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网络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82(2007)03-0149-03
人们无法透彻地说出网络真实的力量,也无法明了地阐释无所不在的网络踪影。网络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的功能越来越全,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正在改变着世界,正在冲击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网络具有积极作用,它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为青少年更主动、更方便、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传播特点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网络犯罪迅速增加;网络也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的便捷工具;同时,网络文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造成冲击,沉溺网络给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伤害。因此,党和政府以及学校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也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根本原因是未真正实现网络沟通。
一 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环境的开放性。网络化加速了信息的全球化进程,改变了时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趋全球化,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2.方式的交互性。网络是一种交互性强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主动使用电子邮件等方式迅速发布信息或与信息发布者取得联系,双方可以直接“虚拟对话”,互动机制十分明显。
3.载体的信息化。互联网作为一个全球性、动态性的信息库,与传统的传媒相比,它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时效性更强,具有即时性传播特点;同时,它的信息容量大,可以十分详尽地包容各种信息,这样使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深入了解的需要得到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将教育内容以信息的形式在网络中传播,教育载体的信息化特点十分明显。
4.对象的主体化。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了解社会、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上网已成为他们基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智能化的多媒体终端与个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全新操作环境中,青少年可以点击自己想上的网站,可以自由地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求相关的信息,可以参加自己愿意参加的话题讨论,青少年的自由度、参与性和主体意识越来越强。
5.关系的虚拟化。网络把不同的群体、行业,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人联成一体,构成一个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网络社会或虚拟社会里,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我们可以从中比较真实地把握思想和生活问题,为开展情感交流、心理咨询等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对于教育者来说,他可能针对的不再是某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是针对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受教育者也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无数的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他所面对的仅仅是一种信息,而不是直观的说教者,在这个信息的背后,可能是一个教育者,也可能是无数个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注重的是如何使自己发布的信息内容为他人认同。
(二)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据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网民中,18~24岁的人为38.9%,25~30岁的人为18.4%,18岁以下的人为14.9%,30岁以下的青少年高达72.2%;2亿中小学生中有3000万上网,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半数以上。另据调查,大学生中69.1%的学生上过网,其中32.5%的大学生经常上网,还有19.8%的学生很想上网,对上网采取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仅占11.1%;从上网的时间看,大部份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和中学时开始上网,网龄在1~3年的居多,每周上网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为22.6%,10小时以下的为55.9%[1]。上网已成为青少年经常面对的学习生活方式。
2.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两多一少”现象:一是对网络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以及对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的研究分析多;二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网络的研究多。三是对如何提高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研究少。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提出的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多集中在建立主题网站、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控制技术、加快网络立法等几个方面,这些方法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已不适应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3.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教育效果不佳。“点击率是网站的生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访问量太低,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据在大学生中调查,经常浏览网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版块)者仅占6.8%,有时浏览者占25.8%,偶尔浏览者占38.7%,从未登录过的占28.6%。大学生对学校共青团组织开设的网站有58.4%的学生没有听说过,24.4%的学生听说过但没有访问过,14.3%的学生访问过几次(在组织活动时),只有2.9%的学生经常自动访问。48.1%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学校有关党的知识专题网站,26.4%的学生听说过但没有访问过,23%的学生听说过,只是在组织活动时才有2.5%的学生进行访问[2]。在网络内容的6个选项中,首选率依次是心理咨询(20.3%),法律咨询(18.1%),论坛或沙龙(17.4%),网络教育(16.9%),交友聊天(14.6%),思想政治教育(12.7%,含政治、军事、历史、哲学、马列主义等)[1]。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尽快实现从进到提高的转变,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是提高网络沟通水平。
二 网络沟通的特征
(一)网络沟通内容的即时性。计算机网络将地理位置不同、型号和功能各异的计算机设备及其附属设备在物理上连接起来,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这种方式能克服时空分离的缺点,大大压缩空间。因为不断刷新的网页,更新的速度以秒来计算,负载在网页上的信息是流动的、即时的,这就将空间拓展到无限,人们可以超越时空去看、去听、去聊天。网络沟通内容的即时性,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大教育的内容和覆盖面。
