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市场的根本转变:从卖方走向买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卖方论文,买方论文,走向论文,化工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匈牙利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专著《短缺经济学》,他以东欧社会主义经济中普遍和长期存在的短缺现象为主线,以企业行为分析为重点,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方面剖析了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他认为,“短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问题之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消除短缺。查看短缺状况是检验改革进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如果在经济的一个或另一个重要方面短缺消失了,这就是一个相当可靠的信号,即改革在那里成功了。如果短缺依然存在,这就表明改革还没有深入经济肌体的内部。”
自1978年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推动下,走出了一条近20年持续高速发展的新路子,生产总量、产业结构和供求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8年我国化学工业总产值为438亿元,1996年达到3554亿元,年均递增9.04%。尤其是从1991年到1995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化学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1%,开创了我国化学工业近20年来总量增长最快的新时期。但是,到了1997年,我国化学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短缺时代”的结束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1997年,长期供不应求的化工市场实现了从局部走出“短缺”到全面告别“短缺”的根本转折,整个化工市场出现了巨大变化:
全国化工市场平销和滞销的化工产品占到80%以上,大多数地区化工产品的产销率仅达93%左右。过去一直供给不足的化肥市场也出现了严重滞销的局面。1997年底全国小化肥库存高达544.7万吨(实物量),比上年同期增加17.3%;
据对全国120种化工产品最高市场价格跟踪分析,1997年与上年相比,上升的占20%,下降的占76.7%,持平的占3.3%,大多数产品价格一直在低价位徘徊;
一些主要产品开工率下降。化肥企业平均开工率只有80%左右。其中小化肥企业平均开工率只有73%,同比下降14.7%。涂料生产能力仅发挥41.3%,烧碱、纯碱等产品也一直处于限产保价状态;
由于市场销售不畅,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资金占用大量增加,经济效益出现了大幅度滑坡的局面。特别是基本化学品、化学肥料、农药、有机化学品及橡胶制品业等行业,其销售成本和库存增长幅度都大大高于产值增长幅度。到1997年底,国有化工企业亏损面达47%,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90%左右。
1997年全国化工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不仅仅是供求关系在“数量”上的变化,而且还反映了连续20年生产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化工市场“本质”上的变化。这种本质上的变化,集中反映在化工“短缺时代”的结束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市场性质的变化,将会使市场的力量对交换领域中买卖双方的影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亚诺什·科尔内在《短缺经济学》中,对这一变化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他指出,“在短缺经济中,生产者——即销售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刚性,短缺越严重,调节供给以适应需求的速度就越慢。生产者——即销售企业越是享有一种支配地位,他就越有可能让需求来适应供给。这会成为长期短缺的原因之一。”“在‘买方市场’中,生产者——即销售者,不是仅靠殷勤优待来赢得顾客的,更重要的是靠交付优质的货物,靠不断推出比旧产品更好的新产品来战胜竞争对手。如果企业在销售产品时不存在任何困难,它的动力也就丧失了。”
我们认为,买方市场的形成,不仅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且是市场发育升级的必然结果。这种市场性质的根本变化,不仅对消费者,更重要的是对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更完全的竞争要求,“适则生存”的规律,在买方市场的机制中是一个毫无情面的“铁”的法则。
产业结构的缺陷和买方市场的初级阶段
买方市场的形成并不意味着“过剩经济”的到来。目前,我们正处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在低层次上失衡与潜在需求开拓不足的结构性转换时期,正处于买方市场刚刚形成的初级阶段。对市场阶段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都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是发展经济学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我国化学工业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水平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上。1997年我国乙烯产量359万吨,比上年增长18%,但人均乙烯产量仅达2.9公斤,人均乙烯产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到1/10左右,国产乙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率仅达59%左右:五大合成树脂产量为593万吨,人均产量仅为5公斤,国产树脂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62.5%;1997年我国原油产量1.6亿吨,人均产量为129.45公斤,人均产量水平仅世界人均产量的1/3左右;天然气产量达201亿立方,人均消费仅达14立方,目前世界人均消费天然气403立方,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9;1997年我国化肥产量达2853万吨(折100%),占世界总产量的20%,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与人均耕地同我国相近的英国和德国相比,我国单位播种面积的施肥量仅为英国的56%、德国的78%,人均总施肥量仅为英、德的77%,远低于美国和法国的水平。而单位播种面积的谷物产量只有英国和德国的一半左右。因此,从需求水平上分析,我国绝大多数化工产品仍处于绝对需求不足的状态,某些化工产品需求的相对过剩,也是在目前低消费水平上出现的一种暂时现象。
