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诚信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_黎族论文

黎族传统诚信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黎族论文,文化与论文,传统论文,诚信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黎族社会有许多调节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治安、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保证群体的统一和谐、维护个人和民族生存、推动黎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习俗和习惯,尤其是蕴涵在那些良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习俗中的诚信文化。这些对黎族社会的团结进步,推动民族山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一、黎族传统诚信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对社会的影响

诚信文化是和谐文化的核心,“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项基本准则。中国古代政治家们均极为看重诚信,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① 因而主张“言必行,行必果”,② 否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③ 所以,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历程中,诚信成为正直诚实、进取勇敢的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支撑点。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在他们自身的文化圈里,仍然形成了自己本民族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如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道德等,这一切都成为黎族社会诚信文化的内核。过去,尽管黎族有些道德观念还带有一些原始的意味,但在今天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过程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家庭教育,树立良好家风

黎族家庭里,父母亲对儿女常施与礼貌教育,教会他们如何尊重别人,如何给老人让路、让座等。如《母教子歌》唱道:“大人讲话有父母,做儿女站边排。人问答有礼貌,不让父母声名败。”④ 在家庭里,有婚姻规范、有媳规。“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方式。但是,无论在什么场合,父母亲都预先让儿女们知道,黎族的婚姻习俗严禁血亲和直系亲属内通婚。青年男女组成新的家庭后,从举婚礼的第一个晚上开始,当媳妇的就要按照黎族的媳规办事。先由新郎的母亲用红巾裹着新娘的手,让她知道家里米缸、水缸和其他家具的位置。⑤ 第二天一大早,夫家的妇女就要带着新娘到河里挑水,给家翁家婆提水洗脸,为夫家亲友送槟榔,下田除草。结婚后四天至一个月内,媳妇最辛苦,按照黎族的媳规,这是夫家考察新娘的日子,媳妇必须早出晚归,辛勤劳动。在家不仅要为婆家挑水、舂米,而且还要到夫家的其他兄弟家挑水,水要挑满缸。媳妇下田拔秧、插秧的速度要快、质量要好,在村里要有礼貌,说话不能粗声大气,不能随便叫别人的名字,要懂得长辈的尊称。平时跟乡亲相处时,不能嘻嘻哈哈、放纵自由,更不能讲粗话和唱色情歌谣。媳妇看见家翁和兄长时要低头,白天看见自己的丈夫要躲开,路上碰到小伙子要用草笠遮脸。有客人进门要问安,不得从客人或长辈面前走过等。黎族的媳规虽然比较繁杂,但是建立新家庭后的青年男女都非常和睦,丈夫有义务保护妻子,妻子有权利管理家庭,在家里妻子不但受到丈夫的尊重,而且享有家庭财产支配权。在黎族社会里,如果男子欺负妇女,就等于侮辱了自己的母亲;丈夫虐待妻子就等于挖掉自己的眼睛,会受到长辈的斥责,而且还会惹来娘家人“兴师问罪”。对于生育问题,黎族家庭非常重视,对怀孕的妻子,丈夫要加倍体贴照顾,不许辱骂。⑥ 黎族家庭虽然简朴,但是家庭成员却很和睦,夫妻之间互相尊重,同甘共苦,父母子女之间有着抚幼养终的道德观念。父母认为生育儿女而不养好是罪过,儿女认为不赡养老人则是不义或不孝。即使是姨夫之间,也有着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的好传统。总之,在黎族家庭里,各成员彼此之间的情感都是建立在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基础上的。这种观念一直在支配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的言行,无论喜事佳节,还是丧事,一家人都聚集在一起,共享喜悦、分担痛苦。

黎族的婚姻家庭是比较稳定的。民歌《白藤红藤永相牵》:“白藤红藤生来白,生欲相泯死相牵。生来同床合席睡,死就同棺合墓埋。”就表示他们终生结伴、至死不渝的信念。在家里,夫妻关系是建立在互信互约的基础上的,所以黎族家庭少有抛妻和虐待妇女的现象发生,如今黎族家庭里还流传着夫妻感情专一、斥责破坏他人夫妻感情的行为、誓不做第三者的民间故事《盎哇鸟》,就折射出黎族人民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另外,在黎族谚语里也有这样的表述:“闲眼不看鸟飞天,闲手不摸别人妻。”“能穿朋友衣,莫谋朋友妻。”

