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与现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_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论文

论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与现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_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论文

剖论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与当前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矛盾论文,政治体制论文,论我国论文,社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具有不同于旧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党当前领导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方针与路线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现展析阐论如下:

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状况和特点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1 〕这是毛泽东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贯穿着唯物辩证法关于共性和个性统一的思想,体现了彻底的辩证法精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它“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共性。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这是个性。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究竟有哪些不同性质和特点呢?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基本适应前提下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是适合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结束了几千年来剥削制度下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不再是为剥削者获取剩余价值;我们在总体上有计划地利用价值规律,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统筹兼顾,能充分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不再是统治和被统治、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是新型的同志式的平等互助合作关系。在消费品分配方面,改变了那种“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状况。基本上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使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协调一致,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所有这些都表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能调动生产力的“人”和“物”的积极因素,能以旧社会所没有的规模和速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也是基本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不仅是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强大杠杆,而且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有力工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团结全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坚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提高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有这些同样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克服旧的上层建筑的残余,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肯定社会主义根本的经济、政治制度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促进生产力以更高速度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肯定生产关系的某些部分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就生产关系来说,在经济体制上多年来形成了一个政企职责不分,计划和管理体制过分集中,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的僵化模式,这些都同生产力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就上层建筑方面来说,在政治体制上某些具体的领导体制、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在意识形态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和作风,以及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是矛盾的。总之,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具体制度、体制上的某些部分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适应,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第一特点。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自觉地调整与调和的矛盾。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表现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革命阶级同代表旧上层建筑,维护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反动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表现为剧烈的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情况则不同,由于广大劳动者既是首要的生产力,又是生产资料和社会的主人,因此,他们的根本利益可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对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自觉地加以调适,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这种矛盾是人民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可以自我调和的、非对抗性的矛盾。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式也不同。由于旧社会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因此这种矛盾不可能通过旧制度自身来解决,只有通过先进阶级的社会革命,推翻旧的上层建筑,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才能得到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由上已述,因为它的性质和结构不同,所以完全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民主和自觉性来加以协调解决。这点,就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有人说,现实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纸上空谈”,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是完全错误的。这种错误就其认识根源来说,主要是没有从本质上、发展上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他们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的优越性同这种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的程度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看问题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根本性的是非问题。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经济发展的计划性,这是决定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性的东西,它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以下相应的本质优越性:

(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能从根本上消灭依仗土地或资本和资本的再生来进行剥削、奴役、欺负和压迫等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丑恶现象和其不可调和的社会基本矛盾;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从根本上确保人民群众民主治国的主人翁意识和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有业可从、各尽所能的要求,从而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由于从根本上消灭了依仗土地和资本来进行的剥削、奴役、欺负和压迫,从根本上确保了人民群众民主治国的主人翁意识和地位,所以它能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积极性,有了广大人民群众这个“真正的英雄和历史的创造者”,也就有了最大智慧的结晶(即群众的集体智慧)。历史证明,只有发动群策群力,依靠群策群力,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我们的前途才会乘风破浪、势不可挡!这样,我们的生产力就会全面高效,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由此可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根本上具有着无比的优越性。它需要的是人们富有远见卓识,去深刻地认识与发掘。

(二)按劳分配能从根本上铲除不劳而获的寄生剥削思想,也打破了曾一度劳果不分的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不思进取奋斗的庸惰观念。真正的按劳分配,就其本质要求应是以劳动量的多少和劳动价值的高低为分配原则,来确定分配数额的一种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既是一种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也是一种从切身利益驱动的根本性上来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相互竞争与激励机制;它是从劳动者劳动的量和质(值)的利益驱动上,或者说从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竞争上,来根本地推动着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由此可见,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它从根本上具有着科学的、无比的优越性。它需要的是人们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真正的贯彻实施。

(三)经济发展的计划性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的发生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还能从根本上规范市场竞争,向导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从而,通过健康强大的市场活力来推动生产力的高效发展。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实质是市场整体需求与宏观调控之间主动的、科学的有机结合。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计划反映了市场、市场也必须计划,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与发展的关系。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无疑会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却是防止经济危机、规范市场经济竞争、向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集约和优化资金投入、在市场信息反馈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健康向导和促进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生产力全面快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与管理是极其符合市场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的。它需要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去正确的认识与实施。