二是供给结构远远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换代的要求。随着全球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目前,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总量矛盾转化为结构性矛盾。大多数国有化工企业的经营困难,从总体上讲,是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阵痛。这种阵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机械、电子、建材、轻工、纺织、汽车、农业等行业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的加快,与之配套的大量化工产品仍然需要依靠进口解决。如国产染料品种只能满足纺织工业需要的50%,国产农药品种只能满足农业需求的65%,工程塑料、子午线轮胎、MDI、TDT、特种纤维、高新技术精细化工产品等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求。1997年我国进口五大合成树脂就达700多万吨、进口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120多万吨、进口合成纤维150多万吨、进口基本有机化工原料120多万吨、进口合成橡胶10多万吨。化工外贸中的大额逆差,充分反映了我们国产化工产品供给结构上的矛盾;二是传统化工产品的技术、市场已趋成熟,又加之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国内市场正在逐步萎缩。如纯碱、烧碱两个大宗传统产品,1997年产量分别为715万吨和530万吨,而当年国内需求量仅为650万吨和480万吨左右,两个行业均处于亏损状态,急需开拓国内新需求和国际新市场;三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近年来进入我国化工市场的国外大型跨国公司迅速增加,一方面使我国化学工业在一些技术含量高、属填补国内空白项目上取得了可喜进展,但另一方面又在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重点化工领域,特别是在有机原料、合成材料、大型乙烯、精细化工、子午线轮胎、农药及感光材料领域内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已成为国内化工企业必须面对的、无法回避的双重挑战。
三是生产效率水平低下已成为影响我国化工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1997年我国化学工业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仅为21672元人民币,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不仅反映出我国化学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而且也反映出我们管理水平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工主要行业中技术含量较高产品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如子午线轮胎,国外发达国家占轮胎总量的90%以上,而我国目前仅占10%左右;乙烯法聚氯乙烯,国外发达国家几乎达到100%,而我国目前仅占30%多;羰基合成醋酸国外发达国家达80%,而我国目前仅占不到20%;化肥复合率国外发达国家达70%左右,而我国目前仅占10%左右。近几年来,随着技术改造力度的加大,我国化学工业的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水平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但目前化工万元生产总值的能耗仍然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化学工业是耗能大户,每年消耗的能源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9%,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总量的13%左右。因此,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包括人力和原材料及能源消耗在内的活化和物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综上所述,包括化学工业在内的我国国民经济经过近20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但这种“买方市场”仅仅是一个总需求在低水平层次上的阶段,供给能力和消费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极大丰富”和较高的层次上。因此,刺激需求和调整结构已成为现阶段加快市场发育和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任务。
经济增长和发展战略的选择
按照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消费可以刺激生产,生产也可以创造消费。市场的转变既给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同时也给生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为了克服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扩大出口、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严厉打击走私等措施,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对促进化学工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适应市场发育的要求,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从化学工业自身来讲,当前应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着力推进以下五大战略:
一、加快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大力推进开拓农村市场战略
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是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消费市场。在开拓国内需求中,化学工业应把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摆在首位,特别是要抓好化肥、农药市场的开拓工作。化肥、农药不仅是重要的支农化工产品,而且在化工行业中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7年化肥产值占化工行业产值的22.3%,农药占化工行业产值的6.9%,化肥、农药实现利润达10.5亿元,占化工行业实现利润的33.8%。因此,化肥、农药生产经营的形势直接关系着化工行业的全局。
1997年以来国内化肥市场出现的严重滞销局面,是由于连续三年大幅度超计划进口化肥,以及粮价下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所造成的一种暂时现象。从我国化肥供给和需求的总量上看,国产化肥仍然是短缺的。随着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措施的到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然会进一步提高。又加之从1997年开始,国家实行了控制尿素进口的措施,所以国内化肥的销售必然会逐步转旺。为了更好地开拓农村市场,化肥、农药企业除了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努力增产农村市场短缺的复合肥、专用肥、高效低毒农药外,还要大力加快化肥流通体制的改革,按照减少流通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和产需直接见面的原则,把化肥企业推向市场,使化肥真正成为“商品”。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国家计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已经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我们希望这个意见能够尽快颁布施行,为化肥生产和流通企业减少环节、公平竞争、联手合作,规范市场创造一个更好的经营环境,使化工企业开拓农用化工市场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努力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升级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按照一般经济规律,工业化初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积累、资源要素向工业领域集中和生产手段的改进;在向中后期转换的过程中,则更多地依靠以大规模提高生产率为特征的产业振兴、新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和资源优化配置下的产业结构转换。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在“买方市场”形成后,化学工业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迫切需要。
