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审美化对当代青年审美心理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青年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法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537(2006)02-0030-03
“亚审美”是指人对客观对象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观照活动,这种观照活动虽然含有审美因素,但却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审美观照活动。[1]“亚审美化”之“化”就是化开,就是流行,就是指会产生社会影响并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审美心理的变化。一般来说,它排斥崇高、悲剧这一类需要巨大人格力量参与才能出现的审美形态,对优美、喜剧这类审美形态也采取一种调侃或摇滚式的态度,虽然喜欢却谈不上心悦诚服,往往造成一种可以接受的令人会心的滑稽或畸趣。亚审美化正以一种强劲的趋势影响着当代青年人的生活、思想和学习。亚审美对当代青年审美心理变化的影响包括哪些内容?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研究。问卷内容包含了经典审美艺术和亚审美艺术两个主体部分。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选定了十个不同种类、三个不同职业、九个不同学历层次的青年人进行了调查。从近三百份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特征。
一、当代青年在亚审美冲击下审美心理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突出形象性审美。美的形象性是诱发审美体验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形象性就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凭借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一种感性形态,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事物。因此亚审美文化更注重形象的塑造和包装,强调视觉上的冲击力。一些极具感染力的文学、音乐、电影、电视剧等都开始注意事先的包装、改编,如80年代电视剧《红楼梦》的播放,使书店中该书的年销量猛增数十万套;电视剧《孽债》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早先印制了几万册,但销量势头滞缓,可当电视剧播放之后,不但原印数售馨,出版社又加印20万册也未积压。我们在问卷“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你喜欢看吗?”(见表一)中,有53.97%的年轻人喜欢看,20.41%的年轻人不喜欢;问卷“你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认识”(见表二)中,看过、喜欢的年轻人占69.69%,没看过的仅有15.91%。问卷“你喜欢看FIASH动画吗?”(见表三)中,有66.7%的年轻人说喜欢,只有18.1%的人说不喜欢。这些都表明传统的经典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正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大众审美的习惯正逐渐趋向于形象性审美,读图时代取代了读书时代,注重形象取代了注重品质,感性把握取代了理性理解,人们对视觉的感性冲击已经习以为常了。亚审美这种流行的社会心理对当代人的审美心理产生的影响以及引起的变化已经越来越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表一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你喜欢看吗?
喜欢 很喜欢 不喜欢
中文本科19 4
7
武警战士8
5
法律专科16 6
计算机高职 11 9
10
艺术系 17 8
1
南昌第八中学23 6
10
江西省体校 20 7
3
建工系本科 14 9
3
医院护士10 7
1
吉安三中18 7
13
合计156 65 59
表二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你喜欢看吗?
没看过 看过,喜欢 看过,不喜欢
中文本科5 22
4
武警战士8 53
法律专科1 24
5
计算机高职 9 13
8
艺术系 2 22
5
南昌第八中学2 31
5
江西省体校 6 21
3
建工系本科 5 20
1
医院护士 18
吉安三中8 24
7
合计46200 41
表三 你喜欢看FIASH动画吗?
没看过 看过,喜欢 看过,不喜欢
中文本科20 35
武警战士9 43
法律专科17 85
计算机高职 13 12
5
艺术系 17 35
南昌第八中学30 73
江西省体校 22 44
建工系本科 21 32
医院护士9 36
吉安三中30 45
合计18851
43
第二、注重调侃性审美。当前,迎合大众消费与叛逆欲望,利用现代的声像技术,对历史上的文化经典进行戏说、拼贴、改写、漫画化,以富有感官刺激的与商业气息的空洞能指(如平面图像或搞笑故事),消解经典文本的深度意义、艺术灵韵以及权威光环,使之成为大众消费文化的构件、装饰与笑料的亚审美文化正广泛地流行着。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审美艺术被改造成不再花大力气去反映社会矛盾,而是更多关注人们的即兴感受和当下感觉的文化要素。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被用作音响产品广告的开头曲;各种宗教偶像的人像被制作成商品在各个旅游景点廉价出售(甚至有印制在文化衫上);巨幅的《蒙娜丽莎》复制品被用作瓷砖广告挂在北京街头。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学、电影、电视剧在肆意地戏说历史、改写经典。这些对于经典的戏说、改写形成了洋洋可观的所谓“大话”文艺思潮,文化类型上的所谓“大话文化”实际上就是亚审美化的文化。大话文艺的重要特点就是对经典的改写和戏说,而这又恰恰消解了经典文学包含的价值观,使得一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在调侃中失去了庄严性和神圣的光环。在亚审美化思潮的推动下,任何经典文化和高雅文化都不能幸免被拿来“消费”的危险。“今天,研究《诗经》、《红楼梦》、莎士比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真正的审美已经来到了超市、街心花园、女性的身体、广告、麦当劳等等这一切领域。”[3]
