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陈钟慧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人民医院 421002

【摘 要】目的:研究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试验对象: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83例中医内科疾病患者。患者分组方法:掷硬币法。83例患者分为西医常规组和活血化瘀组两个组别。西医常规组行常规西医治疗;活血化瘀组采取中医活血化瘀疗法。观察指标:(1)总有效率;(2)副作用率;(3)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1)活血化瘀组相比于西医常规组总有效率更高,X2检验结果P<0.05;(2)活血化瘀组相比于西医常规组副作用率更低,X2检验结果P<0.05;(3)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相似,t检验结果P>0.05;治疗后活血化瘀组相比于西医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更显著,t检验结果P<0.05。结论: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跟西药对比更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内科;临床应用效果

淤血为临床病理产物,多因体内淤血所致,其包含脏腑中停滞和血脉中停滞血液,淤血可直接或间接对患者脏腑组织和器官产生作用,影响疾病发生和进展。中医内科的治疗将气血津液和经络学说为指导,体现了辨证论治特点。其中,活血化瘀为中医内科常见治疗法则,临床应用广泛[1]。本研究对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83例中医内科疾病患者。患者分组方法:掷硬币法。83例患者分为西医常规组和活血化瘀组两个组别。所有患者均经中医辨证分型符合血瘀证型者。

42例活血化瘀组患者中: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低至22岁,高至68岁,年龄平均值(45.34±2.29)岁。胃脘痛、腹痛、头痛、心悸和胸痹分别为13例、10例、8例、7例和4例。

41例西医常规组患者中: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低至21岁,高至68岁,年龄平均值(45.15±2.02)岁。胃脘痛、腹痛、头痛、心悸和胸痹分别为12例、10例、8例、8例和3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P>0.05,研究有较强的可行性。

1.2方法

西医常规组行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抗生素疗法、吸痰、吸氧等;活血化瘀组采取中医活血化瘀疗法。(1)寒凝血瘀者采取温经活血法以助血液运行通畅;(2)气滞血瘀者以活血理气法以发挥调理血气运行目的;(3)口干舌红的血瘀者给予清热活血法,以清热活血;肾阳虚所致血瘀者给予补肾活血法,以助体内阳气运行。

所有患者均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1)总有效率;(2)副作用率;(3)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不适感,短期内无复发;有效:症状基本消失,但仍有轻微症状;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和有效占总例数的百分比之和[2]。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中医内科疾病患者研究数据统计软件为SPSS21.0软件;总有效率、副作用率均统一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生活质量评分均统一以(`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衡量中医内科疾病患者治疗结果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相比较

活血化瘀组相比于西医常规组总有效率更高,X2检验结果P<0.05。如表1.

2.3两组患者副作用率相比较

活血化瘀组相比于西医常规组副作用率更低,X2检验结果P<0.05。见表3.

3讨论

淤血为病理变化产物,可影响疾病进展,因淤血位置不同,因而发病情况也不同。但几乎所有淤血均伴随肿块、疼痛症状,中医诊断可见舌色暗紫和瘀斑等症,可采取活血化瘀方法进行治疗。

活血化瘀为中医治疗原则的重要内容,用于血瘀证型的治疗。血瘀症从发病机制上可归纳为血液离经、血液污秽和瘀滞内结等三大方面。其中,瘀滞内结指的是血行阻滞、迟缓、凝聚症状,也即现代医学中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等;血液离经为各种脏器出血;血液污秽为毒血、恶血和败血等,多属于病理产物[3-4]。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淤血部位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应有所差异,并注意针对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如对寒邪所致患者应注重温阳散寒;对气血虚弱者应注重补气补血;对湿热所致血瘀者给予清热活血法;对肾阳虚所致血瘀者给予补肾活血法。另外,因活血化瘀药物功效较猛,因而治疗中需把握活血程度,避免伤正,且注意孕妇不应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5-6]。

本研究中,西医常规组行常规西医治疗;活血化瘀组采取中医活血化瘀疗法。结果显示,活血化瘀组相比于西医常规组总有效率更高,副作用率更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更显著,刘玉民[7]的研究显示,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跟我们的研究结果相似。陈思慧[8]的研究也显示,71例淤血症患者遵循辨证治疗原则采取不同方剂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其中,心悸症状患者治愈率为93.75%,胸痹患者治愈率为100.00%,腹痛患者治愈率为93.33%,头痛患者治愈率为94.74%。说明活血化瘀为中医中药的治疗法则,其在中医内科中应用较为广泛,且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跟西药对比更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南.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运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4,13(9):447-447.

[2]乐春荣.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6(3):136-136.

[3]吴强.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J].医学信息,2013,26(6):430.

[4]刘成军.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J].医学信息,2015,13(20):203-203.

[5]孙金峰.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2(29):91-92.

[6]何红.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5):32-32.

[7]刘玉民.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体会分析探讨[J].母婴世界,2014,25(18):96-96,100.

[8]陈思慧.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2015,14(25):204-205.

论文作者:陈钟慧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  ;  ;  ;  ;  ;  ;  ;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陈钟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