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当前我国GDP就业弹性下降的一些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认识论文,弹性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意义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失业问题却愈加严重
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是正相关的,经济增长会提高就业水平、减少失业率;从生产函数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结论,因为GDP增长是资本深化、就业增加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总会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却与就业增长具有很大的非同一性,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失业和下岗问题愈加严重。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具有很强的非同一性的主要原因是GDP就业弹性的下降,使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GDP就业弹性是指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率(GDP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GDP增长率)。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的GDP就业弹性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1992年以前,GDP就业弹性一般都高于0.2,部分年份达到0.6以上的水平,但是1992年以后,GDP就业弹性急剧下降,大多数年份都在0.1左右,经济增长对于提高就业水平、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大大下降。
在我国GDP就业弹性急剧下降的同时城乡就业压力却在急剧上升。从1995年到2001年,城镇国有部门和集体部门的下岗人数共计为4807万人(胡鞍钢,2002);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从1991年的2.3%上升到2001年的3.6%,并将进一步上升;二是我国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剩余劳动力队伍,一般估计存在者1.5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考虑到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种植业劳均负担耕地规模较目前还将有所增长,在维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将会继续增加,这些剩余劳动力将作为劳动力的存量与新增农村劳动力一起对劳动力就业产生压力。90年代GDP就业弹性的急剧下降大大削弱了我国依靠经济增长来缓解就业压力的能力,使我国的就业紧张状况变得更加突出。
二、影响我国GDP就业弹性下降的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分析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GDP就业弹性下降的长期因素
(1)劳动生产率对GDP就业弹性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期的总产出是由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反映当时技术状况的资本投入相结合所生产出来的,如果把劳动投入设为L,把人均资本数量、技术状况、资源配置效率等因素统一归为劳动生产率P,那么在第t时期总产出与劳动投入的关系就可以表示为:Q[,T]=L[,T]×P[,T],也就是在t时期的社会总产出等于t时期劳动投入量与劳动生产率的乘积。如果用e、g、P分别表示就业增长率、产出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那么可以得到三者之间的关系为:e=g-p,也就是就业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呈反向关系,在GDP增长率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增长得越快,则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就会越少,就业岗位的增加也就越少。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析。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有两个特点,第一,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保持了较快的持续增长。按1978年的价格计算,劳动生产率从1978年的0.09万元增长到2000年的0.376万元,增长幅度高达318%;第二,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业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差距在逐渐扩大。2000年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181万元,是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0.079万元的15倍,是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0.380万元的3.1倍。
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资本深化,表现为每个生产者装备的机械设备的增多;第二,技术进步和生产过程的完善,通常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技术进步或者全要素增长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并且在持续上升;第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和教育的扩展以及经验的丰富有关。
(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作为增长来源的重要性逐渐提高。经验研究表明,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增长方式才发生了改变。在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人们的需求多为基本需求,满足这些需求为目的的经济增长也必然是以外延为主,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人们的收入得到很大提高,增长的内容必然要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转变,表现出更多的依靠内涵增长的趋势。从技术进步发生的条件看,技术进步的发生是以资本积累为先决条件的,而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从总体上讲只有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郑玉歆,1999);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扩展。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对教育的需求,因为经济增长是由投入的增加和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而技术进步和人均装备水平的提高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对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
在过去20年里,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无疑是GDP就业弹性减小的主要因素,由于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这几个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会逐渐加强,劳动生产率的持续上升肯定是个长期趋势。所以,从长期来看,影响GDP就业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只要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GDP就业弹性的逐步减少就一定是一个长期趋势。
2.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是GDP就业弹性下降的短期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的逐渐引入使得我国就业体制在80年代呈现双轨特征,与双轨就业体制相对应的是失业也具有隐性失业和公开失业两类。1993年国家开始在国有企业大力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在1995年允许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企业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解雇多余的人员,国有企业的就业制度改革可以说是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隐性失业开始大规模的显性化。
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国有部门和集体部门出现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是90年代以来GDP就业弹性大为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个因素对GDP就业弹性的影响只是短期因素。因为从隐性失业的规模上看,在90年代中期,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隐性失业率根据不同的估计为10%~25%(国家科委估计为28%,国家计委和体改委提出为2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为20%~25%,统计局提出为20%,劳动保障部提出为12%~15%)。按照这些估计的隐性失业率,隐性失业人员大约为1300万到3000万左右。而国有部门和集体部门在90年代累计的下岗人数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可以说90年代的下岗高潮已经基本消化了积累在国有部门和集体部门的隐性失业人数。
三、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对就业促进的积极意义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会促进就业的稳定增长
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才是可持续的。从解决就业问题来说,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其他的国家也面对着巨大的失业压力,这些国家采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活化劳动力市场、改善就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来解决就业问题。我国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借鉴这些方法,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就业问题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为我国劳动力众多,就业压力尤其重,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能力减弱,这就意味着我国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短期不可能解决,而经济的持续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基本的途径,其他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只能以此为基础。
2.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快于实际工资增长率是推动投资和就业增长的动力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1)》有关数据计算,从1979年到2000年的22个年份里,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在绝大多数年份都高于实际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快于实际工资增长率是由我国的发展环境所决定的:一是教育的扩展,因为教育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二是我国存在着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竞争使得工资上升的幅度小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快于实际工资增长率对于就业促进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投资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回报,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持续的经济增长又是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力量。
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容量
第一,劳动生产率是收入增长的源泉,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而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空间与居民收入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一项对中国社区就业的调查表明,社区就业的发展程度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关系,对居民家庭来说,只有较多的收入,才能使便民利民服务惠及家家户户,促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杨宜勇,2001)。
第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促进生产的专业化,提高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从整个产业结构看,在均衡的工业化中,就业的主要增长部门是在制造业以外的服务业部门。由于制造业本身在工业化过程中对现代部门就业份额提高的贡献相当少,因而在制造业内部过分强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增加总就业的意义并不很大(孙学工,1998)。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而第三产业中的主要部分是为工业部门服务的,其发展取决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四、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改善GDP就业弹性和适应变化
1.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容量
城市化程度较低和服务业发展缓慢是制约中国GDP就业弹性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城市化水平滞后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影响了我国就业结构的改善,就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形成之后由于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作用,第三产业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城市化比重越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也越大;我国城市化滞后的不良影响使得产业结构难以得到优化,第三产业得不到发展。以1998年为例,从全球的产出结构来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1%。在同人均GDP相近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比较低的,1998年我国的人均GDP为750美元,比低收入国家的520美元要高出31%,但是服务业的比重却是33%,比低收入国家的38%要低。从这些简单的数据看得出来,我国的产业结果不够合理,服务业的比重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就业含义是,我国的就业结构得不到改善,就业容量难以提高。
2.创新就业形式和内容,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
从发展中国家来看,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城市就业渠道和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袁铁铮、李长春,2000)。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比例的迅速增长是由于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供给过剩,而这部分劳动力进入正规部门就业障碍很大,所以选择了劳动技能要求较低、资金投入较少、经营条件要求简单、经营方式灵活的非正规部门实现自救性就业。在发达国家中,非正规就业也是重要的就业方式,通常非正规就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例为20%~30%。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2000年劳动保障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沈阳、青岛、长沙和成都四个城市的调查表明,四个城市通过社区服务业提供的临时就业机会可以达到200万个,目前还空缺100万个以上。以此推算,全国70多个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可以提供的社区就业机会应该在1500万个以上(杨宜勇,2001)。
3.适应劳动生产率长期增长的需要,扩展教育和培训
由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个长期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变革,减少结构性失业,提高就业水平,扩展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就业竞争能力,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迅速变化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