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研究论文

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研究

叶 翔,莫云凌

(上饶市图书馆,江西上饶 334000)

摘要: 文章在分析信息构建理论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文献类型、文献档次、作者知名度等3个方面介绍了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并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进行了探究,最后构建了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指标体系。

关键词: 信息构建理论;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0 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利用方式,形成了以知识服务、学科资源共享、数字文献获取为主的信息管理模式。随着智能工具的广泛应用,用户的信息需求类型向多元化发展,如何在促进图书馆学术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前提下,提高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质量,成为当前图书馆由传统文献书籍服务向学术知识服务转型首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文献档次、文献类型、发布者或作者知名度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可信度进行评价能帮助图书馆从网络社区、知识共享空间选取出可信度较高、有价值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满足用户高质量获取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评价能力。

1 信息构建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1.1 信息构建理论的内涵

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IA)是19世纪70年代学者基于工程组织控制理论针对信息数据建立的一系列研究方法,面对社会科学网络中的大量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组织,运用分类管理的方法对信息数据进行重构。目前,学界对信息构建理论尚无明确的定义,但针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者周晓英将信息构建理论看作是对网络学术资源的组织和设计,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必须满足用户信息管理及获取的需求。专家袁辰莹[1]指出,信息构建理论是基于数据库及资源管理网站狭义的学术信息组织设计理论,主要是利用图形工具、数据工具、用户经验、人机交互、图书馆信息科学(LIS)等方法简单的信息管理与设计,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快速查找、设计、组织和管理学术信息资源。

针对多种形式偏好信息下带有多种类型主体期望的双边匹配问题,本文将前景理论引入到双边匹配中,提出一种考虑主体心理行为的双边匹配方法。该方法以主体期望为参照点,将双边主体给出的偏好信息转化为前景值,以最大化每个主体的前景值,建立双边匹配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匹配竞争度将多目标优化模型转化为单目标规划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双边匹配方案。本文发展和完善了双边匹配理论,为解决多种形式偏好信息下带有多种类型主体期望的双边匹配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未来将进一步研究多种形式偏好信息下考虑同事效应的双边匹配问题。

1.2 信息构建理论的特征

1.2.1 人性化特点

据悉,港珠澳大桥主桥仅在珠海设1个收费站,该收费站包括20条收费通道。内地ETC和香港快易通可在桥上自动扣费。现金缴费需使用人民币,非现金结算以人民币计价。同时,民众还可使用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方式付款,收费标准以人民币为基准,港澳两地按照扣费时的汇率实时换算。

4.1.1 科学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4.1.2 统一性与相关性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影响因素包括文献类型、文献档次及发布者或作者的知名度,分别影响着学术信息资源的价值、载体及影响力,决定着资源的可信度。

综合以上对陈光明《马克·吐温幽默小品欣赏》译本中的具体典例分析和效果赏析,我们将其方法归纳为以下两点:

2 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的影响因素

使用户快速便捷地获取网络学术信息是信息构建的重要内容,也影响着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美国国家信息理事会学者惠思曼将信息表达看作是信息构建的最终目的。他在美国学术信息交流年会上指出:“我们不会发明信息,但借助设计思想及一些工具我们能设计与管理信息。”在图书馆领域,基于信息构建理论针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可信度进行评价,使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具有基本的应用价值。

2.1 文献类型

目前,网络学术信息资源按照其用途及使用目的可以分为3种:一是纸质文献出版物及网络文献数据库;二是网络电子出版物;三是互联网空间中用户发布的各种学术信息资源。纸质出版物及网络数据库实质上是纸质出版物的电子版,以纸质文献为基础,借助互联网及Web检索功能为使用者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如当下较为流行的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库都是典型学术出版物的网络版。这类型的网络出版物具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会经过相关期刊审核编辑后发布,因此这类型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用户最为信赖。网络电子出版物是指本出版物网络版以外的各类电子学术资源,这类型学术资源不仅包括各种纸质文献,还包括影音图像资料,这类型信息通常存储在光电介质上,如光盘、磁盘、U盘等,借助信息网络高速传播,包括各类学术期刊、网络电子图书、网络电子出版物以及部分OA出版物等。这些类型的出版物虽然也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但没有专业的纸质文献出版物那样严格,学术信息可信度相较于正式的出版发行物较低。最后是互联网空间用户自主发布生成的学术信息资源。这类学术信息资源具有典型的互联网开放获取特征,通常发布在一些知识论坛、知识社区、学科资源数据库中,通常以网络日志的形式存储,在互联网空间有着广泛的分布。这类型的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较低,难以进行有效的正式评价,因其存储发布及自由获取通过因特网空间自由进行,处在一种自动生成且非严格的自由状态[3]

