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账会不会卷土重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不会论文,卷土重来论文,坏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场危机过后,等待人们的不是持久的繁荣,而是下一场危机。
国内银行业的惊人坏账曾经像一颗可能随时引爆的重磅炸弹,让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坐卧不宁。为了化解风险,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包括几年前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税收上对呆账的停息挂账,银行内控机制的强化等,这些措施都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力面,并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
眼下从宏观上看,国内经济的增长形势一片大好。通货膨胀率维持在极低的水平。而且,从不断公布的数字来看,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也正在迅速下降。这是真实的中国经济吗?国内银行业真的找到了恢复健康的药方?我看未必。中国银行业在制造“利润”的同时,还在制造着不良资产。人们近期看到的可能是
银行业的利润增加,但远期看到的可能会是坏账和不良资产的膨胀。这种观点并非是无端的猜测。新的银行坏账可能会像变魔术一样潜伏起来,只要国内经济处于上升轨道,坏账问题就不会显现。一旦国内经济进入调整期,中国银行业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增长,房地产、钢铁和汽车等领域的投资热潮已经出现。尽管有明显的产能过剩趋势,但也有学者认为,适度的重复建设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换一句话说,舆论大致还认为被银行业支持出来的投资热潮是合理的。但是,
如果国内的需求还是没有像固定资产投资一样被激发起来,今天的投资将有很大一部分变成明天的沉没成本。
为什么有些经济学家总是对经济过快增长表示担心?因为经济学上有一个基本的假定:资源总是稀缺的。也正因为如此,合理的资源配置才有意义。为了增加投资而设立建设项目,为了带动GDP增长而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这种短期性的投资行为,一方面挤占了那些好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在更深层次上扭曲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为银行坏账和政府财政赤字埋下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在数量上增长惊人,但从质的角度考察,问题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经营活动高风险、高成本、低效益。而且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的金融机构还在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
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认为,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是银行风险,最大的金融改革难题是
体制突破。金融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中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