(二)团结互助,路不拾遗

黎族社会是一个团结互助的社会。在黎族谚语里,象征性的描写比比皆是,如“一人有难众人帮,一家有事大家忙。”他们认为“一只蚂蚁拉不动一粒芝麻,一群蚂蚁能搬走一条青蛇。”“一人难堵住小溪,万人能把大江治。”“单丝难以纺成线,双纱纺来线方成。”要求大家“莫学蜘蛛各张网,要学蜜蜂共酿甜。”所以,在黎族村寨里,谁家有红白喜事,或遇天灾人祸,全村人甚至远近邻村和素不相识的人,都会不计较任何报酬,不计任何条件来帮忙。其气氛与理念,正如《团结睦邻歌》所表述的:“团结睦邻心胸宽,友爱和好村庄答,篱笆有架才坚固,山藤有芽茎叶发,团结睦邻心胸宽。”

过去黎族社会是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按黎族的传统,每家都要在村寨旁边建小仓库,把家里的粮食和贵重物品都保存在小仓库里,从来没人破仓盗物。不偷窃是祖先的谆谆教诲,黎族谚语这样表述:“宁愿洁身而死,不愿污身而生。”“人生乜贵器,品德最值钱。”“莫玩人家放的木,不动人家放的竹。”“贫不行盗,富不行暴。”很多地方的宗族都把不偷窃作为族规。清代黎族社会“遗物不敢盗窃。”⑦ 对盗窃案,族人是很痛恨的,特别是偷牛,过去曾因偷窃而引起村与村、峒与峒之间的械斗。对偷窃者如何处理,黎族也有自己的规矩,“按惯例,对别村别峒的人犯了偷窃罪,要按‘偷一赔十’的原则来处罚,罚得的东西要分一部分给村里的老人或村民享受。”⑧ 对偷猪、偷鸡的也都有处罚的细则。对本村本峒的人犯了偷窃罪,一般由村里的老人从中调解,赔回原物和请老人和村里人共吃酒肉当场认错。⑨ 此外,黎族人还有“禁星”和“插星”的习惯,在民间他们虽然没有出示广告、告示、禁令、契约等文字之类,但是他们所使用的“禁星”和“插星”则是黎族社会里人们必须遵守的习惯。

“禁星”是针对外地发生瘟疫时,为保村寨安全,不让外地人进入本村寨,防止瘟疫传染,以挂吊树叶为禁忌的一种符号标记。有时家里生小孩,猪生仔,下谷种或酿米酒,也会以挂吊树叶为“禁星”。凡是有“禁星”的地方,人人都要遵守,违者会被谴责为不懂情理的人。“插星”也是黎族人的一种特殊的符号标记,他们以插棍结草或划“X”为符号。在生产实践与生活里,凡是人们看好的山地、树木、果树、牧场、草地、鱼塘、蜂窝等,一时不能利用又要说明物已有主的,就以“插星”为标记,别人不得占用,谁要偷走或占用别人标明的“插星”或刻有“X”记号的物件,就会被视为没有道德的行为,会受到人们的斥责、咒骂。

(三)恪守信用,刻竹(木)结绳记事

《桂海虞衡志》中说:黎族“与省地商人博易,甚至信,而不受欺绐。商人有信,则相与如至亲。借贷所不吝,岁望其一来,不来,则数数念之。”⑩ 《崖县现况》也同样认为“苗黎极重信用,与人交易,直截了当。凡欠人钱,言定何时归还,至时卖妻鬻子亦不足惜。”还说“苗黎重义节,如受人之骗,则群起助被骗人。”(11) 总之,与黎族人民交易,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讲信用,若讲信用,不欺骗他们,你向他们借什么东西都行,哪怕是很贵重的东西,他们也毫不吝啬地借给你。他们把守信作为道德规范加以自律,认为只有守信用的人,才是好人,才是符合道德要求的人。所以,他们希望彼此能以诚相见,说一不二,恪守信用。这在他们的谚语和民歌里,大量地表现着,如“栽树要根深,交友靠诚心。”“愿牛死不愿牛栏破,愿丢财不愿丢情义。“姜是老的辣,人是诚实好”“人不可两面口,这样说对面,这样说背面。”“不饮过量酒,不要不明财。”“忠厚穷不了,虚伪不值钱。”“要打当面锣,不敲背后鼓。”等。

