本位思想正是不受“国情特殊”限制,可以大力借鉴学习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能力经济、竞争经济。这种经济体制内在的特征要求职业教育教学必须奉行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

中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早在50年前就全面深刻的论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思想,建立了大职业主义的教育观。他认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建立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他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先生还结合公民的基本权利,阐释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职业教育实施原则和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大职业主义思想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准确深刻地把握。可以说能力本位的思想是与其完全一致的,并且尚未超越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它为能力本位的思想在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提出提供了强大完整的根基和充分的信心。能力本位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结合当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现状,对其在新的语境中的一种阐释方式。能力本位思想孕育着一种新的社会评价尺度和配置人力资源的新的原则,它是市场经济效率机制的保证条件之一;它不同于传统的官本位、钱本位的社会价值理念,是一种新的社会价值理念;可以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的指导思想。正在努力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为能力本位的思想,同时也为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推行提供日益充分的条件。

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50年代模仿苏联模式建立的,以学科本位为主要特征,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产生活实际。重知识学习,轻职业应用;重学科系统性,轻课程综合性。重统编教材权威性,致使其“故步自封”;轻课程开发的多元性,致使其丧失不同时空中的灵活效用。专业设置以培养“螺丝钉”为目标,重单一的专业技能训练,轻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培养。教学过程中,重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灌输,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知识积累和考试成了最高目的,本当自由发展的学生反倒成了被知识支使的工具。这导致最终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工厂化、标准化,同步化,规模化特征,知识能力结构普遍的高度趋同重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表现缺乏个性、适应性、创造性。这种学科本位模式的一个本质特征在于:因为学生不成熟,对“是非善恶”辨别选择能力低,所以强制代替本属学生自己的选择,侵占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机会。其实这里所持理由正是个性发展的条件,正是培养选择能力的前提。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整体上严重落后于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均要求公民具有“捍卫”自己基本权利的能力,同时具有个性、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创造性,甚至要求公民能够自谋生路,自我创业。而这是不容他人进行代替选择的。以个人能力、绩效为标志的空前剧烈的职业竞争还要求从业者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善于捕捉机遇,开发自己,规划人生。