从我国化学工业现有的基础出发,按照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原料。我国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原料的品种和数量一直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预计到本世纪末国内乙烯需求量将达到750万吨,2010年达到1400万吨。到2000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可达510万吨,产量460万吨,缺口达290万吨,国内满足率仅为61%;2010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1260万吨,产量1140万吨,届时缺口达260万吨,国内满足率可上升到81%。同时要配合汽车、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有机原料产品,如特种环氧树脂、TDI、MDI等。因此,大力发展乙烯、丙烯及有机化工原料等市场短缺的有机化工产品,是化学工业跨世纪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二是要加快发展合成树脂和新型材料。预计到2000年我国合成树脂需求量将达900万吨以上(不含来料加工),市场缺口较大,亟待加快发展。目前化工新材料需求市场势头良好,我国有机硅、有机氟、工程塑料等已初具规模,加上我们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发展其它新材料,如分离膜、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
三是要加快精细化工的发展。高新技术精细化工是当今世界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也是21世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后5至10年,我们要重点发展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生物化工、电子化学品,还要积极开发高档涂料、高档染料、新型高效催化剂等。到本世纪末,力争使我国化学工业的精细化工率由目前的33%提高到45%以上。
四是发展橡胶加工产品。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轮胎子午化已成为世界轮胎工业的发展方向。目前,经济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了轮胎子午化。我国子午胎工业起步较晚,1997年子午胎产量仅占轮胎总产量的17%。根据我国汽车工业“九五”计划,2000年汽车产量将达到270万辆,共需装配和维修子午胎2750万条,子午胎的比例将要提高到35%以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重点搞好几个骨干企业的改造,使其尽快达到世界级经济规模,形成几个年产500万条以上的子午胎生产基地。
五是大力发展化工环保产业。预计到2000年,世界环保产品销售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我国环保产业目前销售额只有70亿人民币,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对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利用越来越重视,所以,未来用于节能和环保的产品和技术市场前景广阔,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要重点抓好环保技术、新型节能设备及环保示范工程的开发和发展,使之形成与化工生产相适应和城市发展相配套的新型产业。
三、进一步扩大化工外贸出口,大力推进多元化市场战略
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已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分之一。1997年全国进出口总额约达3250.6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12.1%。其中出口1827亿美元,增长20.9%;进口1423.6亿美元,增长2.5%,贸易顺差达403亿美元。从“八五”开始,我国化工外贸出口一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平均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1997年全国化工进出口总额为344.9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0.61%。其中出口143.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85%,比上年增长15.6%;进口201.5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4.15%,比上年增长4.4%。但是,与我国外贸总的情况不同的是,多年来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一直是贸易逆差,而且一直呈上升趋势。1994年化工贸易逆差为45亿美元,1995年为65亿美元,1996年为69亿美元,1997年为58.1亿美元。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二是目前我国出口的化工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缺乏技术密集、高创汇率、具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1997年我国出口前10类化工产品是:胶鞋类42.48亿美元,有机化工原料24.36亿美元,无机化工原料23.8亿美元,杂项化学品10.16亿美元,橡胶及制品9.54亿美元,涂、染、颜料9.21亿美元,合成树脂5.58亿美元,化学矿5.08亿美元,信息用化学品4.88亿美元,农药3.09亿美元。
自去年以来,席卷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化学工业的外贸出口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将会进一步加剧对欧美化工市场的激烈竞争。美国、欧盟、日本是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国家和地区,1997年对欧盟出口21.25亿美元,对美国出口11.62亿美元,对日本出口12.64亿美元。目前我国出口欧美的化工产品,同东南亚各国在产品结构和产品种类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集中在橡胶及制品、有机化工原料中间体、合成树脂及胶鞋等。由于东南亚货币的贬值,使得东南亚国家化工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增加,从而使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得不面对更加剧烈的竞争。有关专家预计1998年我国在欧美市场的化工出口额至少减少5%。
其次,在亚洲市场的进出口额将会大幅减少。长期以来,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及其他东盟国家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1996年,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7%,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1%,位于日本、美国、香港和欧盟之后,居第五位。我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现主要表现为入超,即东盟国家对我国的出口大于我国的出口。相反,我国化工产品对这些国家(除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外)的进出口贸易表现为出超,1997年,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到印度尼西亚2.43亿美元,顺差1.61亿美元;出口到马来西亚2.10亿美元,顺差0.91亿美元;出口到越南1.29亿美元;顺差1.12亿美元;出口到菲律宾0.76亿美元;顺差0.68亿美元;出口到香港11.84亿美元,顺差8.49亿美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支付能力减弱,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市场需求减少,必然使我国化工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预计1998年对亚洲地区化工出口额至少比1997年减少20%左右。
