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金融深化的分析_银行论文

对我国金融深化的分析_银行论文

对中国金融深化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深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者E.S.萧和R.I.麦金农于1973年首先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个国家的金融体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有效地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并向生产性投资转化,还能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另一方面,经济的蓬勃发展,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各经济单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又刺激了金融业的扩展,由此形成金融——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本文试图运用金融深化理论,讨论中国金融深化过程,中外金融深化的比较和中国金融深化的重点。

一、中国金融深化过程

我国传统金融结构的基础是计划产品经济和高密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过分地干预经济运行,造成了严重的“金融压制”。

首先,国民经济过多地依赖政府财政预算。财政是资金配置的主要渠道,政府既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又组织和实施经济发展项目。政府投资总额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相当高,财政具有明显的生产性。

其次,一切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限制银行信用与国家信用以外的所有信用。在改革前的30年中,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等直接信用始终处于扭曲状态。

第三,人民银行“一统天下”,既管理国家金融、发行货币,又从事存放款、汇兑等金融业务,根本不存在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四,金融市场落后,存在严重的地区割裂现象,资金难以相互融通,大量小企业和居民被排斥在外。

第五,利率水平低,档次少,而且长期固定不变,远远背高了资金供求状况,基本不反映资金借贷期限、对象及风险的差异。低水平的实际利率压制了对金融资产的需求,压抑了金融发展。

传统体制的集中性和单一性两大特征,形成了单一的金融结构,信用形式、信用机构、金融市场、资金价格都存在严重的单一化现象。单一的金融结构大大降低了对金融总量与结构的调节弹性。金融体系在“大财政、小银行”的环境中,本身又受单一结构的制约,缺乏应有的活力,因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限的。

经过1979─1993年的第一轮改革和1993年开始的新一轮改革,我国的金融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冲破了“大财政、小银行”的格局,把银行从财政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银行融资比重逐年上升。如果把财政、银行每年投入生产建设的资金总量作为一百,银行融资比重已由1978年的23.4%上升到1986年的68.4%。银行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加强。

表1 中国的财政支出与GNP单位:亿元

年份

GNP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GNP(%)

1978

3 588.1

1 111.030.96%

1980

4 470.0

1 212.727.13

1985

8 557.6

1 844.921.56

1990 17 686.1

3 452.219.52

1995 57 277.3

6 832.711.91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85─1995年

《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

《中国经济年鉴》1996年

我们从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下降之中也可看出银行作用的加强。表1提供了1978——1995年中若干年份的财政支出与GNP之比,该比值从1978年的30.96%下降至1995年的11.91%。

第二,货币化程度逐步提高,金融相关率逐渐增长。货币化是指通过货币进行的经济活动不断增加。一般用广义货币量占GNP 的比重来衡重量。1978年该比例为32%,至1995年该比便已增至106%。 表2 提供了1986——1995年间M[,2]与GNP之比。

表2 中国的M[,2]与GNP

年份 M[,2] GNP

M[,2]/GNP(%)

19866 720.99 496.3

69.31

19878 330.8

11 301.2

73.72

1988

10 099.8

13 984.2

72.22

1989

11 949.6

15 788.7

78.13

1990

15 293.9

17 686.1

86.47

1991

19 349.9

21 602.5

89.32

1992

25 4O2.2

26 651.9

95.31

1993

34 879.8

34 560.5

100.92

1994

46 923.5

46 532.9

100.84

1995

60 750.5

57 277.3

106.06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1986—1996年

金融相关率,即金融资产总值与GNP之比, 是较典型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表3提供了1978—1991年间中国金融资产总值与GNP的比值,该比值从95.2%上升至233.8%,证实了中国的金融深化进程。

表3 中国的金融资产与GNP 单位:亿元

年份金融资产GNP

金融资产/GNP(%)