(二)网络沟通对象的虚拟性。基于数字化的虚拟性能在正反两个方向影响网络沟通。在网络上存储和传输的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内容都是以数字化形式来表示的,数字化赋予网络具有虚拟化特征,网络沟通的对象隐匿了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性别、学历、职业、地位等社会特征,沟通者面对的不是一个具体形象的对象,而是一个以网络语言来体现的具体的事项。主体虚拟化,一方面可能使得部分大学生通过非正式沟通渠道散布对学校、对他人、对社会不利的“小道信息”,引发网络道德甚至网络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沟通对象在虚拟性的掩护下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坦露自己的内心思想和心理,这既可以促进工作的创新,也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三)网络沟通主体的平等性。在网络沟通中,沟通主体的身份是隐匿的,沟通对象不是具体形象的,是虚拟的,沟通双方是平等的,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需要发布各种信息,被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点击或放弃某种信息源,双方是自由的主体,谁也控制不了谁。这种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既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而不是只“沟”不“通”,又需要教育者不断提高沟通的艺术和水平。
(四)网络沟通范围的广域性。网络沟通范围的广域性,既指网络受众的全球化,网络传播者的多元化,以及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生活的大众化导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时尚化,又指沟通信息的多样化或者沟通者讨论话题的多样化。沟通信息的广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挖掘各种话题的思想教育因素,将思想教育内容艺术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生活、学习、生理、心理等各种信息中去,从各种不同角度强化教育效果。
(五)网络沟通方式的综合性。网络沟通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图像、文字等方式来传输丰富的信息,这种多媒体特性不但集中了传统沟通方式的优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它们的缺陷;不但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而且成本越来越低。
三 实现网络沟通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网络沟通平台
1.主题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沟通的主要平台。但从目前各学校建立的主题网站来说,大部分影响力不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存在的问题有:91%的学生认为“个性化服务太少”,88.5%的学生认为“网页不生动”,82.9%的学生认为“内容更新太慢”,74.8%的学生“一看思想政治教育之类名字就不愿意上”,72.2%的学生认为“和课堂教育脱节”,70.5%的学生认为“不注重宣传”[2]。为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主题网站的建站艺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全面性,注意网络信息的全面、客观;坚持导向性,注重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坚持广泛性,注意将校内一切信息资源都利用起来,将各种校内网站或网页连为一体,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坚持针对性,吸引学生主动使用网站。
2.电子邮件。即E-mail(Electronicmail),是指互联网上或常规计算机网络上的各个用户之间,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交换电子媒体信件。电子邮件可以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的沟通功能。一对一是指单一主体的发件人向单一主体的收件人发送信息,这种方式发送的电子邮件私密性较好,适用于信息不宜外传,两者之间小范围讨论的情况,如与学生讨论心理等方面涉及隐私的问题,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一对多是指单一主体的发件人向多个主体同时发送内容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它操作简便,适用于向某一群体发送信息。如向同一个班的学生发送通知,以及节日问候。现在网上可以申请免费邮箱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因而不少青少年申请了自己的电子信箱,利用这种最为便捷、实惠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交往,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沟通教育提供了条件。
3.电子公告牌。即BBS(Bulletin Board Service)。BBS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功能,它可提供多个用户同时登录、浏览、发布、回复信息,它集信息发布、信息讨论、聊天为一体,已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交流沟通平台。BBS有两大功能:一是公告栏功能,适用于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布学校动态信息、通知、公告、规章制度等信息。二是讨论区,可根据讨论的内容,不同的院系、专业、班级,不同的校区等要素分成不同的分讨论区,这种讨论可以看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处理办法,能够集中群众的智慧推进工作;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了解情况,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另外,还可以针对时事政治、体育、娱乐等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立相应的讨论区,即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都可以在BBS上进行。
4.网络电话/传真。网络电话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将语言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主要利用互联网进行传送的通话方式。网络电话最大的优势是费用低,这充分满足了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通讯需求。而网络传真除了具有网络电话的成本优势,在实现传统传真所有功能的同时,它还可以直接传送电脑中的文档,无需打印在纸张上发送,真正实现了无纸张办公;它还能直接发送到对方的电子邮箱,省去了对方将文稿输入电脑的工作,便于保存和编辑;它还具有一接多递功能,只需发送一次,就可以送到多个目的地,同时,网络传真无需事前确认对方传真机的工作状态,可随时发送,在时间上更为自由。
5.聊天室。即在互联网上用文体信息实时聊天的地方,这种交流是由计算机中的“会话通道”连接而成,在“会话通道”中可以实时看到其他成员的对话,所有登录的人相互间都可以自由对话,实现文字或语音甚至图像的传输。聊天室也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功能,不同于BBS的是,它可以通过单聊的功能来保护谈话内容的隐私性,使其不被谈话对象以外的第三者看到;由于采用对话的形式,它的实时性和反馈性优于BBS,但聊天室的谈话内容仅保留在单次登录的时间范围内,如果退出后再登录就无法看到之前的对话,后登录的人也无法看到自己登录以前的内容,所以不便于大范围的讨论。聊天室是非正式沟通的一种重要渠道,它也可以根据讨论内容等因素设置各分聊天室,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本名或匿名登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聊天室畅所欲言。另外,我们还可以设立校长聊天室,名师或专家聊天室等专门聊天室,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名人在聊天室与大学生聊天,因为学生可以选择匿名的形式发言,不担心受到打击报复,因而发言更大胆,反映的情况也会更真实可信。
