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ACRL《学术图书馆员的未来思考:2025年的高等教育》的解读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馆员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未来发展论文,图书馆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E-learning时代,高等教育在教育环境与技术、学术交流等方面已经或即将发生许多新变化,这些新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新要求,使其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面临挑战。高校图书馆要继续保持其“大学心脏”的地位,要在信息提供与支持、信息交流与服务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就必须认真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信息环境、信息技术及社会信息服务的变化特点,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思考高校图书馆未来的业务定位,做好战略规划和服务创新。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10年发表了题为《学术图书馆员的未来思考:2025年的高等教育》(Futures thinking for academic librarians:Higher education in 2025)的研究报告[1],报告基于对高校图书馆所处教育、学术和信息环境未来发展趋势的考察分析,描述了未来15年将对高校图书馆产生一定影响的26个场景,内容涉及学术交流、出版、学生群体、学习环境、信息基础设施等许多方面。还针对场景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力、产生影响的速度以及对高校图书馆可能构成的机遇或挑战等问题,面向近2 900名ACRL成员展开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用一个称为“场景空间”(scenario space)的坐标图展现出来(见图1)。
对处于场景空间右上区域,那些有较大发展可能性和较高影响力的发展场景,如在学术交流与出版(场景20、22)、教育教学模式(场景5、25)、图书馆服务模式(场景6)等方面的变化,报告建议图书馆决策者要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以应对挑战;而对于那些图中显示为有较大影响力但较低发展可能性的场景,则建议暂时将它们列在战略观察的范围予以关注。
图1 场景空间
图注:场景1:人人都有大学学位;场景2:跨学科学术交流;场景3:工作年限延长;场景4:适应需求的多样化文档;场景5:打破教科书的垄断;场景6:连接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场景7:为社区贡献重于物质利益;场景8:征集创造力;场景9:为残疾人设计;场景10:人人都是“非传统”的学生;场景11:共享视像资料;场景12:计算机犯罪、网络战争和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不断增长;场景13:通过运动知觉学习;场景14:长寿成为新的财富;场景15:面对各种背景的大学新生;场景16:金钱驱动世界;场景17:无需搜索;场景18:图书馆的业务被挤压;场景19:“弹出式”的学校;场景20:跨学科交叉与合作;场景21:信息尽在手边;场景22:学术出版与学术传播的变迁;场景23:图书馆员的终身聘任被打破;场景24:多媒体超越文字成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场景25:为学习者定制个性化课程;场景26:织造学习环境。
横轴表示场景发生的可能性,纵轴表示场景产生的影响。
场景编号的字体大小表示实现速度,字体大表示实现的速度快。编号的颜色代表其影响效果,绿色表示是高校图书馆的机遇,红色则表示构成威胁或挑战;场景3、12、16、17、18、19、23、24、25为红色。
基于对该报告的研读,综合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变化和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笔者认为报告的描述蕴含着对高校图书馆未来可能面对冲击和挑战的预警。尽管由于国情的不同,报告提到的某些问题目前在我国还不明显(如: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的联系、面向全社会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延迟退休等),但其主要的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思考则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决策者有很大启示作用。它将促进我们结合变化了的环境和用户需求去思考未来的业务定位,去创新工作模式和服务方法,以充分发现、发挥图书馆的价值和竞争力,更好地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2 影响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2.1 服务对象的多样化