黎族没有文字,以刻木(竹)结绳记事替代,“黎人之性,致厚仆讷,无文书符契之用,刻木记事而已。”(12) “盖黎内无文字,用竹批为三,记丘陵价值,刻文其上,两家及中人个执之为信,无敢欺者”。(13) “黎长不识文字要约,所有借贷,以绳作一结为左券。或不能偿,虽百十年,子若孙皆可执绳结而问之,负者子孙莫敢诿。力能偿,偿之,否则为之服役。贸易山田亦如是。”(14) 结绳广泛用于“借贷”“贸易山田”“交易”等,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凭证。其“要约”具有相当的法律效力,即使子孙后代也不敢赖账。后来黎族又就地取材,以藤代绳纪事,于是,又有“结藤为信”的记载。随着人际关系日益频繁与复杂,又从结绳发展到刻木(竹)为契,主要用于典卖土地、贸易、借贷等经济生活方面的例证。“出卖或出典田地,都要刻竹为契,黎话叫tsom[31]kiem[32],直译为‘割竹’。即用一节竹筒,将典卖的田地的价值、数量,用刀刻在竹上来表示。如1头牛和五块光洋,可刻成‘X1X11111X’的形状,其中‘X’表示间隔,仅‘1’才表示数量。刻竹以后,将竹筒从当中割为两片,双方各取一片。以后每交一头牛,一块光洋,便交刀痕逐次削去,等削完了,就将两片竹片对证一下,认为没有问题,就当场烧去,表示手续完结。”(15)

刻竹(木)为契的方法又发展以“砍箭为誓”,有时还将刻竹与砍箭同时使用。新中国成立前,保亭县通什乡(现五指山市)之俗,对偷窃者处以赔罚时即刻上竹,也砍了箭,竹上刻着应赔罚的牛只和银元,上段刻的代表牛数,下段代表银数,一圈表示一头牛或10个银元,然后破竹各执一边,由保、乡长或以前的团董、总管作证,待以后偿清再执竹管烧毁。另拿一箭由证人砍一刀,分成两段,偷者、失主各执一段挂在屋梁,这才了结案件。而这里的刻竹主要记录契约的关系的具体内容以为凭证,而砍箭是表示执行契约的誓词作用。选择以箭作为信誓之物,其实是告诉对方,如果违约,就以武力相见。(16)

其实,黎族这种说一不二、恪守信用、以诚相见的文化现象,在战争年代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黎族是主动找共产党、找工农红军的少数民族。在黎族的《白沙起义歌》里,就有这样的歌词:“牢记父亲的遗嘱,救侬只有红军旗。国兴梦见五彩云,彩云飘处红旗举。派出代表寻救星,跋山涉水几百里。越过敌人封锁线,终遇特委冯白驹。”黎族领袖王国兴得到中国共产党琼崖特委的支持后,深受感动,他唱了一首黎歌《河干水断不分离》以表达黎族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心连心的深厚感情,歌词是这样的:“红藤生来苦藤牵,生来相随死相连,任你磨刀斩河水,河干水断不分离。”另外,还有专门保护红军同志的歌谣《谁有同志快藏密》:“日头落去吃夜辉,人声沿,狗声吠,谁有同志快藏密,家家户户关紧门。”

黎族社会中存在着带有原始风貌的淳朴的“信”道德观,随着时代变迁所赋予守信的新内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借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7) 这种源于远古时代的伦理观念,得到儒家关于理想性的经典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广大群众所向往追求的目标。

二、黎族传统诚信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黎族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他们与全国各地一样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意识、市场经济都已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口头禅。随着现代文明的冲突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黎族传统诚信文化是否还可以巩固阵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在文化建设上,黎族传统诚信文化起着融合作用

应该看到,黎族传统诚信文化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黎族传统诚信文化是黎族人民在现实生活中,自发地萌芽、成长、传承的,已进入了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并通过多姿多彩的民俗事象进行诚信自我教育,规范着日常诚信行为,并对失信予以惩罚,从而弘扬诚信美德,有益于个人的安身立命,也有利于社会的祥和稳定。这对于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以增强诚信意识为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建设人民美好文化家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如今,在黎族村寨传统的诚信言语照样讲,优美动听的山歌照样唱。如谚语“正直吃不了,弯曲作不来。”“路直有人走,人直有人助。”“树求直,人求实。”“诚实人敬,虚伪人憎。”几乎成了一些地区人们的口头禅。那些古老的民歌也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唱五讲四美》《团结建设地方》和大量表达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情歌,仍在民间流传着。特别是那富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仍口口相传。每年一度的“三月三”传统文化节,更是黎族传统文化展现的大好时光,体现了黎族传统诚信文化的继承性和时代性。这给和谐社会建设无疑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二)在经济建设中,黎族诚信文化起着保障促进作用