第三、选择廉价性审美。今天,美不再是艺术“蛋糕上的酥皮”,文学也不再是“皇冠上的明珠”。古典、严肃、高雅的文学艺术渐渐和通俗文学艺术平分秋色,甚至有被超过的趋势。通俗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广为流行,牛仔裤、文化衫、迪斯科成为时尚;审美方式上,青年人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审美已不再专属于文学和艺术了。社会生活出现了审美的日常化、生活化,亚审美化正蓬勃兴起。美渗透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今天的审美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以及社区花坛等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与商业活动、社交活动浑然一体,它们之间再不存在严格的界限了。
二、当代青年在亚审美冲击下审美心理变化的原因
当代青年所生活的媒体环境更利于亚审美对青年文化习性的塑造。如今都市生活中电视、电话普及,移动电话迅速进入青年人的生活,报刊杂志中关注青年兴趣爱好的种类越来越多,电脑及电子游戏则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调查显示,青年人一周内媒体的接触情况为:看电视7.161小时,听收音机4.116小时,读课外书3.613小时,读报纸2.505小时,读杂志2.458小时,加起来达19.853小时,接近每周工作40小时的一半。可见,当代青年整天处于媒体的包围之中,当然他们已对此习以为常并更习惯于对媒体的选择性接受。加之亚审美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作用,这对于人性的重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同时,亚审美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亚审美化的发展。亚审美化更多为盈利而制作,在运作过程中,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当然,亚审美对于传统审美而言,他又有着积极的影响。经典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接受的方式正慢慢地发生着变化,面临着一种“快餐化”的命运。但是,也正是这种命运对经典文学产生了一种“变相普及”的作用。经典文学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知晓,比如说《Q版语文》就击中了传统语文教材的软肋,它让青年人体会到了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轻松而快乐的一面,其新鲜活泼的传授方式,更令青年人摆脱了一种近似“思想改造”的痛苦和熬煎。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尤其当他们置身于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时,一成不变的传统教材根本适应不了其需要。因此这种明显含有亚审美因素的文学作品突出了幽默性和趣味性,又兼顾了“思想性”,从而成为当代青年接受经典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不容置疑地要看到亚审美化对经典文学产生的消极影响:亚审美化排斥了崇高、悲剧等一系列需要强大人格力量参与才能呈现的审美形态,实际上就是否认了价值的多层次性,否定了人的主体的丰富性和艺术形象内涵的深刻性。因此,限制了高雅艺术的发展,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使深刻的思维、高尚的人品、崇高的风格受到排斥和嘲弄。[2]
三、当代青年在亚审美冲击下审美心理变化的影响
问卷调查中显示,35%的本科学生认为经典名著适合他们阅读,25.4%的中学生认为经典名著适合他们阅读;同时武侠、言情等属于亚审美化的作品在本科学生中认为可读性强的只占2%,而在中学生中却占到了57.6%。(表四)
表四 你认为那种类型作品最适合你
武侠、言情 经典名著 生活类杂感 历史题材
等大众文化
中文本科4 9 15 7
武警战士
13 1
1
法律专科8 8 12 7
计算机高职 14 9
7 5
艺术系 5 8 12 7
南昌第八中学
13 13 1112
江西省体校 14 3
9 8
建工系本科 8 12
5 6
医院护士8 4
2 4
吉安三中
21 2 12 3
合计 108 69 8659
这一组数据充分显示出:学历层次较高的人群对经典艺术的接受程度比较高,这些年轻人所接受的多半是系统的正规的学校教育,而现代教学过程中由于对经典艺术的强调和普及作用,年轻人在接受亚审美艺术的同时,大多不排斥经典艺术。从接受的渠道来看,经典艺术更多的是从主渠道和学校里获得,而亚审美艺术则更多是自发性以及和同学、同龄人交往中获得。
调查还显示:在亚审美冲击下,当代青年的审美更趋向于个性化、感性化、通俗化,因此我们要正视亚审美现象的存在,不能武断地排斥亚审美的东西,并且应该尽力使之与经典艺术形成互补的良性循环状态,正确理解亚审美化,正确引导亚审美化,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要高度重视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应该理清思路,既看到亚审美化这种流行的社会心理对当代人的审美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引起的变化,也要看到新的审美心理也促进了亚审美的流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已经慢慢地由封闭狭窄的精英文化走向广阔而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利用亚审美的“变相普及”这一积极影响因素来提高青年人的认知能力,以此培养年轻人健全的审美心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