影响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所带来的服务对象的多样化。报告描述的场景1、10、14、15与此相关,即就业市场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学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升,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数量增加,学制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固定学制将不再是高校学生的主流,会有许多学生中断校园学习去带薪实习,一段时间后再来重续学业;会有许多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回到校园来“充电”,接受各种资格认证学习或继续教育;还有许多老年人为充实晚年生活而选择进入高校学习。场景19、25还提到了教学对象多样化所带来的学习计划、课程组织的多样化,即未来会出现面向不同学制、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要求的、动态集成的各种“组配式”、“拼盘式”课程计划。高校图书馆在规划其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时,必须要考虑到服务对象在年龄、知识层次、需求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呈现的复杂、多样的变化。尽管我国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不如国外高校图书馆,但国外同行面对不断增加的用户规模、复杂的用户构成以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在信息采集的数量、种类,图书馆的空间、设施配备,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方式等方面做出的相应改变和调整,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2.2 更加广泛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
场景5、11、13、21、24提示了教育信息资源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首先,教科书传统的垄断地位已逐渐消失,不再占据教育信息资源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教材价格上涨给学生造成了很重负担,美国有些州甚至利用法律手段来限制教材的价格。教师或为减轻学生负担或为提高教学资料的新颖性,也不再规定学生必须购买教科书,而是将所制作的课件、相关参考资料、工具软件、作业等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使用。在E-learning学习环境的建设热潮下,占据主流的是集成各种电子图书、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网络资源等参考资料的课程学习平台。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不仅要以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导航库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更要积极投身各种课程学习平台的建设,参与教学过程规划,努力配合教师设计、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协助教师选择、组织、提供课程教学资源。
其次,多媒体信息技术带来了学习方式、学习设备的多样化。学习者已不仅通过文字来理解知识,而更多地借助图片、声音、影像等非文本资源来学习;未来还可能依靠更先进的设备,通过感知、操作等来进行体验式学习。各种新型装备,如个人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装置、多媒体互动学习平台、模拟空间练习器等都将走进高校。图书馆要建设与新型教育环境相配套的技术装备和信息服务,要对各类馆藏调整布局,合理分配图书馆建筑空间。同时,图书馆还在以下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如何把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延伸到用户拥有度很高的各种移动通讯、学习设备中?如何更有效地支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和教学互动?随着大量信息被扫描进各种教育设备,如何管理所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中的版权事务?
2.3 服务于日益专业化和综合化的科研团队
当前,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成为一种趋势。报告描述的场景2、20反映了这种变化:高校中的科学研究日益突破传统的院系设置等行政界限,科研课题不再分门别类地下达到某一学科机构,而是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院校、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课题组,通过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开展跨学科合作,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方案。高校图书馆的科研信息服务要应对来自科研高度专业化、微分化和高度综合化、跨学科化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坚持做好以学科馆员为主体的及时、深入和精准的专业化科研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则要面向日益增多的跨学科科研团队,在多方协作的研究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注重在学科交叉领域的信息搜集和提供,保证文献等信息资源供应的全面性;为各领域专家提供其他领域专业术语、热点前沿、实用工具等的参考咨询服务,帮助其克服在协作攻关中遇到的障碍;还要促进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沟通,为课题组成员创建、开发适用于合作研究的讨论、交流工具和信息资源平台,努力打造适合科研创新的信息环境。