以上,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经济发展的计划性,这几个代表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根本方面,分别深入地阐述了它们对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等具有的根本动力和无比的优越性。但是,这种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一个伴随生产力发展而逐步显示的客观过程。因此,我们要从本质上,发展上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抚今忆昔,四十多年来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造和建设,从事实上已雄辩地表明,我国与解放前那饱受列强帝国欺凌、任人瓜分宰割,一穷二白,风雨飘摇的局面相比,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们完全能引以自豪的。即使与世界其它国家横向相比,我们也完全可以充满信心,理直气壮地说:“感到由衷的欣慰”。笔者经查有关史料,以1988年为例,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14015亿元,属世界第8位,其中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5位,农业总产值居世界第1位,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泥、布、丝、电风扇、电饭锅、自行车、家用缝纫机等几种产品的年产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首位,电视机产量由1987年8位升至第二位;化肥产量升至第3位;钢、发电量分别由第5位和第7位升至第4位。从发展速度、发展后劲和发展趋势看, 我国也强于美国。1979—1987 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 美国为2.3%,我国为9.2%,比美国高了3倍。1980—1985 年农业增加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美国为1.8%,我国为9.4%,比美国高4.2倍。1951—1985年工业生产增长率,世界平均为4.4%,发达国家为4.2%, 发展中国家为5.6%,而我国1951—1987年为11.5%, 大大高于全世界以及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有人认为我国发展速度快是由于基数低,美国等发达国家速度慢是由于基数高。这有一定道理,但落后国家正是需要加快发展速度,才能最快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才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国民经济,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显示。再从人民生活水平上看,我国目前已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大体相当。我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已由1952年为人年均76元提高到1988年的639元。1985年我国每人每天摄取的食物热值为2620大卡, 高于发展中国家2460大卡的平均水平,接近2694大卡的世界平均水平。1986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为10.6公斤,高于发展中国家3.8公斤的平均水平。1988年我国每百人拥有电视机13.2台,洗衣机6.2台,电冰箱1.8台,在城市彩电普及率为57.6%,冰箱普及率为50%左右。我国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而高档消费品的普及却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则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1987年,我国人均寿命为69岁,高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平均64岁),婴儿死亡率为32%,低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56%的水平。总之,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 供养了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一部分居民的生活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这对全人类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以上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绝对正确的,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方能发展中国,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那种认为中国只有退回去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富强起来的主张,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也是极端错误和有害的。我们应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要被眼前的生产力状况和某些困难、困惑,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社会主义社会同任何社会一样,将经历若干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矛盾,既具有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共同点,又具有如下具体特点:(一)生产力还很落后,社会主义制度还缺乏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搞好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最迫切,最中心的任务;(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年轻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但具体模式尚在探索中,由于客观历史原因而形成的高度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既对生产力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又逐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具体表现在市场环境不宽松、缺乏市场的竞争与开拓的活力;(三)由于生产力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都不可能整齐划一,计划经济也只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决定了在调整生产关系时,又必然出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新的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复杂情况,调整上层建筑时,同样也会出现种种新的矛盾。由于这些特点,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根本的问题,就在于要有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基本路线。

二、我国当前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情况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认识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形成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

第一,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中心。1980年2月,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2〕在这里, 邓小平把现代化建设摆在了党的政治路线的中心地位。为党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中,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是一切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更是这样。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同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比较,我国的经济还比较落后。这就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主等,这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但是,离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不可能最终得到的巩固和完善。所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显示出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正初步显示了优越性,但要进一步显示优越性,使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要靠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果我们不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能使人民过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人民不能从社会主义制度中得到实惠,也就不能真正的成为社会主义的坚决拥护者和基本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道理就在这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基本前提。共产主义是要消灭一切阶级的、而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前提的、阶级的消灭又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才能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产生的根源,才能消灭由于生产力发展不足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差别和事实上的社会不平等,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因此,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也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总之,把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和主要任务,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需要。

第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其内容来说,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首次提出来的。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个特点的反映,或者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邓小平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3〕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思想政治原则, 其客观内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邓小平同志这个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社会关系同现代化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的。四个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生产力,是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之一是生产资料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即生产资料社会化,特点之二是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社会行为,即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社会化;特点之三是产品要依次经过许多工人的手来共同完成,即产品社会化。生产力的社会化本性,就要求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和以按劳分配为特征的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力主体因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力的现代化。为了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的现代化,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现代化的正确的政治方向,避免重走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的漫长而痛苦的道路。在当今世界上,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有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经历了二三百年的过程,不仅是以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为代价的,也是以残酷剥削和掠夺全世界劳动人民为代价的。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剥削和掠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它最终会被无产阶级所埋葬,被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社会稳定,顺利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长期保持社会稳定,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就必须要有能够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而四项基本原则正是唯一能够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在中国,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必然会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必然结果,就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中国将会倒退回去走资本主义道路,最终沦为国际先进强大的垄断资本主义的附庸和鱼肉。国内的资产阶级将会变本加利地对无产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导演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间悲剧和种种丑恶现象。那样,中国12亿人口的大家庭将会陷入两极分化后的阶级对抗、斗争、冲突、暴乱、自相残杀、四分五裂的可悲状态,四个现代化就会成为泡影。因此,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关系能否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

总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就会将理想按既定的方针、目标,去逐步实现。若是背离四项基本原则,混淆颠倒是非,盲目崇洋媚外,东效西颦之为,那我们就会丧失一切。

第三,改革开放,搞活市场,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是党的基本路线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运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深入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国际国内实践经验提出的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和环节,即具体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还存在着若干弊端和缺陷,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所谓改革,就是根据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从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外开放也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现在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早在100年之前, 马克思就指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4〕所以,加强国际经济交流,实行对外开放, 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闭关自守是不行的。正是基于对时代特点和客观形势的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某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可以吸取国外文化中某些有益的成分,有利于较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增强自立更生的能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正确方针,10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强,经济活力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绝大多数群众的温饱得到了解决,有的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也获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说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也是其内在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由之路。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所谓“改革”,但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剥削属性和基本矛盾不可调和的对抗性,其“改革”只是一种蛊惑人心、缓冲矛盾的旗号,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短期敷弄行为,它摆脱不了无产阶级必将最终将其灭亡的命运。而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年轻的、具有全心全意为全体人民谋求共同幸福的、具有无比优越性的社会制度。其本身、或者说本质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改革的实质是使其更具有不断发展的动力,从而尽快地使其固有的本质优越性更大地显示出来。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和可自我调谐性,改革将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力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党当前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路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全党、全民、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十五大”的精神为指引,以江泽民领导的党中央为核心,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团结一心,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早日推向辉煌!

注释: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7页。)

〔2〕(《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40页)。

〔3〕《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5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4页。

标签:;  ;  ;  ;  ;  ;  ;  ;  ;  ;  ;  ;  ;  

论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与现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_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