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编辑加工与责编素质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责编论文,稿件论文,素质论文,编辑论文,加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51(2004)06-0126-03
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付印、发行是学报编辑工作完整的编辑出版流程。其中,编辑加工是编辑出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这道工序是自编辑加工处理稿件开始到最终确定版式版面为止的全过程。
如何对原稿精雕细刻进行编辑加工,在编辑学界一直是见仁见智,迄无定论的学术话题。综合各家意见主张,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要尊重作者的创作原意,责任编辑不能随意改动作品的观点,文责自负。即使文稿存在明显的谬误,也只能通知作者来修改。二是认为责任编辑有权对文稿进行修改,这其中可以加进责任编辑的意图和对观点的看法。笔者从事编辑工作多年,根据实际操作中的经验谈一点体会,以就教于同仁。
一般而言,经过三审决定刊用的稿件,并非十全十美。多数稿件就整体而言,只有极少数稿件达到或接近成品的质量标准,所以初到编辑手中的绝大多数稿件还不能称为成品,只能算做一件毛坯,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多或少的差错,即使是出自名家的手笔,也难免纰漏与错讹。有些可能是实质性问题,有些可能是技术性问题,有些可能是枝节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纠正和修改,都需要责任编辑运用学术眼光,文字修养,编排规范,对其认真审视,通览全文,前后关照,认真分析,妥善处理。既不能盲目崇拜权威,无原则迁就;也不能全凭一己胸臆,刀砍斧斫随意删改,致使文稿面目全非,完全背离了作者的创作意愿。实际上,对一篇稿件来说,编辑加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时编辑只需改动一个字或一句话,就可能切中要害,画龙点睛,使文稿增色生辉。反之,一些不负责任的任情删改,无疑是对文稿的摧残,对作者创作原意的戕害。文稿刊发质量的高低,编辑加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编辑摒弃旧有观念的束缚,准确把握编辑加工环节的尺度,在尽可能维护文稿独到见解和写作风格的前提下,修正文稿中存在的差错。做到既体现对作者稿件的维权,又解决文稿中存在的问题,使作者心悦诚服。
在实际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个尺度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必须认真思索,谨慎处之。
其一,必须维护作者文稿的原意,不随意改变文稿的学术观点。这应该成为编辑加工过程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所谓原意,即是作者撰写文稿的基本立意,文章的谋篇布局,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举证、议论的展开、思维的演绎、逻辑的推进,都是为基本立意服务的,所以文稿之原意是文章的灵魂,编辑加工中不能修改。与其修改刊发,不如不发。从尊重作者及其劳动的角度看,每篇文稿都历经作者长期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大量相关资料和学术信息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经过缜密的抽象思维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想,而后又对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想进行论证、推理而完成的。文稿是作者艰辛的劳动结晶。三审后的编辑加工绝对不应该改变甚至损伤文稿的原意。而对文稿学术观点也不能随意改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探讨是没有禁区的,作者有权对特定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论点的提出、论证方法的采纳、结论的得出等三个方面,作者用什么方式阐释自己的见解、表述自己的学术观点都有本该属于著作人的学术自由。只要不违反基本路线,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够自圆其说,编辑加工过程就不要干预。因为科学研究是可错的,学术研究也是这样,这就是科学的哲学。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责任编辑对文稿的学术观点要慎重对待,既要履行责任编辑的职责,又要避免有意无意侵犯文稿的权益。具体而论要做到:不能擅改文稿的论点、论据;不能擅改文稿主要学术观点,即使文稿学术观点有失偏颇、材料分析有失精当,非稍事改动则有伤立意精神时,要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或由作者亲自捉刀修改,或由责任编辑代笔而行,但一定要把改后的部分寄作者过目求得认同。
其二,必须保留文稿的品质个性。这是编辑加工过程中须要遵循的又一原则。尽管学术论著都有大致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但不同学科的学术论著,不同作者的笔耕成果,绝不会千佛一面。每篇文稿都有自己的品质个性,这种品质个性主要体现在作者探讨问题的思维方式、叙事风格、文章体例等几个方面的差别。这些差别是由作者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生平阅历、知识积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的文稿显得厚重、有的轻灵、有的深沉、有的飘逸,总的说来,是风格迥异,千姿百态。正是这些特有的品质个性,蕴含着文稿的灵性,传递着作者的学术风貌。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善于呵护这种灵性,决不可以一已之好恶去硬性规定文稿品质个性的定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作者,也不可擅自要求作者对文稿品质个性进行有伤元气的修改或变更。需要强调的是对特别能反映文稿品质个性的特色之处,切忌随意删改,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它要求责编必须具有良好修养,不仅能够包容各种论述方式,行文习惯,还能在呵护文稿品质个性的前提下绳愆纠谬,把小疵小瑕改掉、改顺。若因特殊要求需要做较大改动的文稿,则应交作者自行处理;若由责任编辑代为修订,改后应交作者审订。