2.2 文献档次

普光天然气净化厂第1套空气鼓泡液硫脱气装置建成投运,进行脱气效果数据录取和分析。在单独运行液硫冷却和MAG○R机械搅动脱气的工况下,液硫中硫化氢质量分数最高为60.90×10-6,最低为31.66×10-6,平均值达到49.78×10-6。在空气鼓泡工艺运行的工况下,液硫中硫化氢质量分数最高为9.10×10-6,最低为1.59×10-6,平均为5.66×10-6。液硫中硫化氢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空气鼓泡工艺的脱气效果远远优于Black&Veach公司的MAG○R+工艺。

2.3 发布者或作者知名度

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发布者或作者的知名度对可信度评价及用户感知具有直接影响。作者或发布者知名度越高越方便用户对其发布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感知,若发布者或作者在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巨大的知名度,其发布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越权威,用户的感知效果越好。

3 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标准与方法

3.1 评价标准

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结合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及上文所论述的影响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的因素制定。文献类型决定着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质量,属于专业期刊出版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评价标准的制定应从资源的学术含量及用户满意度出发,所设定的评价标准是用户对资源的学术含量是否满意,方便用户进行自主评价。文献档次决定着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可视化呈现方式。该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围绕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呈现方式的用户满意度进行。可以设定为,用户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呈现度是否满意。网络学术信息资源作者或发布者的知名度决定着其学术影响力。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围绕用户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引用下载频次进行,可设定为用户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引用频度是否满意,以此判定网络学术信息资源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5]

3.2 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是运用数量划分的方法,从客观量化角度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进行评价。定量评价的方法为学者和用户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进行量化评价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支持,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能满足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多种评价需要,是未来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评价的重要发展方向[6]

3.2.1 定量评价

胶东半岛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沿海地区,山东省东部丘陵区。该区主要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湿度变化幅度大,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地势大致为中间高四周低,半岛最高海拔位于南部崂山,主峰海拔1 133 m,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前平原、海滩、缓丘。河流由中部向南向北流动,源短流急,年流量涨落起伏大。土地总面积约为3万km2,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19%。耕地面积为1.16万km2,以旱地为主,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5%,多用来种植花生、玉米等作物。行政区主要包括烟台、青岛、威海3市,共计33个县及县级市、区,见图1。

文献档次对于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也有着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文献档次是指网络学术信息资源作者发表学术信息的文献档次及网站档次。用户选择发布学术信息资源文献及网站档次越高,越方便用户感知,用户对其信赖程度也就越高。评价文献档次,首先要从其是否具有公开发表资质、是否具有正式的审核程序、是否具有严密的管理体系进行,其次还要看该文献档次是否被权威检索工具收入,其转载量、检索量、引用频次越高,用户对其信赖程度也就越高,越具有学术权威性[4]

3.2.2 定性评价

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定性评价是按照相关的评价原则与特定的评价标准从网络学术信息资源性质角度展开评价。但是定性评价标准由于专业学科、研究方向、用户学术背景等因素影响,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不可能达到一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虽然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讨,截至目前,也未在研究上达成一致性的意见。但学者们的普遍共识是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进行评价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

4 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信息构建理论实质上是利用工程科学领域不同的方法、工具使网络学术信息能被理解,被用户直接接受与利用,这种服务观念具有人性化特点。社会群体的服务需求发生改变,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信息构建侧重的内容与群体有所差异。斯坦福大学教学科研中心沃尔曼博士指出:“过去我们曾以为只要能高效、便捷获取网络学术信息就可以,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社会群体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读者或科学人员侧重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并善于使用不同的方式从网络空间获得学术信息,其中有些人喜欢得到明确的答案,有些人喜欢阅读获取知识,另外一些人喜欢网络学习。”信息构建理论始终围绕用户的需求变化合理设计和管理学术信息,使用户能良好接收到信息[2]

