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收入差距扩大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论文,收入差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个人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在收入普遍有所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拉大。这种差距既表现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也表现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之间。而且这种差距还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扩大对宏观经济均衡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学术界极少有人讨论。本文的分析表明,收入差距如果过分悬殊,将不利于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
宏观经济均衡既包括总量均衡也包括结构均衡。总量均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价值方面的平衡;结构均衡是指国民经济结构的平衡,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平衡和协调发展。本文主要从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两方面分析收入差距扩大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
一、收入差距悬殊的总量失衡效应
收入差距如果过分悬殊,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供求总量的失衡。
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最高收入阶层与最低收入阶层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拉大。随着经济增长,最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而占人口大多数的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却很少,消费水平增长也极其缓慢。与此同时,社会生产能力或经济的供给水平却不断提高。这样,社会消费力的增长将逐渐趋向小于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社会总需求越来越低于社会总供给,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便出现了,危机强制调整了社会生产力,也逐步使经济重新复苏。但只要收入差距悬殊这种状况继续下去,生产过剩或需求不足的周期性危机便难以消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经济时指出,财富在一极积累和贫困在另一极积累,导致广大赤贫的无产者消费水平萎缩,而资本积累加速又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这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我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两极分化,因而不会出现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全面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收入差距偏大确实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矛盾之一,(注:参阅宾建成:《中国的两极分化判断》,《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如果任其扩大,也必将由于大多数人缺乏生活消费力而导致某些产品的生产过剩,从而破坏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使国民经济运行陷入危机之中。
这里我们略举一例加以说明。众所周知,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发生了严重的市场疲软、工业生产急剧滑坡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密切相关。我们知道,对我国工业企业而言,市场状况已经对其发展乃至生存起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并非十分完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要求不断地得到物质形态的替换和价值形态的补偿,否则,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就会遭到破坏。如果在市场上普遍发生商品不能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的情况,亦即商品的供给普遍大于需求时,就会产生所谓的市场疲软现象。分析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经济中出现的市场疲软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既有某些商品供应过量方面的原因,又有商品需求缩小方面的原因。更进一步,从我国短缺经济的现实出发,商品供应过量并非市场疲软的主要原因。哪怕就某一行业,某类产品而言,确实由于结构等方面的原因而在局部范围内存在供应过量的现象,但就总体看,商品供应是短缺而不是过量。所以,市场疲软的主要原因只能从商品需求的一方来分析。
依据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需求水平的大小主要受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居民的收入降低,对商品的需求降低。我国的现实情况正是如此。尽管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是就农村居民来说,其收入中的增长近年来一直处于徘徊状态之中,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这个增长就显得更加缓慢。同城镇居民相比较,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下降更快。而就同农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由于受商品结构等因素的限制,这部分收入中有相当部分并不能转化商品的实际需求,而是在储蓄中积淀了下来。由此出现了如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城镇居民拥有较多的货币收入,但由于商品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它无意转化为商品的现实购买,潜在的需求转变不成现实的需求。另一方面,乡村居民尽管有强烈的消费倾向,但其实际收入的上升过于缓慢成为其消费的根本束缚。城乡居民的这种差距最终导致市场上商品的实际需求小于实际供给,造成所谓的市场疲软。对工业企业而言,它意味着大量产品积压、资金占用,影响再生产的正常运行。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发展速度等均发生较大滑坡。
实际情况也正如上面分析那样。在1978—1984年之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农民收入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扩张。这期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所占比重从40.8%上升到53%,在增量中占62%。1985年特别是1989年以后,农民实际收入增长趋缓,使农村市场出现萎缩,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缓慢,以致1990年出现负增长。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到1994年降至43.9%。农民收入和消费的降低以及农村市场的萎缩,严重影响了工业产品价值的实现。1989—1990年,由于农民有效需求不足,两年少购工业品约700—800亿元,使60%以上的新增工业品实现不了价值。最近两年,我国市场消费不旺,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大量消费品积压,也是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有关。
以上的分析表明,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确实会引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供求失衡,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收入差距悬殊的通货膨胀效应
通货膨胀也是国民经济总量严重失衡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当社会总供给大大地小于社会总需求,商品供不应求物价飞涨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那么,收入差距过大在哪些情况下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下,一部分收入很高的人消费行为往往是不合理的。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某些高收入者并不倾向于提高储蓄率或进行生产性投资,而往往倾向于高消费,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中高收入者修建高标准住房;城市中高收入者饮食、娱乐高档化,在许多场合形成挥霍性消费。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新闻传播媒介和各种文艺作品的信息传递作用的增强,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对我国产生着强烈的“示范效应”,首先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进行“模仿”的总是一部分高收入者,这些高收入者的高消费行为又对其他较低收入者形成示范效应,刺激了更广泛的消费攀比和模仿。这样,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往往会对“高消费”产生强烈的刺激,造成所谓“消费早熟”。这种消费早熟现象不仅直接增加了消费支出,而且使国家对工资总水平的控制产生困难,从而产生很大的需求压力,引发通货膨胀。
