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阶段综合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课程设置论文,初中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课程改革目标。新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调整为小学阶段以综合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就社会发展与所引发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而言,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综合课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初中阶段存在升学压力,教师受的又大都是专业教育,师资准备不充分,综合教材编制力量薄弱、经验不足,综合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匮乏,在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其组织和实施必然有一定难度。尽管教育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实施综合课程,但从2001年度初中阶段新课程实验各地选择情况看,初中选择分科课程设置模式的地区和学校仍然占绝大多数。虽然一些学校做过此方面的尝试,但多是“拼盘式”的综合,缺乏对综合课程及其设置的全面认识和思考。
一、定位问题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综合课地位的正确认识是综合课合理开发、有效实施的前提性因素。如果学校认为综合课影响升学率,教师认为综合课影响学习成绩,学生认为综合课妨害了学业,纵使国家“千呼万唤”,综合课也难免流于形式。综合课程存在的根本依据在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与相互联系性。它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需求,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打破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围绕综合课进行课程改革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但是,对综合课程的合理理解应从分科与综合的作用和关系上去把握。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代表人类两种基本的认识方式——分析与综合。学生学习分科课程可以得到独立的知识体系,发展分析的思维方式;学习综合课程,可以得到整体性知识,发展综合思维方式。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反映了人类认识的特征(从整体到分化再到整体认识)中由整体到分化的过度环节。这一阶段的分化是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分化的基础,综合是利用分化知识实现未来更高层次的综合。例如初中科学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的基础上体现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分科课程的综合,学生既需要从各科视角认识问题、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又需要形成整体性的科学世界观、科学精神,学会综合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初中综合课程相对小学而言是分科基础上较高层次的综合,相对高中而言是为更深分化服务的综合,相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为面向生产、生活打好基础的综合。
二、综合度问题
新一轮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在科学、历史与社会课中既要体现综合又要使学生深入各科领域,获取一定分科性的知识(因为考虑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性,必须兼顾两者)。综合度既包括知识的综合度(即哪些课程应综合,哪些课程不应综合),又包括课程呈现的综合度(即教学内容本身综合化的程度与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程度)。这种综合度的探索与确定是一项伴随着时代进步、教育发展的长期工作。既需要有关专家的不断深入研究,更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实验和摸索。在综合课程实施初期,没有统一教材、缺少通识教师,多个教师可以联合授课。度的把握是分化中的综合度,最终需要学生自己综合、内化相关知识。例如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课,围绕一个共同问题,如资源危机问题可以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最后对问题的整体性认识是学生自己形成的。在综合课实施相对成熟时期,可能已有综合课程教材与通识教师,度的重点是联系自如、游刃有余的综合中的分化与分化中的综合。例如以美国的STS课程(普遍被认为是综合课典范)《社会中的化学》,它的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社会背景,把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它的课程结构突破分科化学课程的框架,与诸多学科相联系。又如《理解食物》单元与生物相联系,《我们世界中的核化学》单元与物理相联系等等。综合并不意味着各学科自身逻辑体系的完全打破,在保持某门学科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根据具体需要和可能,也可建构起综合化的课程。
三、目标的设定与落实问题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在综合课程实施初期以分科课程设置达到综合性的目标,需要将综合性的目标分化为各科目标,分科的课程目标中体现整体的综合性目标。例如分科设置的物理、化学、生物,其课程目标体现整体科学目标。课程目标按照整合思路设计,围绕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一般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目标的设定是基础,执行是关键。设计者的良好愿望需要教师和学校的认真贯彻、创造发展,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通力配合。综合课程目标的落实需要教师将其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需要课程评价、课程资源、教学与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协同整合。
四、价值取向问题
课程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课程同其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社会和个人对课程的需要是决定课程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课程的价值判断是由课程的功能和作为主体的社会和个人对课程的需要来维持的。根据课程内容、功能不同,综合课分为社会性课程和科学课程。社会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品质,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课程。科学课程是旨在通过传授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课程。社会性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使学生顺应社会文化环境,使之顺利地融入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在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能力,满足学生社会认知、交往及创造性发展的需要,在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获得幸福愉快生活的需要。科学课程的社会价值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物质丰富,对个体的价值是个人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方法的获得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科学知识的掌握一直为世人所重视,而科学精神的培养却一直被忽视。综合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应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并重,弥补分科课程单重知识忽视其他的不足。初中的综合课程更应该在综合课程的价值上体现上述精神,打好学生知识、方法、精神、情感等多种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基。
五、综合课实施的教师参与问题
综合课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但前提是教师要首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满足综合课程要求为目标,更新专业知识,促进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教育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时候,才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只有当教育者不仅重视如何教,也重视教什么和为何教的时候,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把教师的课程专业能力和课程专业自主权同课程改革的实施密切结合起来,这就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新课程改革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要求,新的课程设置,教师能否迅速改变旧有观念和原有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必然成为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初中的分科教师还会适应快一点,但初中的综合课教师要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就要在全面改造自己的同时,加深对综合课的理解和认识。综合课程的实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师应从熟悉的和容易的地方开始,在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尝试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寻找结合点。教师间的合作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支撑点。教师在协作中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情况,发现彼此间的关联,才能在共同的主题设计过程中超越自身学科的限制,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此外,初中教师在开发综合课程中,一定要考虑初中的双向服务特点,利用初中教学内容难度低于高中的优势,让综合课程既贴近生活,又为学生未来分科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