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且水土流失问题也日益加重。在这种形势下,要想进一步提升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首先就要针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为此,本文章主要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修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修复
在现阶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发展质量与社会效益的关键。基于此,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等建设原则,以此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更好的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土流失问题依旧严峻
近些年来,虽然水土流失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却没有缩小,且依旧在不断扩大。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项目整体的投入相对较少,取费治理恶性循环,再加上人为破坏,这就会大大加重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同时,由于部分基层管理单位轻管理、重利用,缺乏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这就会导致新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进而加重江河的污染。
(二)生态环境修复投资融资渠道单一
在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修复资金的投融资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于政府,社会参与积极性并不高。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修复属于一次性投资,且该项目在建成后,需要大量的管理维护资金以及水毁修复资金[1]。因此,这就会大大降低生态环境修复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
(三)政策性调整制约着水保发展
随着我国相关正政策与制度的不断调整,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与匹配资金到位后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争取到国家项目,获得大量的资金扶持。特别是针对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其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这就会大大增加匹配资金的筹集难度,从而无法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二、生态环境修复的有效对策
(一)制定完善修复规划
在生态环境修复的新时期,要始终坚持创新、绿色、协调与共享等相关发展理念,并根据经济与自然规律来对我国当前的流域规划体系进行完善,并在此过程中充分重视水利规划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进而全面加强生态脆弱流域的保护与科学的治理。同时,相关部门要对生态环境修复规划中现有的公告制度与专家评审制度进行完善,以此来充分发挥规划工作的宣传与引导作用,增强社会对于水利规划的重视程度。另外,健全与完善的修复规划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提升规划具体实施的效果。
(二)合理调整生产布局
在当前形势下,要想有效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修复水平,首先就要充分尊重因地制宜这一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要构建城乡地形地貌、生态修复、水文测报以及水土保持等相关的信息体系,对生产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完善相关措施,以此来为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2]。最后,针对目前生态环境较好,但存在一定水土流失可能性的区域,要适当的采取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等措施,以此来对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发展进行良好的控制。另外,针对部分由人为活动而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要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不必要的人为破坏。同时针对自然因素与历史因素而引发的水土流失,就要给予其综合性的治理,以此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
(三)加大工程建设力度
在生态环境修复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作用,首先就要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对水土流失与污染等问题较为严重的河流区域进行治理,同时也要加大山区、丘陵区等水土保持情况相对较差等重点工程的建设[3],对善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体系进行完善。其次,相关部门要不断拓展资金筹集途径,根据市场的经济规律来开展具体的运作。另外,针对部分特定用户服务的水利建设项目,实际资金要由受益者承担,并依据流域与具体的区域规划来开展相关的建设活动。
(四)完善建设管理体系
目前,由于我国生态环境修复难度较大,因此就需要有关部门不断的健全与完善现有的建设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对水利投融资、工程建设管理以及基层水利管理等相关管理机制进行持续性的创新与完善,以此来确保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4]。另外,我国要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执法责任制,强化监督检查工作,以此来尽可能的减少认为活动与项目开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防止生态环境遭受不必要的破坏。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在生态环境修复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性,首先就要充分做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水土保持科学知识的普及来不断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自觉维护意识,从而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更好的实现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5]。其次,相关部门要不断推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与制度的建设,依法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此来不断强化人们的法制观念,增强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从而为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结束语
综上而言,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通过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完善建设管理体系,建立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从而进一步确保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逐步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进霞.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与策略[J].山东水利,2019(08):23-24.
[2]张培君,张家富,赵金波.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9(16):129-130.
[3]王越博,刘杰,王洋,李双泉.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水运,2019(05):96-97.
[4]马宝祥.环京津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回顾[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8(05):37-39.
[5]张祖鑫.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J].农家参谋,2017(14):260.
论文作者:刘文液,郑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水利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水土保持论文; 生态论文; 我国论文; 资金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