2.4 新型学术出版与交流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为克服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对现代学术交流的严重制约,科学界发起推动了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交流新模式——开放存取。同时,多元化的信息产品提供者、信息服务机构积极参与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原有的市场有序分工被打破,各种机构都通过开发或集成产品与服务来不断重组、竞争市场;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式和市场参与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采集、检索与传递等方面的传统竞争优势已在逐步失去[2]。高校图书馆在形成其未来发展战略时要重视上述挑战,努力培育、创造和发展构成其竞争优势的各种能力。报告在场景6、8、20中提到了高校科研环境、学术交流的变化给图书馆科研信息服务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随着开放存取资源的增加,开放式的同行评审在许多领域得到普及,以网络社区为基础的广泛学术交流和讨论将有力促进各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加速将理论研究成果和发现应用于实践当中;同时也会加快信息的产生、传递速度,加剧信息的广泛、分散和无序。高校图书馆应及时抓住其中的参与机会,重新思考图书馆员在新的学术交流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在多学科合作性研究平台和研发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图书馆员对科研人员、开发人员所具有的“深层意义”,积极发挥对大量信息的组织、协调、调配、提供等功能,努力使高校图书馆适应科研新环境以及学术交流出版新模式下的信息需求,创新其服务模式。
3 思考与建议
笔者认为,ACRL未来研究报告的26个场景描述,不仅是对高校图书馆将要面临冲击和挑战的预警,同时也蕴含着对图书馆未来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启示。中美两国尽管国情不同,但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社会教育环境、科研环境、学术信息交流和出版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趋势是共同的;虽然由于发展的差异,目前中国高校图书馆面临冲击和挑战的力度可能还不够大,但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决策者们有必要在前瞻性视角和思维的指导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结合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去规划中国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战略,去探索业务提升和服务创新的方向。
3.1 高校图书馆的未来业务定位
报告场景18、23谈到了高校图书馆及从业人员所面临的职业挑战,即在多元信息机构参与竞争、服务渗透的局面下,图书馆的业务空间受到挤压。国外图书馆的工作岗位会在业务外包、资深馆员延迟退休等因素影响下而减少。而随着数字资源比重的增大、数字图书馆和多元信息服务使用频率的提高,图书馆已明显感觉用户实际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比例在下降。有些原来从事文献采集、编目、流通、阅览等工作的图书馆员会面临分流转岗及职能转换。面对图书馆曾在信息资源采集、信息组织与规范控制、信息检索与提供等方面拥有的垄断优势已不复存在的现实,高校图书馆应怎样为其未来的业务发展定位呢?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绝不能停留在建设一个信息储存、信息提供实体的层次,而要向信息加工、信息组织、信息服务、信息分析与信息挖掘等多重专业服务职能转换。工作重心要从单一的文献信息转向更多元的信息资源,通过专业技能的提升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深层次、高水平的信息服务。其业务与服务定位应更侧重用户服务和实现信息价值上,更多地致力于以下工作:集成图书馆所掌握的多元信息资源及信息线索,打造符合用户个性化要求的信息环境,以支持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科研创新活动。要在用户与各类信息资源、新型学术交流、出版模式之间建立沟通桥梁,充分发挥对各类教学、科研信息的组织、协调作用;辅助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不同学科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在所织造(woven)的信息环境中,综合运用各种新型的信息集成、信息组织手段和信息分析、挖掘工具,启发用户的思维及创造力,支持用户有效发现深层次的信息内容,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
3.2 在竞争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当前,功能强大的通用搜索引擎已成为大多数用户的首选工具,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图书馆提供的目录、索引和数据库等检索工具。尽管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在权威性和内容深度上可能比不上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但搜索引擎以其便捷、易用、随时可调用及通过超链接使检索结果触手可得等特点赢得了用户的广泛青睐。场景17提到,新兴的内容识别软件会在用户编写或插入一些高质量的元数据、引文以及图片时自动识别主题,在用户浏览、检索信息时结合用户键入的关键词等内容,主动地向用户推送相关信息资源。类似功能已经出现在亚马逊等在线零售网站和一些期刊内容服务商的推荐系统中。新技术将会代替用户完成部分信息查找、获取和筛选工作,而用户则要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信息组织、信息综合、分析和翻译等工作上。尽管当前我们还对这种“替代”的可靠性表示怀疑,但考虑到未来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人机交互技术和信息环境的提升,高校图书馆必须在应对挑战的战略规划中去思考更有力度的创新,要认真考虑怎样在竞争态势下提升其信息服务,否则就难以避免“被边缘化”。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两方面探索中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3.2.1 形成对更广泛领域信息资源的存取能力