6.网上论坛。基于万维网而面向全社会的网上论坛,已经为青少年接受和喜爱。网上论坛虽然发端于BBS,在本质上与BBS并无区别,但它一般具有良好的图文界面,在界面和直观程度上要高于BBS。网上论坛覆盖和影响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跨越国界,获得广泛的回响和传播。为了交往和管理的方便,网上论坛一般围绕一定的主题而展开,不少网站还专门对网上论坛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根据青少年所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确定讨论的主题,在进行讨论中进行引导,实现沟通的目的。
我们只是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网络沟通平台,事实上,即时通讯产品(Im,ICQ)、电子内部刊物、网络会议系统等工具也具有网络沟通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都可以实现这些网络沟通功能,但考虑到青少年可能对这些网站具有心理拒绝情况,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主题网站的点击率,另一方面又要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其他网站如招生就业网、教学管理网、院系网、社团网等网站的网络沟通功能,从而全位地开展网络沟通,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的功能肯定会更多更全,沟通的渠道也会更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随时掌握科技发展动态和最新的网络功能,充分利用这些功能,从而使网络沟通的教育效果更大。
(二)准确把握网络沟通的切入点
1.认真研究需要。人的活动的动因或人的行为的内驱力就在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样的,既有爱的需要,也有尊重的需要;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既有学习需要,也有生活需要;既有心理需要,也有休闲娱乐的需要。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上网动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青少年的上网需要,并在不同的网络沟通平台上,提供满足需要的条件和便利,并对需要进行引导和调整,从而在沟通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2.随时关注热点话题。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大事是青少年的一大特点,因而青少年容易在这些方面产生共同的热点话题。这些话题既可能是最近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可能是校园内出现的一种现象。我们既可以在浏览网页中了解青少年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可以在网下的调查中捕捉青少年的关注热点。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我们既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一些讨论主题来吸引大家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实现沟通的目的;也可以主动参与青少年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进行引导、教育。
3.切实解决实际问题。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难题。这些问题有些是自己难以解决的,有些可能是难以启齿的,因而采取上网的方式去发泄,寻求更多的支持、沟通和心理的解脱。在碰到困难时得到他人的理解、关心和帮助,最容易使人难以忘怀,最能够实现沟通。而且,网络沟通的实现又可能使沟通双方走下网络,变成网下的面对面沟通,这种网上沟通与网下沟通的结合,教育效果肯定会更好。
4.真正实现情感互动。网络情感互动就是在网络环境中,沟通双方在开展互动活动时情感的激活并在沟通者中流动,从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尽管网络沟通是在虚拟的状况下进行的,但在虚拟的背后,沟通的主体是实实在在的人,而只要有人存在的活动就有情绪和情感。情感互动在网络沟通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情感互动基础上才能使沟通者真正打开心扉;以情动人基础上的以理服人才会更稳固,情理交融的网络沟通才会更有效果。
(三)正确处理网络沟通中的若干关系
1.平等性与引导性的关系。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青少年之所以喜欢参与网上讨论,在网上发表意见,看重的就是这种平等的身份。因此,平等是实现网络沟通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承认他们在认识水平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求同存异;教育的方式必须由以往的灌输式、命令式、说服式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对话式,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但网络沟通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要在自由平等的交流中,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引导沟通者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
2.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关系。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是两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学校在网络上公布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要求、各种通知等都可以认为是正式沟通信息,这种沟通信息真实准确,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而非正式沟通一般是一对一进行,就如人们私下交流意见一样,它对于个别对象的特殊问题的解决有好处,而且可以自由选择沟通渠道,方式灵活快速。这两种沟通方式结合起来,一定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3.师生沟通与生生沟通的关系。由于网络的发展以及网络被大学生的广泛运用,网络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上升,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是主导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变化的决定因素,学生也已经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生生沟通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多。学生理解信息的多角度化,使他们不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加主动,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运用自己的辨别力,去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再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也给别人以启迪。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也就更容易实现沟通。因此,我们在强调师生沟通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生生沟通问题。
4.网上沟通与网下沟通的关系。网络沟通拓宽了沟通的时空范围,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也扩大了其覆盖面,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然而网上沟通是在虚拟条件下进行的,究竟是真通还是假通,“通”的效果怎样,还需要网下来检验。网上沟通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来解决,而且网下的生活还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网上沟通教育的效果也需要网下沟通来巩固。因此,必须将网上沟通与网下沟通结合起来,使之优势互补,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实现网上网下沟通良性联动。
注释:
①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万方博硕论文全文及文摘数据库中赵峦娈的论文《企业内部网络沟通研究》以及其他同志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