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工作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的转变,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态度、人生价值观和思想、行为等重新定位和变革的过程。这种变革过程,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走出困境、开拓新的局面提供了契机。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走出充满生机之路。近年来,在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问题的探讨中,有人建议将心理咨询机制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认为心理咨询的诸多做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1]而且,有些高校和企业也已经把“心理咨询”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责成原来一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来承担心理咨询工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及其引入机制,则探讨得不多。为促进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有效化,本文拟就此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触及人们的观念和利益的层次也越来越深。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和传统观念正在被冲破,而新的体制和新的观念又未完全建立起来,难免会引发一系列认识水平上的问题和理想信念上的问题,如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势必产生诸如不关心集体和他人、追求物质利益、丧失理想、消极颓废、丧失职业道德、拜金主义、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等各种各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必须正视;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现代中国人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活上和工作上适应现实社会的困难,从而产生精神上和行为上的社会适应障碍,出现更多的心理障碍、人格病变、行为适应问题与行为挫折综合症、精神病、神经过敏症等等,这是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显然,二者之间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但是,彼此的性质、特点却不尽相同。解决的方法前者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来解决。通过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等,运用讲课、报告、学习、讨论、检查、评比、表扬、批评、参观、访问、实践调查、个别工作等多种形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而面对人的健康问题,如果采用严肃的理论教育形式,则似乎很难达到对心理问题的真正解决,而最有效的办法则只能是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去排除。
人的心理问题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主要包括病态人格、心身疾病、神经症和精神病等。调查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心理疾病有见多的趋势,已形成一些家庭和社会问题,开始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所谓病态人格,是一种不良的,违背社会正常生活要求和标准的,不为社会所允许的人格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2]其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追求私欲的满足、自我分裂(表里不一)、无责任感、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怀疑态度、不相信任何人、敏感而又冲动等心理现象。而这类心理疾病的根蒂又主要是情感与意志方面的障碍,与思想、智能无涉。心身疾病也是心理疾病的常见种类,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也就是说,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例如,长期的紧张工作和学习容易造成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胃肠功能紊乱;心理冲突,心理挫折也可引起特定的躯体疾病。如有的人不懂得主动地运用自我意识调节的办法去摆脱不良刺激,而是通过无意识转换为身体疾病,求得“平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临床表现如,爱情或婚姻家庭生活受挫引起胃的过度活动,使胃肠脆弱者患消化不良症,或患偏头疼症;又如被压抑的愤怒,可导致高血压和关节炎等。生活或工作上的适应困难除了使现代人患病态人格、心身疾病外,还存在一些心理不健康因素,如因恋爱引起的思想波动,对青年人的情绪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缺乏工作或缺乏学习动力导致职工中厌工症、学生中厌学症的蔓延;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受到新观念、新思维的冲击,使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很难马上适应等等。
对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心理疾病和不健康因素,显然应当对症下药,不能只靠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应当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即开设有关的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使社会组织成员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任务的不同之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主要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等问题,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和政治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调理人们身心方面的疾病,培养人适应现代快节奏行为生活的精神品格和心理品质。二者都应独立存在。过去,在我们做人的工作中,单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单纯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大缺陷,现在大力提倡把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一大进步。当然,也不能因此而忘记了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独特性。尤其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大浪潮中,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减弱,而且更应该加强。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也并不意味着代替或忽略(视)心理健康教育,或是相反。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谁“优”谁“劣”、相互替代,或相互排斥的问题。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怎样把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思想政治工作
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目的、任务和要求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区别,不能相互取代的,但是它们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强化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可以也完全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双管齐下,从大到小,从抽象到具体,从政治生活到日常生活,让社会组织成员时时刻刻都能把握好自己。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掌握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卫生理论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人的发展的身心特点,健康的心理特征和异常心理表现,保持心理健康的做法,等等。在工作中研究和掌握人们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有哪些心理障碍以及产生原因,不断深入分析和掌握社会组织成员的思想新动向、新问题、提高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水平和技巧。学会借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第二、优化育人环境。人们所在的一切场所都是影响心理状态的具体环境,优化这些育人环境,参与社会组织管理的各方面人员都要发挥积极作用。如加强集体建设,创造心理相容的气氛,创造正确的健康的集体舆论,通过正确的舆论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工作对象之间心情舒畅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给社会组织成员创造互相交往、接触的机会,向他们介绍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巧,使他们获得友谊和减少孤独感,形成自尊的品德,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第三、正确对待有心理疾病和心理不健康的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有心理疾病和心理不健康的人,要做到善于发现,善于引导,既不能忽略不管、视而不见,更不能靠硬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如批评等去解决问题。视而不见既会使有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偏离正常心态,造成不良后果,也会给集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和干扰。靠硬性批评甚至处分来对待有心理疾病的人,教育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对患有身心疾病的人,要给予热情的、细致的关心;了解他们致病的原因,主动与心理机构联系,反映情况,配合心理治疗,在向社会组织成员灌输正确思想的同时,有的放矢,帮助人们排除致病因素,润物无声,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思想政治工作者中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的,不能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人员必须受过专业训练并取得一定的资格,具备有心理专家的身份。心理测验、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特殊的心理疗法和技术诊断都必须经过学习、培训、专业训练。这样才能取得一定资格条件从事心理咨询。
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势下,有关人员要正确掌握这两项工作的异同,利用各自的工作任务、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取各方之所长,并很好地配合,才能做好管理人、激励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工作。
注释:
[1]1991年1月31日《中国教育报》。
[2]参见戴木才著:《健康人格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