ARL的常务董事Charles Lowry曾号召高校图书馆建立“数字化基础设施”,将高校图书馆、档案室、行政部门的文献、文件和其他信息资源扫描建库并通过网络供用户使用[3]。这事实上就是在建议整合高校内的各种信息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存取能力。同时还要积极投身新型学术交流出版平台的建设和相关资源的开发,通过大力开发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可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信息资源纳入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体系和系统中,此前这部分资源一直作为“隐身的网络资源”(invisible Web)处在通用搜索引擎的强力搜索范围之外。形成对此类信息资源的组织、存储和检索能力无疑将有力加强图书馆的竞争优势。如密执安大学图书馆2002年就率先开发了被誉为“学术Google(academic Google)”的OAIster系统(www.oclc.org/oaister/),它收割了来自世界各地学术资源仓储库的元数据记录,并将其索引进中央数据库提供用户检索。2009年OCLC参与进OAIster的建设维护,目前该系统可提供超过2 500万条记录,描述、指向和链接到世界上1 100家研究图书馆、学术机构创建和维护的开放资源。OCLC正致力于将OAIster建设成一个所有开放存取数字资源库的自助服务贡献模型,以确保其对丰富开放存取资源的存取能力具有、可持续性[4]。随着开放存取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形成的对这种新型学术出版交流资源的存取能力,将对信息服务竞争格局、服务模式等产生重要影响。
3.2.2 打造便捷的、支持知识创新的信息环境
在世界各国高校都在努力提升其创新能力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致力于打造支持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新形态的信息服务要嵌入到用户的信息使用环境中,要围绕用户的信息活动开展信息采集、组织、资源集成与服务,其各项信息服务要以个性化和动态性为特点。面向用户工作需求和知识结构,构造支持动态捕获需求、动态定制,动态生成或集成、满足个性化要求且符合用户认知心理的小型信息环境,以直接支持用户的信息利用、知识获取、知识转移与知识创新活动。高校图书馆要重视用户体验,设计符合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的个性化信息利用平台,提供有特色的信息支持;要研究加强其服务的渗透性,将图书馆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专业技术工具嵌入到师生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和系统中,努力为用户提供“零距离服务”,实现“无处不在”的图书馆。
3.3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组织创新
随着用户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和利用图书馆方式的许多改变,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及服务模式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图书馆传统的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是基于印刷文献的处理流程和读者利用方式的,一般有采集、编目、阅览、参考咨询、流通保管、特藏或专业分馆等。面对各种新型信息资源和信息需求,这种组织模式显得缺乏活力。高校图书馆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的规律,形成新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理念,进行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如为支持场景19、25、26中日益普及的多媒体学习、个性化、组配式课程培训、跨学科学习与研究等活动,高校图书馆未来有必要发展一些动态、虚拟的,组配式和“即刻呈现”式的工作组织形态。这种预测与我国学者曾提出的图书馆组织机构重组设想有些吻合,即创建纵横交叉的网络型组织模式,按学科专业划分纵向部门,虚设一些跨部门的、可以完成相同性质工作的项目或协调小组为横向部门。这种新型组织模式将大力促进高校图书馆由“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高校图书馆的新型组织形态面向所有的用户,可能是为了配合某项定制培训、个性化课程或跨学科项目研究团队而组成的,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集成相关的信息资源类型、信息工具,提供相关服务功能,它超越实体图书馆和学院、系、专业等组织机构的条块分割,以虚拟的网络平台形式存在。通过这种组织形态,高校图书馆能够更灵活地被用户调取、使用,其服务的渗透性和活力将大大增强,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以及用户信息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也将有很大提升。
本文在研读ACRL关于高校图书馆未来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新环境、新需求、新变化及新挑战、新机遇等做出了分析,并对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和组织结构、工作模式的创新提出建议。未来,高校图书馆应拓展其开发建设思路,将业务定位在更多元的信息服务上;要从集成更广泛的信息资源,打造有力支持学习与创新的、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更灵动的信息环境等方面入手,大力发挥对各种信息资源的组织、协调、调配作用,为用户提供更加细致和深入的信息服务。
收稿日期:2011-07-04 修回日期:2011-09-14 本文起止页码: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