80年代中期以后,由政府指挥条件较差的普通高中转成职业高中为主要特征的学校转型,使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至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前,传统计划体制还依其惯性在经济社会、教育领域起着主导作用。国家包办教育,包办学校的几乎所有工作的局面没有多大改观。国家教育投入远低于自己规划的目标,同时学校办学自主权,教学自主权又处于严格控制之中,远未落实。有关学校工作和职业教育方面的多项法律也未制订。所以这一阶段前后以学校转型为手段的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主要是政府行政行为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不是经济社会需求对职业教育要求的自然结果。到了9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速度出现徘徊。有的地区发展规模出现萎缩的现象。同时由于这一时期对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对教学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不大,使许多职业学校不顾专业性质课程要求的差异,仍沿袭传统学科本位模式。这导致学校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质量无改善,最终以学生就业难为核心的种种问题暴露无遗。这一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是:在缺乏投入保障和改革的条件下,以行政强力推动为主,学校的发展以数量规模为标志,属缺乏质量约束的规模速度型发展模式。这期间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具体特征是:以行政规划的规模速度指标为主,办学教学的必要设施建设被回避,质量效益受到轻视。职业学校的相应表现是重招生轻培养。以行政强力推动分流为主,忽视学生对教育类型的自主选择权,同时经济社会的真实需求被回避。以模仿套用学科模式为主,远离市场对职业能力的诉求,缺少有系统有规模的教学改革实践探讨,缺少有组织的富有职业特色的课程开发创新。学校的相应表现是重包括学费在内的经费筹集,轻实验实习等教学设施的投入。这种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一大批职业学校陷入生存困境,现在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对外开放层次的提高,我国劳力市场中,初级劳力绝对过剩,就业竞争加剧,城乡普遍出现了失业半失业的现象;中高级劳力严重短缺,而且从业者普遍缺少正式职业资格,其职业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普遍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劳动者总体能力不足,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这种劳力状况正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和服务质量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当前普通高中招生普遍趋热,职业学校招生普遍趋冷。家长对职教质量心存疑虑,学生对学校设置的专业缺乏兴趣,对职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职业教育整体上发展规模出现徘徊,发展速度出现下滑的现象正是初中级劳力市场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也是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之间职业教育规模在政府主导下急速扩张的历史性反弹。这期间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指标政绩”需求掩盖了质量效益同步性提高的要求,质量的提高显著滞后于规模扩张的速度。以条件较差的普通中学转型成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极其缓慢,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职业教育较同层次普通教育成本投入要求更高的职教办学的基本规律。这里要强调的是预期的质量必须以必要的生均财政投入为前提。在八五、九五期间,职业教育的生均财政投入却远低于同等层次的普通教育。这使众多学校只得因陋就简,同时争相开办低投入专业,导致开设专业的大规模重复,学校丧失特色。在职业教育资源极其稀缺的同时,又造成了极大浪费。课程教材开发严重滞后,教学实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传统学科本位模式仍然统治束缚着职业教育。学校对本地区就业半径内经济社会的特殊需求,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力市场发展的方向缺乏调查预测能力,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也缺乏相应的引导调控和必要的服务。学生毕业时缺乏勇气面对劳力市场,甚至毕业即失业。随着近几年经济由粗放的速度数量型向集约的质量效益型的迅速转变,传统的非常态的卖方市场转变为常态的买方市场,低层次的职业岗位竞争剧烈,广泛出现失业半失业现象;同时居民的消费进入自主选择阶段,低质量的产品大量过剩。市场的竞争态势和优胜劣败特征已充分体现。与此相似,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也在进入转型阶段;在《职教法》确立的投入保障条件下,在行政推动和市场牵动双重力量驱动下,通过能力本位思想指导的改革,进入追求以质量效益为主的新型发展阶段。学校的发展,这时候必然以质量竞争取胜为标志。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这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如果职业教育转型严重滞后,必然影响整体劳力素质的提高,而且必然加剧毕业生就业的困难,损害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的传统模式带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特征。有些政策规划本身似乎表明,职业教育的规模速度、学校布局、专业结构、课程教材等与经济社会环境的转型变迁关系不大,政策规划的调整“当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内部自己的事情。经济社会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表明,有些政策规划本身依据不全,措施不周,预期偏执,因此在实践中已明显失灵。计划经济的失败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它不可能及时、真实、全面地收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和传递决策信息。现在职业教育发展强调的是政府的统筹规划权和学校的招生权。问题是这两种权力不能完全反映和替代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类型和学校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是市场经济对政府这一决策主体“越位”行为限制的结果,是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多元主体公平竞争在教育方面的一种权力,也是自由竞争、自我选择、自主决策、自己负责的市场机制所给定的。在经济主体利益的博弈中,市场经济有其自律纠错机制。这是政府对经济干预有效的客观基础。忽视市场经济的这种自律纠错机制,正是计划经济失败的第二个基本原因。象政府管理市场经济一样,代表政府行使教育权力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实事求是”地管理教育呢?对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划,如何“实事求是”地救偏纠错呢?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责任除了落实《职教法》等法规所赋予保障的权力外,更重要的是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环境,改善学校的办学和教学条件;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与学生对教育类型和学校的选择权,为学生个人和学校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服务。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乃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能力本位的思想之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系可谓;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开放更新是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主观保证。放眼考察我国借鉴的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莫不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需求为特征。综合以上观点分析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以增加财政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为前提,以能力本位思想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以提高质量效益和加强特色建设为目标,推动职业教育顺利进入新世纪的历史发展阶段。

标签:;  ;  ;  ;  ;  ;  

能力本位思想解读--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反思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