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对网络空间大量学术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设计的基础上,对其可信度进行评价。要在分析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等级、类别、学术含量的基础上,对资源可信度评价的指标进行科学筛选,在考虑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合理构建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与逻辑性,注意不同层级的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明,结构合理。

1.2.2 重视数据信息表达

统一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内部的各项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要反映学术信息资源不同方面的特征,评价指向要明确,最大程度上避免各种评价指标交叉重叠及重复建设,防止出现“评价不真实”及“评价不科学”的现象。

4.1.3 普遍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

客观性是指信用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反映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评价内容,反映学术信息资源的基本信息,且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真实客观,避免遗漏评价要素。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的评价要素,选取有代表性的评价要素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真实有效,反映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与明显特点。

4.2 评价指标的设定

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要在针对各类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组织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设置不同的可信度评价指标,构建科学完善的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类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科学合理评价。这也就决定了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体系依托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予以确定。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体系的设定可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点3个要素。根据网络学术资源类型和学术资源使用情况,一级指标可以设定为学术信息资源等级、学术信息资源状态及学术信息资源引用频次,二级指标可以根据一级指标的划分设定为网络出版物等级、互联网用户自主发布的学术信息资源等级、使用权限状态、开放状态、文献下载频率和引用频次设定,如表1所示。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等级评价要点应侧重用户对不同类型学术资源的使用情况,如对网络出版学术期刊、专业电子期刊的使用情况等,围绕不同种类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知识含量进行等级评价。学术信息资源状态评价要点侧重不同种类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使用获取方式,用户是否具有相关权限调用相关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文献引用及下载频次的评价要点侧重用户的不同价值需求,描述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是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否满足用户的学术需求。

表1 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

4.3 可信度评价流程

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需要一整套的流程体系提供支撑。可信度评价流程可分为:网络学术信息资源采集、学术信息资源呈现状态、学术价值、学术知名度、下载引用频次。首先,针对网络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用户自主生成的学术信息资源及OA期刊进行采集,确定该学术信息资源的呈现状态,用户是否具有公开获取及使用的权限。其次,对该资源的价值及知名度进行判定,判断其学术应用价值。最后,通过查看该资源的引用下载频次,借助相关的评价指标对该资源的可信度进行评价,判定该学术资源能否满足用户的学术需求。

那天之后,丸子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幸运的人。上班的时候,丸子能买到早餐了,很多人都买不到的生煎包,都被她买到了最后一份。下班的时候,丸子总能打到车了,即使是发布了橙色预警的台风天,她都顺利打到了车。司机不仅给淋了雨的丸子递上毛巾和水,下车的时候,还借给丸子一把伞。

从教材的“变与不变”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本节课教学中依然借助“几个几”与“倍”的融会贯通,突出“倍”的本质——两个量的比较关系,强化概念辨析,深入意义理解。

5 结语

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是针对网络分散的学术信息资源组合设计后开展的评价活动,并对其可信度评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相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围绕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类型、档次、发布者知名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相关构建原则及具体指标,建立评价流程,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可信度评价。

参考文献

[1]袁晨莹.基于信息构建的时光网影评信息组织优化[J].情报探索,2018(11):22-28.

[2]段军丽.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可信度评价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7):39-42.

[3]王倩.学术虚拟社区中网络学术信息可信度影响因素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7.

[4]屈文建,谢冬.网络学术论坛信息可信度的灰度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3(2):112-118.

[5]李婷婷,谷秀洁,王浩.建立高校学生网络资源可信度认知评价标准[J].新世纪图书馆,2012(1):37-39,7.

[6]朱宁,陈红勤,聂应高.用户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可信度感知的分析与评价[J].图书馆,2010(5):37-39.

Research on credibility evaluation of network academ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eory

Ye Xiang,Mo Yunling
(Shangrao Library,Shangrao 334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eor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redibility evaluation of network academ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from three aspects:document type,document grade and author popularity,and explores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tandards of network academic information resources.Finally,it constructs a network academ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eory.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eory;network academic information resources;evaluation;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 G253.1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叶翔(1983—),男,江西上饶人,馆员,本科;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

(责任编辑 姚鑫)

标签:;  ;  ;  ;  ;  

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