过去黎族的商品意识很淡薄。自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黎寨,黎族人民走出山门,走向市场、走向全国,甚至走向全世界。黎族人民有了自己的生产企业,有了自己的企业家。黎族地区的三大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都在加快。这和黎族传统诚信文化的长期熏陶,是密不可分的。如“人不诚无威信,店不诚不兴旺。”“店主失信,店无人进。”“人无信用难立脚,店无信用难存在。”“骗人一分利,赚来万人嫌。”“货有冒牌,自砸招牌。”“灯点在暗处,钱赚在明处。”“不欺少,不欺老,买卖要公道。”等谚语,都流传在做生意人中间。这些民族诚信文化与民族习俗相结合,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诚信伦理道德,这对维系民族地区的经济秩序,发展民族经济,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黎族认为“人生乜贵器,品质最值钱。”“海守汛期,人守信义。”解放后,无论是海南垦区建设,热带经济作物的发展,南繁育种合作,还是近代工业体系的建设,黎族人民都始终坚守信义。只要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读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项目,都会看到黎族传统诚信文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的应有作用。

(三)在社会生活中,黎族传统诚信文化起着协调作用

黎族社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比较安定的。即使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混乱了,黎族地区绝大部分的地方都很稳定。这跟黎族长期坚守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促进社会安定密切相关。从黎族的传统民间故事、民歌和谚语里,都可以寻找到社会安定祥和的原因。除了文中曾出现过的一些引证,我们还可以看到大量的有关传统诚信文化的口头传颂。如“人无德性,不如牛马。”“为己而生,不如为众而死。”“你帮人,别提起,人帮,别忘记。”“剪刀剪布口对口,待人处事心对心。”“一人有难众人帮,一家有事大家忙。”在《团结睦邻歌》,明确提示:“团结睦邻心胸宽,友爱和好村庄大。”《团结建设地方》里要求“兄弟不争吵,穷根可拔掉。”在民歌《唱五讲四美》中就专门指出“四讲要讲秩序,人民乐业又安居。”这些传统的诚信文化,一直都在心灵深处规约着人们的物欲、情感,倡导着一种正直和谐的社会风气。所以,黎族人民在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民族内部的矛盾关系,都能以诚信的平常心态,去面对正常社会的运转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增强了黎族与其他各民族的凝聚力,在社会安定团结的过程中,真正起着立身处世的支撑作用。

总之,黎族传统诚信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全面地体现出深厚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它有利于黎族人民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导向,有利于经济主体的能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精神,对黎族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交往和商品经济交往中,黎族人民能始终坚持诚信文化这一理念,与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平、自由的精神是相一致的,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需要有这种诚信来形成彼此信任的社会关系。正因为黎族人民一直以来对诚信的坚守,对诚信价值的真诚信仰及最后形成主动的诚信意识,再加上现代社会诚信道德的法制化所形成的他律力量,使传统诚信文化进一步的得到提升,实现了传统诚信思想的现代价值在创造,实现了黎族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化。所以,黎族传统诚信文化,在今天全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是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和学习解读的。

注释:

① 《孟子离娄上》。

② 《礼记·中庸》。

③ 《论语·为政》。

④ 本文引用的黎族歌谣、谚语均出自《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中国谚语集成·海南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

⑤ 邢植朝、詹贤武:《中国民俗大系·海南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⑥ 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⑦⒁ 《广东新语》。

⑧ 王养民、马姿燕:《黎族文化初探》,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75页。

⑨ 中国少数民族画库编辑部:《中国少数民族画库·黎族》。

⑩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⑾《崖县现况》。

⑿ [宋]苏过:《记海南黎事书》,见《斜川集》卷五。

⒀ [清]张庆长:《黎岐纪闻》。

⒂⒃ 中南民族学院本书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卷),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37、228页。

⒄ 《礼记·礼运》。

标签:;  

黎族传统诚信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_黎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