其三,准确界定编辑加工过程中责任编辑对文稿修改的范围。这是从微观角度对编辑加工过程责编职责的界定,亦即在维护文稿原意、呵护文稿品质个性的二项原则的基础上,凭着责任编辑学术素养、文字功夫、修辞能力、编辑规则、理论水平,对文稿进行全方位的加工润色、纠谬正误。所涉及的范围包括文稿中相关的专业知识、转引文献、实验数据、逻辑概念、逻辑推理、语法修辞、标点符号、错字别字、文稿版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内容。要做到文稿内容及所运用文字、图表、公式、符号、计量方法等皆须标准化、规范化,皆符合出版的有关规定,符合语言习惯与标准,符合科学命题与定义。在编辑加工这道工序,责任编辑应端正态度,切忌自以为是,自许渊博,仅凭个人记忆和对某一问题的一知半解,对文稿的有关疑点进行主观判断和轻意删改;要尊重作者的首创劳动,端正编辑加工态度,在工作中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1)对文稿的通篇思维脉络和推理过程做到了然于胸,善于在作者的思维和推理脉络中发现问题和判断是非;(2)对所发现的疑问要有充分的根据,不可草率从事,急于定论匆忙修改,每改一字一词一个标点都要反复推敲三思而后行。(3)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文稿时要做到“三勤”。何谓“三勤”?手勤、腿勤、嘴勤之谓也。手勤,勤翻案头编辑必备之工具书,准确把握编辑规范与常识;腿勤,勤跑资料室、图书馆,浏览相关专业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掌握学术动态,挺进学术前沿;嘴勤,多与同行探讨相关学术问题和编辑业务知识,多向资深专家请教学科专业知识和学术观点。做到“三勤”,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或消灭编辑加工过程中界定的文稿修改范围内的问题,提高刊发的每篇文稿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
怎样才能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贯彻“维护作者文稿原意,不随意改变文稿学术观点”和“保留文稿的品质个性”二项原则,又能“准确界定编辑加工过程中责任编辑对文稿修改的范围”,确保刊发文稿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都与责任编辑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
坚持“维护作者文稿原意,不随意改变文稿学术观点”和“保留文稿品质个性”的二项原则,简单理解,似乎是要求责任编辑在文稿编辑加工过程中无所作为,拿来主义一丝不改,照抄照录就完事大吉了。细致按问,却决非如此。它要求责任编辑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高校学报刊发的文章大都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此外,某一学科的某个学术课题的研究路径,往往都会突破本课题的学科界限,进行跨学科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举例来说,经济学科某课题的研究,常常不囿于经济学一个学科,而是涉足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多角度探索,甚至涉及与某个自然科学学科的交叉研究。因此,要取得编辑处理这样的学术论文的资格,责任编辑就必须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某学科的专家和多学科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是专家,才能在某个学科领域全面把握学术信息,谙熟学科前沿动态;只有是通才,才能兼顾相关学科的学术进展,了解各学科研究的综合关联。只有这样,才能读懂读通手上的学术文章,进入作者学术思维的理路,品味出作者文稿品质个性,鉴别出文稿学术质量的高下。否则,责任编辑率尔动手加工文稿,不是篡改了作者文稿的原意,就是阉割了文稿的品质个性。使原本不错的学术文章,经编辑加工后出现伤筋动骨的致命伤,编辑加工工序莫不如撤掉为好。当然,对于文稿中个别原意不彰、理论思维不够连贯的地方,要稍事加工,使文稿原意更加明显、理论思维更加贯通。而对有违文稿品质个性的部分,要修改润色,使个性更加张扬。对个别的值得商榷的学术观点,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最好反馈给作者修改完成。能够有根有据提出值得商榷的学术观点,这本身就是对责任编辑专业素质的检验。
至于“正确界定对文稿修改的范围”,这是从微观角度界定编辑加工的权限问题。在坚持二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是责编大有作为地全方位对文稿的加工过程,此过程包括的内容如前所述,在此不赘。做好这些工作,与其说需要的是很高的学术修养,勿宁说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敬业精神。学养固然重要,但是光有学养,没有敬业精神,是做不好这些细微繁杂的具体工作的。君不见,某些名刊大报,博硕编辑队伍,人才济济,学养不谓不高,有的登载一篇豆腐块文章,却星罗棋布赫然点缀着连中学生都能识别的三五个错字别字,谁会相信是学养所致呢!“三勤”就是为人作嫁的精神的体现,是以勤补拙的不二法门。
上述文字仅是个人多年从事出版和学报编辑工作实践的几点体会。坚持前述的二项原则和准确界定文稿编辑加工的范围,对于多出学术精品,提升学报办刊质量至关重要,而二项原则之坚持和编辑加工范围的准确界定,又与编辑的专业学术素质、多学科综合才能及敬业精神密切相关。办好刊物,关键还是人的问题。
标签:责任编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