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县第二中学 南部637300)
2016年四川省高考开始使用全国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更为加强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方法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能力要求最基本的层次,无论哪一级别的考试,无论题目难易,解题的第一步都需要从题目题干材料、图像图表材料、设问选项中获取最基本的地理信息。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有效地理信息的获得和正确解读是成功解题的基础。
途径1.从文字背景材料(题干及辅助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解题有效信息多是由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来承载。抓住关键词语,准确理解,才能提取有效信息。解读信息要注意“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挖掘。如果忽视背景材料的存在或者不能快速准确的从背景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会影响解题的思路和速度。
途径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考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从题干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命题的考查意图。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会因为理解偏差导致解题出现较大的偏差。
途径3.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地理图形语言是指气压、气温、降水等等值线图、柱状图、区域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不同类型的图像承载的地理信息不同,读图像要求找出关键的显性信息,并调动出隐性信息。题干文字背景材料、设问和图像信息与大脑储备的信息有机整合对接,才能正确解题。
途径4.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表格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列表展示形式。表格中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均是紧密相关的,表格中的数据资料均是客观、真实的。将地图和表格组合起来构成一种新的情景提供信息,是高考试题的图表化的表现。解答时关键是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途径5.从试题的答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组合式的试题围绕一个共同的背景材料设问。试题在设问时各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前一题的答案是解答后一题的信息。前一题解答会为下一题的解答提供一定的信息,产生连锁反应。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这一层级能力要求是成功解题的第二步。被调动的基本知识来自平时复习过程的储备;基本技能则来自于平时、多次的严格训练。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与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对接、整合的过程。
1.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解题思维模型
2.模型应用及特别说明
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点1.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
复习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特别注意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实际应用领域。在具体分析地理现象时,要注意地理原理的正确选择和合理解释及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的有机衔接,避免出现机械的生硬搭配。自然地理题目,偏重地理事象特征、规律、原理的考查;人文地理偏重对某项人类活动所持观点、方法的运用,实践性强。
要点2.以常考知识为依托构建考点模板
长期复习和大量的考试中会发现有很多原理与重要问题经常出现,对这种高频知识或问题要善于归纳和整理。要重视对这种知识和问题进行有效的开发、分解或聚合,形成多用常用的答题“模板”,便于检索,随时调用,使其在新问题上也可以共享,是待命的“常规武器”,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要点3.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也就是把与热点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迁移、重组、整合到一起,形成能够多角度分析热点问题、具有综合思维价值的知识新体系。既点明主干知识的核心内容,又注重揭示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更强调以热点为中心形成多角度、多系列、抱成团的知识新体系。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主干知识,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把分散知识转化为组合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在遇到新情景时能自然顺畅地用得上活知识,从而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特征、规律与原理的方法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和规律的考查是各级考试中最核心的考核项目。这种描述和阐释能力必须经过在平时复习过程中多次、严格、规范的训练才能形成。在术语运用、语言表达、逻辑要求方面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方法1.把握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掌握地理规律和原理
这是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前提,而理解、掌握地理规律和原理是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关键。必须准确把握事物的规律和原理,才能正确表达事物现象,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特征。
方法2.全面思考,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提高概括能力
(1)技术性设问要准确、规范。一般为绘图类操作题目。
(2)基础性设问要回归教材。这类题目难度小,思维能力要求低,可轻而易举从书本中得出答案信息。
(3)描述特征性设问要把握住地理事物整体特征,兼顾细微。这类问题有一定难度。
(4)综合性阐释的设问要善于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类题目往往在描述地理事物特征、规律基础上要求分析相应的原理。常见关键词语有“分析……的原因”、“比较……差异,并分析……原因”、“评价……”等。
方法3.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迁移
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晨昏线问题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方法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方法途径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这种问题可以是理论性的地理问题,也可能是实践性的地理问题。这一能力要求是试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对创新思维能力、组织论据论证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都很高,一般来说,这种问题最贴近实践生活。
论证和探讨问题就是用已知原理和规律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这类问题在高考试卷中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征。论证和探讨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点1.角度准确,观点鲜明
回答这类问题必须亮明自己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含糊其辞。
要点2.表达清晰,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论证观点时表达要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层次性,不能出现与观点相悖的论据或前后矛盾的论证。
要点3.论证观点、表达和内容有机结合
论证时要做到论点、论据高度统一,与所学地理知识有机结合,不能以原理性文字代替答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作答。
要点4.掌握一定的论证技巧
针对性论证主要是针对“区位因素的分析”“采取的对策”等的论证策略
解释性论证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有结果,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试题往往以分析“原因”“成因”“规律”“特征”等的形式出现
判断性论证这类试题没有直接呈现结果,需要考生对结果先做一个明确判断,然后论述判断的理由,形成论点与论据相结合的完整的论证过程
评价性论证主要是对“利弊”“优劣”“……的重要性”“……的影响”“……的作用”等的评价
比较性论证主要是对不同地域、不同地理事象特点、过程和原因的辨析、对比
推理性论证对于某些内容并不熟悉,但试题中又提供了明确的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试题信息进行推理论证
论文作者:汪建国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5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地理论文; 知识论文; 设问论文; 地理信息论文; 规律论文; 事物论文; 试题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5期(上)论文;