1978 341.8 358.8 95.2

1979 400.0 399.8100.3

1980 494.6 447.0110.6

1981 578.3 477.0121.1

1982 690.6 519.3133.0

1983 775.9 580.9133.6

19841054.3 696.2151.4

19851280.9 855.3149.7

19861686.8 969.6174.0

19872093.2

1 130.1185.2

19882512.7

1 406.8178.1

19893011.7

1 599.3189.2

19903723.3

1 769.5210.5

19914578.2

1 958.5233.8

资料来源:转引自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1984—1993》

第三,金融机构组织创新。1979年以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是同义语,很难谈得上有什么金融组织。人民银行一身多任,形成了政企合一、央行与商行合一、管理者与经营者合一的格局,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1979年2月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开始, 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为骨干的基本组织框架。在此基础上,又恢复组建了交通银行,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综合性商业银行,同时建立发展了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农村信用社,发展城市信用合作组织,建立信托投资机构,随着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我国的金融组织不断健全。

进入90年代以后,又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加快了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新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组织成立城市合作银行。截止1996年8月, 我国的金融组织已包括:中央银行1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4家,其他商业银行20家,证券公司96家,信托投资公司39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65家,金融租赁公司16家, 城市信用合作社5200多家,农村信用社50800多家,保险公司10家。至1995 年底,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已扩大至24个;在华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469家;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142家,其中外资银行分行130家;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91亿美元,1995年税后利润达1.4亿美元。

第四,金融市场生长发育。改革之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相当落后,各地区相互割裂,资金难以融通。

从1985年开始, 我国逐步发展了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1985年允许基层银行在资金不足时可以相互融通,1986 年拆借量为300亿元。1996年1月,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建立, 改变了过去零散分割的格局。96年全年累计成交量为5871.58亿元。

从198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办对专业银行的再贴现业务,1987年末全国商业票据贴现金额达200多亿元。进入90年代, 对票据贴现市场有了更深的认识,积极推广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与再贴现业务。“九五”期间,票据贴现市场会有很大发展。

债券市场不断扩大,发行规模迅速增长。在1981年,我国债券市场仅国库券一种债券,发行额仅为48亿元;到1991年底,我国已有债券种类13种,累计发行额达2700亿元。目前的债券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国债,1996年12月成交金额为3052.3亿元;二是企业债券,96年12月成交金额为1069.3亿元;三是金融债券,到91年底已累计发行372亿元, 但目前成交量较小。

股票市场发展同样迅速。1984年9月成立的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标志股票发行市场的开端。90年代初,相继在上海、深圳两地成立了证券交易所,标志流通市场的形成。至1997年3月, 两大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570个,上市证券721种,股票市价总值已达1425.6亿元,3 月份成交总额达385.0亿元。

第五,利率改革稳步推进。1979年以前,我国利率的显著特点就是利率水平低,档次单一。因此,利率改革首先从调整利率水平开始。

表4 中国的利率平均%

年份

存款利率① 贷款利率②

1980 5.40

5.04

1981 5.40

7.20

1982 5.76

7.20

1983 5.76

7.20

1984 5.76

7.20

1985 6.80

7.92

1986 7.20

7.92

1987 7.20

7.92

1988 8.46

9.00

1989 8.46

9.00

199010.17 11.34

1991 8.10

9.00

1992 7.47

8.37

1993 9.18

9.54

199411.61

9.99

199511.61 10.53

注:①为储蓄存款利率;②为流动资金贷款利率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85—1996年

表4提供了1980—1995年间储蓄存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平均利率,表明了我国名义利率已经大大提高,改变了利率水平长期过低而且僵化的状况。同时,逐步增设了部分利率档次。储蓄利率由以前的两个档次增加到六个,其它各种存贷款利率也分别增设了档次,初步形成了以期限和用途为主要依据的多档次的利率体系。

1996年1月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运行,与6月全面放开同为拆借市场利率,向利率的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我国正式引入招标方式发行国债,国债利率走向了市场化。

二、中国金融深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金融体系在数量增长方面是惊人的,但从金融质量的角度看,金融发展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靠货币的超量供应支撑的。从1978年至1994年,M[,2]的增长率相对于GNP的增长率平均超前了16%,而国际经验的实证结果是这一比例不应超过10%。金融体系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又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入量的增长,货币供应量的过分增长,引发了几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增长,而且克服通货膨胀所花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表5 通货膨胀率 单位 %