为了把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努力实现我国化工出口贸易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我们必须加快外贸出口战略的调整和出口政策的完善。
首先,要加快外贸多元化市场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在继续加强欧美等国传统市场、保持东南亚市场份额的同时,下大气力实施多元化的外贸市场开发战略,特别是要加大对非洲、中东、南美和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努力开拓我国化工产品、技术、设备和劳务等国际市场的竞争空间。
其次,要进一步加快化工出口基地的建设。要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出口效益好、技术含量高、有发展前途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加快重点出口企业和重点出口产品技术改造的步伐,努力实现2000年全国化工出口贸易达到2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化工外贸出口的组织程度。为了克服和避免出口秩序混乱,相互压价竞争的局面,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努力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的组织程度。当前要切实加强纯碱、烧碱、轮胎、胶鞋等几个大宗化工出口产品的组织协调工作,尽快形成统一对外、联合协调、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对外贸易的新局面,努力提高化工外贸出口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第四,要进一步完善扶持外贸出口的各项政策。要加快落实出口退税的各项规定,增强对出口企业的金融支持,简化出口手续,对扩大外贸出口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四、加快培育技术创新的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开发战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经济的主导。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们国有企业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目前市场销售严重疲软的形势下,有相当一批化工企业不仅产品畅销、而且效益很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批企业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领先的管理,如山西运城南风集团、山东临沂化肥厂、山东鲁北化工总厂、安徽蚌埠柠檬酸厂、广东中成化工厂等,都是依靠自己的专有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高新技术已成为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量。
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学工业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加快培育我国化学工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必须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面向21世纪的科技开发战略。我们应按照“借鉴和赶超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我国化学工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即:开辟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的格局,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采取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努力抢占一批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科研开发领域。特别是在触媒技术、橡塑制品及复合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环保技术领域内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继续加快科研体制改革的步伐,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研新体制和新机制,加快科研同生产的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同国外先进国家,大型化工公司的科技合作,努力缩小我国化学工业在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领域内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五、进一步深化国有化工企业的改革,大力推进集团化战略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下个世纪站在国际市场第一线上拼杀竞争的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一批代表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身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企业集团有了迅速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如吉化集团、深圳石化集团、青岛双星集团、山西南风集团和兰星清洗集团等超常发展的优势企业集团。但从跨世纪发展的要求来看,企业集团规模小、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的矛盾,仍然是制约化工企业集团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从整体上增强我国化学工业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加快在石油化工、化肥农药、轮胎、合成材料、感光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里,培养一批能真正代表国家产业水平的战略企业集团。一个企业集团能否建成战略集团,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跨地区、跨行业资产经营的能力、技术开发创新的能力、体制运行和经营管理高效率的能力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只要我们真正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从我国化学工业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制定出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按照产业整合的理论,加快培育战略集团的“四大能力”,加快企业集团“核心事业”的发展,不断强化企业集团的战略产业和优势产品,我们一定能够培育出一批驶向21世纪国际竞争海洋的大型化工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