——当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时,多数低收入者将面临生活困难。为了保证低收入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国家不得不发放各种补贴。在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时,国家得提供更多的补贴。这样,将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使消费基金更加难以控制。
——一部分人的不合理的高收入和高消费,以及他们的示范作用而引起的更大范围的消费模仿,使消费支出往往集中在那些我国现阶段一时还难以充分供给的产品,使我国资源开发和生产能力难以适应。而依靠进口的结果,必然引起外汇短缺,制成国际收支平衡的困难,从而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推动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
——地区收入差距过大会使通货膨胀形成扩张效应。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可以通过放开价格或大幅度调整价格的办法来吸引外地的粮食、原材料等物质资源,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强,当地政府可通过补贴或提高工资等方式使职工不仅不受价格上涨之害,反而在收入上得到更多的补偿,并在食品等消费品的购买和消费上获得更大的选择权。而收入较低的地区受高收入地区的冲击,原材料、粮食等资源而面临供求紧张的矛盾,并引发价格上涨。这种涨价就象一根链条,从最早放开或调高价格的高收入地区连绵不断地波及到其他地区,使全国物价水平普遍出现上涨。
——行业收入差距过大会从垄断方面价格上涨。不言而喻,垄断是造成商品价格高昂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一些经济组织特别是垄断行业单独或与其他经济组织联合,或者通过合谋及采取其他方式,制定垄断价格,限制、排斥、阻碍竞争,强迫交易对方或消费者接受其不合理的价格或收费。据《企业信息报》载,河北省某市决定为市区内几个住宅小区统一安装煤气管道,居民一片欢呼,但很快人们的心头就罩上了一层阴影。煤气公司一是规定用户必须购买该公司的灶具,其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有的高出15%。二是居民安装热水器,必须由煤气公司审批,审批费100元, 且要购买该公司销售的产品,每台售价也比市场上同类产品高30—50元。如在他处购买,则要再交100元手续费。这种垄断价格行为, 对市场价格上涨无疑具有推波助澜作用。
——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还会引发认可型与被迫认可型价格上涨。一些收入特别多的人消费畸型发展,出手大方,对价格上涨不在乎(主动认可价格上涨),买贵不买贱的消费心理很典型,给一些商品、劳务价格的攀升酿造了重要的货币基础。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物价上升的动力本来就是大于物价下降动力的,所以,那些收入较少的特别是那些开不足工资的人虽然感到吃不消,但在市场上不容易形成对抗物价上涨的力量,谓之既已随行,只好就市,不买也得买。(被迫认可价格上涨)。这样,无论高收入者对价格上涨趋势的不自觉或主动认可,还是低收入者对价格上涨被迫的或无奈的认可,其结果都是一样,即物价上涨成为必然。可见,把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界限内,对于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收入差距悬殊的结构失衡效应
收入分配过分悬殊,会造成产业结构畸形化,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成长。
在收入分配过分悬殊的社会里,需求呈现出两个极端,低收入者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花在“必需品”上,而高收入者则倾向于大量购买“高档品”或“奢侈品”。由于高档品的生产一般要求有较高的技术和资金占用,这些技术和资金又往往远非发展中国家自身所能满足的,而且,高收入者在决定资金的使用上往往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他们的消费偏好很可能会导致国内收入的外流,或直接用于购买高档品,或用于购买相关技术和生产线。结果,一方面资金更加短缺,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相互缺乏协调性,有些产业过分超前,有些产业则长期滞后。
在我国,这种影响特别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所导致的消费断层以及某些产品过剩和某些产业过长上。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消费主体在农村,在城乡收入差距合理情况下,由城市居民所带动的较高级消费需求是能在农村找到其扩展空间的,因而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应该很正常。比如在80年代前半期,由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居民,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这使得农民对百元级消费品比如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等的购买力大增,使这些消费需求的主体从城市转向了农村,保证了城乡消费链的平衡递推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但在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收入差距再度扩大。一方面城市居民逼近万元级消费阶段,比如音响、汽车等,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则难于冲破千元级消费线,结果出现了加工工业特别是家用电器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的调查,我国农村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彩电仅为10.9台,洗衣机为13.8台,冰箱则更少,仅3.1台。 这说明千元级的消费品在农村仍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厂家并没能因此而欢欣鼓舞,因为他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产品卖不掉,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目前,彩电生产能力为2125万台, 1993 年实产1387万台;电冰箱生产能力1660万台,实产622万台; 洗衣机生产能力1600万台,实产876.3万台;生产能力闲置率达1/3至2/3左右。 (注:参阅课题组:《稳定转轨中的个人收入分配》,《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48期。)花费巨额投资(主要是外汇)建立起来的轻工业生产项目开工不足,产成品积压,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这种浪费又是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相联系的。
当前,在我国,是第一产业比重缩小,第三产业比重增大,重点是第二产业比重增大的时期。从产业层次看,在第Ⅱ部类即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内,是基层产业(初级农产品和中低档轻工制成品等产业)相对缩小,中层产业(中档消费品产业)比重增大,高层产业(高档消费品产业)有一定发展的菱形产业结构(注:参阅姚亮:《公平分配与产业结构问题》,《世界经济导报》1997年11月16日,第7版。)。 与这种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分配结构应是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分配结构。这是一种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收入分配模式,实行这种收入分配模式,当新产品刚刚问世时,成本和价格较高,大多数居民难以接受,但少数高收入者买得起;当产品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成本下降,价格降低,产品逐渐进入中等收入家庭;当产品生产进入淘汰阶段,产量和价格又同贫困居民的收入状况相适应。这样,需求同供给相匹配,就可以在宏观上使产业结构配置优化,有力地推动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成长。
总结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收入差距如果过大将不利于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均衡,也不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平衡和协调发展。所以,只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度的界限内,才能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收入差距论文; 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