1993 1994 1995 1996

中国 13.2 21.7 17.0 13.5

美国 2.1

2.0

2.7

日本 0.1

0.3

0.2

德国 2.2

2.1

2.3

韩国 4.8

6.2

6.0

7.0

新加坡2.4

3.6

3.0

2.8

资料来源:1995年6月20日经合组织公布的1995—1996 年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

从表5提供了预测数据中可以看出,美、日、 德三国的通货膨胀率很低(低于3%),而且相当稳定;韩国、 新加坡的通货膨胀率也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反观中国,1993—1996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以预测值计算)超过16%,大大高于上述五国的水平。

第二,中国金融资产的构成畸偏。有价证券形式的直接金融资产所占的比重不到10%,而银行货款形式的间接金融资产超过90%。表6 提供的数据表明,有价证券包括债券和股票形式的金融资产仅占GNP的 22%,占整个金融资产总额的10.1%。而周边国家股票市值平均占GDP 的148%,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30%;英、美、日、德四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75%,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74%。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及周边发展中国家。

表6中国金融资产结构①(1995)

项目 数额(亿元) 占GNP比重(%)

流通中现金 7 885.3 14

金融机构存款总额54 000.0 94

金融机构贷款总额51 000.0 88

财政向银行借款 1582.1

3

债券股票保险小计12798.4 22

金融资产总额127 265.8221

注:①表6中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都计入金融资产内,有重复计算之嫌,使这样计算有助于全面把握金融资产。

资料来源:转引自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载《经济研究》,1996(12)

而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中国金融体系,因贷款质量低下,存在很多逾期和呆滞贷款,很难正常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储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企业、政府储蓄比例已由1979年的23.5%、33.7%和42.8%发展为1994年的70%、25%和5%。 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本应建立起企业与居民的直接融资关系。但由于种种原因,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依然居于主导地位。

第三,金融机构数目大量增加,但金融组织结构不甚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尽管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较快,短短十几年,已经成立许多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但从其资产规模看,远远落后于银行。

表7 1996年第四季度金融机构

资金运用表 单位:亿元

金融机构资金运用余额所占比重(%)

国家银行 65 572.70

74.29

其他银行 4 105.574.65

农村信用社6 364.687.21

金融信托投资机构 4545.62 5.15

财务公司 1172.82 1.33

城市合作银行 848.47 0.96

城市信用社5653.89 6.41

总计 88 263.75

100

资料来源:《金融时报》1997年1月21日。1996 年第四季度金融统计资料

表7提供的数据显示,银行资金运用比重接近80%, 其中国有银行占近75%,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仅占20%。1994年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包括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的资产总额占银行资产总额的69.2%。

我国国有银行在金融业中占据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格局的存在,有碍于建立公平、平等、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有碍于建立健康、高效的金融体系,同时也不利于分散风险,使全社会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于国家银行。

第四,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大大增加,从1985年的5207.1%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57607.4亿元,增长11倍。但金融机构, 尤其是国有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失调。

从表8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 负债流动性都要远远小于美国商业银行的值。在一年期证券投资指标中,中国的银行也低于美行。中国银行业的低证券持有率,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市场准入对银行的限制,而易变负债比值低于美行,则说明中国银行业对货币市场的利用并不充分,资金的灵活运筹还存在较大的开发空间。

表8 中国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比较单位:%

比例名称 年份

美国商业银行 中国大商业银行

流动资产 1991 17.98

7.54

总资产1993 17.35

9.85

一年期证券投资1991 1.770.83

总资产1993 2.020.99

易变负债 1991 35.90

10.52

总资产1993 32.24

10.51

资料来源:《中国国有银行业资金配置分析研究报告》课题组、《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5月

表9的数据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大大高于美国商业银行,它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支撑贷款业务扩张的存款基础的脆弱,因而具有较大的风险。而中国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比例,1991年接近20%,1993年近15%,大大超过美国商业银行5%左右的水平。 高比例的央行借款率,表明我国多年以来是靠国家增加信贷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随着居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不宜再主要依靠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撑,应当逐步消除高存贷的失衡状况。

表9中美银行稳定性比较单位:%

比例名称年份美国商业银行中国四大商业银行

总贷款 1991 80.70143.42

总存款 1993 80.94123.52

总贷款 1991 112.53

176.27

核心存款1993 102.36

150.15

向央行借款 1991 4.93 19.59

总资产 1993 4659 14.49

资料来源:同表8

第五,我国利率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实际利率水平偏低,利率结构不尽合理,利率缺乏弹性。

表101993—1996年利率变动表 单位:%

调整时间

名义利率 通贷膨胀率 实际利率

1993.5.159.18 12.5 -3.32

1993.7.11

10.98 14.9 -3.92

199410.98 21.7 -10.72

199510.98 14.8 -3.82

1996.1—2

10.98

7.7

3.28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中国物价年鉴》1993—1996年

表10提供的数据表明,在1993至1996年4年时间中,有3年的实际利率为负值,另外在1985年以来的10年中,有6年的实际利率为负值。 长期的低利率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不断下降,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利率偏低引发了对资金的盲目需求,导致效益好的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效益差的企业却可长期占用大量信贷资金。

把表11和表12提供的数据相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存贷利率差额偏小,其中从1993年7月11日至1994年存贷利差为零, 大大小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表11 1993—1996年存贷利差表 单位:%

调整时间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 存款利差

1993.5.15 9.18 9.36

1993.7.1110.98 10.98

0

1994 10.98 10.98

0

1995 10.98 12.061.08

1996.5.1 9.18 10.98 1.8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3-1996年

表12存贷利差率 单位:%

国家1985

1989

1990

1991

1992

美国1.88

1.83

1.85

2.62

2.57

日本3.55

3.06

2.87

4.28

3.44

德国① 5.09

4.44

4.52

4.84

5.58

注:①1991年之前为西德的数据

资料来源:《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1993年

过小的利差已经使许多国有银行在存贷业务中,很少获利甚至亏损累累,影响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过程。

利率缺乏弹性。从名义上看,各国有银行可在以央行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关注变动利率。但由于贷款对象实际上已经被明确规定,国有银行只有按规定执行,无法关注运用利率。缺乏弹性的利率使各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能很好地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地调整利率,从而不能有效地调整社会资金的投向和投量。

此外,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也不平衡,存在明显的“跛行”现象。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迅速,货币市场则比较缓慢。在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发展相对完善,债券市场相对滞后,而中长期信贷市场几乎为零;在货币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发展相对较好,而其他如票据贴现市场、CD市场等发展不足。这种结构的不平衡,将导致不平衡的宏观经济运行。

三、中国金融深化的重点

金融深化,提高了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方面通过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提供了的选择越多,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这不单使投资人得到收益,而且社会资金的积累速度越来越快,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利率的自由运用,高效率地配置社会资金,调节资金供求平衡。

中国金融体系在金融深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不足,用一句许概括就是,金融数量增长可观,金融发展不足。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还需要在更进一步的深化中加以克服和弥补。

第一,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使之和GNP的增长速度相适应, 把通货膨胀率稳定在较低的合理的水平上,为经济和金融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第二,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工具,增加直接金融资产的比重,使之适应变化了的国民储蓄结构,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第三,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体制,国有独资银行要逐步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负债的质量,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其规模,规范其经营,培育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注意平等竞争,创造公平有序的金融环境。

第四,平衡发展金融市场,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平行发展。加快货币市场的建设,特别是票据贴现市场。资本市场中的债券市场与中长期信贷市场也应大力发展。此外,应当逐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完善市场规则。

第五,建立有弹性的利率机制,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优化利率结构,逐步放开利率,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利率成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力工具。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中国的金融体系有了相当的深度。金融体系为现代经济提供必要的服务,而支持金融结构更健康,更均衡发展的条件是提高金融体系为经济增长作贡献的能力,通过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会计和管理制度,我国的金融与经济会走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标签:;  ;  ;  ;  ;  ;  ;  

对我国金融深化的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